樊錦詩榜樣人物事跡
樊錦詩的心全部獻給了敦煌,獻給了莫高窟;那么樊錦詩榜樣人物事跡你了解多少?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樊錦詩榜樣人物事跡(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樊錦詩榜樣人物事跡(精選篇1)
樊錦詩
樊錦詩,女,漢族,1938年7月生,浙江杭州人,“文物保護杰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現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研究館員。曾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改革先鋒”等稱號。
人物經歷
樊錦詩1963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學專業,同年9月到敦煌文物研究所,1977年任副所長,1984年8月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長,1998年4月任敦煌研究院院長,2015年1月起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1988年任副研究員,1994年任研究員。1995年為蘭州大學兼職教授,1998年為蘭州大學敦煌學專業博士生導師,1999年被聘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蘭州大學敦煌研究所名譽所長、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兼任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
樊錦詩1963年7月從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后,面對北京與上海的選擇,樊錦詩毅然選擇了千里之外的西部小鎮,一來敦煌就再也沒有離開。
40余年來,樊錦詩潛心于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她運用考古類型學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斷代,成為學術界公認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她撰寫的《敦煌石窟研究百年回顧與瞻望》,是對20世紀敦煌石窟研究的總結和思考。由她主編,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26卷大型叢書《敦煌石窟全集》則是百年敦煌石窟研究的集中展示。
1998年,樊錦詩擔任敦煌研究院院長后,樊錦詩帶領科研人員,在石窟遺址的科學保護、科學管理上走出了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初步形成了一些石窟科學保護的理論與方法。樊錦詩最早提出利用計算機技術實現敦煌壁畫、彩塑藝術永久保存的構想,她組織敦煌研究院與浙江大學,共同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多媒體與智能技術集成與藝術復原》課題,這一課題以敦煌莫高窟為重點,首次將莫高窟用多媒體及智能技術展現在人們面前。
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樊錦詩積極謀求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工作的國際合作。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幫助下,敦煌研究院先后與日本、美國等國機構開展合作項目,使敦煌石窟的保護研究逐步與國際接軌。
2004年七月,樊錦詩被國家四部委授予“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八月十四日,甘肅省舉行樊錦詩先進事跡座談會,樊錦詩如往常一樣,衣著簡單,顯出她本質的灑脫與自然。在四十年的歲月里,戈壁大漠的風沙已將西部的粗獷、豁達揉合進這位今年六十四歲的江南女性內心。
樊錦詩把文物保護與合理利用緊密結合起來,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莫高窟治沙工程”、“數字敦煌館工程”等十三項文物保護與利用工程,為新世紀敦煌文物的保護與利用構筑了宏偉藍圖。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樊錦詩將敦煌石窟長期存在而又不能有效解決的難題作為合作課題,積極謀求國際合作,她所在的敦煌研究院先后與日本東京國立文化財研究所、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美國梅隆基金會等機構進行了合作項目的研究,開創了中國文物保護領域國際合作的先河,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樊錦詩用40多年的執著和堅守,譜寫了一個文物工作者的平凡與偉大;她在敦煌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和管理等領域的開拓創新,讓世界同行為之驕傲。“敦煌的女兒”樊錦詩,甘愿用生命守護敦煌。
1963年,樊錦詩從北京大學畢業,千里迢迢來到了戈壁大漠深處的敦煌莫高窟。如今73歲的她已滿頭華發,還在為敦煌文物事業殫精竭慮。
在敦煌40多年的工作當中,保護成了樊錦詩最重視的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也最為豐碩。
從壁畫病害防治到崖體加固,從環境監測到風沙治理,在敦煌遺產保護的各個領域,樊錦詩和敦煌研究院的保護工作者一起,不斷探索創新。正是在她的帶領下,敦煌遺產保護翻開了新篇章,走上了科學保護之路。
樊錦詩清醒地認識到,面對如此燦爛的文化遺產,保護僅靠人和技術還不夠,還要立法和制定保護規劃。在她的倡導和推動下,《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和《敦煌莫高窟保護總體規劃》近年來先后公布實施。
