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三傻大鬧寶萊塢觀后感
寫觀后感的過程是一個完整的思考和表達過程,需要運用文字、語言、邏輯等知識,有助于鍛煉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怎樣寫有關三傻大鬧寶萊塢觀后感?這里提供有關三傻大鬧寶萊塢觀后感分享,供大家參考。
有關三傻大鬧寶萊塢觀后感篇1
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的故事發生在印度。兩個老朋友拉朱、法漢接到舊時同學查圖爾的電話,稱他們能夠見到尋找多年未見的兄弟蘭徹。旅途中,兩個老朋友回憶起5年前在帝國理工大學和蘭徹一齊走過的歲月。而電影的主角蘭徹,則是一個在每學期42場考試、競爭激烈乃至自殺率高居不下的“帝國理工”中出現的一個頂撞老師,質疑傳統,完全不把成績當回事,卻年年考取第一的“怪才”。蘭徹去大學報到的第一天就做了個簡易的導電裝置,捉弄學長,讓大家瞠目結舌,與眾不一樣的他徹始終靈活學習,不拘小節,不會死記硬背、像完成任務般學習。
故事最后才告訴觀眾,蘭徹真名叫法撒克·望杜。他曾是印度一個富人家的小傭人,從小愛讀書,這個富人決定讓小傭人用自我兒子的名字“蘭徹”去讀書,富人出錢,條件是冒名頂替拿到畢業證書后,小傭人就得消失。畢業典禮之后蘭徹按照最初約定消失并且成為擁有400項專利的大科學家。按照自我的理想生活,在一所學校當老師,用自我的理念去教導學生。
這部電影給了我三個啟示。
其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拉朱曾是害怕失敗的懦夫,“他的求神戒指比手指還多”,而蘭徹說:“你這么害怕明天,怎樣能過好這天?又怎樣能專注于學業?”這改變了拉朱。法漢酷愛攝影,卻被逼學習工程,在他萬分糾結時,蘭徹又說:“明白我為什么第一名嗎?因為我熱愛機械,工程學就是我的興趣所在,明白你的興趣嗎?這就是你的興趣??跟工程學說拜拜,跟攝影業結婚,發揮你的才能,想想邁克爾杰克遜的爸爸硬逼他成為拳擊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好的朋友會給我們好的推薦。設想如果他倆沒有遇上蘭徹,又會是什么結局呢?
其二,樂觀的心態很重要。蘭徹的口頭禪是“AalIzzWell”,英文中就是“alliswell”——“一切都好”。這句話拯救了法漢和拉朱,還奇跡般地拯救了一個嬰兒。“心很脆弱,你得學會去哄他,不管遇到多大困難,告訴你的心‘一切都好’。”
其三,朝著夢想努力,追求卓越。“愛我所愛,無怨無悔。”追求的應是自我的興趣所在。掙得少一點,房子小一點,車子小一點,但你會很快樂,會真正幸福。去活出你自我。“有位智者說:學習是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樂人生,追求卓越,成功就會在不經意間追上你”。這又是蘭徹告訴我們的。
其實,我們也能從中發現現代教育教育體制的弊端。這種教育,磨滅了人們對新事物的好奇心,還讓學生承受了他們不該承受的壓力。印度是這樣,我想,人口最多的中國就應更是如此。每年總能聽說有學生因為學習的壓力、家長的責問、老師的打擊而選取了死亡。片中的喬伊就是這樣。“大家都認為這是一齊自殺。尸檢報告顯示,死亡原因是窒息死亡,氣管壓力過大。大家都認為他死于頸動脈脈壓過大,那四年來的心理壓力呢?尸檢報告中卻沒有提及。工程師是一群聰明的人,但是他們沒有制造出能測量心理壓力的機器。如果制造出來,大家就都明白這不是自殺而是謀殺。”“我們一入學,校長就告訴我們:杜鵑從來不自我筑巢,他只在別人的巢里下蛋,要孵蛋的時候他們會怎樣?他們會把其他的蛋從巢里擠出去,競爭結束了,他們的生命從謀殺開始,這就是大自然——要么競爭,要么死”。我們明白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卻不明白第二個。這是現代的教育體制教我們的。
