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勛人物袁隆平院士個人先進事跡
“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遺體送別儀式,在湖南長沙明陽山殯儀館舉行。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功勛人物袁隆平院士個人先進事跡五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功勛人物袁隆平院士個人先進事跡(精選篇1)
向袁隆平致敬,讓我聯想起當前全省開展的“治庸問責”活動,百畝試驗田畝產926.6公斤!“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一個富有智慧之人,更是一個在某些方面存在“平庸之人”。印象中,一次央視活動中,其拿話筒都沒有拿好的細節足以說明其在社交領域是一個存在不足之人。
然而,這位樸實厚道、務實求真的科學家一再取得事業輝煌成績,說明一個道理:人的精力更是有限的,庸與智是相對的,用對地方便會做出對人類有意義的事情。反之,袁隆平如果參加工作起,就琢磨仕途升遷,將智慧用于社交領域,或許現在是一個八面玲瓏之人,但是事業上永遠沒法取得如今的成就。
“鳥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勞;鳥美在翅膀,人美在思想”,這句鄂西北老河口諺語詮釋出袁隆平同志可敬的人生品質。當前,全省上下正在開展“治庸問責”活動,各部門紛紛從下面抽調精兵強將組成專班,出臺許多方案、制度,不厭其煩地奔向一線督察,結局如何,一言難盡!問題到底出在哪里?無疑上下均沒有達到袁隆平庸與智技術,更沒有感悟出其人生之道。或許,在個別官員眼里,文章、數字出業績,讓一些秀才閉門造車、繪制藍圖;或許,在個別官員眼里,聯系群眾方式就是“治庸問責”,屁股上掛鏡子——只照別人,不照自己;或許,在下級個別官員眼里,研究研究、來來往往便可以達到上下和諧、考核過關;或許,在個別官員眼里,報假數字、編假匯報等,便可以顯示智慧而掩飾平庸。確實,這些官員社交方面能力比袁隆平高出許多,不會出現拿錯話筒的尷尬局面。
功勛人物袁隆平院士個人先進事跡(精選篇2)
在2021年5月22日下午,我漫不經心的翻看著新聞。突然,一盆冷水似乎澆到了我的頭頂,一則新聞出現在我的眼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爺爺于2021年5月22日13:07逝世。
看到這么大的黑色標題,我呆若木雞,震驚極了。我的心咯噔了一下,心中難過極了。他一個人拯救了全民族全世界的飯碗啊,就連外國人都對他敬佩不已!他曾多次被人邀請出國做演講,他曾多次在嚴寒酷暑中奔波,只為了使人民吃飽飯,吃上香噴噴的米飯。
今天上午,在我們班主任宋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也觀看了關于袁爺爺的事跡。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就是:袁爺爺在大太陽底下只帶領了兩位學員就開始觀察稻谷的生長。
他一生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于推廣發明三系法優型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水稻技術體系。為我國的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袁隆平爺爺說過,他一生只有兩個夢。一是:禾下乘涼夢就是追求水稻的高產,更高產的夢。二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袁爺爺畢生都在努力的使自己的夢想成真。
當他名滿天下時,卻仍專職專注于田疇,饕餮之年,仍堅持在炎熱的夏日搞研究……他的愿望是:我們的飯碗要牢牢的掌握在中國人的手中。
醫科大中顯不得滿天下糧倉,千言萬語道不盡一生的故事。我們要向袁爺爺學習。不浪費碗中的每一粒糧食,不讓袁爺爺在另一個世界中寒心。
功勛人物袁隆平院士個人先進事跡(精選篇3)
袁隆平一生扎根在稻田之間,實現了千百年來人民心中最樸素的愿望,攻克了曾經絆倒半個地球的難題,讓上億人口擺脫饑餓。袁老如同夜空中最閃亮的那顆星,照亮了后來者繼續前行的路,他給世人留下的不僅是豐富的食糧,還有無盡的精神財富。
我們紀念袁隆平,是緬懷他仰望星空的精神。袁老的兩個夢想耳熟能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夢想試驗田的水稻像高粱那幺高,穗子像掃把那幺長,顆粒像花生那幺大;另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保障國家和世界的糧食安全。
耄耋之年,袁隆平又提出研發“海水稻”的宏大構想。袁老說,“海水稻”研發成功以后,在我國內陸和咸水湖周邊進行產業化推廣潛力巨大,如果可以推廣兩億畝,畝產200-300公斤計算,可增產糧食500億公斤,多養活約兩億人!
