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樣5人物介紹及事跡
“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你知道哪些榜樣5人物介紹及事跡?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榜樣5人物介紹及事跡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榜樣5人物介紹及事跡(篇1)
張西京:生命守門人 人民的軍醫
(《榜樣5》專題節目專稿)2020年1月23日,為阻止來勢洶洶的新型肺炎疫情擴散,武漢“封城”。
1月24日22時20分,空軍一架伊爾-76飛機從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星夜起飛,包括空軍軍醫大學附屬西京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張西京在內的約150名醫務人員,作為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首批隊員,在除夕夜毅然告別家人,逆行飛赴武漢,支援湖北地區抗擊疫情。
這支由空軍軍醫大學緊急抽調附屬西京醫院、唐都醫院、空軍第986醫院人員成立的醫療隊,隊員涉及呼吸、感染控制、重癥醫學等多個科室,60%以上擁有中高級職稱,部分人員還執行過抗擊非典、抗震救災、援非抗埃等重大任務。
抵達武漢,“解放軍來了,我們就有救了”
“剛下飛機,到處黑黢黢的,感覺空氣中似乎都彌漫著病毒的味道……”深夜抵達武漢的張西京第一感受是那樣真切。
從抗擊非典時,站在隊伍中為到小湯山醫院參加一線救治的戰友們送行,到親自參與汶川抗震救災、為敦煌教導大隊腺病毒暴發肺炎官兵救治、為寧夏公交縱火案傷員救治等重大急難險重任務……2020年春節,從事重癥醫學24年,黨齡28年,入伍32年的張西京,又一次聞令而動,踏上這急難險重任務的第一線。
1月25日,大年初一,張西京等人到達對口支援的武昌醫院。
時任湖北省武漢市武昌醫院院長的劉智明聞知消息,第一時間趕來迎接。他握住張西京的手,含著眼淚說:“解放軍來了,我們就有救了!”
面對投來的信任和囑托,張西京和團隊不由分說地接過這最沉甸甸的期望,第一時間了解武昌醫院收治病人事項,馬不停蹄地投入到對新冠疫情患者的救治過程中。
“不管前面遇到什么,一定盡最大的能力盡早戰勝病魔,因為我們是人民子弟兵,我們是人民解放軍,同時,我們也是人民的軍醫!”
接手武昌醫院,“摸清陣地,首戰告捷”
“我是黨員,又從事重癥醫學專業,不提前摸清‘陣地’的情況,怎么能打好仗?”
接手武昌醫院后,張西京就發現,由于武昌醫院不是傳染病醫院,并沒有為隔離病人與易感者劃分的特殊區域和通道(“三區兩通道”)。“醫生和患者共用一個通道,如果不能把傳染源隔離起來,醫生和護士都可能被傳染,患者的健康也無法保證。”
張西京第一時間帶領團隊,晝夜不休,用兩天時間將符合傳染病治療要求的通道建立起來,為后續治療做好了安全保障。
為全面熟悉了解對口支援醫院收治情況,提前科學制定救治規范流程,他主動請戰,帶領19名黨員骨干率先進入重癥監護室,逐一查看患者、掌握病情,與地方醫務人員密切協同,科學制定每名患者個體化救治方案。他將病房里每名患者的名字、年齡等基本情況都熟記于心,小到液體的滴速,大到血液凈化的時間長度,他都要認真檢查。
