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樣譚竹青同志主要事跡
她,50年情系居民;她,擁有170項榮譽;她,被人民譽為"小巷總理";她,就是譚竹青。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榜樣譚竹青同志主要事跡(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榜樣譚竹青同志主要事跡精選篇1
譚竹青是吉林省長春市人,1931年生,小學文化程度,生前系長春市二道區東站街道十委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譚竹青是迄今為止全國社區工作領域中唯一榮獲“社區工作者楷模”殊榮的優秀干部。
譚竹青在長春市二道區東站街道十委社區工作長達48年。1978年,當看到社區居民買早餐排長隊的情景時,譚竹青決定發展委辦經濟。沒有資金,譚竹青就把家里僅有的450元積蓄拿出來。為了節約每一分錢,譚竹青帶領委里的老干部自己干,辦起了十委社區第一個買賣——“如意小吃部”。此后,譚竹青帶領大家又先后辦起了服裝廠、制鞋廠、印刷廠、皮革加工廠等大小17個企業,不僅沒向國家要一分錢,沒向銀行貸一筆款,而且還向國家交納稅金幾百萬元。應得的獎金,譚竹青一分也不拿,全部用在十委社區發展經濟和救濟困難戶上。
譚竹青用“燕子壘窩”的精神,從一點點的小事做起,一步步改變著十委社區的面貌。拆除棚戶區、修路、種草、栽樹、修花壇、蓋涼亭,建起社區服務中心,昔日“都市里的村莊”徹底改變了模樣。
譚竹青始終把居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譚竹青所在的十委社區居民中有90%以上都是貧困人群,下崗職工多,接受低保救濟的人多。譚竹青竭盡所能,舉辦了美容理發、服裝裁剪、家政、烹調等培訓班,使下崗職工掌握一技之長,先后安置了1000多名下崗職工,使社區居民“雖下崗,不失業”。
譚竹青視社區居民為親人,家長里短她調解,貧困人群她接濟,失足青年她幫教……走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暖百家心,譚竹青成為居民群眾的貼心人,被人們親切譽為“小巷總理”。
2005年12月3日,譚竹青不幸病逝。長春市成千上萬的干部群眾自發為她送行。譚竹青先后被授予“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居委會主任“孺子牛”獎、全國“三八”紅旗手等170多項稱號。
榜樣譚竹青同志主要事跡精選篇2
2005年12月3日,一位老人離世。遺體告別那天,天上飄著雪花,上千名群眾冒著零下18攝氏度的嚴寒為她送行。人們站滿了十里長街,為的是見她最后一眼。她究竟做了什么,讓人們對她的離去如此依依不舍,讓人們對她如此懷念?
這位老人是長春市二道區東站街道十委社區黨委書記兼居委會主任譚竹青——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全國優秀居委會主任、“孺子牛”獎獲得者、全國社區工作者楷模、感動中國雙百人物……老百姓稱她為“小巷總理”。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記者來到譚竹青工作了一生的“小巷”——東站街道十委社區,追尋譚竹青的足跡,找尋答案。
發展社區經濟的領頭人
社區五樓的譚竹青事跡展廳,記錄著她一生的事跡和榮譽。這里的每一幅照片、每一件衣物都講述著老人的故事。
譚竹青1931年5月出生,家境貧寒。15歲的時候,父母相繼去世,她成了孤兒,不得不領著年僅7歲的弟弟流浪街頭,乞討為生。1948年,長春解放,解放軍把她們姐弟倆從死亡線上救了回來,她帶著對黨和政府深深的感激之情參加了工作。從此,她把自己全部的愛和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黨的事業。譚竹青從1956年開始擔任二道區東站街道第十居民委員會主任,一干就是半個世紀,直至去世。她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創建了一個環境優美、文明富裕的大社區,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人生之歌。
譚竹青最愛掛在嘴邊的話就是:“上有國務院,下有街道辦。”改革開放初期,東站十委社區面臨“八大難”:子女入托難、買早點難、出門行路難、看病就醫難、維修房屋難、理發難、孤寡老人生活難、待業青年安置難。譚竹青帶給東站十委社區的變化是從解決買早點難——創辦如意小吃部開始的。一窮二白的居委會根本拿不出錢建門市房,譚竹青就帶著居委會工作人員去河邊挖沙子,到處撿磚頭,拿出自家的鍋碗瓢盆,最后她又掏出自己和老伴僅有的450元養老錢。這樣,如意小吃部終于開張了。在譚竹青的帶領下,十委社區艱苦創業,以“燕子壘窩”的精神創辦了大小企業17家,社區內500余名下崗職工和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社區居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
完善社區服務的開拓人
曾經,社區內沒有托兒所。大冬天里,社區的女職工只能擠公交車帶著孩子去上班。譚竹青看著心疼,決心為居民建個幼兒園。幼兒園選址圖紙顯示,要是能拆掉譚竹青家的半間房效果會更好。譚竹青二話沒說便將自家的平房拆去半間。此后,她一家數口就蝸居在十幾平方米的小房里長達十年。
長春東站十委地處伊通河畔。過去人們叫它“二道洼子”。三條胡同一條街,清一色的低矮平房,居民的生活環境很差,被人們稱為“都市里的村莊”。
為了改變十委面貌,建成一流社區,讓居民安居樂業,譚竹青立下志愿:“一定讓十委全體居民住上‘三氣樓房!”