總之,我覺得影片最值得嘉獎的還是對夢想的敢于追求,敢于奮進,永不放下,樂觀的精神。不但有那些喜劇劇情與動聽的歌舞,還有使人奮發的勵志。
有關三傻大鬧寶萊塢觀后感篇2
影片中,體現了太多人物之間的糾葛。有純潔的愛情,有真摯兄弟情;也有父子兩輩人之間的交鋒,有對世俗的抨擊,有對教育方法不滿的抗爭。
Alliswell是蘭徹的信條,雖然不能直接改變事情的發展,但默念一遍,能夠寬慰自己,安撫脆弱的心。也可以說是讓自己的頭腦不被蠱惑,保持鎮定,解決問題。
Rancho與Pia之間,就像Rancho所說,遇上你愛的人,你會感覺風在耳邊低吟,你的絲巾翩翩起舞,你的身后月如巨盤讓人輕松愉悅純潔的愛。
三傻之間的兄弟情。人與人之間感情,是需要一起經歷風雨,一起走過荊棘,一起迎接曙光而慢慢累計。很羨慕他們一起闖禍一起承擔后果,三人成為彼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互理解,相互指出缺陷,一起面對自己的短板,一起成長,彼此成為獨立的優秀的人。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的氣質里,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愛過的人。生活環境真的很重要,每個個體都是他所在社會環境的產物。得一良友,遇精彩人生。交友不慎,則后患無窮。Rancho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航道,讓他們找到了自己。
兩輩人之間的交鋒,體現于Farlan和父親,也是現實的寫照。很多父母都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從未真正關注過孩子內心自己的想法。孩子一出生就指定了人生方向工程師,使其拋下自己的思想,如同走肉軀殼一般為父母而活。
Farlan:我為你所做的事都非虛情假意,我一向聽你話,哪怕一次,讓我聆聽自己的聲音。求你了爸。
父親:去活出你自己,我的兒子。
看到這里,眼淚不停打轉。一者是為兩輩人思想碰撞,父輩屈服,真正照顧到孩子自己的想法,而感到欣慰。再者是為父輩感動,父母都是為了孩子好,他們拼盡一切,只為孩子能有更好的發展。
對于教育方法的不滿,學生只是會考試的機器,沒有自己的思想,被考試所壓迫。每個人都應有位智者說:學習是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樂人生,追求長處,成功就會在不經意間追上你懂得自己的專長,從自己的興趣點,這樣會有更高的激情,更容易成功。
知道我為什么第一名嗎?因為我熱愛機械,工程學就是我的興趣所在,知道你的興趣嗎?這就是你的興趣!跟工程學說拜拜,跟攝影業結婚,發揮你的才能,想想邁克爾杰克遜的爸爸硬逼他成為拳擊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
確實,每人都有所長有所短。是時候活出自己了。
有關三傻大鬧寶萊塢觀后感篇3
《三傻大鬧寶萊塢》片中的三個主人公——蘭徹、來俱、 主要展示了三位普通印度學生的成長故事。男主角蘭徹是電影的核心角色,他出身貧賤,但天賦過人,在機械學上有極高的天賦,但蘭徹的人格魅力才是這個角色成功的關鍵。 其中有一段是我印象深刻:那是一節機械理論可,當老師問學生什么是機械時,蘭徹在笑,老師便讓他回答,他說機械就是一切省時、省力的東西,比如拉鏈啊等,他說了很多,但是卻比書本上的好理解,但老師并不買賬說:“如果他想及格的話最好按照書上的背”。然后老師又叫了一位同學,這位同學將書上的概念很熟練的背了下來,老師相當滿意,然后由于蘭徹對老師說:“我也只不過是獎復雜的東西簡單化了,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他便被清出了教室,最經典的是回來后他以牙還牙,給老師上了一課,用很長的一句話說了一樣東西:“書”。老師說:“那你為什么不簡單點說呢”?他說:“剛試了,沒用”。這樣讓人感到了他的機智,也讓人反思為什么只有按書上的說才算是對,才能及格,才能算得上是好學生?到底什么才是好的教育?