“ICU面對的都是重癥病人,病情隨時可能發生變化。我們作為ICU的醫生,一定要對自己病人的病情了然于胸,要膽大心細。”陪同張西京參加《榜樣5》節目錄制的西京醫院醫生方宗平提到,張西京經常這么教導他們,“所謂膽大,就需要勇于承擔責任,對于危重情況,不能退縮。所謂心細,就需要對病情的每項指標,每個病情變化的細節隨時掌握。”
重癥監護室一名新冠疫情老年患者生命垂危,張西京果斷停掉與病情無關的藥物,“老人身體孱弱,長期用藥加劇患者肝腎功能的損失,尤其處在缺氧狀態,會進一步加劇肝腎功能的衰竭。”同時,安排醫護人員協助老人進食。慢慢地,老人血漿白蛋白數值接近正常值,虛弱乏力狀態逐步緩解,漸漸地在醫護人員精心治療下,能下地走路,并成為武昌醫院首例重癥新冠疫情治愈者。
使39名新型肺炎重癥患者轉危為安,成功治愈武昌醫院首例危重新冠疫情患者,極大鼓舞了醫務人員士氣,為武漢人民樹立了戰勝新冠疫情的信心。
進駐火神山,“和死神掰手腕”
每天穿戴13件裝備,連續4個多小時不吃不喝不上廁所,和同事們日夜不停地搶救重癥病人。正如張西京所說,“我們是守門人,也是在和死神掰手腕。我們的責任就是把這些在鬼門關的重癥患者,把他拉回來。”
2月3日,醫療隊開始進駐火神山醫院。此時,火神山醫院的ICU病房尚沒有建立起來。“2月4日,火神山醫院已經收治了新冠疫情的普通病人,但如果沒有ICU作為保底,病人病情發生變化,就很難保證他們的生命安全。”張西京說道。
于是,張西京帶領醫療隊,成立臨時黨支部,充分發揮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和黨員骨干奮戰48小時,使ICU病房及時達到按時收治危重新冠疫情患者的要求。他跑工地、改圖紙、調方案、走流程,腳磨破了依然咬牙堅持;紅黃綠區設置、ICU通道布局、換隔離服的房間建設,他都守在現場,確保萬無一失……為收治火神山醫院首批重癥患者做好了準備工作。
作為重癥醫學一科主任,他身負生命重托,面對棘手的病毒,結合科室危重患者多、救治難度大、醫護人員來自不同單位等特點,制定重癥患者救治、醫療文書書寫、查房、轉科方案等五項規范制度。作為火神山醫院專家組副組長,他參加全院全部危重病人會診和中部戰區總院新冠疫情重癥患者會診,在實施個體化診治的同時,努力將治療關口前移,同時積極刻苦攻關新療法,不斷提升治療效果。
張西京說,在最危難最緊急的地方,都是“跟我上,看我的”。在火神山醫院ICU里面第一次器官插管病人,第一次有創操作,第一次危重病人的吸痰,都是由黨員做的。作為火神山醫院重癥醫學一科黨支部書記,張西京帶領支部一班人,始終沖鋒在救治一線,為年輕醫護們做出了榜樣。他將把患者從鬼門關救治回來作為責任,將把年輕的隊員平安帶回去作為職責。患者說,“看到了你,就看到了希望。”
重癥醫學是一個壓力極大的科室,張西京常引用醫學泰斗裘法祖的話“德不近佛者,不可以為醫”來教導學生,“讓病人躺著進來,站著出去,有一個很好的預后,是我們作為ICU醫生的畢生追求。”他重視對年輕醫生職業方向和醫德的引導,也始終不忘黨和人民的囑托以及內心的信仰。
在艱苦奮戰的84天里,張西京一天沒有休息。他所在的空軍軍醫大學第一批醫療隊共收治351名重癥和危重癥的新冠疫情患者,救治成功率達96.8%,實現了“提高救治率、降低病亡率、醫護零感染”的目標,為黨和人民交出一張優異的答卷。
榜樣5人物介紹及事跡(篇2)
張宏:微笑天使 白衣戰士
“‘紅區’內外,兩個世界,一個靜得可怕,一個動魄驚心。”紅區,是業內對傳染病污染區的代稱,而抗疫醫院的重癥、危重癥病房,同病毒短兵相接,堪稱“紅區”中的“紅區”。