經譚竹青多年的奔走呼吁,1995年,三片棚戶區被列入試點。這一年,十委土地上1.9萬平方米的6層住宅樓拔地而起,230戶居民遷入有煤氣、暖氣、上下水的新居。誰能相信,這次巨變從動遷施工到回遷,僅用時6個月。“從拆遷公告發布之日起42天,300多戶全部拆完。這速度也就是在十委,在譚老太太這兒。”開發商如此感慨。
1996年,東站十委又開發了3棟2.8萬平方米的住宅樓,300多戶居民入住。10年間,東站十委先后分三批共改造棚戶區16萬平方米,使近4000戶居民“像做夢一樣住上了‘三氣樓房”。就在譚竹青去世前4天,東站十委最后一批547戶居民圓了住房夢。
社區居民的住房條件得到了改善,人們一批接一批地住進了寬敞明亮的社區安居大廈。在大家一再勸說下,譚竹青才從住了十年的小房搬進普通的兩居室。直到去世,她一直住在那里。
社區群眾離不開的親人
譚竹青把畢生的心血和精力都奉獻給了她深愛著的社區事業和日夜牽掛的居民,她無私奉獻、不求回報,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政治本色和高風亮節。原東站街道十委社區居委會委員張玲曾經與譚竹青共事17年,她告訴記者:“老主任常說,社區工作必須踏踏實實。她放棄了很多招工招干的機會,在小社區里有大作為。”譚竹青從事居委會工作幾十年,一直沒有正式編制。她曾4次主動放棄招工提干的機會,安于做一名小小的居委會主任。
張玲說,小區進行棚戶區改造,美化環境,譚竹青已經70多歲,仍帶領大家清理垃圾。有人勸她回去休息。譚竹青卻說:“大家都在干,我在這里更能帶動大家好好干!”一直到去世前夕,她仍然工作在第一線。
十委居民鄭玉苗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他的鄰居小兩口吵架,男方動手打了女方一個嘴巴,女方一氣之下,將兄弟姐妹全部找來,要揍男方。譚竹青聞訊趕來,她站在兩方中間,大聲說:“要打就先打我。”女方未動手,但放下話說:“離婚!”然后轉身回了娘家。當天譚竹青就來到女方娘家勸說:“小伙子是我看著長大的,很有孝心。你們要好好過日子,不能離婚。我上門給你父母道歉。”隨后譚竹青又找到男方,對他說:“你的條件沒有女方好,必須高看人家一眼。吵架你動了手,你說你錯沒錯?你必須承認錯誤,向女方道歉。”隨后,便拉著小伙子的手去向姑娘道歉。譚竹青去世時,這小兩口都去給她送行。憑著一顆共產黨員對事業的誠心、對群眾的愛心,譚竹青帶領委上一班人相繼調解大小糾紛300多起,防止矛盾激化80多件,解救失足青少年30余人。社區里的年輕人都稱她為“譚媽”。
譚竹青的故事多得數也數不清,講也講不完。東站街道十委社區黨委副書記王新告訴記者,在譚竹青精神的感召下,十委社區帶動社會各界成立了“竹青志愿者聯盟”,為社區居民提供志愿服務。老主任在時,十委社區實現了居民基本生活“二十個不出委”,現在,社區在延續老主任為民服務工作理念的基礎上,打造了服務升級版“幸福十進門”,將社區服務直接送到居民的家門口。踏著譚竹青的足跡,社區先后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模范居委會、全國文化先進社區、全國學習型家庭創建示范社區、全國少年兒童平安行動示范社區、全國創業就業示范社區、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等15項國家級榮譽稱號和160余項省、市、區各級榮譽。
記者恍然領悟,其實,譚竹青并沒有走,她永遠活在社區,激勵后人繼續奮斗,不負偉大的時代。
榜樣譚竹青同志主要事跡精選篇3
譚竹青 (1931年 - 2005年),漢族,吉林省長春市人,中共黨員。生前系長春市二道區東站街道十委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她以48年居委會主任的履歷,成為在中國這個不入序列的小官上任職時間最長的人之一。她一生獲得170多項表彰,厚厚的證書和獎章是她留給子女的唯一財富。
譚竹青從事居委會工作50多年,她始終堅持“上為黨和政府分憂、下為居民群眾解難”的工作思想,時時處處心系群眾,帶領社區干部群眾白手起家,艱苦創業,努力發展社區經濟和各項事業。
她所在的長春市二道區東站十委社區,從昔日“三條胡同、一條街、人人窮得沒飯吃”的貧民窟,發展成為今天的環境優美舒心,文化娛樂開心,居住安寧放心,經濟繁榮歡心,生活方便稱心,遠近聞名的“五心”社區,而她則被喻為“社區之魂”。
“小巷無名驚天下,竹到凌云老更青”是人們對她一生的總結。
“老媽”、“譚姨”、“奶奶”...... 是居民對她的愛稱。“有事找老媽去”是大家時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