夢想總是屬于敢想敢為的先行者——20__年,袁隆平團隊在十地啟動“海水稻”萬畝種植示范,10萬畝“海水稻”平均畝產穩定超過400公斤。中國人再次牢牢端穩了飯碗!
我們紀念袁隆平,是緬懷他腳踏實地的品格。袁隆平一生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長期奮戰在農業第一線,把自己在一生浸潤在稻田里。他堅信:“電腦里長不出水稻,書本里也長不出水稻,要種出好水稻必須得下田。”他立下收徒“土味門規”——“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帶!”
與大地貼得更近,看天空才會更遠。袁隆平曾說:“我會鼓起勇氣繼續干下去,從‘90后’一直搞到‘百零后’”。隱沒于鄉間水田的袁老,生命的最后時刻還在為“禾下乘涼夢”和“覆蓋全球夢”奔忙,還在努力帶給中國和世界驚喜。多一些腳踏實地的科學家,多一些鍥而不舍的追夢者,中國的廣袤大地上,就會孕育出更多希望。
我們紀念袁隆平,是對英雄的唿喚和尊重。國士無雙,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國民英雄,在他的心里,國家利益重,科學事業重,名利卻最輕。“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特等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獎、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世人也給了袁隆平的榮譽和禮贊。
時代需要榜樣,時代唿喚英雄。英雄人物用自己的行動,引領時代的方向,他們的精神影響著后來人,是為祖國乃至全人類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他們展現出的精神是一個時代的音。我們看到,在物質條件越來越豐富的今天,人們也越來越注重精神的追求和內心的富足。全社會對抗疫英雄的愛戴,對航空專家的敬仰,從國家層面對袁隆平、鐘南山一個個國民英雄的崇高禮遇,也在向社會昭示:人生價值的實現,靠的是堅定正確的人生方向和艱苦奮斗的作風精神。
我們紀念袁隆平,也是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一次反思。你我都是蕓蕓眾生中一個渺小的存在,我們大多不會成為袁隆平那樣的國民英雄,甚至我們也成不了整天操心經濟走勢的商業大佬,也不是時時關心國家大事的政界領導,但我們每個奮斗的個體,都可以成為自己的英雄。我們可以像袁隆平那樣,做一個對自己有要求,堅定目標就能夠堅持下去的人。那幺我們便是自己的英雄——愿你我既能做那個為英雄鼓掌的人,也能成為那個被鼓掌的人。
最后借用鐘南山團隊的悼文,向袁老致敬,也向每一個堅持夢想的人致敬:感念我們在這個時空相遇的每分每秒,我們的星空因為有了每個不同的你而璀璨。
功勛人物袁隆平院士個人先進事跡(精選篇4)
這兩天的天氣格外陰沉,云濃得像是要滴出水來而卻遲遲不下。使人的心上莫名蒙上一層壓抑,在這種日子里又聽見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不禁感受心中空落落的,像是少了點什幺似的。
袁隆平院士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可以說沒有他,我們老百姓還是吃不飽,還是會挨餓,但是為了讓人民吃飯,他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你知道嗎?1960年7月他發現一株“天然雜交稻”,從此便開始獨自研究雜交水稻,那時他的家人都不支持他,認為他一個大學生去種什幺田。后來1997年,她才有了自己的團隊來研究。而1960年——1997年這37年間,他都獨自一人奮斗,在稻田與實驗室間。
聽過一個故事,就是在時期袁老將他保護級的實驗品種在4分田中,后來,稻株被收,他看見一口深井中,竟還有幾株竟奮不顧身地跳下去。可以說沒有這幾株實驗稻就沒有今天的雜交水稻,袁老奮不顧身可以說今天的糧食是袁老拿生命換來的呀。
袁老在采訪中說: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簡簡單單幾句話雖使用了夸張卻難看出他的雄心壯志。袁老,您逝世了,我們一定會完成您未完成的夢想的!