當一個同學由于壓力,選擇自殺后。蘭徹找到了校長毅然提出了他對學校教育的一些意見,他認為學校應該對真真意義上的成功給一個正確的定義,名次是不代表什么的,他不滿意這種填鴨式和等級式的教育制度 ,結果他遭到了校長的慘罵……他也曾成績墊底,也曾拿過第一,但這對他來說都是虛的,他最看重的活學活用,片中就有很多關于他對知識的活學活用來反抗或是來救人的場面。片中蘭徹達斯有一個招牌動作——用右手砸砸左胸小聲告訴自己“一切順利”——因為有時候心是很脆弱的,它需要我們的安慰來使它變得堅強!蘭徹主張讓人們干自己喜歡干的事情反對逼迫式的學習方式,通過蘭徹在片中的表現總是讓人會產生一系列的反思。
從這部片反思,來看看中國的教育制度:中國的應試教育, 難道還要繼續?教育越改越牛,分數無比重要,90后各類“門”事件層出不窮,這就是教育體系的悲哀,或者,也將是我們民族的悲哀!我們需要的人才呢?“錢學森之問”就是對中國教育的一種質疑!我們 已經經歷高考,我們已沒有那份沖勁。我們干著自己喜歡或者不喜歡的事情,但試問:“有多少人在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又有多少人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我們不一定在找自己喜歡干的事情, 而更多的是在向穩定的高收入走去,我們不可能是開國功臣,可能由于社會的“規矩”和“潛規則”,我們 碌碌無為一生即可。也許真的是這樣:物質越來越豐盛,精神越來越空虛,枷鎖一重又一重。兒時的夢想越來越遠,活著就像行尸走肉。
最后,這部電影觸及到了一些社會現實,就是在學生自殺后蘭徹找校長談話的那次所影射出來的:包括印度的高自殺率、人才流失、學校死記硬背的教育方法及社會分工的單一和就業選擇的匱乏。印度所面對的這些社會問題和中國頗有交集,這也是為什么我這個也曾深切體會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升學壓力的中國觀眾會頗感共鳴。片中最后還有一個場景也是讓人很感動:當蘭徹幫莫納接生了孩子后,一直對蘭徹深惡痛絕的校長“病毒”在暴雨積水中語重心長地勸戒他“你不可能總是對的”。這也是兩方面的改變,校長變了,蘭徹也會更加穩重。影片最后以大團圓結局……(雖然早知道會是這樣,但還是很高興)
希望大家都看看,思考思考……
有關三傻大鬧寶萊塢觀后感篇4
影片《三傻大鬧寶萊塢》輕松愉快,但卻讓人深深反省、思考當代的教育問題。
主人公蘭徹,是個不滿填鴨式教育、墨守成規,敢于挑戰權威的另類學生。進入皇家理工大學的學生被未來的工作、名譽、家庭等種種壓力所困擾,而蘭徹確是例外——他因熱愛而學習。他熱衷于知識的應用,從不在乎金錢和名利。這種達觀和淡薄的態度,猶如一陣清風,吹散了現代社會高壓力的陰霾,引起我們對人生的深刻思索。他是孤兒,替別人讀書,只是別人的影子。有錢的莊園主給他讀書的機會,因為他需要文憑和證書,他需要靠這些來包攬生意,來獲得金錢與名利,卻不曾關心自己是否真正去學習了。蘭徹正好相反,他熱愛的是探索未知的過程,學習是他的愛好,不是為了榮華富貴,也不是為了出人頭地,更不是為了家長和老師的認可。獨特的人格魅力和對學習的摯愛使他收獲了可貴的友誼和愛情。他成為了有著400多項發明專利的科學家,并按自己所希望的教育方式在一所山區小學任教,傳播他的教育理念。就像他所說的“因為熱愛,所以學習。強迫的學習,永遠也不會快樂”。
