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苦奮斗榜樣事跡
你知道哪些艱苦奮斗榜樣事跡?事跡材料可以起到引導良好風氣、推動工作、激勵后進的作用;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艱苦奮斗榜樣事跡五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艱苦奮斗榜樣事跡【篇1】
祖國,一個雄偉的國度,你盡可站在珠峰之頂,以世界之巔的目光俯視她,體驗她的銀裝素裹;也可盡情漫步在故宮之中,以古老的角度去敬仰她、體驗她的鱗次櫛比;你還可乘小舟,從長江黃河順流而下,以生命的視野去歌頌她、體驗她的川流不息……或者,去時代的方向體會她的偉大與艱辛……
我們的祖輩那一代人,他們歷經的太多坎坷與磨難,是我們所不能體會的。那是一個崢嶸歲月,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再到新中國成立,他們揮灑了太多熱血,太多青春,一位又一位的革命先驅者用生命喚醒國民,他們的聲音所到之處,振聾發聵。就像那些老兵們,雖然青春早已逝去,但時代會永遠記住他們。記住,在這個民族危亡之時,是他們挺身而出。向他們致敬,向歲月英雄致敬,他們是當之無愧的開拓者。
祖國壯麗七十多年,各大行業如雨后春筍般爭先興起,科技正在蓬勃發展,這些都是父輩們用青春、汗水與淚水譜寫下來的,從茫茫中尋找,再到堅持目標;從科技落后,再到科技發達;從經濟蕭條,再到經濟繁茂;一步一個腳印,全都是他們摸著黑走過來的。雖然現在他們大多數人都只是平凡崗位上的普通人,但是,萬丈高樓平地起,都是他們夜以繼日拼搏出來的。向父輩們致敬,向時代英雄致敬,他們都是平凡崗位上的建設者。
你看東方那紅日正在冉冉升起,新中國正邁向全世界,作為新時代的接班人,我們必須拿好時代的接力棒,讓星星之火延續下去。古人云“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我們是時代未來的潮流,國家未來的棟梁,必須要擔起比上一輩更重的擔子,忍受比他們更大的壓力。“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在開拓者與建設者的努力之下,未來的路已經出現,而方向則由我們自己選擇。站在他們的肩膀之上,我們有了更多的資本,更多的經驗,實力已經具備,馬上就要接過他們的重擔,從現在起,我們要有明確的目標,遠大的志向,樹立信心,并且堅持下去,為此目標努力學習,頑強拼搏,一定會在不久的將來,闖出屬于自己的一番天地。奮斗者們,世界是屬于我們的,向未來進軍吧!祖祖輩輩,世世代代的卓越成就匯聚在此。每每看到那逝去的大河,便會想到那句“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時代即將改變,我們就是“今朝”,我們要拼搏,我們要努力,我們要進取,因為我們是新時代的奮斗者,時代將由我們來書寫!“長江后浪推前浪”,我們將擔起責任,不愧于“前浪”,無愧于華夏。
開拓者們,建設者們,我們奮斗者馬上就要來了!
艱苦奮斗榜樣事跡【篇2】
“鐵人”王進喜,全國著名勞動模范,大慶會戰時期的“五面紅旗”之一,他是新中國第一代鉆井工人,中國石油工人的光輝典范、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楷模、中華民族的英雄。
王進喜干工作一貫積極努力,有一種爭上游的精神。1958年7月,王進喜首先提出“(鉆井進尺)月上千(米),年上萬,玉門關上立標桿”的奮斗目標,1959年創年鉆井進尺7.1萬米的全國最新紀錄,一年的進尺相當于舊中國42年鉆井進尺的總和。同年,王進喜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出席了全國群英會,參加了建國10周年大慶的國慶觀禮。
在參加群英會期間,他看見北京街頭因缺油而背上煤氣包行駛的汽車,從內心里感到歉疚。聽說我國東北發現了大慶油田,他 “恨不得一拳頭砸出一口井來”,提出申請參加大慶石油會戰。
1960年3月,王進喜率領1205鉆井隊從玉門日夜兼程趕奔大慶。到薩爾圖以后,王進喜下了火車,一不問吃,二不問住,找到調度室首先問:“我們的鉆機到了沒有?我們的井位在哪里?這里的鉆井最高紀錄是多少?”