采訪中,記者問袁隆平“如果您再次看饑荒您會怎幺做……”主持人話音剛落袁隆平院士便馬上說:“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這是一個人對他產品的最大自信,也足以看出,他對雜交水稻的用心良苦體現了他的初心。2021年5月22日13時17分32秒袁隆平院士在長沙湘雅醫院逝世。當時許許多多的人站在醫院門口目送車對遠去路過之處設有幾輛車,就算有也是停下鳴笛致敬。場面,一度十分壯觀。本來我還想什幺時候能見他一面,因為離得比較近嗎?這下,可是再見不到了。
雨,落下來,又慢慢下大。這場雨帶走了袁隆平院士,都將他印在了我們的心底。
功勛人物袁隆平院士個人先進事跡(精選篇5)
5月22日,他走了,不帶走一片云彩,卻留下了滿地金黃。他是最普通的農民,也是國之大者。他就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三個夢想”:禾下乘涼夢、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和億畝荒灘變良田。從書本到田野,從夢想到現實,雜交水稻產生從量到質的飛越,讓高產夢成為現實。饑餓,從來就不是一家故事,它是全人類的斗爭。面對全球糧食危機,他再次挺身而出,向全世界宣傳雜交水稻種植,至今已在全球40余各國家種植超過90億畝,被他人稱為“東方魔稻”。,“超優千號”耐鹽水稻的平均畝產量達到802.9公斤,創下鹽堿地水稻高產新紀錄。至此,他的三個夢想均超額實現。但自稱“90后”的他仍不停下腳步,繼續為水稻事業奔走,他說“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并寄語青少年“chance favors the prepared mind!”他的夢想不止是夢,更是對祖國最真摯的承諾,而這份“諾言”將永遠寄存于金黃的稻田里。
1964年在國內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1973年成功突破制種難關,使全國平均畝產350斤;1989年提出選育實用光溫敏核不育系的不育起點溫度指標和選育的技術策略,使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走出低谷;開始了超級雜交稻的研究。一期畝產700公斤到雙季畝產1500公斤的突破,展示了他艱苦不懈的努力和敢于創新的拼勁。月,他提出了“小目標”:爭取早日實現雜交水稻雙季畝產公斤。“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婦孺孩童皆知的道理,他用一粒稻種抒寫一生故事,用一捧稻谷填滿百姓糧倉,用滿倉白米喂養祖國人民。他很普通,每日躬耕田野,育種培優;卻不平凡,腳踏實地把科技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有一個人從六十年前就開始跟種子較勁,一輩子都在為豐收努力。他太忙了,忙得忘記了自己早已進入耄耋之年,仍奔走于田野之間;卻始終對水稻事業念念不忘,即使身躺病床,那顆心仍時刻扎根在廣袤田野里。將近一生的奉獻,他將夢的種子播撒至山的那邊海的那邊,“如果全世界有一半稻田種上了我的雜交水稻,每年可以增產稻谷1億6000萬噸,可以多養活5億人口”。獲頒“共和國勛章”時,他激動地說,“我不能躺在功勛簿上睡大覺,只要腦瓜子還沒有糊涂,就還可以干!只要沒有癡呆,就還可以繼續動腦筋、搞研究!”他用行動向世界證明中國不會出現“糧荒”,凸顯為民情懷,一心為公;展現大國自信,為國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