他的兩個朋友法罕、拉法是皇家理工大學學生中極典型的例子。法罕,熱愛野生動物拍攝工作,但他的家人都期待他能順利完成大學學業,成為一名工程師。無奈,為了不讓父母失望,他只能走上工程學這條路,把真正的熱愛埋葬在心中。幸而,在蘭徹的疏導下,他終于挺起勇氣向父母坦白。最后,他如愿成為了一名野生動物攝影師。盡管房子可能小了一點,工資可能少了一點,車子可能小了一點,但做自己喜愛的事情,才是最大的快樂。拉法,一名虔誠的天主教教徒。父親的癱瘓讓他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唯一的一點資金是母親那少得可憐的退休金。他背負著巨大的壓力,整日沉浸在恐懼之中。他害怕學業不順,無法扛起家庭責任,害怕父親哪一日出了意外······恐懼,讓他祈禱神靈,讓他戴上更多的圣環,卻不知惡性循環,更加重了他的負擔,甚至選擇了死亡。但結局是好的,他終于明白逃避永遠解決不了問題,他開始學會面對困難并坦然接受生活,勇敢地在面試官前真誠地表露自己,獲得了認可和機遇。
電影中還有一個角色——“病毒教授”。他是一個冰冷麻木死教條的人。他從不關心學生真正希望什么,熱愛什么,活活逼死了喬伊和自己的兒子。但在和蘭徹的一次次“交手”中,他真正明白了只有讓學生遵從內心,挖掘學生潛能,才是最好的教育,強迫與教條只是增加教育的痛苦。
影片充滿幽默,但卻給人以深刻的內省——做你所愛,愛你所做。
愿人人都可以夢想成真,向著自己熱愛的方向前進。
有關三傻大鬧寶萊塢觀后感篇5
《三傻大鬧寶萊塢》,起初剛聽到這部電影的名字的時候,我感覺這無非就是一部搞笑的電影。但看完影片后,它給我留下更多的是感動與激勵,讓我明白了該如何對待朋友,在應對未來的時候該用什么態度,在應對迷茫的時候就應如何應對。
影片主要講述的是兩個好朋友拉杜和法蘭在去尋找另一個失散已久的兄弟蘭喬的途中遇到的種種意想不到的事情。透過倒敘的方法,影片重現了他們三人在皇家工程學院學習時的點點滴滴。主角蘭喬不隨波逐流,用他善良開朗幽默和智慧影響著周圍的人,他用所學的物理知識來教訓野蠻的學長,用智慧打破學院死記硬背的學習風氣,幫忙兩個好朋友追逐自我的夢想。他那樂觀的態度、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機智的表現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朋友是我們人生中的一大財富,我們確實就應好好珍惜。當拉杜的父親病危時,蘭喬第一時光趕到了拉杜家。在交通不便的狀況下,蘭喬用電動車及時地把他送到醫院搶救,挽回了拉杜父親的生命,幷和拉杜一齊陪在他父親身邊。“考試多的是,而老爸只有一個!放心,只要郵政局長還在那里我們就不會走,不用怕!”“多謝哥們!”,看著他們相擁在一齊,聽著這些的話語,我眼中的淚水在不停地打轉,自我有了一種心靈上的震動,心與心似乎在電影中找到了平衡點。他們之間的純真的友誼,深深地打動著我,讓我感受到了友誼的寶貴。是朋友,陪我們走過了艱難的時刻,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無數樂趣。所以,我們就應珍惜身邊的每一個朋友,珍惜每一份感動。
執著地做自我感興趣的、有好處的事情,追逐自我的夢想,你的生活將是快樂的。“明白我為什么第一名嗎?因為我熱愛機械,工程學就是我的興趣所在,明白你的興趣嗎?這就是你的興趣……跟工程學說拜拜,跟攝影業結婚,發揮你的才能,想想邁克爾杰克遜的爸爸硬逼他成為拳擊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法蘭從小就夢想著做一名攝影師,但迫于家里壓力而上工程學校,夢想一向只是埋在心里,所以他活得很痛苦。在蘭喬的鼓勵下,他最后勇敢地向父親坦白了自我的想法,執著地追求著自我的夢想,最終,他成為了一位著名的攝影家。蘭喬一向追求著自我的機械夢,他快樂著,并最終成為了印度聞名的工程師。想想當今的我們,許多人都感覺到迷茫,感到無聊,沉迷于網絡游戲,為什么呢?我們當初的夢想呢?尋找我們的夢想,并執著的追求吧!只有做自我真正想做的事情,人生才有好處,才能體會到人生的快樂。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有一天我們的夢想會實現的!