1960年4月2日,從玉門發出的鉆機運抵薩爾圖。可當時吊車、汽車、拖拉機非常少,60多噸重的鉆機設備無法卸車、搬運和安裝。面對重重困難,王進喜對大家說:“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只能上,不能等;只準干,不準拖!”他帶領全隊把鉆機化整為零,采用“人拉肩扛”的辦法把鉆機和設備從火車上卸下來,運到馬家窯附近的薩55井,安裝起來。連續苦干三天三夜,王進喜沒離開車站和井場。行李放在老鄉家,一次都沒去睡過。房東趙大娘看見王進喜這樣拼命地干,對工人們說:“你們的王隊長可真是個鐵人哪!”會戰領導小組做出決定號召全油田職工“學習鐵人王進喜,人人做鐵人”。
王進喜文化不高,但愛讀毛澤東的書。他說:“學會一個字就搬掉一座山,我要翻山越嶺去見毛澤東。”通過認真學“兩論”,他認識到:“這困難,那困那,國家缺油是最大困難;這矛盾,那矛盾,國家沒油是最主要矛盾。”要開鉆了,但因當時水管線沒接通,罐車又少,供水不足。王進喜就帶領工人到附近水泡子破冰取水,用臉盆端了50多噸水,保證薩55井開鉆。
“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這是王進喜說過不止一次的話。他時時刻刻都在實踐著自己的誓言。第一口井完鉆后,王進喜指揮放架時,被滾堆的鉆桿砸傷了腳,當時昏了過去。醒來時一看幾個工人圍著他搶救,井架還沒放下來,就說:“我又不是泥捏的,哪能碰一下就散了!”說完站起來繼續指揮放下架子、搬家。隊友把他送進醫院,他又從醫院跑出來,回到第二口井場拄著雙拐指揮打井。鉆到約700米時,突然發生井噴,井場沒有壓井用的重晶石粉。他們用加水泥的辦法,提高泥漿比重壓井噴。水泥加進泥漿池就沉底,又沒有攪拌器,王進喜就扔掉拐杖,奮不顧身地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經全隊工人奮戰,終于壓住了井噴,保住了鉆機和油井。
1960年7月28日,會戰工委做出《關于開展學習“王、馬、段、薛、朱”運動的決定》,王進喜被樹為大慶會戰的“五面紅旗”之一。
1965年王進喜任鉆井指揮部副指揮。他說:“我當了干部,仍然是個鉆工”。堅持深入基層,堅持參加生產勞動,不脫離實際,不脫離群眾。他依然保持著“跑井”的老習慣,到現場去解決生產、技術和后勤服務等問題。他自己保持著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而對職工家的生活格外關心。凡是職工的住房、用水、交通、孩子入學、傷病醫療大事小情都親自過問,幫助解決困難,為人民群眾操盡了心。為解決孩子們就近入學,還親自當校長辦起一個“葦棚小學”。這所學校后來發展成“鐵人小學”“鐵人中學”。他說:“我從小放牛。牛吃草,馬吃料。牛的享受最少,出力最大。我愿意為人民當一輩子老黃牛。”在榮譽面前,王進喜一直謙虛謹慎。他說:“成績完全屬于黨,我們小本上只能記差距。”
“_”期間,油田事故不斷,出現“兩降一升”的嚴重局面時,王進喜同幾個老工人商量,給周總理寫信,反映油田情況,為周總理批示“大慶要恢復‘兩論’起家的基本功”提供了依據。
王進喜經常說:“我這一輩子就是要干好一件事情:快快地發展我國的石油工業。”為了實現這一終生理想,為了改變我國石油工業落后面貌,王進喜在長達30多年的與艱難困苦斗爭中,積勞成疾,患上晚期胃癌。為了解決王進喜的困難,組織上給他一些補助。他都一筆筆地記上賬,保存在枕頭下,臨終前好交給組織,為人民鞠躬盡瘁,為自己不取分毫。
1970年11月15日,終因醫治無效,王進喜與世長辭,終年僅47歲。