對于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重癥病房的護士長張宏而言,穿梭于傳染病房為危重癥確診病人面對面采集咽拭子,幫患者翻身叩背,做口腔護理,照顧他們的一日三餐,進行這些最容易發生職業暴露的高危操作,是疫情嚴重期間她每天的日常工作。
主動請纓 “黨員就應該先上,這是我的職責所在”
2020年1月底2月初,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期,病人激增、床位極缺。
作為第一批醫療隊參與金銀潭醫院管理ICU病房的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在主院區發熱門診及病房高位運轉的情況下,將啟用不久的中法新城院區和光谷院區整體改造用于危重癥救治,并向全體職工發出“同舟共濟,一心赴救”的公開信。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婦科腫瘤科護士長張宏第一時間響應,主動請纓成為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首批隔離病房的護士長,“我覺得黨員就應該先上,這是我的職責所在。”
接到任務后,張宏立即帶領護士們進入隔離病房,不眠不休參與院區危重癥病房改造,在48小時內按要求完成籌備工作,熟悉護理標準和流程,落實新冠疫情患者應收盡收。
做好引導 “穿上防護服,我們就是白衣戰士”
病房開放當晚就收了33個病人,病房外站滿了準備入院的病人,一邊是極度恐慌著急入院的病人,一邊是第一天穿上防護服上崗的護士們,“她們很多是80后、90后的孩子們,從普通病房工作狀態轉為傳染病房的工作狀態,大家很害怕,都不說話,空氣里彌散著緊張的氣氛。”
張宏心理壓力也非常大,擔心大家稍有不慎會有暴露的風險,擔心有人不聽從安排導致病房混亂,擔心大家會不會工作不下去。
責任在肩,她積極調整狀態,一邊合理安排接收病人并安撫他們的情緒,一邊鼓勵醫護人員不要緊張,按學習的流程一步一步做,“新冠病人就在我們的面前,我知道大家心里害怕。但是我們是醫務人員,穿上防護服,就是白衣戰士,這是我們的職責所在,如果連我們都無法承受不去護理病人,那還有誰能來守護我們的病人呢?”她身先士卒為重癥患者擦洗、護理大小便、采集咽拭子、給壓瘡患者清創換藥,帶領護士們在最短時間內適應重癥病房的工作。
與此同時,為保證護理工作安全、最大化降低感染風險,張宏和在武漢的醫護人員在護理過程中邊救治、邊總結。他們一次次優化護理流程和護理標準,多次更新護理指導版本。這一本本操作規范,如一道道堅固的屏障,保障了醫護人員不被感染,也為后續抗擊新冠病毒積累了寶貴經驗。
關愛患者 “大家在一起,不是病人和醫護人員的關系,我們是戰友的情誼。”
“她每次到我們跟前的時候,就是一臉的笑容,好像就是一縷春風就過來了,就是一縷陽光就過來了。”被護理的患者這樣形容張宏。
對新冠疫情患者的護理,不同于平時在普通病房的護理工作。進入病房的病人沒有家屬陪護,重癥患者也都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因此,除了救治工作,患者的吃飯、洗嗽、大小便都需要醫護人員協助完成。而在防護服和口罩下的醫護人員,需要不吃不喝、提高音量來與患者交流。這些,并沒有讓她們退縮,而是更加小心謹慎、一絲不茍。
“患者的一個眼神、一個表情,甚至是一個細微的動作都傳遞著對生命的渴望,而唯有用心守護,才能讓他們重獲新生。”