蘭喬有一句口頭禪:Alliswell(一切順利)。這是一種樂觀的態度,不管遇到什么困難,我們都要用樂觀用心向上的心態去應對,這樣我們離成功會更近一些。其實我們的心很脆弱,你得學會去哄他,不管遇到多大困難,告訴你的心“一切順利”。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無論是在學校學習還是出去工作,我們面臨的壓力都是很大的,如何在這競爭中快樂的生活呢?這就需要樂觀的生活態度的支撐。或許“Alliswell”不能解決一切問題,但它至少給了我們應對問題的勇氣!
有關三傻大鬧寶萊塢觀后感篇6
《三傻大鬧寶萊塢》原名為《3idiots》,這是一部印度題材的影片,一部關于教育題材的影片,很搞笑,但不要以為這就是純粹的喜劇片,影片抨擊的是印度的應試教育,把青年學生迫到自殺問題嚴重、扼殺年輕人的創意以及貧窮問題和社會發達令人與人之間為前途問題而成為奴隸的實況反應出來,發人深醒。可以說,這是一部相當不錯的教育片,比起小時候學校家長組織要求看的影片不知道要強多少倍。
片中主要人物是蘭徹、法涵、萊俱,三個男孩是印度一所皇家工程學院的學生,他們從眾多的考生中脫穎而出考上了這所著名的工科院校,每個人身上都承載了家庭太多的希望。蘭徹是花匠的兒子,從小聰明好學,善良調皮,他代替小主人來這里上大學,任務是四年以后為主人拿回一張光宗耀祖的文憑,但是對于傳統的以分數論等級、以分數定前途的教育提出了不滿和抵制,引來了眾多教師的斥責和刁難。法涵是貧困人家的孩子,他來這里上學的目的就是有錢讓爸爸治病、讓媽媽過上好日子、讓姐姐可以有出嫁的嫁妝,由于壓力太重,他膽小而謹慎,學習成績一直墊底。而萊俱喜歡野外動物攝影,由于懼怕父親的權威,選擇了不喜歡的工程專業,學習成績更是倒數。三個年輕人,各有自己的生活,各有自己的無奈,因有緣相逢在一所大學的屋檐下,共同分擔著彼此的憂慮和不幸,笑中有淚,充滿人情味,他們以各種方式排解著內心的壓力和處境,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影片的主角蘭切展現了一系列非傳統教育下所培養出的令人折服人格魅力和知識魅力,他提倡興趣學習,他挑戰傳統教育,挑戰權威,整個影片中他教育了同學,教育了老師,教育了校長,教育了整個教育。他用知識拯救了人的生命,使別人建立了人格,讓別人找到了夢想,同時成就了自己。這些知識是來源書本,但絕不來源于傳統課堂。同時影片讓你更加走進了自我,夢想不再是理想,生活不再是生存,學習不再是分數,人生就是你自己的人生。蘭徹的一句話:“學習就是為了應用”。法函說:“鹽水具有極強的導電性,初二物理知識,我們都學過,只有他會應用。”說出了教育和學習的本質,如果不是為了應用,學習還有什么意義?而目前我們的教育又走到了哪里呢?中國的應試教育,成了孩子論資排輩的依據。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就會決定孩子的一生。害苦了多少孩子啊!