樊錦詩先后擔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長、敦煌研究院副院長、敦煌研究院院長等職務。樊錦詩帶頭參與科研,與國際上優秀的文物保護機構合作,不斷將先進的保護理念和技術引入敦煌遺產保護。
在樊錦詩的推動下,敦煌研究院與多個國外科研機構展開了合作,一大批先進技術和理念運用到敦煌遺產保護當中,使敦煌文物的保存環境得到改善,安全系數得到提高。
敦煌莫高窟是中國首批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樊錦詩十分清楚世界文化遺產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在她的積極倡導和推動下,保護與利用的矛盾正在解決,一個全新的“數字敦煌”正向人們走來。
2008年底,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工程正式開工。在這一浩大的保護利用工程當中,除崖體加固、風沙治理、安全保衛等基礎性工程外,還要利用現代數字技術,完成敦煌莫高窟149個A級洞窟的文物影像拍攝、加工處理和數據庫建設,建設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通過數字電影等現代展示手段,給觀眾提供了解敦煌文化、藝術和價值的全新視角。
建國七十周年之際,北京大學邀請了七位不同時代杰出的“北大新生”親手寫下書信,為本科新生表達祝福,講述他們的“北大情緣”,作為給新生的特別禮物與全新改版的錄取通知書一同寄出。1958年北大歷史系新生樊錦詩是這七位“北大新生”之一。
樊錦詩榜樣人物事跡(精選篇2)
很少有人知道敦煌。”樊錦詩說,現在不僅很多人都知道,甚至還出現了“敦煌熱”,很多香港人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包括捐款、辦講座、幫著做各種文化推廣。后來香港的朋友說,干脆成立一個組織,叫“敦煌之友”吧。
“我非常感動,他們不在這里領取一分錢,還聘請了律師,保護我們的知識產權。后來,更多的香港政商界人士陸續加入了團隊,在國際上推廣敦煌文化,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敦煌。”
在敦煌文化里浸潤愈久,樊錦詩愈發覺得這是“百科全書式的寶庫”。這些年來,樊錦詩為傳播和弘揚敦煌文化四處奔走,不僅到國內外辦展覽,還主動進學校、進社區去普及和推廣敦煌文化。
她說:“過去我們要‘進洞’保護,現在我們要‘出洞’弘揚,要讓敦煌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p>
對于名利得失,樊錦詩早已云淡風輕。“要計較得失,我早就離開敦煌了?!闭f起呂志和獎的獎金,她說:“我對這個錢沒有別的盤算。我在想,怎么用這筆錢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能為這個世界的和諧與發展作貢獻?!?/p>
81歲的老人,眼神平和堅定,如大漠般坦蕩。
樊錦詩榜樣人物事跡(精選篇3)
天下可能沒有比樊錦詩更專注、更長情的“學生”了。
只因為在中學課本里讀到了“敦煌莫高窟”,“也不知道是注定有緣還是什么,我讀了那篇課文,就一直忘不了。”樊錦詩說。
在戈壁荒漠的漫天風沙里,她用將近一甲子的時光將敦煌這本“書”一讀再讀,從青春少女到滿頭華發?!岸鼗褪怯肋h讀不完的,無論你讀書萬卷還是學富五車,在敦煌面前,永遠是才疏學淺的小學生?!?/p>
這位“敦煌女兒”在這不毛之地一待就是56年,保護了735座千年洞窟,并致力于傳承敦煌文化。
金秋十月,剛剛榮獲“文物保護杰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的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來到香港,獲頒第四屆香港“呂志和獎——世界文明獎”。
10月3日,在香港會展中心的頒獎禮上,樊錦詩說:“守護莫高窟是值得奉獻一生的高尚事業,是必然要奉獻一生的艱苦事業,也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為之奉獻的永恒事業?!?/p>
樊錦詩榜樣人物事跡(精選篇4)
“黨需要我們到什么地方,國家需要我們到什么地方,我們就到什么地方去?!?963年,樊錦詩從北京大學畢業,懷揣著保護祖國文化遺產夢想,千里迢迢來到了戈壁大漠深處的敦煌莫高窟。敦煌夏季酷熱、冬季嚴寒,工作、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作為一個身材嬌小的江南女子,很多人懷疑樊錦詩的意志和能力,可性格倔強的她,頑強地堅持了下來,而且秉承了老一代敦煌人“打不走”的精神。如今73歲的她已滿頭華發,還在為敦煌文物事業殫精竭慮。
敦煌莫高窟營造于公元4世紀至14世紀,作為人類的文化瑰寶,歷經千百年來自然侵蝕和人為的破壞,文物本體和環境都十分脆弱。在敦煌40多年的工作當中,保護成了樊錦詩最重視的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也最為豐碩。
從壁畫病害防治到崖體加固,從環境監測到風沙治理,在敦煌遺產保護的各個領域,樊錦詩和敦煌研究院的保護工作者一起,不斷探索創新,攻克難題。正是在她的帶領下,敦煌遺產保護翻開了新篇章,走上了科學保護之路。
“敦煌莫高窟保護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要有明確的保護方向、保護目標、保護原則、保護措施,才能使它得到更妥善的保護。”樊錦詩清醒地認識到,面對如此燦爛的文化遺產,保護僅靠人和技術還不夠,還要立法和制定保護規劃。在她的倡導和推動下,《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和《敦煌莫高窟保護總體規劃》近年來先后公布實施。
在敦煌工作的40多年中,樊錦詩先后擔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長、敦煌研究院副院長、敦煌研究院院長等職務。作為繼常書鴻、段文杰之后敦煌研究院的第三任院長,樊錦詩深感肩上的重擔,絲毫不敢懈怠。她帶頭參與科研,與國際上優秀的文物保護機構合作,不斷將先進的保護理念和技術引入敦煌遺產保護。