張宏所在的病房曾收治的一位感染新冠疫情的老人,神志有些不清,情緒不穩定,上半身布滿嘔吐物,并且伴有嚴重的皮膚壓瘡。張宏看到后,走到他病床邊,細心地為他進行溫水擦浴,更換干凈的衣服,不定時幫他接大小便,一到兩小時翻身、擦洗一次,為他處理皮膚壓瘡,護理各種管道各種儀器……深夜還會打電話到病房提醒同事關注他的護理重點。
經過精心護理,他骶尾部和足跟的創面慢慢愈合結痂,意識也慢慢恢復了。一天在給他整理床鋪的時候,他突然握住張宏的手,含糊不清地說了句“謝謝”,聲音很輕卻很有力量。那一瞬間,她感動了,一種被需要的感動。“大家在一起,不是病人和醫護人員的關系,我們是戰友的情誼。”
來一線工作的第十天,剛錯過兒子16歲生日的張宏,突然接到家里電話說兒子突發高燒、腹瀉,癥狀極似新冠疫情。突如其來的消息讓身為母親的她焦慮不已、徹夜難眠。但使命在身,擦干眼淚,她依舊奮戰在一線。
面對意外而至的榮譽,習慣了平淡生活的她也曾充滿憂慮,“在醫院、坐電梯,總怕碰見熟人,擔心被人認出來,擔心人家質疑,擔心自己以后做得不夠好,對不起這么這份榮譽……”
“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要祖國需要,我愿做挺身而出的凡人。”張宏這樣說道。
在這場抗擊疫情的大考中,有太多像張宏一樣的“凡人”,他們是父母、是兒女,有恐懼、有擔憂,但只要祖國需要,就挺身而出,穿上了防護服,就成為了白衣戰士,從此“不怕苦,不畏難,不懼犧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責任。”
榜樣5人物介紹及事跡(篇3)
杜云:“全能書記” 社區主心骨
1981年出生的杜云是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龍陽街道芳草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在擔任社區書記之前,杜云已經干了5年的社區“全科醫生”,熟悉她的人都習慣稱呼她為“杜醫生”。
疫情防控工作期間,這位昔日的“全科醫生”發揮專業優勢,主動防疫,科學戰疫,帶領基層社區工作者為居民筑牢防疫墻,保居民一片“芳草”,成為居民群眾信賴的戰疫“全能書記”。
提早行動筑牢第一道防線
“現在回過頭來看,如果說我們社區有什么好的抗疫經驗可以總結,我們得益于做到了一個‘早’字。”杜云說。
2020年1月,疫情剛剛升級時,杜云就第一時間結合社區實際,成立宣傳組、環衛組、黨員先鋒組三個小組,開展社區防疫工作。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宣傳活動、張貼溫馨提示宣傳折頁、微鄰里線上互動宣傳,提高居民衛生意識,營造了人人參與、群防群控的氛圍。及時關閉公共集聚場所,取消文體隊伍彩排,商戶門店全面巡查,有效地防止了疫情集聚傳播。為精準施策,她還早早就安排了排查摸底,發動社區黨員、志愿者、居民群眾都加入“排查保衛戰”,逐一電話核查每層樓每戶居民的身體狀況。后來,下沉干部來了,又進行二次排查。等武漢市全市進行拉網式大排查的時候,他們的社區已經開始進行第三輪排查了。
多個實招穩定居民情緒
2020年2月6號起,芳草社區開始對小區實行封閉管理,這比要求全市所有住宅小區實行封閉管理提前了4天。
小區實施封閉管理,居民無法外出,很多的生活用品補給就只能靠杜云和其他同事、志愿者。為解決居民的吃飯問題,杜云多方聯系,四處奔走,主動對接大型連鎖超市和社區周邊超市、藥店等,在社區內部設立生活物資線上銷售點,避免出現捆綁式銷售和套餐銷售,根據居民實際需求提供定制配送服務,實現供貨商與居民“無縫對接”和 “精準”配送,確保貨品新鮮價廉,群眾滿意。為了避免交叉感染,她還組織發動志愿者將貨品一戶一戶分好,分時段送到樓棟一樓,避免群聚交叉感染。尤其對社區鰥寡孤獨等特殊群體,一家一家送上門,及時送藥、送菜、送餐。
