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功勛事跡簡介
你是否在尋找“袁隆平院士功勛事跡簡介”?袁隆平院士是人民的榜樣,他的一生始終堅守“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精神;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相關資料,歡迎大家分享。
袁隆平院士功勛事跡簡介篇1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天,我們學校的小記者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爺爺工作和生活的安江農校采訪。
安江農校坐落在雪峰山下,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我一踏進校園,就被“勤奮務實、文明進取”的校訓振憾了。學校里古樹參天、風景秀麗、果樹成林。
學校的老師告訴我們,袁爺爺在上世紀50年代初從西南農學院畢業后就來到這所學校任教。當時,全國人民嚴重缺少糧食,過著苦日子。他心里就有了一個愿望,希望大家不再少吃餓肚子。從此,他廢寢忘食,潛心研究,揭開了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在他的組織和指導下,終于研究成功了雜交水稻,解決了全世界人口的吃飯問題,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雜交水稻從地處物種變異天堂的安江農校發源并走向了世界。
學校的老師還介紹說,現在為了讓人記住袁爺爺的偉大發明和貢獻,準備建設“安江農校雜交水稻園”,建成后,將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師講解完后,帶領我們在學校里參觀。陣陣涼風從身邊拂過,我想:袁爺爺為什么能從一名普通的教師成長為舉世矚目的“雜交水稻之父”呢?我好奇地問身邊的老師。老師沉思片刻,告訴我:這或許是因為他勤奮務實,潛心進取,心想人民吧,因為袁院士有個成功的公式就是: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
哦,我終于明白了,袁爺爺為了我們的吃飯問題,用自己的知識,付出那么多的心血研制雜交水稻,真是偉大呀!
袁隆平院士功勛事跡簡介篇2
5月22日,“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逝世,他以祖國和人民需要為己任,以奉獻祖國和人民為目標,一輩子躬耕田野,腳踏實地把科技論文與科學成就寫滿祖國大地。年輕干部要心懷信念、腳踏實地、志存高遠,做新時代拓荒農。
心懷信念,種下夢想的“種子”。一部中華民族史,就是一部同饑餓斗爭的歷史。挨餓,曾是最深最痛的民族記憶。1953年,從西南農學院遺傳育種專業畢業后,袁隆平立下農業報國誓言,“作為新中國培育出來的第一代學農大學生,我下定決心要解決糧食增產問題,不讓老百姓挨餓”,接下來袁老袁一生踐行自己的誓言,用一甲子去尋找長得有高粱那么高、稻穗有掃把那么長、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百姓坐在禾下悠閑地納涼的“種子”。回望袁老一生,誓言并非一時頭腦發熱,而是一代中國知識分子對家國命運的情懷和擔當。當前,面對疫情疊加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年輕干部要胸懷報國熱情,種下中國夢的“種子”,堅持紅心向黨,朝著黨的奮斗目標不懈努力,心有希冀,不畏艱辛,不再迷惘。用實際行動傳遞信心與信仰,凝聚奮進的力量,共做偉大復興征程上的奔跑者、追夢人。
腳踏實地,耕耘希望的“田野”。“書本里長不出水稻,只有田里才長得出水稻。”這是袁老送給年輕科研工作者的成長秘訣——唯有實踐,方不辜負真理。為追尋合適的溫度與陽光,袁老就像候鳥追著太陽,從云南到廣東,再到海南,重復著一場又一場試驗,不管是風吹雨打,還是烈日當頭,甚至是剛剛做完眼疾手術,袁老依舊堅持每天都去試驗田里看一圈。時代需要擔當,時代呼喚實干,年輕干部不能空懷滿腔熱血、停留在空談與喊口號上,要保持初生牛犢不畏虎、越是艱難越向前的剛毅勇健,勇立時代潮頭,爭做時代先鋒,沉下心來實干苦干,干出一番無愧于國家、無愧于人民的事業,贏得群眾的認可和信任。要立足本職崗位,高標準要求自己,培養自身的職業素養,圓滿完成每一項工作任務,在平凡中書寫“不平凡”。
志存高遠,追尋豐盛的“收成”。袁老始終以理想主義的精神努力“向前看”,他放棄了本可安享晚年的歲月靜好,一直奮斗在水稻育種一線,一次又一次攀登科技高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科學奇跡,干了驚天動地的偉業。甚至在9月17日,被授予“共和國勛章”的當天,他還在試驗田里查看雜交水稻生長情況。他一心想著奉獻,一心撲在事業上,他是中國人的驕傲,更是年輕干部永遠學習的時代先鋒、時代榜樣,年輕干部要有不達目的、決不放棄的決心和毅力,面對困難和挫折不退縮、不躲閃,始終保持昂揚的斗志和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保持進取之心,不存自滿之心,勇敢面對自身短板與不足,從學習中汲取營養,提升能力;保持專注與自律,集中精力專注于目標,保持專注、專心與專一,追求卓越,努力把工作做到極致,以實事實績與老百姓同舟同濟,當好新時代高質量發展大旗的英勇先鋒。
袁隆平院士功勛事跡簡介篇3
小滿剛過,湖湘大地沉浸在連綿的陰雨中,農民們正忙著插秧,而就在此時聽到了袁隆平爺爺去世的消息,起先以為是謠言。一直不斷的陰雨不太像往常夏天的雨情。老媽一直在嘀咕今天的雨怎么下個沒完,現在回想起來應該是上天也在為這位偉人的逝世而痛哭。
“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爺爺,因器官多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點07分在長沙逝世,永遠的離開了我們!