而劇中的院長,總是教育學生們:生活是場比賽,當不了第一名就只能被人踐踏。這樣的教育方式培養下,像蘭徹那樣有創新思想的人總是受到抑制。影片多次描述院長邊由專人刮胡子、邊聽歌劇午睡的一幕,配合著兩個學生的自殺,而他卻無動于衷,對這個體制的諷刺達到了頂峰。
最后結局一段眾學生在學校搶救教授女兒的孩子時更有驚險而不失幽默,表現少年人的創意。結尾的那一幕,蘭切在窮鄉僻壤起學校去教小孩天然工程學。這反璞歸真的意義﹐對比之前的學生在名校的讀書苦況﹐反映政府不應扭曲少年的天性。
這部作品反映的現象和中國有些相似:分數決定一切,中國的創新體制受到各種思想和體制限制、崇拜權威、根據“錢”途決定事業而并非個人興趣、成功的標志是財富和地位。看完后細細咀嚼,你會有很大的收獲。
有關三傻大鬧寶萊塢觀后感篇7
前幾天在看一篇關于1992年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競選的文章,其中提到這么一句話:虛構般美好的事情,只能在虛構的媒介中達成。說的是共和黨提倡的家庭觀念導致選票下滑,以至于敗給民主黨的事情。不免在論述中提到政治概念隱性灌輸的方式,其中最行之有效又不容易引起抵觸心理的媒體,就是電影。緊接著我就想起了這部據說是橫掃印度票房,IMDB評分超過【阿凡達】的【三個白癡】。
無論怎么說,教育題材的片子一直是屢試不爽的。因為在教育問題上,觀眾最容易被粗陋的反抗和片面的勝利所煽動。不論是前幾年的【錄取通知書】【自由作家】,還是更早一些口碑頗好的【放牛班的春天】與【死亡詩社】。無一例外在抨擊現行教育制度的題材中得勝。
若說抨擊,這當然是萬沒有錯處的事情。但如若抨擊的對象被描述的千篇一律,不外乎領導刻板,教學死板。甚至連反面人物的造型,說話語氣以及舉手投足都一模一樣的話,那么抨擊本身也會同樣顯得沒有力量。更何況在流水線一樣的劇情設置中,一定會出現那么一個千年難遇的正面人物,一出手就能讓民不聊生的學校化腐朽與神奇。不打針不吃藥,不流血無疤痕就能夠把平時那些被稱作朽木不可雕或懷才懷成了大肚腩也不遇的人救出水火。不免顯得有些過于神奇,而近乎于意淫一般狂熱的杜撰了。
【三個白癡】雖不至于是同類型題材的墊底之作,但也沒有逃出前人不吃力且討好的制作模式。電影長度大約接近三個小時,穿插幾場舞蹈片段。內容可謂是非常豐富。并且在故事的中段對主人公的家庭背景天翻地覆的反轉,也不至于讓觀眾覺得時間過長而趨于乏味。但可惜偏偏是這個反轉,讓電影更是沾染上了為了好看而好看的嫌疑,并且顯得不太合乎邏輯了。
誠然,作為異類出現的主角的確有些傳奇。不僅相貌英俊,家世不凡,并且極其熱衷和擅長所學習的專業。常常讓老師啞口無言,讓同學佩服。并且讓同居室友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至于行動出格引起了校領導的不滿。屢次處罰,屢次冒犯。家境貧寒的室友被勒令退學,且自殺未遂。救活之后,為了讓他順利過關畢業,主角甚至做起了偷卷子的勾當。給鑰匙的當然是愛上他的校長小女兒。最后事情暴露,硬是碰巧幫校長突然生產大女兒接生,才免去處罰。
到這里,我已經覺得劇情夠離奇了。已經離奇到為了塑造一個英雄人物而讓一大堆戲劇化的事情圍繞他,方而顯出他的特別。并且他的言談舉止也絲毫不像一個該有的革命性人物。說謊,偷竊,不負責任的讓同學激怒老師而不在意他尚有需要侍奉的父母,借敵對的同學之口嘲弄老師并讓他人承受處罰。我并不覺得他正面,相反我覺得他是打著改革的幌子,做著荒.唐的事。甚至還不如一個校領導的刻薄來著坦誠。
劇情偏偏要來一個翻轉,說他原是窮人家的孩子,因為喜歡讀書,才被富豪看重替自己的兒子考一個學位。如果照他的出身來看,他斷不會為了逞一時之氣差點被學校開除。更何況原因竟不是為了反教條,而是偷卷子。既然如前篇說的那么不齒于學校的制度,那偷卷子是為何?如果是為了讓同學畢業,那讓同學陪他一起潛入院長家向小女兒表白又是為何?這不是全然沒有頭緒么。
到了末尾,當然是大團圓結局。闊別十年,隱姓埋名不聯系舊友。找到以后,彼此雀躍不已。十年不聯系的女人也可以不計前嫌,好的如從前一般。主角也成了富豪。當然,他不富,觀眾怎么會覺得勵志。他的女人不等,觀眾怎么會覺得過癮。我雖然不愿意相信,但這片子就是火了。
