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觀后感怎么寫
通過寫觀后感,你可以深入思考電影中的情節、角色和主題,從而更好地理解電影所傳遞的信息和思想。好的蘇東坡傳觀后感怎么寫要怎么寫?小編給大家帶來蘇東坡傳觀后感怎么寫,供大家參考。
蘇東坡傳觀后感怎么寫篇1
在我懵懂的記憶里,蘇東坡也許就是一個寫詞的文人,我一直認為它和李白杜甫一樣,就是一群只會創作詩詞的人。讀了《蘇東坡傳》我才算真真正正地懂了蘇東坡。
蘇東坡是中國古代的名人,不僅是因為蘇東坡卓越的才華或是動人的詩賦,而是他高尚的人格,一個品行敗壞的人是不會成為名人的。就像著名的奸臣秦檜,寫得一手好字,開創了瘦金體,也很有才華,因為道德敗壞而被世人唾罵。
蘇東坡講究仁愛,對于世間飽受折磨的勞苦大眾的十分有同情心,他在《楊村開運鹽河雨中督義》一詞中就表現出對人民的艱難和悲苦的一種自責感。所以他竭盡自己一切來改善人民的生活,有時由于被貶,自己所擔任的官職太小,而力不從心,此時的他就會產生一種羞愧感。這種感情在當時腐敗的帝王朝是多么可貴啊!
蘇東坡是個重情多義的人,他結交了很多益友,也認識當時的很多名人。卓契就是起中的一個,他曾經因為一個承諾,千里迢迢徒步去惠州看蘇東坡,當時從蘇州到惠州就像從天涯到海角,而卓契一路化緣,風餐露宿,來到了蘇東坡的面前,使蘇東坡大驚。就是因為蘇東坡的重情義,才使他結交了這個叫卓契的和尚。蘇東坡的重情義還不僅于此,大家一定聽說過蘇東坡寫的《水調歌頭》吧!這首詞正是蘇東坡寫給他多年未見的弟弟的,這首詞便流傳的現在還這么有名。蘇東坡的重情多義還體現在他對自己妻子的感情忠實。在蘇東坡的第一任妻子王弗死后,蘇東坡一直傷心至極,十分想念她的妻子,于是他在她妻子死后十年內為她種了三萬棵雪松,以表對她的思念之情。他還在他的妻子死后的十年寫了一首《江城子?記夢》感動了無數的世人。
蘇東坡還是一個樂觀之人。他做官多次被貶但他絲毫不放棄自我,無論到哪里,他都會發現那里的美好,對人生充滿信心。
蘇東坡就是這樣一位幾乎擁有所有優點的人,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需要學習他經典的詩詞,更要學習他偉大的人格和品行。
蘇東坡傳觀后感怎么寫篇2
記得林語堂對蘇軾的作品有一句評價:“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莊亦諧,雖需視情況之所宜而異其趣,然而莫不真篤而誠懇,完全發乎內心。”大異其趣指的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對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他備受喜歡的很大一個原因是誠懇,對待自己很誠懇,所以作品寫得也很真實,盡管受了“烏臺詩案”的影響,避諱一些,不過他還是很能直接面對自己,所以遒健樸茂。
讀完這本書,對于蘇東坡的人生并沒有一個系統的時間軸,感覺只是一堆耳熟能詳的事件串在一起,看起來熱鬧,所組成的。雖然陳詞泛濫,也有幾句話能夠牽住我的心,在“瑜伽與煉丹”這一章的最后一句,說到:“螞蟻爬上了一個磨盤,以為這塊巨大的石頭是穩如泰山的,哪知道又開始轉動了。”很巧妙的表述了命運對蘇軾的嘲弄,好不容易歸到紅塵世俗,快要修煉成仙,又被卷進命運的漩渦。還是不得不稱贊林老的智慧與才氣。
蘇軾的政治理想和文章都是相匹配的,澄明,深湛。蘇軾這個人不復雜,單槍匹馬走在自己的獨木橋上,有著遠大報復也能安于世俗,正因如此,所以他的文章才會更加有意味,作者賦予它們的意義在于背景,更在于作者的內心,文人寫東西說是給自己看,那是日記,可文章就是給外人看,要證明自己,自己的報復也好,還是清白。所以就會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愿,有“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過,江海寄余生”的灑脫超凡,有“腐鼠何勞嚇,高鴻本自冥。
顛狂不用喚,酒盡漸須醒。”的自持己見,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深情悲涼,有“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揀盡寒枝不可棲,寂寞沙洲冷。”的清高卓絕……
蘇東坡傳觀后感怎么寫篇3
我讀了《蘇東坡傳》這本書,這本書主要講了蘇東坡的童年到流放歲月的事。我給你們說說我最喜歡的一章吧!我最喜歡《蘇東坡傳》第一卷第三章《童年與青年》。
