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致富榜樣人物事跡
事跡是為了表揚先進、弘揚正氣、推動工作,對工作、學習中涌現出來的先進集體、先進人物的優秀事跡如實記載和反映的書面材料;你知道哪些脫貧致富榜樣人物事跡?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脫貧致富榜樣人物事跡5篇,歡迎大家分享。
脫貧致富榜樣人物事跡(篇1)
張小娟,這位出身普通藏族農家的女子,以甘南州文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又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獲得雙學位。2018年5.12汶川地震,得到家鄉受災嚴重,毅然放棄北京的工作,回到魂牽夢繞的家鄉。她不僅一次談及要回到家鄉,建設家鄉。“舟曲很美,我要把家鄉建設得更美。”正是心中有這樣的信念,張小娟這位可敬的扶貧戰線上的戰友,把對工作的新鮮勁,保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她工作嫻熟,奮斗在脫貧攻堅的第一線,由于工作繁忙,無暇多多陪伴家人。而此時,她最終的離開他的家人,離開了她所熱愛的事業。到此時,我們不禁想:這是誰的女兒,又是誰的妻子,還是誰的母親?家中七歲的女兒和三歲的兒子是否安好?她在舟曲11年的職業生涯中,無愧于“服務群眾,建設家鄉”的誓言,讓青春之花綻放于扶貧之路上。
“他們都非常敬業,安排工作從不推脫,不打折扣,一定完成。”舟曲縣融媒體中心副主任馮海明這樣評價中心的三位殉職員工。陳文燕、王彥輝、閔江偉這三位新聞工作者,平時工作積極上進,不怕困難,扎根基層,用鏡頭記錄舟曲的脫貧攻堅的歷程,用圖像傳遞基層的消息,譜寫了扶貧一線的時代華章。
正是有了這些信念堅定,默默扎根于基層的最美奮斗者,于平凡中干出不平凡的偉大事業。在脫貧攻堅的這條戰線上,凝聚起澎湃的人情,為奪取脫貧攻堅的最終勝利貢獻了無盡力量。雖然這些可敬可愛的戰友們,倒在了脫貧攻堅這場硬仗勝利的前夕,但是他們無愧于他們所熱愛偉大事業。我們唯有接過他們手中接力棒,砥礪前行,取得脫貧攻堅這場硬仗的最終勝利,才能不辜負他們的犧牲與奉獻。
在舟曲11年的職業生涯里,張小娟曾榮獲公務員三等功、州青年五四獎章;被授予縣優秀共產黨員、舟曲縣最美扶貧人、全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由于工作繁忙經常顧不上家庭和孩子。正是由于張小娟信念堅定、政治過硬、扎根基層、無私奉獻,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對黨的新聞事業的無限忠誠,是新時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基層黨員中的優秀代表。
脫貧致富榜樣人物事跡(篇2)
楊飛虎,男,漢族,生于1986年10月,中共黨員。2009年7月畢業于蘭州交通大學應用物理學本科專業,理學學士。2009年12月參加工作,2015年7月起擔任草灘鄉扶貧工作站站長。
圍繞本職工作,做好黨委政府的“參謀長”
楊飛虎帶領草灘鄉扶貧工作站一班人,積極學習省市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策性文件,通過及時與縣扶貧辦溝通交流,確保鄉扶貧工作站人員理解掌握的政策準確無誤。利用工作間隙,組織鄉扶貧工作站人員學習中央、省市縣各級扶貧政策文件和會議精神,力爭不遺漏任何細節,做好知識儲備,夯實理論基礎。充分發揮鄉扶貧工作站“智囊”作用,積極建言獻策,按照省、市、縣精準扶貧政策方案,制定印發了《草灘鄉關于深入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實施意見》,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工作目標和具體任務,分解到全鄉各村。