就醫也是社區封閉管理后居民面臨的大困難。社區能做的,就是請癥狀輕的居民居家隔離,癥狀重的加快送醫院,杜云建立了一個線上醫療群,號召轄區內的醫護人員為居民提供日常的醫療咨詢服務。她經常在各類微信群中安撫居民:“如有身體不適千萬不要慌亂,請大家聯系我,我會盡力提供幫助和建議”。“建一個醫療群讓居民了解正確防疫知識,也能隨時買到藥,大家心里不會太慌”。杜云說。
居民不出門是社區防疫的關鍵。為了讓居民在家“宅得住”,杜云花心思、想點子,組織居民線上“秀才情、秀廚藝、秀活力”活動。她通過組建微信群,將小家變為大家,在群里拉拉家常、咵咵天,曬曬自己的才藝、廚藝、手藝,還制定了打卡、積分辦法,對積分排名靠前的居民給予獎勵,做好居民減壓閥,讓居民“宅家”也充滿活力。杜云說:“大家的心穩定了,居民感覺留在家里更安全。”
多重身份做居民身邊的暖心人
武漢解封之前,杜云幾乎沒怎么休息。居民采購不方便的時候,她是代購員,為居民采購生活物資;居民取貨不便的時候,她是快遞員,為居民送上所需物品;居民不舒服的時候,她又是“家庭醫生”,為居民線上求醫問診。疫情最緊張的時候,杜云經常連軸轉,最多的時候,一天接聽三百多個電話,累了就在辦公室睡會兒。
嚴格的管理制度也曾引起了一些居民的不滿,杜云和同事就耐心做工作。杜云的丈夫說,疫情最嚴峻的時候,她天天在外奔波,壓力特別大的時候就偷偷哭。哭完調節好心情,繼續跟居民解釋,開展防疫工作。如今,曾惹哭杜云的居民看見她特別不好意思地說:“你管我們是為了大家好,是在保護我們。”
榜樣5人物介紹及事跡(篇4)
獨坐陽臺,目送夕陽西下,任愁緒、煩緒齊上心頭,可肆虐的疫情還在蔓延,回屋記此“疫”論,聊以自慰。——序
這幾天,陽光燦爛,卻不見得街頭、公園有幾個行人,世界突然之間變得出奇的靜,靜得能聽得見突突的心跳,靜得心慌,靜得可怖,靜得讓人莫名地憂慮,莫名的煩躁。是的,我們的武漢病了,中國病了,我們同生息共命運的地球村病了。本該是萬方樂奏賀團圓,爆竹聲聲獅舞龍騰狂歡盛景,現在卻被可惡的“疫情”囚在了家里,舉國上下在____的“舉國一盤棋”的號召下,全國人民與病魔已經打響了一場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這場戰爭表面安靜沉寂,其實殘酷激烈。自我隔離,居家隔離,自我防護,利己利民,每一位主動居家隔離的公民,每一個奮戰在一線上的白衣天使,警察護土……都值得我們致敬點贊。“中華民族從來不缺英雄!”,是的,耄耋之年勇闖疫區為民請命的鐘南山院士,是英雄;堅守正義奮戰一線被缺乏良知刁民野蠻傷害的南充城管衛生,還是英雄……但這場抗疫之戰也讓一些道德敗壞,背信棄義,被世人唾棄的敗類,暴露于陽光之下。
前些時候,疫情形勢不甚明朗,管控不如現在嚴格,于是便有人趕著冬日暖陽,上廣場去舒和舒和筋骨,抖擻抖摟精神。 我家下面的恒源廣場毫無例外,也是人來人往,絡繹不絕。出來透氣本無可厚非,但可恨的是,不管怎么宣講,解釋,總有些人,特別是中老年人對此次疫情不以為然,不戴口罩,不作防護,還四處溜達。按理說,中老年人抵抗力本來就弱,較常人更易被傳染,何況此疫有人傳人的特點,稍有不慎,就會引起一家人乃至一層樓,一個片區被感染的悲劇。你看,他們不戴口罩不說,有的交頭接耳竊竊私語,有的還三五成群高談闊論,“飛沫,飛沫傳染啦!”標語、宣傳單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哎!真是急死人,看著就來氣。看,戴紅袖章的志愿者走過去勸誡,懂事的已散去,對另一些人好像毫無成效,幾個老人正圍著志愿者,指指點點,兇相畢露,唾沫橫飛!最后,還是警察來了才“奏效”,我真想說他們這幾十年是不是白活了?據說還有的人不相信科學,以算過命為由,四處闖蕩,真是滑稽到家了。