一日三餐,米香彌漫,飽食者當常憶袁老。他才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就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地,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
中午還吃著袁爺爺的米飯,想起以前課本上的袁爺爺,現在真的感覺到五味雜陳。以前從來沒有一個偉人逝世讓我這么難過,因為袁隆平爺爺好像一直都離我很近。他存在于我的一日三餐,是我每天都會期盼的,都會見面的。他就像是我的親爺爺一樣每天都陪伴著我,日復一日。我雖沒有經歷過那些饑荒年代,但卻聽我的長輩提起過他們那些年饑腸轆轆的經歷。他們每次講那些年代的時候,眼睛都紅紅的。我知道那是他們不愿回去的年代。是他為我國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溫飽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使人民脫離饑餓之苦。
袁爺爺活著人間播撒種子,逝去天上撒甘露。一位老者,一顆赤子的心,一個童真的夢,他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他是稻田的忠實守望者。袁爺爺一路走好!
袁隆平院士功勛事跡簡介篇4
5月22日,他走了,不帶走一片云彩,卻留下了滿地金黃。他是最普通的農民,也是國之大者。他就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三個夢想”:禾下乘涼夢、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和億畝荒灘變良田。從書本到田野,從夢想到現實,雜交水稻產生從量到質的飛越,讓高產夢成為現實。饑餓,從來就不是一家故事,它是全人類的斗爭。面對全球糧食危機,他再次挺身而出,向全世界宣傳雜交水稻種植,至今已在全球40余各國家種植超過90億畝,被他人稱為“東方魔稻”。,“超優千號”耐鹽水稻的平均畝產量達到802.9公斤,創下鹽堿地水稻高產新紀錄。至此,他的三個夢想均超額實現。但自稱“90后”的他仍不停下腳步,繼續為水稻事業奔走,他說“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并寄語青少年“chance favors the prepared mind!”他的夢想不止是夢,更是對祖國最真摯的承諾,而這份“諾言”將永遠寄存于金黃的稻田里。
1964年在國內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1973年成功突破制種難關,使全國平均畝產350斤;1989年提出選育實用光溫敏核不育系的不育起點溫度指標和選育的技術策略,使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走出低谷;開始了超級雜交稻的研究。一期畝產700公斤到雙季畝產1500公斤的突破,展示了他艱苦不懈的努力和敢于創新的拼勁。月,他提出了“小目標”:爭取早日實現雜交水稻雙季畝產公斤。“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婦孺孩童皆知的道理,他用一粒稻種抒寫一生故事,用一捧稻谷填滿百姓糧倉,用滿倉白米喂養祖國人民。他很普通,每日躬耕田野,育種培優;卻不平凡,腳踏實地把科技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有一個人從六十年前就開始跟種子較勁,一輩子都在為豐收努力。他太忙了,忙得忘記了自己早已進入耄耋之年,仍奔走于田野之間;卻始終對水稻事業念念不忘,即使身躺病床,那顆心仍時刻扎根在廣袤田野里。將近一生的奉獻,他將夢的種子播撒至山的那邊海的那邊,“如果全世界有一半稻田種上了我的雜交水稻,每年可以增產稻谷1億6000萬噸,可以多養活5億人口”。獲頒“共和國勛章”時,他激動地說,“我不能躺在功勛簿上睡大覺,只要腦瓜子還沒有糊涂,就還可以干!只要沒有癡呆,就還可以繼續動腦筋、搞研究!”他用行動向世界證明中國不會出現“糧荒”,凸顯為民情懷,一心為公;展現大國自信,為國為民。
袁隆平院士功勛事跡簡介篇5
小時候,他做過一個夢:水稻比高粱還要高。孩童時期他曾幻想:要讓全中國人民吃上米飯。終于,他實現了,他用一生完成了這個夢想。他,就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一個簡單的初心——讓全國人民吃飽飯,支撐了他的研究之路。他年少時立志學農;青年時有感于國家因饑餓而貧困的現實;成年后,他將全部心血投入了農業技術研究工作。多少個奮戰在稻田里的日日夜夜,多少滴汗水滋潤農田,終于,“東方魔稻”的神話驚艷了世界。他永遠是我們眼中的“九零后”追夢人。
下午,當看到袁隆平爺爺去世的消息心中不禁悲痛萬分。從此,稻田里少了一個辛苦勞作的身影。一代科學巨人的倒下,舉國哀悼。回顧他的一生,可以發現,他將有限的生命換來了無限的價值,每一株水稻都是他精心培養,每一粒大米都充滿了他畢生的心血。他已與水稻難以割舍,他視水稻為子女,為農業技術研究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他是國之脊梁,祖國有了他而驕傲,世界更因有了他而閃耀。
看著袁隆平爺爺生前的照片,突然發現,爺爺可愛的臉龐飽經滄桑,一道道皺紋,一個個燦爛的微笑,我至今仍覺得他還是那樣和藹可親。他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活在我們身邊。
現如今“禾下乘涼夢”和“全球覆蓋夢”早已實現,人民不會忘記,世界不會忘記,那個把一生浸在稻田里,把功勛寫在大地上的袁隆平院士!愿每個人也能像袁隆平院士一樣,用勤奮換得勝利,用汗水澆灌成功!
致敬,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