確立了以鄉鎮主要領導負全責,各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和駐村組長為第一責任人的責任體系,進一步明確了工作任務,靠實了工作責任。他在認真學習省市縣精準扶貧實施方案的同時,通過及時總結和深入思考,結合日常工作中發現的問題,通過學、問、查、訪等方式需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編寫了《草灘鄉精準扶貧知識手冊》、《草灘鄉精準扶貧基本知識50問》等學習資料,有效地解決了鄉村兩級扶貧干部的疑惑,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使草灘鄉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得以良好開展。
由于楊飛虎的敬業奉獻、扎實工作,建檔立卡、大數據平臺、專項扶貧、貧困人口和返貧人口退出認定等工作成效顯著,草灘鄉精準扶貧各項工作始終走在全縣前列。截至目前,共牽頭組織召開各類培訓會議25場(次)、培訓鄉村干部300多人(次)。
突出工作實效,爭當脫貧攻堅的“排頭兵”
自擔任鄉扶貧工作站站長以來,楊飛虎一心做好本職工作,常常廢寢忘食、夜以繼日撲在工作上,朋友說他瘋、同事嫌他傻,他知道精準扶貧工作大于天,心里的委屈只有自己往肚子里咽。然而正是他的“傻”和“瘋”換來的是全鄉扶貧工作的高效率和高質量,也換來了同事和領導們的贊許肯定,更換來了貧困戶對他的認可和贊譽。在具體工作中,楊飛虎悉心指導鄉村兩級干部開展工作,學以致用,積極爭當基層一線脫貧攻堅工作的排頭兵,努力做到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兩個百分之百”,即:工作時間節點百分之百的準時,脫貧攻堅工作任務重、時間緊,縣鄉每項工作任務下達后,都能嚴把時間節點,制訂工作推進時間節點進度表,并根據進展情況適時進行梳理總結,及時謀劃好下一步計劃,確保各項工作落實在時間節點上精準精確。工作任務落實百分之百的高效,嚴格按照工作任務要求,明晰思路、統籌謀劃、有序開展,力求各項工作內容的落實做到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逐戶了解情況,做到心中有數、調研走訪不漏一戶,全鄉871戶4092人建檔立卡貧困戶都親自過、親自問,并現場指導駐村干部為貧困戶答疑解惑。夯實基礎信息,對152戶650人2014年脫貧人口和268戶1230人2015年脫貧人口進行驗收,認定12戶70人2015年返貧人口。培育特色富民產業,依托整村推進項目,在貴清山景區沿線新建5家農家樂。緊扣金融扶貧,成立扶貧資金互助協會9個,全部實施倍增計劃,首批發放增收貸款120萬元;2015年第四季度發放精準扶貧專項貸款515萬元,符合條件的有意愿貸款貧困戶全部申報貸款審批資料,為貧困戶脫貧增收提供堅實的金融保障。組織開展農業科技培訓20場次,培訓農民2035人次,提高農業生產水平。
注重探索創新,爭做加快發展的“助推器”
在建檔立卡和大數據信息采集錄入工作中,他通過認真研究操作數據采集系統來查找工作中有可能出現的問題,通過“一天__、一培訓一審核”的高強度集中指導,全鄉在建檔立卡和大數據信息錄入工作中始終走在全縣前列,高質量率先完成大數據信息平臺建設工作,使全鄉大數據信息平臺建設精準指數達到100%,致貧原因、幫扶措施和脫貧指標實現緊密銜接。他還不定期組織扶貧站人員對全鄉871戶貧困戶進行隨機走訪,了解貧困戶生產生活的最新動態,為全鄉脫貧驗收工作的順利開展和下一階段脫貧計劃的制定打下了堅實基礎。他推廣普及了“十字繡”工作法,即:摒棄以往粗枝大葉的工作方式,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像做針線活那樣精準細致,“十”中的豎為上級一攬子政策精神,橫為鄉村戶情實際;“字”為“水電路房、輸加種養、教培文衛、遷保貸商”16字經;“繡”則是將十和字連接穿插起來,通過拉家常來掌握貧困戶家中的真實情況。同事和農戶對他通俗的說法一聽就懂,也為他接地氣的工作方式和細致專業的工作態度所折服。在他的不懈努力和精心指導下,草灘鄉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受到單位和上級領導的普遍認可。