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的大地震觀后感
寫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對作品或場所的看法和感受。優秀的唐山的大地震觀后感是怎么寫的?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唐山的大地震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唐山的大地震觀后感篇1
一個偶然的機會,看了《唐山大地震》,雖然看過八天了,但是一些場景一幕幕縈繞心頭,揮之不去,禁不住想寫下來!在這里,我只想說說里面的情誼!
《唐山大地震》講述了一個“23秒、32年”的故事。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場7.8級大地震將唐山在23秒之內變成一片廢墟。一個年輕的母親在面對兩個孩子只能救一個的絕境下無奈選擇了犧牲姐姐而救弟弟,這個決定改變了整個家庭的命運,讓幸存者陷入一個震后32年的情感困境!
地震是個特殊的時代背景,它牽連出了一串串催人淚下的故事。
和弟弟被壓在一塊板下的方登聽到了媽媽在兩難選擇下,選擇了弟弟的時候的失落、悲傷和無奈,后來轉化為怨恨!
方達奶奶和姑來接方達去濟南,李元妮依依不舍地送方達、婆婆和大姑上公交,公交車上大姑的一句話,改變了方達的命運!也讓李元妮還有個相依為命的人!(看看人家的女兒在媽心目中的位置!)失魂落魄的李元妮目送漸行漸遠的公交車,突然車停下了,接著從車上下來了一個獨臂小男孩!此情此景,久久難忘......
唐山的大地震觀后感篇2
一直很想去看這部電影,周六下午特意排隊去買了晚上21:10的電影票,可是人太多,我們的坐位被排到了前三排,所以視覺效果不如后坐,看的時候我不知道自己哭了多少次,但每一次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包括我隔壁的女生,哭的聲音都變了,還一個勁的抱怨男友不應該帶她來看!我看過以后心靈觸動真的很大,眼前總是浮現電影里的場景!
《唐山大地震》講述了一個“23秒、32年”、一個家庭悲歡離合的故事。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場7.8級大地震將唐山在23秒之內變成一片廢墟。地震發生時,姐姐方登和弟弟方達被壓在一塊水泥板下,母親元妮面對的卻是只能救一個的痛苦選擇(任何一個母親做出這樣的選擇都會崩潰),說實話,在我把整部電影全看完的時候,我才發現,懺悔其實可以在堅定不移的信念之中,潛移默化成愛。那個母親,在救孩子的時候,不停地重復,救兩個,救兩個。可是,人類之前對上帝犯下太過于嚴重的錯誤,救一個孩子是應得的。
可能是因為那個時候重男輕女,馮小剛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在救人的時候母親毅然選擇了弟弟。在奶奶要把他抱回去的時候,為什么不在之前活生生的時候?被母親放棄的小登,在奇跡般生還并被解放軍收養的32年間,對母親當初的選擇一直不能釋懷,而她的母親同樣在失去丈夫和女兒的巨大陰霾中,苦行僧般生活了32年。32年后家人意外重逢,心中的裂痕等待他們去修補。
我哭了幾次已經記不清了,里面的每一次哭,都有不一樣的情緒醞釀,不是為哭而哭,而是細膩體味某種苦楚后,發自內心的真切痛感。比如方達要被奶奶帶走,媽媽目送汽車漸遠,流下了無助的淚水,兒子跑回來后抱著唯一的骨肉痛苦失聲時;我完全能夠理解此時母親這種撕心裂腑的痛。比如小登的養父大吼:“這些年你去了哪里”后的嚎哭;比如小登與母親重逢時的欲哭無淚以及后來在墓地的那次痛哭。幾乎所有的哭戲都在精準把握人物命運的脈搏以及觀眾的淚腺后,自然而然宣泄而出,讓人感同身受。
劇中媽媽元妮斷然拒絕追求者,而堅守著自己的愛情:誰能拿命來對我好?甚至放棄了搬進樓房的機會,一直住在小平房里,怕老公和女兒的魂兒回來找不到家。也許只有經歷了那樣的生死場景才會有刻骨銘心的愛,才會甘愿從一而終。震后的家園幾年間就建好了,而且越來越好,而經歷了地震的人們心靈的重建卻需要幾十年甚至一生,心靈的重創都難以愈合!
