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感動中國》觀后感
在寫觀后感的過程中,可以引用電影中的經典臺詞或引用他人的評論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好的小學生《感動中國》觀后感要怎么寫?小編給大家?guī)硇W生《感動中國》觀后感,供大家參考。
小學生《感動中國》觀后感篇1
今天,我觀看了“20_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動。
在今年的感動中國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朱敏才,孫麗娜夫婦和“炎黃”張紀濤。
朱敏才,是中國外交官一位風度翩翩的一位官員,他在地球奔波,工作期間到了不少的城市。等到他退休后,人們以為朱敏才會回到北京,像老人一樣與老伴過上安逸舒適的生活,但現實卻不是這樣。在一個特殊的機遇后,朱敏才放棄了安逸的生活,與老伴孫麗娜一起當起了一名鄉(xiāng)村教師。他們一起在教師這個崗位堅持了十年,期間幫助了許多孩子,他們的出現,使許多孩子改變了命運。但是,在這個時候,朱敏才老師因勞累過度而倒下了……他得了腦出血,倒在了教學的路上。幸運的是,在妻子和學生們的期待下,朱老師戰(zhàn)勝了死神,可他清醒后,卻還惦記著上課。這是多么偉大的一個人啊!感動中國給予朱老師和孫老師五個字:為霞尚滿天。是啊,他們寧愿為了鄉(xiāng)村里的小孩子能學習,放棄了安逸的生活;他們寧愿住在丑陋的房屋,也不愿住豪華的房子……他們是為了什么?他們是為了讓更多山區(qū)孩子走出大山,取得好成就!
在某個城市里,“炎黃”是大家熟悉的一個人的名稱,但大家卻也不知道他的名字。他常常出錢資助幼兒園、敬老院等機構。他使用“炎黃”這個名稱來掩蓋自己,自己卻默默地資助他人。他的真名叫張紀濤。他與妻子住在一棟普通的房子中,他在暗地默默將自己的錢毫不吝嗇地捐出,張老人一生也不知道捐贈多少人,多少個機構了。感動中國給予了他五個字:涓涓見滄海。
我看完后,心里有說不出的感動,以及對這些偉大人物的敬佩。如果沒有這些默默為社會奉獻的人,如果沒有這些舍己為人的人,如果沒有這些不求自身幸福,只求他人幸福的人,我們的社會將沒有了生機,沒有了希望。這些偉大的人,我敬佩你們!
小學生《感動中國》觀后感篇2
何為感動?感動就是讓你心動的感覺,心動就是讓你流淚。
紀伯倫有言:“我們唱了一路的歌,卻發(fā)現無詞無曲;我們走了很遠的路,卻忘了為何出發(fā)。”仰望蒼穹,我們常常感嘆自己的渺小與無知;俯觀滄海,我們常常哀傷自己的脆弱與卑微。于是,有人窮盡一生為得盡天下以裝飾自己的偉大,在生命將枯之際,才發(fā)現自己的一無所得;而有人舍盡一生奉獻自己從不稟取任何利益,走到生命終點時已然名垂青史。
賞,數字敦煌。敦煌的文物活了起來,荒無人煙的大漠現在充滿了游客。這一切都離不開樊錦詩院長從青春到白發(fā)大半輩子的奉獻。半個世紀的風沙,不是誰都經得起吹打。因為心存一腔熱愛,卻舍其半生,給茫茫大漠。一場文化苦旅就這般沒了盡頭。
聽,集結的號角已經吹響。來不及與家人再多說一句話,不能夠與家人再多團聚一分鐘。穿上作戰(zhàn)服,便是出入火海的勇士。與森林大火展開搏斗,卻不幸犧牲,作為青山的忠誠衛(wèi)士,危難的永恒對手,你們卻永遠長眠了木里河兩岸。也許你們并未走遠,因為梁山上的秋葉,今年紅得分外惹眼。
看,世界上光明溢大地。黑色的眼睛帶給你的只有黑夜,但你卻可以努力尋找光明。因一場意外,18歲的朱麗華自此失明,可你沒有一蹶不振,在黑暗中,靠自己的一雙手,推拿出燦爛人生,你毫無保留的把積蓄全都捐獻給希望工程。世界上最美麗的東西,看不見也摸不著,但你能感受到。
品,中國女排精神。2019年中國女排世界杯中國女排第十次榮膺世界大賽冠軍。女排姑娘的成就,顯露了祖國至上、頑強拼搏、勝不驕敗不餒的英者風范,也成為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生動象征。你們30年的拼搏不息,換來的是幾代人的熱淚盈眶。你們在低谷奮起,從不放棄,面對強敵出手,永不言敗。你們的身影是民族性格的縮影。
70年披荊斬棘,70年風雨兼程。中國走的并不容易,每一步都要腳踏實地方能穩(wěn)步前行。作為青年一代,作為中華民族的新儲備軍,心存感動,奮力前行。
積流成河,積土成山。不要再哀傷于自己的渺小與卑微,用青春譜寫人生的華章,用青春為國家的畫卷添上自己的色彩。
感恩中國,需要你我共同奮斗!