創新內外宣傳方式方法,在外宣上,主導真實準確,突出宣傳效果快、廣、新。2015年,由楊飛虎同志編寫的稿件,在市級以上網站等媒介宣傳報道55篇次。11月27日甘肅衛視《午間20分》欄目對草灘鄉《“支部+”模式推進精準扶貧工作》進行了報道。在內宣上,注重宣傳形式合鄉情,指導培訓扶貧站及村級扶貧專干每周撰寫工作信息,從中精選編制草灘鄉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簡報85期。同時,開通微信公眾平臺,邀請草灘鄉貧困群眾加入微信公眾平臺。一方面及時發布一些扶貧相關政策,使老百姓能夠第一時間了解政策,另一方面收集群眾反應的問題和建議,便于以后開展工作。通過開通微信公眾平臺,有效地化解了扶貧干部和困難群眾的矛盾,拉近了干群關系,提高了困難群眾扶貧政策知曉率。
積跬步以至千里,楊飛虎相信,腳踏實地去做好脫貧攻堅的每一件事,為貧困鄉村和貧困戶做好自己應做的工作,是對自己無悔青春的最好詮釋,更是人生旅途的美麗風景。
脫貧致富榜樣人物事跡(篇3)
孫曉秀是夾江縣市場監管局的一名普通干部,自孫曉秀同志參加脫貧攻堅駐村工作以來,她堅持以緊密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為宗旨,以優秀黨員同志為學習榜樣,堅定扎根基層、扶貧為民的信念,履職盡責、深入脫貧攻堅一線,扎實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用實際行動獲得了群眾的信任和贊揚。
一、深入走訪農戶,掌握村情民情
為扎實做好精準扶貧工作,確保打贏扶貧攻堅戰,孫曉秀駐村后與村干部一起,加班加點深入開展走訪農戶活動,全面掌握白果村的基本情況。白果村位于夾江縣木城鎮西部,幅員面積10.2平方公里,轄9個村民小組,共909戶2659人,有貧困戶83戶211人。大多數村民以農業生產為主,主要種植茶葉、黃花,科技含量較低,群眾技術水平不高,經濟收入水平較低且增長速度緩慢。雖有一小部分農戶從事養殖業,但養豬、養雞數量較少,均沒有形成養殖規模,沒有形成經濟增長的支撐產業。且全村留守老人、兒童較多,缺少青壯年勞動力。
通過深入走訪,全面了解掌握了村情民情,為群眾發展生產,實現增收獻計獻策奠定了堅實基礎。白果村七組陳玉琴,家境困難,家里有一個80多歲的奶奶和一個50多歲的父親,但是不幸的是在2018年11月,這個年僅10歲的小姑娘失去了唯一的父親,這個家的頂梁柱倒了,就剩下這一老一小。孫曉秀得知后經常到孩子家問寒問暖,為陳玉琴買生活和學習用品。為從根本上解決陳玉琴家經濟困難,孫曉秀積極努力,最終為陳玉琴辦了五保。幸福總是很短暫,不幸再次降臨到陳玉琴身上,陳玉琴的奶奶在今年2月因病去世。知道這件事后,孫曉秀立即組織村干部、幫扶責任人入戶慰問、幫助處理奶奶的后事。在奶奶的后事處理結束后,孫曉秀用心給陳玉琴做心理疏導,鼓勵陳玉琴勇敢地生活,并積極與陳玉琴的親屬協商,落實陳玉琴的撫養人,還為陳玉琴發起愛心捐款活動,共籌集6000余元的愛心款,讓這個失去親人的小姑娘感受來自社會大家庭的愛,讓她在成長的道路上不覺得孤單。如今,只要孫曉秀去看她,己經懂事的小姑娘總是多遠處出門臉上帶著微笑迎接孫曉秀……。
二、講究工作方法,穩步推進駐村幫扶工作
(一)全面貫徹落實上級精神。孫曉秀作為第一書記,帶領駐村幫扶工作隊認真貫徹落實關于扶貧工作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縣委、縣政府的安排部署,理清思路、強化責任,增添舉措,切實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努力下功夫,扶貧攻堅工作扎實穩步推進。
(二)深入抓好駐村幫扶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了建卡貧困戶的家庭情況和致貧原因,并駐村幫扶工作隊結合產業發展、民政保障、社會解貧等幫扶政策措施,量身定制“一戶一策”幫扶措施,進行掛牌公開幫扶。