她的傳奇人生穿越半個世紀的風雨,她身上的不懈干勁、親民情結和高尚的人格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的寶貴財富。
她積極進取、勇于開拓,先后創辦鞋廠、商店、印刷廠等十幾家企業,成立社區服務中心、敬老院、幼兒園、衛生服務站等社區服務機構,提供了一大批就業機會和崗位。
組織開展建設居民住宅樓,拆除棚戶區,改善了居民居住的條件。積極協調有關方面把所屬居委會的街、巷全部修成柏油路,方便了居民出行,使東站十委社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她全身心地投入了社區工作,走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暖百家心,把黨和政府的關懷送到千家萬戶。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她拿出自己的10多萬元獎金全部用于社區建設和扶貧幫困,被群眾親切地稱為“小巷總理”。
2005年,譚竹青因病在長春逝世,終年: 74歲。
金環銀環,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譚竹青沒有顯赫的官銜,也沒有萬貫家財,但她卻憑借著自己對黨的忠心和對群眾的關心,永遠活在了人們的心里。她用熱血生命凝鑄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偉大精神將永遠激勵著后人。
榜樣譚竹青同志主要事跡精選篇4
譚竹青是位居民委員會的主任,被群眾譽為“小巷總理”,民政部授予她最高獎項“孺子牛獎”。她是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譚竹青1931年出生在吉林省長春市,1948年參加革命工作,1975年的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從1956年以來一直擔任長春市東站街道十委居民委員會主任,1979年起兼任黨組織書記,在社區基層崗位上她連續工作了48年,憑著一種責任感走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暖百家心,為社區群眾辦了許多實事,被社區居民稱為“小巷總理”。
上有國務院,下有社區辦。這話不僅常掛在譚竹青的嘴邊,也落實在她的工作中。上任之初,東站十委社區還是一片棚戶區,相對貧窮,且居民受教育程度不高,譚竹青接手的東站十委社區更是面臨八大難,子女入托難、買早點難、出門行路難、看病就醫難、維修房屋難、理發難、孤寡老人生活難,待業青年安置難。譚竹青帶給東站十委社區的變化是從解決買早點難,創辦如意小吃部開始的,一窮二白的居委會根本拿不出錢建門市房。于是譚竹青就帶著居委會工作人員去河邊挖沙子,到處撿磚頭,拿出自家的鍋碗瓢盆,最后她又掏出自己和老伴的養老錢,這樣如意小吃部終于開張了,如意小吃部有了些流動資金,譚竹青就惦記著為居民解決下一個難題。
在得知居民上下班時,抱著小孩擠公交車的艱難后,譚竹青就想著辦個幼兒園,解決社區居民子女入托難問題。幼兒園的設計圖紙顯示,要是能把譚竹青家一間10平方米的房屋拆除效果更好,譚竹青當即拍板,拆!拆房之前她的家屬有點想不通,對譚竹青說:您干工作我們支持您,您不管家里的事兒,我們管,可您怎么也不能把家里的東西都拿出去啊,這就是譚竹青的作風,再加上全家都怕她,最后,還是把那間房拆了,此后譚竹青一家七口就蝸居在不到15平方米的小房子里長達10年。后來譚竹青又發現家長下班和學生放學之間有一段時間差,她就請大學生志愿者每天下午四點到六點到社區綜合服務大樓的二樓輔導孩子們做作業,六點中由家長把孩子接走,這兩個舉措解決了社區雙職工父母的大難題。
東站十委社區長期以來一直沒有菜市場,居民買菜很不方便,后來又趕上大批職工下崗,這兩個疊加的難題在譚竹青手中又一次迎刃而解,她挨家挨戶的動員下崗職工再創業,保證給他們提供各種便利條件。在她的努力下,社區很快建成了便民市場,既方便了老百姓買菜,又幫助下崗工人解決了就業問題。社區居民驕傲地說,在十委有下崗無失業,居民幸福的背后是譚竹青孜孜不倦的身影。
譚竹青帶領居委會工作人員從一家小吃部開始艱苦創業,居委會擁有鞋廠、服裝廠等17家企業,固定資產達2000多萬。有了錢居委會辦起了幼兒園,養老院還為社區內,部分困難群眾解決了醫療教育問題。48年從穿著花布衫扎著兩個小辮的小姑娘到白發蒼蒼的74歲的老人,譚竹青從小事做起,用燕子壘窩的精神,小事變大事,一點點改變了十委社區的大面貌。
2005年12月3日,老人因病逝世,她用近半個世紀的行動譜寫了勤勉為民的感人篇章。