“啊——啊嚏!”你看,你看!對面陽臺一個婦女正在陽臺上,對著樓下,扯起喉嚨毫無顧忌地打噴嚏呢。嚇得我拔腿就往屋里跑,真是嚇死人!這種不良行為我永生難忘。“非常時期”,你這不是擺明了謀財害命嗎?我們小區尚且如此,我想其他地方為惡不端者也定有其人吧。亂世出英雄。是啊!我們成不了功成名就、戰功赫赫的大英雄,但我們至少能宅居家中,自我防控,做一個普普通通遵紀守法,不添堵,不添亂的好公民,等到“疫戰”勝利那天,我們為大英雄高歌歡慶之時,我們也可自豪地在心里說我也這場戰爭中盡過心,出過力,當之無愧的平民小英雄吧!我們一定謹記少先隊員的責任與擔當,守小家,護大家,有國才有家。
疫情面前,看見逆行奮戰的英雄我震撼、我感動!看見添亂擾民的害群之馬,我悲憤,我痛恨!我恨不得手中的筆,變成鋒利的尖刀,刺醒他麻木的靈魂,剔除他頑固不化禍亂之心。面對害群之馬,我試問,你趁疫之危高價售賣口罩,謀取昧心之財,你安嗎?試問,你明知自己從疫區而來,還四處扎堆,甚至聚眾玩麻將,你被隔離,又牽連多少人受罪,國家又為此無辜耗費多少人力財力,你知道?你算過嗎?我試問,你明知患病,為何拒絕隔離治療,臨陣逃脫,還將滿嘴的“毒液”涂抹在電梯按鍵上,你還像個正常的人嗎?你還是人嗎?面對肆虐的作惡者,我憤怒了,我出離的憤怒了。
中華民族從來就是英勇正義的民族,作惡者,只能是被民族洪流淹沒下微不足道的沙粒,成不了氣候,也翻不起大浪。有我輩少年先鋒隊的茁壯成長,相信吧!我們只要全民牢記使命,不忘初心,攜手奮進,定能取得疫情狙擊戰的偉大勝利,新冠病毒必敗,武漢必勝!中國必勝!人類必勝!
榜樣5人物介紹及事跡(篇5)
汪勇,男,1985年12月出生,中共預備黨員,現任湖北順豐速運江漢分部經理。
他是義務送醫護人員下班的“生命的擺渡人”。疫情期間,武漢封城,公共交通運營暫停,他挺身而出,一個人一輛車,自大年三十起每天義務接送武漢金銀潭醫院深夜下班的醫護人員。在他的感召下,很多司機都紛紛加入,逐漸形成一支擁有30多輛車的志愿團隊,解決了金銀潭醫院醫護人員通勤問題。他是周到服務醫護人員的志愿服務“組局者”。他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疫情防控,多方聯系餐館供餐,落實1.5萬份餐食,快速搭建起供餐應急配送網,解決金銀潭醫院7800多名醫護人員的吃飯問題。他擔當“物質站站長”,為援金銀潭醫院醫護人員采購羽絨服等生活物品,為他們送去溫暖。他是援金銀潭醫院醫護人員的“知心人”。他收集在金銀潭醫院抗疫的醫護人員日記300余份,組編《金銀潭日記》,為援鄂醫護人員在鄂回憶鐫刻上美好烙印。
因疫情期間表現突出,被中共武漢市江漢經濟開發區工委批準“火線”入黨。被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授予第24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被國家郵政局授予“最美快遞員”特別獎,2020年9月被授予“全國抗擊____疫情先進個人”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