《童年與青年》大體內容是以前的學生要把整本書背下來,背書時不僅要背書的內容、知識,連措辭也不可忽略。讀書刻苦的蘇東坡把整本書都抄了一遍,而且書沒加標點符號,要學生自己根據課文的意思加標點。我覺的如果想學的知識有用,把它學透就可以了,沒必要把整本書背下來,那個時代的教育方法有點不對,不過接下來幾條我很贊同,學東西就要學透,不能半懂不懂,糊里糊涂的學過去。而且最后一條我非常贊同:讓學生自己加標點,這樣能讓學生更好地讀懂書,讀透書,更好的學以致用。
我還喜歡《王安石變法》這一章,這一章講到王安石定了一條“青苗法”,對窮人不利,而對朝廷很有利。蘇東坡為了不讓老百姓受苦受難,他和司馬光等人一起阻止王安石變法,更讓皇帝禁用了這一法,蘇東坡讓老百姓受了益。我覺得蘇東坡很顧全大局,不僅顧著自己,還關照著老百姓,我很支持蘇東坡這種顧全大局的品質。同時我對王安石新定的法律很不贊同,為了讓朝廷受益而不顧老百姓的安危。
蘇東坡這個大江東去,浪濤不盡的千古風流人物會永遠流傳在人們中間。
蘇東坡傳觀后感怎么寫篇4
蘇東坡傳書的作者林語堂,也是我一直非常喜愛的作家之一。他在《京華煙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蘭這對父女,也是中華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踐行者。在傳記中,林語堂對蘇東坡給予了無上的贊譽。作為一個喜歡蘇東坡的讀者,讀到這樣的書,自然如遇知己。不過也正是由于他對蘇東坡的欣賞,所以對當時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書中散發出強烈的厭惡感。甚至將一篇攻擊王安石的偽作《辯奸論》算在蘇東坡的父親蘇轍身上,連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聲的罪名。我對王安石的認識是模糊不清的。但對于改革者,無論其最終結果如何,我都認為,至少他是時代的勇者。
但是,我很佩服蘇東坡。第一是因為他為人非常樂觀。他經常被貶到這貶到那,但他從來沒有一次愁眉苦臉過,總是以樂觀的心態去面對每一個人。第二是因為他作詩根本不用去苦心收集資料,只要遇到一點小事,他都能揮筆寫出一首詩來。而且他的詩永遠是那么清新。
同時我也特別同情他。一個人被貶到一個又一個地方,這一刻不知道下一刻的命運。就連最后死也是死在被貶的路上。可真夠可憐的。
蘇東坡傳觀后感怎么寫篇5
64年人生,稍順即逝,為官44年,對于蘇東坡來說,這一路卻是坎坷的,3次貶官,心態依舊,這是難得可貴的。
22歲的蘇東坡,懷揣著滿腔的熱血進京應試,受到了考官歐陽修的青睞,對于蘇東坡來說,這是他為官生活的開端,蘇東坡信佛教,同時保持著“服膺儒家,經世濟民”的思想。
在林語堂的《蘇東坡傳》中寫到“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獄,幽則為鬼神,明則復為人矣。此理之常,無足怪者。”這句話是蘇東坡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說的,在我看來這表現的是蘇東坡對于人格的一種看法,“浩然正氣”說的就是一種心胸的寬廣。蘇東坡認為,氣是獨立的,不會隨著世事的變化而改變,正如人的初心,對于一個人來說倘若他有怎么樣的初心,那么在他的人生旅途中都無不體現著。而這正是蘇東坡,保持著頑強樂觀的信念和超然自適的人生態度。
44年中,三次被貶,分別貶至黃州、潮州、儋州。對于貶官之人來說他們本是失落的,但蘇軾卻與眾不同,他沒有因為貶官而否定人生,否定自我,而是力求自我超脫。從他的詩詞中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在被貶后依舊心系人民百姓,做著想歐陽修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而這與當今社會習近平主席所說的目標“決戰全面小康”又有什么不同呢?一切都是為著廣大人民的利益著想。又如在《赤壁賦》中那段精彩的主客對答,我也不難看出蘇軾有著強大的自我調節能力,他的樂觀與豁達遠超出了我的想象。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那么的不同,人生就好比是心電圖一樣,有起有伏,起證明著成功,伏證明著挫折,如果是一條平直的線,那證明你已經死了。而面對人生重大的挫折,我覺得蘇東坡應該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人生起伏又如何,做到問心無悔就好了。烏臺詩案,王安石變法是導致蘇軾貶官的主要原因,但回首這些事情,不是為了打造一個新的文化氛圍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社會的發展,只不過是處于封建時代,這些東西并不大被認可罷了!