榜樣譚竹青同志主要事跡精選篇5
2005年12月3日,時代先鋒、優秀共產黨員的典范、社區工作者的楷模、二道區東站十委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譚竹青同志逝世,其先進事跡在全國、省、市激起了巨大反響,譚竹青的英名傳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在白山黑水更是萬人敬仰、深情緬懷。
為了進一步學習弘揚譚竹青精神,廣泛深入宣傳譚竹青事跡,2006年7月,由長春市委組織部牽頭,市委宣傳部、市民政局及二道區委組織部、二道區委宣傳部、二道區民政局和東站十委社區共同籌建譚竹青同志事跡展室,地點設在東站十委社區服務中心大樓二樓。2007年末經上級批準,譚竹青同志事跡展室移至社區服務中心大樓五樓,并重新進行了裝潢布置。
譚竹青同志事跡展室面積100余平方米,一次可容納100余人開展活動,配備2名專職講解員。展室以圖片和實物的形式,集中展示了譚竹青的生平事跡。譚竹青同志事跡展室自建立以來,共接待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者10萬余人。廣大黨員群眾贊譽展室是時代正能量的發聲器、時代精神的傳播源、黨建創新的催化劑。展室完成布展后即成為吉林省黨性教育現場教育基地和長春市_教育基地。展室的展示內容共分為8個部分。第一部分:不畏艱難,實干興業。這部分以一組照片和部分實物再現了從80年代起,譚竹青帶領干部群眾白手起家、艱苦創業的歷程,把參觀者帶入“創業艱難百戰多”的如歌歲月;第二部分:歲月如歌,大愛無疆。這部分用清一色的黑白照片充分反映了十委社區在譚竹青的帶領下積極創辦委辦企業、蓋屋建房的場景,從一無所有發展成納稅百萬、擁有獨立廠房的委辦企業的圓夢過程;第三部分:情注社區,惠及居民。這部分展示了譚竹青一生情灑社區、一心為民的崇高思想境界和為民情懷,展示了她始終積極為居民解決各種困難,以實際行動把黨和政府的關懷與溫暖送到居民的心坎上的動人場景;第四部分:調解糾紛,構建和諧。這部分展示了譚竹青始終把社區和諧作為工作重中之重,努力推進社區家庭、鄰里和人際關系的和諧融洽,使東站十委社區成為“平安社區”“七無社區”,百姓生活的“溫馨家園”;第五部分:鞏固陣地,傾心育人。這部分展示了譚竹青先進文化傳播者的感人形象。她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居民喜聞樂見的各種文化體育生活,營造健康向上的社區文化氛圍,引導居民養成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鞏固了社區思想文化陣地,提高了創建文明社區的整體水平;第六部分:健全機制,民主管理。這部分展示了譚竹青注重社區民主自治建設取得的成效。她作風民主,決定社區事務之前充分聽取大家的意見,使社區實現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充滿活力的民主自治的體制機制在十委社區初見成效;第七部分:筑牢堡壘,永葆先進。這部分展示了譚竹青同志率領黨委一班人健全黨組織網絡體系,提升班子整體合力,提高黨員隊伍的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社區黨的建設的事跡;第八部分:深情懷念,精神長存。這部分翔實記錄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批示,吉林省委、省政府及長春市委開展向譚竹青同志學習的決定,以及譚竹青事跡報告團的事跡和全市各級黨組織、廣大黨員、各地群眾深入學習譚竹青先進事跡的場景。
譚竹青同志是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社區工作者楷模、感動中國雙百人物。在社區這個基層崗位上,她連續工作了50年,被人們親切地譽為“小巷總理”,為社區工作實踐留下最生動的教材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弘揚譚竹青精神,有利于教育、引導和激勵廣大黨員進一步增強黨員意識和黨性觀念。譚竹青同志事跡展室被命名為吉林省黨性教育現場教學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長春市中共_教育基地、吉林長春社區干部學院教學實踐基地,平均每年迎接參觀交流學習近百場次,接待過中組部、民政部、人大、_、婦聯等部門領導參觀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