電影看到一半的時候,我突然發現時間過得太快。我才猛然感覺,電影取名為《唐山大地震》講述大地震的時間連一半都沒有、只有那么幾個片斷和場景。這個問題可能很多人都想問。我認為這部片子的中心思想在于:親情撕裂以后,怎樣去挽救,怎樣去撫平傷口,是一部溫暖心靈的電影。電影本身的特技效果讓我很震撼,內容也不能說不好看,只是在我眼中,能夠讓我有所感觸,情感元素比較到位。而且它是一部災難真實的記錄片,這種活生生發生在我們身邊的記錄片,包括里面5.12的鏡頭也在其中,在大地震之后,痛苦流涕,向死去的人懺悔。懺悔之后,就開始清醒,要將自己的家重新建成,重新發揚光大。
由于時間背景,影片中許多的道具看了都特別有感覺:冰棍是用紙包著的、暖壺、茶缸子、電風扇、縫紉機、自行車、自行車把上掛著的籃子(是用包裝條編的),把思緒帶回到了童年!我想,可能很多朋友都會有同感,親人永遠是親人,家,永遠是你疲憊時停泊的港灣!就像劇中母親元妮常說的一句話:沒了,才知道什么是真沒了!23秒可以改變一切,要珍惜現有的幸福,不要給自己留有遺憾!
在近幾年里,自然災害不斷發生,2020年5月12日發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和今年發生的青海玉樹大地震,馮小剛此時拍攝《唐山大地震》具有時代意義,使我們對自然災害的殘酷性和破壞性,有了深刻的認識。能激勵更多的同胞以各種方式去抗震救災,不僅是劇中身在加拿大的小登,不僅是經歷過地震而幸存的唐山救援隊,更多的應該是我們每一個人都盡自己所能,奉獻愛心、奉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第一次,電影結束了,觀眾寂靜的離開,面對最后一個鏡頭:20多萬逝者名字的紀念碑,我相信大家都會陷入自己的沉思,——活著真好!
唐山的大地震觀后感篇3
近期我與家人看了《唐山大地震》,雖然我不是唐山人沒有真正經歷過地震,但是這部電影對我的震撼很大。
首先最讓我感動的面對地震的親情!徐帆演的母親和張國強演的父親在災難發生的一刻,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孩子!看到孩子呼喊,父母愛子的情感被二位演員演繹得惟妙惟肖,一點也看不出他們是在表演。在父親搶救孩子遇難后,面對救姐姐還是救弟弟,母親做出了的痛苦選擇過程,被演員演得真實、動人!那是多么痛苦的選擇啊,無論是誰都是自己的骨肉,作為母親,任何一個人都很難選擇,那可關系著生死,最后選擇了弟弟,反映了重男輕女的思想。震后奶奶、姑姑來唐山要帶方達回濟南,面臨分離,母親無奈的答應,反映了感人的母愛之情!姐姐回來了,看到母親為自己準備了“西紅柿”,這是地震前母親說給孩子的。上學的書本,母親也買兩套。母親給孩子跪下了說對不起,漸漸姐姐理解了母親,明白了母親的愛。母親,對不起,我整整折磨了您32年!
它還反映了人民軍隊的抗震救災中的巨大奉獻,無論是唐山還是汶川,解放軍永遠沖在災區的第一線,體現出人民軍隊是人民的保護神,災難面前是人民生命的保護神!電影中對愛的表現處理非常到位。父親不顧生死推開母親自己卻闖入搖搖欲墜的樓房,這些體現了愛也表現出父親對母親的愛;地震后母親30年孤守所表達的對父親的愛!
當看到記載唐山大地震死去二十四萬同胞的名字的那堵紀念墻的時候,我的淚終于忍不住掉了下來。雖然唐山大地震奪去了許多人的生命,但是堅強的唐山人民靠自己的雙手,從一片廢墟上再次建立起了美好的家園。這部電影是帶有傷感的,讓我們懂得了生命只有一次要珍惜!