王進喜把短暫而光輝的一生獻給了我國石油工業,他身上所體現的鐵人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艱苦奮斗榜樣事跡【篇3】
人民戰士,在關鍵的時刻,在人民利益和人民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的時刻,能否臨危不懼,舍身為人,是人民戰士生存價值的試金石。王杰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人生之歌。
王杰入伍后,認真學習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自覺接受黨組織的教育培養,處處以英雄人物為榜樣,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從一點一滴做起,努力工作,奮發向上,勇于吃苦,樂于奉獻。曾兩次榮立三等功,被評為模范共青團員和一級技術能手。
還是讓我們看一看王杰1965年5月1日的日記吧——“我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個大無畏的人。”這是他人生追求的真實寫照。
1965年7月,王杰到江蘇省邳縣張樓公社幫助民兵地雷班進行埋、排雷和爆破訓練。每天他都要反復對民兵進行安全要領教育與投擲技巧教育,和民兵一起摸爬滾打,開展訓練。
7月14日上午,王杰在組織民兵進行訓練時,現場突然出現了意外。當炸藥包即將發生意外爆炸的關頭,為了保護在場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他臨危不懼,毅然撲向炸藥包,英勇犧牲,獻出年僅23歲的生命。
青山為之默哀,河流為之嗚咽。年輕的英雄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根據王杰生前的愿望和表現,所在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王杰的事跡,很快流傳開來。王杰的名字像春風一樣吹遍中華大地!王杰犧牲的地方更是掀起了一股王杰熱。以王杰名字命名的“王杰中學”、“王杰小學”、“王杰醫院”、“王杰儲蓄所”等在徐州紛紛出現。王杰生活的山東省金鄉縣華固村改名為“王杰村”。
1965年11月,原總政治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等分別發出通知,要求廣泛開展學習王杰互動。人民的厚愛,歷史的厚托,使“王杰班”的戰士們感到無上的光榮。40多年來,王杰生前所在連始終高舉王杰這面旗幟,把“兩不怕”精神作為連魂,不斷取得輝煌成績。連隊先后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3次、三等功10次、連續7年被評為軍事訓練一級連,連續13年被軍區、集團軍表彰為基礎建設標兵連隊。“王杰班”先后榮立集體一等功1次、二等功15次、三等功23次。
王杰用生命譜寫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一顆璀璨奪目的瑰寶,在一代代華夏兒女中傳承。
艱苦奮斗榜樣事跡【篇4】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你們真正做到了救死扶傷、大愛無疆。你們是光明的使者、希望的使者,是最美的天使,是真正的英雄!黨和人民感謝你們!”