小學生《感動中國》觀后感篇3
近日,2019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播出。目前,我雖然只觀看了前三位“感動”人物,卻已經讓我感動不已。其中,四川森林消防員的經歷深深地打動了我。
2019年3月31日,消防隊員們爬上了四川涼山木里縣那又高又陡的山去撲滅山火。可當明火撲滅后,因起風遭遇了山火爆燃,27名森林消防指戰(zhàn)員與四名當地的撲火人員全部犧牲了。他們當中最小的才十幾歲,最大的應該也沒超過30歲,平均年齡也就在22歲左右。他們在這么好的青春年華就喪失了性命,而且在這背后原本還有31個幸福的家庭,如今家庭里一個“頂天立地”的小伙子就這么突然地走了,誰受得住啊!
消防隊員們是在海拔3700余米的地方滅火的。穿著那么厚的防火服,背著那么重的補給物資,爬著那么陡的山,真不容易啊!還記得我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去過一次青海湖,那里的海拔大概3200米左右,還沒這些消防員們滅火地方的海拔高呢!可是當時就是夏天,我穿著的衣服不多也不厚,而且當時一個包都沒拿的我,才走了幾步路就累得氣喘吁吁了。而消防員們面對著高原反應還穿得那么厚、背著那么多裝備爬山,頂著炙烤滅火,這是有多么頑強的毅力才能做得到啊!
通過這一次“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的收看,我還突然想起了語文課本上《為人民服務》這一課。這么一想,一結合,還真是!這些“感動中國”的人物不都是為了人們而服務的嗎?就像這些英勇的消防隊員們,他們就是為了我們,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與熊熊大火搏斗,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我相信,就像毛主席說的那樣,他們的死一定是比泰山還重的!現在,我也更好地理解了“為人民服務”的含義。
你看,我們中國是一個集體,這么多的人為了人民、為了祖國獻出了自己的一生。我相信,我們這些祖國的花朵也能認真地向前輩們學習,長大后我們一定要做一個能“為人民服務”,為國家作貢獻的棟梁之才!
小學生《感動中國》觀后感篇4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后,我?guī)缀蹩梢詼I流滿面了,一個個感動人物,一件件感動的事都涌現在我的腦海中。
一個總為他人著想,又十分仔細細心、批改文件時總是一絲不茍,他對科學的熱愛,他就是----朱光亞。他2017年逝世。他對以前充滿遺憾,對未來充滿向往。當我看到朱光亞的一幕情景之后,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一直流著。
一個肝膽醫(yī)生,不畏手術的風險,執(zhí)意的來策劃手術計劃。當一個女孩生命垂危時,眾多醫(yī)生都不敢為她醫(yī)治,而他卻不管如何都要試試,進行了9個小時的手術終于結束了,女孩已經好了起來;他還常常為別人著想,為病人們擺鞋怕病人晚上下地時找不到鞋……他就是吳孟超,把病人當做是自己的親人一般對待,而且他要求的手術費是十分便宜的。
劉偉對未來的向往,使他一次又一次的擊破了他面前所存在的困難。他這種向往使他有了自己的天空。最后用腳彈出了一首首優(yōu)美動人的鋼琴曲。
這三個人物給我的印象十分深刻,他們是我最敬仰、最崇拜的感動人物。不論是殘疾人還是四肢完好的人,他們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天空。為別人所著想、為他人創(chuàng)造美好的未來:這是吳孟超和朱光亞。而劉偉是為了自己的信念、自己的堅持不懈闖出了一個只屬于自己的夢想。
小學生《感動中國》觀后感篇5
《感動中國》每年從社會各行各業(yè)推選出十位人物,他們的事跡震撼人心,令人感動,他們溫暖著中國,感動著中國。那2017年的人物又會是誰呢?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的盧永根;“芳蘭生貴里,山河澄正氣”的廖俊波;“英雄 歸厚土,浩然天地秋”的楊科璋;“鄉(xiāng)心下無限,鳳德詠馀芬”的卓嘎和央宗;“倚天持報國,關山萬里程”的劉銳;“一心中國夢,功德冠群英”的黃大年;“一汲清泠水,高風味有馀”的黃大發(fā);“寸心言不盡,冰壺萬鏤絲”的謝海華;最后向“高志局四海,萬載垂清風”的塞罕壩林場建設者致敬。
在這些人物和群體中,給予我深刻印象的是黃大發(fā)老人。面對草王壩缺水少糧,當時年僅20多歲的他,帶領數百個村民,鋼釬鑿,風鉆敲,前后經歷了30余年,在峭壁懸崖間挖出了一條10公里的“天渠”。他說過,“一定要想法通上水,讓大家吃上飯。我要實現通水的愿望,這一次,拼了命也要干。”他沒有放棄,一股勁頭干到底。