有時候電影就像菜一樣,雖然好吃的不得了,但不過是多放了點味精和罌粟殼子。消化之后什么都沒有,空落下得病了。如果喜歡,這樣題材的片子,看看當然沒什么。可如果當了真,讓你的戀人等你十年,就可以知道現實是什么樣子的了。
有關三傻大鬧寶萊塢觀后感篇8
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的故事發生在印度。兩個老朋友拉朱、法漢接到舊時同學查圖爾的電話,稱他們能夠見到尋找多年未見的兄弟蘭徹。旅途中,兩個老朋友回憶起5年前在帝國理工大學和蘭徹一齊走過的歲月。而電影的主角蘭徹,則是一個在每學期42場考試、競爭激烈乃至自殺率高居不下的“帝國理工”中出現的一個頂撞老師,質疑傳統,完全不把成績當回事,卻年年考取第一的“怪才”。蘭徹去大學報到的第一天就做了個簡易的導電裝置,捉弄學長,讓大家瞠目結舌,與眾不一樣的他徹始終靈活學習,不拘小節,不會死記硬背、像完成任務般學習。
故事最后才告訴觀眾,蘭徹真名叫法撒克·望杜。他曾是印度一個富人家的小傭人,從小愛讀書,這個富人決定讓小傭人用自我兒子的名字“蘭徹”去讀書,富人出錢,條件是冒名頂替拿到畢業證書后,小傭人就得消失。畢業典禮之后蘭徹按照最初約定消失并且成為擁有400項專利的大科學家。按照自我的理想生活,在一所學校當老師,用自我的理念去教導學生。
這部電影給了我三個啟示。
其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拉朱曾是害怕失敗的懦夫,“他的求神戒指比手指還多”,而蘭徹說:“你這么害怕明天,怎樣能過好這天?又怎樣能專注于學業?”這改變了拉朱。法漢酷愛攝影,卻被逼學習工程,在他萬分糾結時,蘭徹又說:“明白我為什么第一名嗎?因為我熱愛機械,工程學就是我的興趣所在,明白你的興趣嗎?這就是你的興趣??跟工程學說拜拜,跟攝影業結婚,發揮你的才能,想想邁克爾杰克遜的爸爸硬逼他成為拳擊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好的朋友會給我們好的推薦。設想如果他倆沒有遇上蘭徹,又會是什么結局呢?
其二,樂觀的心態很重要。蘭徹的口頭禪是“AalIzzWell”,英文中就是“alliswell”——“一切都好”。這句話拯救了法漢和拉朱,還奇跡般地拯救了一個嬰兒。“心很脆弱,你得學會去哄他,不管遇到多大困難,告訴你的心‘一切都好’。”
其三,朝著夢想努力,追求卓越。“愛我所愛,無怨無悔。”追求的應是自我的興趣所在。掙得少一點,房子小一點,車子小一點,但你會很快樂,會真正幸福。去活出你自我。“有位智者說:學習是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樂人生,追求卓越,成功就會在不經意間追上你”。這又是蘭徹告訴我們的。
其實,我們也能從中發現現代教育教育體制的弊端。這種教育,磨滅了人們對新事物的好奇心,還讓學生承受了他們不該承受的壓力。印度是這樣,我想,人口最多的中國就應更是如此。每年總能聽說有學生因為學習的壓力、家長的責問、老師的打擊而選取了死亡。片中的喬伊就是這樣。“大家都認為這是一齊自殺。尸檢報告顯示,死亡原因是窒息死亡,氣管壓力過大。大家都認為他死于頸動脈脈壓過大,那四年來的心理壓力呢?尸檢報告中卻沒有提及。工程師是一群聰明的人,但是他們沒有制造出能測量心理壓力的機器。如果制造出來,大家就都明白這不是自殺而是謀殺。”“我們一入學,校長就告訴我們:杜鵑從來不自我筑巢,他只在別人的巢里下蛋,要孵蛋的時候他們會怎樣?他們會把其他的蛋從巢里擠出去,競爭結束了,他們的生命從謀殺開始,這就是大自然——要么競爭,要么死”。我們明白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卻不明白第二個。這是現代的教育體制教我們的。
總之,我覺得影片最值得嘉獎的還是對夢想的敢于追求,敢于奮進,永不放下,樂觀的精神。不但有那些喜劇劇情與動聽的歌舞,還有使人奮發的勵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