(三)狠抓政策落實。孫曉秀自身加強對政策的學習,并通過脫貧攻堅專題會、主題黨日活動、農民夜校、入戶宣傳等多種方式向村民宣傳各項惠民政策,落實醫保、低保、危房改造、教育救助、殘疾補貼等各項惠民政策,確保扶貧政策應享盡享,各項惠民補貼準確無誤。
(四)實施貧困對象動態管理,做到精準識別。掌握貧困對象變化情況,及時更新信息,做到貧困對象有進有出,進出有據,保證貧困人口信息真實、可靠、管用,實現動態管理。
(五)抓典型示范,倡導新風正氣。深入了解貧困戶,及時掌握貧困戶的思想動態,引導貧困戶通過自己辛勤勞動來創造美好生活,消除“等靠要”思想;另外通過開展“感恩奮進,抵制等、靠、要思想教育活動”,評選典型示范,增強貧困戶勤勞致富的信念,引導新風正氣。
三、心系貧困群眾,幫扶務求實效
白果村屬于山區,農業生產品種單一,除了采茶期間群眾有穩定收入,其余時間的收入只能靠外出務工。但對于一些年紀大的群眾來說,外出務工基本不可能。孫曉秀在走訪的過程中發現,不少老人戶都養了雞,但山路偏遠,存在銷售難題。孫曉秀暗下決定,一定要幫助群眾銷售雞蛋,讓他們足不出戶就可以把自己的蛋變成錢。她利用網絡以及自己的朋友圈宣傳村里的土雞蛋,不辭勞苦,自己做起了“雞蛋的搬運工”。有人曾問:“你是第一書記,只是來扶貧的,怎么干起了賣蛋的活,你又不賺錢,天天這樣跑,不嫌累呀?”她說:“群眾再小的事都是大事,只要是能幫到他們的,我都愿意。”。除了這樣的事還有很多,群眾隨叫隨到,孫曉秀在駐村期間,敬業愛崗,勤奮工作,并帶著最深的感情去深入群眾、走訪群眾、關心群眾,堅持進門入戶,講解相關惠農政策、研究富民門路、與他們一起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她的努力與付出也得到了群眾的高度認可。白果村七組71歲村民劉延洪去年得了偏癱,唯一的兒子又要養家又要照顧生病的劉廷洪。孫曉秀下村了解后及時向相關領導匯報。同時,又聯系相關部門最終給劉延洪兒子安排了公益性崗位,解決了該戶家庭困難。孫曉秀這位年青扶貧干部贏得了群眾好評。
四、助推特色產業發展,實現全面小康
白果村特色產業為黃花,已有40多年的種植歷史,面積達5000畝,全村年產3000噸鮮花,600噸干黃花。孫曉秀深知,發展特色產品,打造“一村一品”,是脫貧攻堅的基礎,是實現全面小康的有力保障。為夯實產業基礎,樹立白果村黃花品牌形象,有效帶動村民致富增收,孫曉秀為特色產業發展獻言獻策。今年,在孫曉秀及村干部的努力下,白果村首次舉行了黃花推介會,收購商和游客相聚在白果村,觀賞、品嘗、推薦黃花,樂山日報、夾江發布等多家媒體紛紛宣傳報道白果村的黃花產業,并兩次登上“學習強國”平臺,有效地推廣了白果村的黃花產業,讓更多人知曉白果黃花。如今,白果黃花已經通過省農業廳無公害農產品認可,白果村被評為四川省天府科技云服務科普惠民共享基地,并注冊了自己的品牌――“文青”黃花,產品暢銷,有效帶動了村民致富增收,成為名副其實的“致富花”。
脫貧攻堅任重道遠,孫曉秀堅信:只要心系群眾,撲下身心,多謀思路,就一定能帶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一定能努力做個基層扶貧好干部,圓滿地向黨和組織以及人民群眾交上滿意答卷。
脫貧致富榜樣人物事跡(篇4)
舟曲,藏語意為白龍江,白龍江是嘉陵江的支流。
張小娟,1985年出生于舟曲縣曲瓦鄉城馬村的普通藏族農家,20_年,以甘南州文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獲得歷史學與旅游管理專業雙學士學位,工作后獲得蘭州大學在職研究生學歷。她深愛著大山深處的故鄉,20_年5·12汶川地震舟曲災情嚴重,已在京工作的她一次次打電話給家人,不久就辭去了北京的工作,回到眷戀的故鄉。
張小娟的本科班主任、中央民大歷史文化學院教師章毅君說:“畢業前夕,小娟和我談到今后的去向,她想回家鄉,認為改變家鄉的貧困面貌會有很多事可做。是對家鄉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使她義無反顧地回到家鄉,投身民族地區的建設,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
“舟曲很美,我要把家鄉建設得更美。”小娟曾多次對同學和朋友說。
“再崎嶇的路,也是過得去的!”