為什么老人現已82歲,卸任村支羽也已10多年了,但在群眾眼里還是村里的靈魂呢?因為他身上的那股勁。
一種不服輸的勁,面對惡劣的環(huán)境,
不認命,不服輸,不氣餒,不信邪。我們即將面臨中考,這使現在的形勢嚴峻,我們也應不服輸,不氣餒。這是一種不滿足的勁,我們不可以因一次好成績就沾沾自喜,而應繼續(xù)前進,更大步伐地前進。
我將傳承自力更生的精神,堅持不服輸,不滿足的的勁頭,一鼓作氣,一戰(zhàn)到底。
小學生《感動中國》觀后感篇6
期盼已久的《感動中國頒獎典禮》終于播出了。
認真的觀看了頒獎典禮全部過程,幾度眼眶濕潤。獲獎者,有為了國家核潛艇研制而隱姓埋名的英雄;有幾十年自己拾破爛,從沒有穿過像樣的衣服,卻把錢給了那些需要上學的孩子的老人;有的為親人、為他人平凡的付出而忘我,在平凡中堅持,成就了不平凡,感動了華夏兒女。這些人在平凡不同的崗位上,他們堅守著一個信念,‘愛祖國,愛他人。’這種愛在他們的堅守中不是一年,不是一時一事,而是幾十年如一日,是全部的心血,全部的愛。
他們雖然很辛苦、很累,但是他們卻充滿著微笑來到頒獎典禮舞臺上。他們給國家、社會、他人帶來多么大的正能量。觀后心理暖烘烘的。熱乎乎的。想一想自己、看一看周圍很多人,有時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他人,在這些人的事跡面前,真應該好好想一想今后怎么活著。
看著這些感動中國人物和他們的英勇事跡介紹,看后我非常感動,心情有些澎湃也有些激動,眼淚也是不由自主的流了下來,他們的事跡值得我去學習和深思。正是有了他們舍己為人的無私奉獻精神,才使我們現在過上了幸福安穩(wěn)的生活,世界上母愛是最偉大最無私的,母親默默的付出只為能夠讓孩子過的更好,她從未想過你能回報她點什么,她的一生都在為你擔憂和操勞,從來不會抱怨“累”,這就是我們偉大的母親……媽媽我愛你!
看了今年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又想到了“感動中國”十幾年來伴隨在我們身邊的這些可歌可泣的人們,他們崇高的人格,為國為民的偉大理想和讓人淚不能止的事跡都讓我感到我如此渺小,我需要做的還有許多!“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有“感動中國”精神和我們新一代的年輕人的努力奮斗,中國的富強和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一定筆直又開闊,是一條光明大道!
小學生《感動中國》觀后感篇7
這世界因為他們而不同。
看了《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頒獎盛典》之后,我的內心仿佛受到了洗禮,這些奮斗者對于夢想的追求、對于工作崗位的堅守,讓人為之震撼,他們雖不是什么改變歷史的大人物,但他們滿腔的熱情、毅力與堅守深深地打動了我。
地處絲綢之路南北三路的分合點上的敦煌,是一座繁華的都會,莫高窟也在此生根發(fā)芽。每一個洞窟、每一幅壁畫都飽含著智慧的結晶。經過歷史的變遷和沙塵風蝕,窟內許多珍貴的壁畫已殘破和變色。為了讓敦煌莫高窟重煥光彩,“敦煌的女兒”樊錦詩自1963年從北大畢業(yè)來到敦煌莫高窟,50多年扎根大漠,潛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創(chuàng)新管理,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斷代、構建“數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護工程,可讓敦煌文化得以永久保存。
關于莫高窟,我曾經在小學的一篇課文中讀到過,那時對莫高窟的彩塑、壁畫和藏經洞特別神往。后來在上海中心與敦煌莫高窟來了一次近距離接觸,參觀了等比例復制的洞窟,那別具特色的穹頂,婀娜多姿的飛天,還有一些充滿想象力的童趣壁畫,都讓人嘆為觀止。我那時才知道,隨著大批游客的實地到訪參觀,每一次游客進洞時,空氣的流動都會對壁畫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對比一千年前的壁畫,如今的莫高窟壁畫色彩消退、日漸模糊。而現在,在樊錦詩奶奶帶領的“敦煌守護人”潛心研究和保護下構建了“數字敦煌”,也讓我們不必去敦煌,就能穿越千古,近距離接觸這座歷史的寶庫。
樊錦詩奶奶為了這份信念,半世紀的沙吹,心歸處還是敦煌。敦煌是個謎,是個夢,但它更是樊錦詩的命。她的堅守、她的毅力都是我們學習的標桿,作為一名當代學子,我們也應責任在肩:一桌一椅讀天下書,將華夏五千年的文化底蘊更好地傳承。
向所有《感動中國》的奮斗者、奉獻者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