疫情發生以來黨中央采取的所有防控措施都首先考慮盡努力防止更多群眾被感染,盡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面對來勢兇猛的疫情,湖北全省和全國各地包括軍隊在內的援鄂醫療隊員,白衣執甲、逆行出征,義無反顧、毫無畏懼投入防控救治工作,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精神,日夜奮戰,舍生忘死,不負重托,不辱使命,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發揮了火線上的中流砥柱作用,為武漢疫情防控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中,一線的醫務工作者最辛苦,承受著難以想象的身體和心理壓力,有的不幸被病毒感染,有的甚至以身殉職,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她)們為患者帶來希望、帶來光明,他(她)們的事跡感人至深、可歌可泣,他(她)們不愧為最美的天使、真正的英雄、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在這場嚴峻斗爭中,廣大醫務工作者挺在一線、連續奮戰,體現了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職業精神,彰顯了臨危不懼、義無反顧、勇往直前、舍己救人的責任擔當,展現了頑強的意志品質,張揚著強大的精神力量。他(她)們當中,人們看到了“90后”“00后”群像,特別是馳援湖北的4.2萬多名醫護人員中,有1.2萬多名是“90后”,其中相當一部分是“95后”甚至“00后”。他(她)們不怕苦、不怕犧牲,勇挑重擔、經受考驗,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年輕一代的責任、擔當和價值,以英雄壯舉為新時代中國青年樹立了榜樣。
“用藥如用兵,用醫如用將。”醫務人員是戰勝疫情的中堅力量,醫務人員健康是戰勝疫情的重要保障,務必高度重視對他們的保護、愛護。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關心關愛他們,有關部門要落實好防護物資、生活物資保障,落實好工資待遇、臨時性工資補助、衛生防疫津貼待遇,盡快出臺關心關愛一線醫務人員的政策措施,幫助大家解除后顧之憂,確保大家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到工作中。
疫情防控進入關鍵階段,廣大醫務工作者要一鼓作氣,咬緊牙關,堅持到底,直到取得最后勝利。醫療救治工作仍然是第一位的,要在科學精準救治上下功夫,集中優勢醫療資源和技術力量救治患者,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努力提升救治水平。“黨中央和全國人民永遠同你們在一起,永遠是你們的堅強后盾!”
艱苦奮斗榜樣事跡【篇5】
楊寧,女,苗族,1985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碩士研究生學歷,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安陲鄉江門村村民委員會主任。
十年前,大學畢業的楊寧毅然回到自己的家鄉——國家級貧困縣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的安陲鄉江門村當起了大學生村官。兩屆6年的大學生村官任期結束后,她依然選擇繼續留在基層一線。經過十年努力,楊寧帶領江門村94戶326人順利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降到低于3%。在脫貧攻堅主戰場,楊寧不斷貢獻著自己青春的智慧和力量。
搞規模種養特色促增收。江門村地處深山,信息閉塞,下轄12個自然屯共有村民493戶1708人,2010年全村人均純收入只有1000多元。
通過原始資料收集、分析和判斷,楊寧把全村脫貧目標定在發展高山生態種植業和竹子加工業,并將“土特產”通過網絡等方式推銷往各地。隨后幾年,楊寧積極動員貧困村民種植高山泉水西瓜、高山水稻等特色產業,帶領農村創業青年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并創辦了“苗阿嫂”品牌,在脫貧攻堅的主戰場發揮著青春力量。
村官大聯盟電商促外銷。通過最初的朋友圈推廣和電商平臺銷售,楊寧見識了網絡銷售的力量,也為解決村民種得下、有銷路、穩收入的問題奠定了基礎。2016年,楊寧聯合6名大學生村官成立了“苗村倌”農產品電商服務中心,至2019年幫助貧困戶銷售農產品300多萬元。在后援單位廣西汽車集團的幫助下,江門村獲贈一臺冷藏車,并免費在柳州設立了一間扶貧門店。楊寧以消費扶貧為契機,通過“村民合作社+冷藏車+扶貧門店”的模式,助推江門村銷售特色農產品150多萬元,為村集體經濟增收7萬余元,打破了江門村集體經濟零收入的現狀。
心系學生娃關愛特困戶。安陲鄉大多數留守兒童往返走路到鄉里讀書,每家每天都需要大人早上送中午接,下午送晚上接。為解決村民的煩惱,楊寧將自己家建成“留守兒童之家”,每月抽出空閑時間將留守兒童集中在一起,輔導他們學習或作心理疏導等,為留守兒童撐起了一個溫暖的“家”。2014年至今,楊寧個人資助梁海春家庭小孩生活補助費、帶領身患重疾的潘健強看病就醫、向騰訊工銀申請了百名老人“微心愿”等等,讓愛心種子遍灑苗山大地,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