在樊錦詩的推動下,敦煌研究院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等多個國外科研機構展開了合作,一大批先進技術和理念運用到敦煌遺產保護當中,使敦煌文物的保存環境得到改善,安全系數得到提高,本體病害和損毀得到遏制,并為敦煌研究院培養了一大批技術人才。
敦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1979年對外開放以來,不斷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可隨著游客的逐年增多,狹小洞窟和脆弱的壁畫開始不堪重負。如何保護與利用的矛盾,實現敦煌遺產永久保存,永續利用,成了樊錦詩日夜思考的問題。
“不能關起門來搞保護,人們應該享受這一珍貴而優秀的文化遺產?!倍鼗湍呖呤侵袊着腥搿妒澜缥幕z產名錄》的文化遺產,樊錦詩參加了申遺材料的準備工作,十分清楚世界文化遺產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在她的積極倡導和推動下,保護與利用的矛盾正在解決,一個全新的“數字敦煌”正向人們走來。
樊錦詩榜樣人物事跡(精選篇5)
樊錦詩1963年7月從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后,面對北京與上海的選擇,樊錦詩毅然選擇了千里之外的西部小鎮,一來敦煌就再也沒有離開。
40余年來,樊錦詩潛心于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她運用考古類型學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斷代,成為學術界公認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她撰寫的《敦煌石窟研究百年回顧與瞻望》,是對20世紀敦煌石窟研究的總結和思考。由她主編,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26卷大型叢書《敦煌石窟全集》則是百年敦煌石窟研究的集中展示。
1998年,樊錦詩擔任敦煌研究院院長后,樊錦詩帶領科研人員,在石窟遺址的科學保護、科學管理上走出了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初步形成了一些石窟科學保護的理論與方法。樊錦詩最早提出利用計算機技術實現敦煌壁畫、彩塑藝術永久保存的構想,她組織敦煌研究院與浙江大學,共同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多媒體與智能技術集成與藝術復原》課題,這一課題以敦煌莫高窟為重點,首次將莫高窟用多媒體及智能技術展現人們面前。
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樊錦詩積極謀求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工作的國際合作。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幫助下,敦煌研究院先后與日本、美國等國機構開展合作項目,使敦煌石窟的保護研究逐步與國際接軌。
2004年7月,樊錦詩被國家四部委授予“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8月14日,甘肅省舉行樊錦詩先進事跡座談會,樊錦詩如往常一樣,衣著簡單,顯出她本質的灑脫與自然。在四十年的歲月里,戈壁大漠的風沙已將西部的粗獷、豁達揉合進這位六十四歲的江南女性內心。
樊錦詩把文物保護與合理利用緊密結合起來,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莫高窟治沙工程”、“數字敦煌館工程”等十三項文物保護與利用工程,為新世紀敦煌文物的保護與利用構筑了宏偉藍圖。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樊錦詩將敦煌石窟長期存在而又不能有效解決的難題作為合作課題,積極謀求國際合作,她所在的敦煌研究院先后與日本東京國立文化財研究所、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美國梅隆基金會等機構進行了合作項目的研究,開創了中國文物保護領域國際合作的先河,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樊錦詩用40多年的執著和堅守,譜寫了一個文物工作者的平凡與偉大;她在敦煌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和管理等領域的開拓創新,讓世界同行為之驕傲?!岸鼗偷呐畠骸狈\詩,甘愿用生命守護敦煌。
1963年,樊錦詩從北京大學畢業,千里迢迢來到了戈壁大漠深處的敦煌莫高窟。如今她已滿頭華發,還在為敦煌文物事業殫精竭慮。
在敦煌40多年的工作當中,保護成了樊錦詩最重視的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也最為豐碩。
從壁畫病害防治到崖體加固,從環境監測到風沙治理,在敦煌遺產保護的各個領域,樊錦詩和敦煌研究院的保護工作者一起,不斷探索創新。正是在她的帶領下,敦煌遺產保護翻開了新篇章,走上了科學保護之路。
樊錦詩清醒地認識到,面對如此燦爛的文化遺產,保護僅靠人和技術還不夠,還要立法和制定保護規劃。在她的倡導和推動下,《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和《敦煌莫高窟保護總體規劃》近年來先后公布實施。
樊錦詩先后擔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長、敦煌研究院副院長、敦煌研究院院長等職務。樊錦詩帶頭參與科研,與國際上優秀的文物保護機構合作,不斷將先進的保護理念和技術引入敦煌遺產保護。
在樊錦詩的推動下,敦煌研究院與多個國外科研機構展開了合作,一大批先進技術和理念運用到敦煌遺產保護當中,使敦煌文物的保存環境得到改善,安全系數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