這是10月5日下午13點14分張小娟在舟曲縣立節鎮下鄉途中發的一條微信,微信還配了途中拍的一張在高處俯瞰盤山路的照片,照片中的山路蜿蜒曲折,很壯觀也很險要。這是張小娟生命中發的最后一條微信。兩天過后的10月7日傍晚,在走過最崎嶇難走的山路后,她的生命定格在了扶貧路上。
扎根基層沃土,綻放花華。張小娟的意外犧牲令人痛心,而無私奉獻一直符合她的人生軌跡。張小娟熱愛家鄉,并對集體有貢獻的熱情。她將青春和生命奉獻給了民族地區,奉獻給了扶貧事業,是新時代踐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直接體現和黨員榜樣。
扎根基層沃土,綻放花華。首先基層為我們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和鍛煉平臺,不去抱怨艱苦和復雜的工作條件 唯愿以萬卷詩書為師,以德養吾浩然正氣,以人民群眾為師,以技提升服務能力。學習是至關重要的,在學習的過程中還要日有所思,日有所得。比學習更重要的是堅持,要日有精進,積跬步以至千里。其中,把握平和的心態是關鍵,學習提高是需要漫長時日的,而且這種日子必然是枯燥的。其次思與行要相互結合。實踐論告訴我們,只有把原理運用到實踐中,才能檢驗原理,從而指導實踐。空喊責任不行,把愛民掛在嘴上也不可取,我們必須把責任意識化作行動符號,將愛民情懷浸入言行舉止。青春不語,蒼天含淚。高原上的格桑花,帶來的是光明、是福音、是陽光。
脫貧致富榜樣人物事跡(篇5)
6月17日凌晨,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委宣傳部干部、樂業縣百坭村駐村第一書記黃文秀同志從百色返回樂業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難。20她從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畢業后,回到家鄉百色工作。3月,黃文秀同志積極響應組織號召,到樂業縣百坭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埋頭苦干,帶領88戶418名貧困群眾脫貧,全村貧困發生率下降20%以上。
黃文秀同志研究生畢業后,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廣大黨員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黃文秀同志為榜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于擔當、甘于奉獻,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黃文秀同志畢業后放棄留在城市工作的機會,聽從黨的召喚,投身基層扶貧事業,在脫貧攻堅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用生命詮釋了一個共產黨員人對信仰的無比忠誠,譜寫了一曲無悔的青春之歌。
作為在脫貧攻堅一線干部,我們更要向黃文秀同志學習,以她為榜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小康作出應有努力。
不忘初心、一心為民。她放棄大城市優越環境、毅然回到家鄉、心系扶貧一線因公犧牲的感人事跡,頌揚了她以實際行動踐行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崇高精神,謳歌了她將最美青春年華奉獻給黨和人民的感人情懷。
作為脫貧攻堅一線干部,我們要向黃文秀同志學習,向一代代優秀的共產黨人學習,學習他們勇于擔當的魄力,學習他們迎難而上的斗志,學習他們甘于奉獻的從容,堅定初心,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偉大征程中拼搏奮斗,奉獻自己的青春熱血,譜寫自己的青春之歌。
以黃文秀同志為榜樣,學習她不忘初心、對黨忠誠的政治追求,心系群眾、擔當作為的高尚情操,知重負重、堅韌不拔的堅強意志,以實際行動為脫貧攻堅付出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