事實上,在我的生活中面對困難與挫折我會像蘇東坡一樣,以一個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哪怕是處在人生的低谷,都會通過任何正當的方式調整自我的心態。蘇以游玩釋之,吾以運動釋之,我會想無論好壞這一切都是浮云罷了,壞的事情很快就會過去的,與此同時也不忘為他人著想。
人生不易,與其讓自己郁郁寡歡地度過,不如讓我們像蘇東坡一樣,以一個樂觀豁達的心態去對待人生,對待這個社會,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讓國家不斷強大起來。
蘇東坡傳觀后感怎么寫篇6
自從接觸語文,蘇軾這個名字就在小學課本中屢次出現。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時期著名的書畫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詩、文、書、畫在宋代登峰造極,但仕途上卻屢遭迫害貶官。公元1101年,蘇軾病逝與常州,享年65歲。
但是僅課本對蘇軾的介紹,往往不多。于是,我翻開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認真讀起來。
這本書介紹了蘇軾坎坷曲折的一生,展現了一個性格鮮明、多才多藝、形象飽滿、和藹可親的一代文豪形象。
讀罷此書,我對蘇軾一生印象最深的有三點。
第一點
蘇軾從小刻苦努力學習,不斷攀登藝術頂峰,取得巨大成就,這還得從他小時候說起。
蘇軾從小受到良好教育。六歲入學后,每天回家,都要把課本上的古詩詞抄在筆記本上。這不僅讓他記得更加牢固,還可以練習書法,這為他后來的成就奠定了基礎。
從這件事中,我明白了:只有像蘇軾那樣從小勤奮刻苦學習,才能取得巨大成就。
第二點
蘇軾在人生遭遇重大轉折時,依然樂觀面對。
在蘇軾被流放之前,是杭州太守這樣一位大官。可是天有不測風云,宋哲宗聽信小人讒言,將蘇軾一貶再貶,不斷流放。仕途上接連挫折,使他生活極其艱苦。但他從不怨天尤人,依然樂觀如故。因為樂觀,他縱情山水,而且完成了《易經》《尚書》《論語》的注解,寫出至今膾炙人口的佳句。
我在佩服蘇軾的同時,也反省了自己。從前,我在學習上,生活上遇到一些小困難、小挫折,就只知道抱怨、逃避,一心只想打退堂鼓。如果是我面對如此逆境,就容易悲歡失望,喪失堅定的信念。所以從現在起,我向蘇軾學習,像他那樣做個樂觀向上的人!
第三點
蘇軾始終做到心系百姓,關心百姓疾苦。
蘇軾擔任杭州太守時,他發現,杭州人口雖多,卻無一家公立醫院,導致一些病人還沒來得及治療就一命嗚呼了。蘇軾為了讓跟多病人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家公立醫院——安樂坊(后改為安濟坊)
蘇東坡傳觀后感怎么寫篇7
《蘇東坡傳》是著名學者林語堂先生的所作,該書以文獻資料為基礎講訴了東坡顛沛流離又充滿瀟灑傳奇的一生。
提起東坡,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大多帶著親切會心一笑,隨口都能吟上一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或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東坡的作品之中無不流露出他至真至誠的本性,詼諧而有趣,文字間莫不真篤而誠懇,完全發乎內心。
唐朝詩人李白、杜甫的詩篇傳頌至今,廣為人知。李白瀟灑自如,從心所欲,遨游天地之間,不為凡塵瑣事羈絆;杜甫憂國憂民,心懷天下,沉浮官場爭斗,終身郁郁寡歡。李杜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或太過不羈灑脫,或太過憂愁苦悶,只選其一,未免太過單一。而東坡恰好將這兩者合二為一,他的一生既憂且樂,美痛兼具,此乃真正的快意人生。
蘇軾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文學、書法、繪畫等各方面皆有很高的造詣。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詞作上與同為豪放派的辛棄疾,并稱“蘇辛”;詩作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于畫,尤擅墨竹,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的理念。
蘇軾的才情雖名聞天下,但他一生卷在政治旋渦之中,仕途上歷盡艱辛,烏臺詩案屢遭貶謫,然而他始終光風霽月,淡然處之,真乃“一蓑煙雨任平生”。
歲月如流沙,彈指間,韶華易逝。東坡就如一顆璀璨耀眼的明珠,永遠散發著光與熱,吸引我們去探尋他深厚的文學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