唐山的大地震觀后感篇4
今天的語文晚自習,我們看了《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感觸甚多。一部小小的電影卻在每一個細節蘊藏著許多人生哲理,當然還 有愛。
看著電影中房屋倒塌的那一刻,突然覺得人和自然相比,實在是很渺小。雖然人們會利用自然,會預知天氣,但面對這樣的天災卻束手無策。這是不可避免的,也不是人類能控制,能預知的的災難。就算以后能夠預知,但能阻止或逃避嗎?因此,在抗震,救援的同時,也得學會尊重自然。
地震后那個選擇的畫面,相信許多人都記得。母親在絕望之中選擇救兒子,這對女兒無疑是巨大的打擊,但在當時的社會這也是正常的。并且幸運的是,她的選擇是對的,兒子和女兒都活了下來。我們不難發現,人生中有許多選擇題等著我們選擇,選錯一兩題沒有關系,但錯得多了,可能會后悔一生。
不論是地震中的母親,還 是那對領養孩子的夫妻都有一個共同點:愛孩子。地震中的母親很堅強,相信自己可以照顧好受傷的兒子。當兒子放棄考試,放棄戴假肢時,母親都給了他正確的方向。那對夫妻也通過對養女的關心與理解和女兒一起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
當兒子長大后要獨自一人去外闖蕩,母親盡管滿眼的不舍,但為了兒子的前途還 是堅決地關上門,面對別人甚至是兒子要她找個老伴的建議,為了死去的丈夫,她都一一推辭,準確來說應該是拒絕。當兒子有錢有車有房時,兒子要為她買新房子,她不同意,也是為了丈夫和女兒,怕他們的魂找不到家。這迷信的話在此卻讓人十分感動。忠心,愛子之心在此處都得到很好的展現。
而那對夫妻對養女的愛也不亞于那位母親。他們理解養女,尤其尊重女兒的意見,這也讓養女能很快對他們像親生父母一樣。雖知道自己很愛養女,但仍能支持養女去唐山尋找親人,這一點是很可貴的。
當電影接近尾聲是的那次地震,女兒主動投身到搶救中。一位母親為了他人的生命竟同意截掉親生骨肉的一條腿,而往往在災難過后才發現,人原來是如此脆弱。在截掉親生骨肉的腿后,原本堅強的母親在那一刻崩潰。這時,女兒才知道當年母親也是一樣一愛她。
電影到后面,在女兒回家后,盡管還 有那么一點隔閡,但在白發蒼蒼的老母親跪下的瞬間,即便是心如鐵般冰冷堅硬,也會被母愛融化得只剩下溫暖。故事到最后是一個完美的結局,畢竟在風雨過后,一定會有彩虹。
唐山的大地震觀后感篇5
吃午飯的時候重溫了遍《唐山大地震》,剛開始便是震后滿目狼籍的景象,心里難受的要命,覺得飯也變得難以下咽。周沫和雅菲都不在家,我一個人看著電影,很快便投入劇情。
元妮為選擇救哪一個孩子而痛苦掙扎的時候我的眼淚也跟著流下來,奶奶要把方達接走元妮看著車離去我掉眼淚,奶奶于心不忍讓方達下車我流淚,方凳為了把孩子生下來寧愿放棄自己的大好前途我哭,后面母女相認時媽媽洗好了一盆西紅柿對已經中年的女兒說:“媽沒騙你。”的時候,難過的喉頭哽咽,簡直想放聲慟哭。還有最后打開女兒的墓地,里面放著給她的從小到大上學的課本。
影片寫實又殘酷,媽媽愛自己的孩子,不管是女兒還是兒子都愛。但受封建傳統思想的影響,她總是更偏向兒子。只有一個西紅柿了,兩個孩子都想吃,媽媽卻直接拿給了弟弟,并對姐姐說:讓給弟弟吃,媽明天再給你買。但殊不知以為的明天卻是32年后。所以,當一塊水泥板一頭壓著一個孩子,只能救一個的時候,最后會被救的那個人是弟弟是早已經注定的事情了。但是,在媽媽面臨選擇的時候,姐姐還是充滿了希望,她一動不動的睜著眼睛在水泥板下等媽媽做那個決定,這個時候她在想什么呢?應該是想活下去吧,小孩子都是自戀的,她會覺得媽媽其實是愛自己更多一點的,媽媽應該會選我的吧。可是,媽媽說,救弟弟。姐姐絕望的閉上了眼睛。
人到底是什么啊?人為什么而活呢?生物書上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念已深入人心,人應該是主要以生存為目的吧?可是,這么說好像很對,但是又總覺得缺了點什么。一個人也可以生存啊,可那樣的生存還不如去死。人類還需要愛啊。我們辛苦奔波,痛苦掙扎,只是想要證明自己是更被愛的那一個。
可是不是,自己不是更被愛的那個,媽媽選擇了弟弟。我被拋棄了。
從此,這便成了方登一生的夢魘。
但是,她還是活了下去,帶著被遺棄的恐懼活了下去。被一個沒有孩子的軍人夫婦收做養女。他們待她很好,都很愛她,但養母是一個精明但卻不那么有安全感的人,她總是疑心這個領養的女兒長大了會不會離開,也擔心自己丈夫和這個養女會不會產生其他方面的感情。方登知道養母在想什么,所以某些時候她也要小心應付。
唐山的大地震觀后感篇6
看完《唐山大地震》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跟我最愛的人說聲“我愛你”,一切的一切都不能成為不說的理由。
生命有時會給人以錯覺,看似很長,一天一天有著揮霍不完的日子;真正放眼于時空時,才能真切的體會,生命是如此的短暫與微不足道。
做為普通的人,生命的重只是對個體而言,對親人而言,對愛自己和用心在乎自己的人而言。
雖然有句話說出來,肯定會顯得冷漠,但事實也許每個人心里都明白:在唐山大地震中有二十四萬多條生命被吞噬,除了對心懷大愛,趕赴現場用生命之力所能及的力量來施以救援的人們會產生永遠的痛之外,對那些在相鄰城市里生活著的人們來說,只是一時間的震憾和悲憐,除過當時努力提供有限的幫助之外,事后,大多數個體的生活其實與此再無掛牽;對于那些距離更遠一點的人們,二十四萬多條生命的消隕,不過是一個令人震驚和傷嘆的大事故。
《大地震》讓我更加堅信:親情是不變的永恒。一個人能夠傷得了的人僅僅是真正無私愛他的人們(當然罪惡的一類除外)。
《大地震》也讓我理解,現代的好些“愛情”,為何可以隨手而棄,因為好些人以為愛可以輕易得到,或者感覺自己喜歡的比比皆是當然也可以隨手拈來,可悲的是,他們不知道有一種愛暗藏于平靜的生活中,有一種愛叫無可替代,有一愛叫牽心動魂,有一種愛是用生命來譜寫的。
唯有理解了生命之輕與重的人,才能深切地懂得一份情的不易和艱辛,才能夠明白一顆心一旦傷了將是不可彌補的痛,也唯有懂得的人才能做到用生命去珍惜和執著于自己的愛情。
有句話“沒了,才知道什么是沒了。”
唐山的大地震觀后感篇7
媽媽總說,出生在我們這個年代最幸福了,要吃的有吃的;要穿的有穿的;還有姥姥疼爺爺愛。以前,我總是不以為然,嘴上雖不說,但心里可不服。出生在我們這年代,學習壓力有多重啊,直到有一次,我看了《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我才明白,我有多么幸福……
1976年7月28日 唐山
李元妮一家是唐山人,他們生活挺寬裕的。有一兒一女,聰明可愛,生活得很幸福。直到有一天……
“轟隆隆”一聲雷想打破了唐山夜晚的寧靜,天空毫無征兆的紫了下來。這時,正在卡車后備箱的李元妮和她丈夫大強嚇了一跳,地面開始搖晃。“是地震!”他們死里逃生,眼睜睜的看著孩子被埋在石頭底下。
最后,就連她丈夫也為救她而失去生命。到處都是血,觸目驚心。李元妮到這最后一點希望,在亂石堆里尋找自己的兒女。終于皇天不負有心人,找到了他們。
接著是李元妮的咆哮聲,小登猜想是母親在刨土。
“大姐,沒用的,這孩子是壓在水泥板下的,只能那家伙撬,刨是刨不開的。”
又是一陣紛亂的腳步聲,有人說家伙來了,大姐你讓開。幾聲叮當之后,又停了下來。有一個聲音結結巴巴的說,這塊水泥板,撬了這頭,就、就往那頭倒。
隨著孩子的聲音越來越小,李元妮一下子懵了。四周是死一樣的沉寂。一塊水泥板,兩個孩子,一個是壓在這頭的女兒小登;一個是壓在那頭的兒子小達。
“大姐,你再不說,兩個都沒了。”
在似乎無限延長的沉默之后,李元妮開口道“救弟弟。”
小登絕望了,只覺得有人在她腦殼上砸了一錘。醒來時,只見旁邊躺了無數尸體,血流成河。
這重男輕女的想法讓我很是氣憤,“為什么我們女性在數年前的地位會如此低下?”這令我百思不得其解。
后來,我去問了爺爺,爺爺告訴我:“在那個年代的女人不過是一件男人的附屬品,為人類傳宗接代的工具。”爺爺還說:“在古代,婦女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納妾制就是一個很好的體現。”
不過呢,現在的社會制度沒以前那么封建了,萬事都是“女士優先”。
這句話在現實中也有了很好的表現。有一次,我在車站等公交車。車一來,我們就按順序上車。走在最前面的是一位孕婦。上了車,我才發現車上根本沒座位,售票員對大家說:“請大家給孕婦讓座,謝謝。”許多人多站起來主動讓位,讓我明白了現代人的美德。
幾年后。
小達長成了帥小伙,但他的一只手臂在地震中截肢了。沒考上大學的他,無所事事,決定離開唐山,去外面闖一番。小登被一對軍方夫婦收養,她依照自己的志愿,報考了醫校。
眨眼間,又是很多年后。
由于發生了汶川大地震,方達和方登都去救援,兩個見面并相認了。這時方登才明白了,她的親生母親也很無奈。
活下來只是開始。是的,當面臨災難時,人們倒下去的方式,都是大同小異的。可天災過去之后,每一個人站起來的方式,卻是千姿百態的。
唐山的大地震觀后感篇8
唐山大地震這部影片看后讓整個人的身心都受到深深的震撼,在心里久久的回蕩、揮之不去,對于一部電影能做到這樣,能夠說已經到了化境了,整個故事圍繞的是一個人類歷史上可怕的一次災難性自然災害,一個母親在帶著自我的孩子如何經歷這次災難,如何在最困難最無奈的時候面臨著人生最痛苦的抉擇,在只能選擇放棄一個自我的骨肉的時候那種無奈,那種杯具,太讓人感動了,有時候想一想,人類的確是很渺小的,對于災難我們只能選擇理解,只能忍受,只能看著自我的親人離去而什么都做不了,在災難面前我們只能選擇我們能做到得的,只能把災難減少到最小,只能含淚的抉擇,很無奈。
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一開始就來一次所謂的天翻地覆的大地動,飛沙走石天翻地覆,撕心裂肺的哭喊加上母親孩子的呼喚,一下就將人性最弱點給激發到了極點,什么是人性最極點呢?母愛,在世界上最偉大的母愛面前我們的最弱點會暴露的一覽無余,僅有在母親的面前我們才覺得是絕對最安全的,可是在大地震的時候母親也救不了我們的時候,我們該如何呢?,一個母親在自我的兩個孩子面前的時候只能痛苦的最終選擇救出一個,而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我的另外一個孩子被大地震給吞沒他幼小的生命,人性最薄弱的一面被激發到了最高點,太杯具了,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覺最成功的主題思想就是告訴我們人生的真正意義是什么,人活著應當如何抉擇,在遇到無法改變我們的困難的時候,我們應當選擇有信心的戰勝這種困難,僅有自我有信心了困難才能向我們低頭,僅有自我偉大了,困難才會渺小,不要放棄任何一次期望,哪怕在世界最大的災難來臨的時候我們依然是有期望的,只要有一絲陽光,明天的種子就會發芽,世界就會更完美。
唐山大地震看的是一部電影,可是思考的是一個人生,困難都是一時的,而應對困難大態度卻能夠是永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