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勞模人物事跡大全10篇
勞動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國的功臣;你是否在尋找“中國十大勞模人物事跡大全”?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資料,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十大勞模人物事跡大全(精選篇1)
1960年春,我國石油戰線傳來喜訊:發現大慶油田!一場規模空前的石油大會戰隨即在大慶展開。
王進喜從西北的玉門油田率領1205鉆井隊趕來,加入了這場石油大會戰。一到大慶,呈現在王進喜面前的是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沒有公路,車輛不足,吃和住都成問題。但王進喜和他的同事下定決心:有天大的困難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
鉆井設備運到后,他們不等不靠,用人拉、肩抗、車拖的方法,以“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頑強意志和沖天干勁,經過七天七夜苦干,把設備化整為零,運進現場。當時,王進喜他們吃住都在井場,日夜苦干。開鉆時,調配泥漿跟不上,王進喜就帶頭第一個跳進泥池用人工攪拌,苦干5天5夜,打出了大慶第一口噴油井,創造了紀錄。
在隨后的10個月里,王進喜率領1205鉆井隊和1202鉆井隊,在極端困苦的情況下,克服重重困難,雙雙達到了年進尺10萬米的奇跡。在那些日子里,王進喜身患重病也顧不得到醫院去看;鉆井砸傷了腳,他拄著雙拐指揮;油井發生井噴,他奮不顧身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重晶石粉……
一位老大娘提著一籃雞蛋來慰問,見到鉆工們就說:“你們的王隊長,一連50多個小時不睡覺了,真是個鐵人啊!快勸他回來休息吧,不然會累垮的!”從此,鐵人王進喜的名字,不脛而走。
在大慶油田工作的10年中,王進喜為我國石油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王進喜身上所體現出來的“鐵人精神”,激勵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
中國十大勞模人物事跡大全(精選篇2)
貫徹落實全國、全省教育大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精神,學習先進典型,弘揚高尚師德,發揮榜樣的示范引領作用,云南省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在昆明舉辦“張桂梅思政大講堂”首場報告會。9月1日下午14:30,云南師范大學商學院組織全校師生集中觀看“張桂梅思政大講堂”第一講《信仰的力量》,主講人張桂梅老師講述了創辦女子高中的坎坷經歷和自己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張桂梅和女高的老師們帶領學生誦經典、講述革命英雄故事傳說,讓學生們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觸摸信仰的溫度,懂得將個人的前途與國家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張桂梅老師把共產主義信仰教育放到學校教育的首要位置,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努力讓學生成長為具有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報告會上,中共云南省委副書記、省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王予波同志作了發言,他說,《張桂梅思政大講堂》將作為全省上下辦好、教好、學好思政課的最生動材料。去引導學生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通過邀請先進模范人物、知名專家學者上講臺,以先進事例感染學生,以透徹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打造全省思政教育第一金課,使大講堂成為一個導向、一個標桿、一種激勵。
中國十大勞模人物事跡大全(精選篇3)
1952年,陳永貴出任中共山西省昔陽縣大寨村的支部書記。在環境條件非常惡劣的情況下,他帶領大寨人艱苦創業,從山下用扁擔挑土上山造田;先后將白駝溝、趙背峪溝、小背峪溝、狼窩掌等荒溝成功治理,改造成穩產高產農田。
1963年,大寨遭遇了“七災八難”:特大洪水、兩次風災,一次雹災,一次霜凍,加上洪災前的干旱,春播時的澇災。在這樣的大災之年,大寨的農業生產也取得很大成績,不但沒要國家一分錢救濟,而且還向國家繳了24萬斤商品糧。且在當年年底,實現了“三不要三不少”的目標,讓社員結束了住土窯的歷史,全部搬進石窯。
在陳永貴的帶領下,當地群眾的生活得到了巨大改善。他的事跡得到了中共中央的肯定,____專門發出了“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的號召。陳永貴和王進喜一樣,成為全國人民的學習榜樣。
陳永貴臨終前,某中央領導到醫院看望他時,說到:“陳老……你是個戰天斗地的英雄。”
中國十大勞模人物事跡大全(精選篇4)
1948年11月,遼沈戰役勝利結束后,孟泰帶領全家跟隨解放軍從通化鐵廠回到曾經工作過的鞍山鋼鐵廠。由于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的破壞,當時的鞍鋼只剩下一個空殼。望著千瘡百孔、七歪八扭的高爐群,孟泰心痛不已,暗下決心為國家分憂解難。
從此,無論白天黑夜、不論刮風下雨,孟泰總是奔波在十里廠區:他冒著嚴寒,刨凍雪摳備件,迎著臭氣,扒廢鐵堆找原材料;手碰傷了不喊疼,腳凍破了不叫苦,每天泥一把、油一身、汗一臉,揀回一根根鐵線、一顆顆螺絲釘、一件件備品。
他的帶動下,全廠工人都行動了起來,在短短的數月內,回收了上千種材料,撿回上萬個零備件。這些寶貝疙瘩形成了聞名全國的“孟泰倉庫”,并為恢復生產起了重要的作用。
1964年,孟泰擔任了煉鐵廠的副廠長。走上領導崗位后,他依然樸實無華,樸素如初,堅持不脫離群眾,保持工人階級的本色。其間,他搞了多項技術革新和發明,為國家節約了大量能源,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老英雄”孟泰。
中國十大勞模人物事跡大全(精選篇5)
李素麗
李素麗,北京市人,1981年參加工作,1984年加入中國我黨,先后在第一客運分公司60路、21路任售票員,1998年到總公司及“李素麗熱線”工作。2000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
李素麗同志在近20年的售票工作中,崗位作奉獻,真情為他人,用真情架起了一座與乘客相互理解的橋梁,把微笑送給四面八方,被廣大群眾譽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導,病人的護士,群眾的貼心人”。
中國十大勞模人物事跡大全(精選篇6)
張秉貴
20世紀70年代是一個動蕩不安的年代,所以,在這個年代中,能成為全國勞模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非常值得驕傲的。1957年,“一抓準”張秉貴已是北京市的勞動模范了,但1979年國務院授予他的全國勞動模范稱號才是讓他這一輩子感到最驕傲的事情。
物資匱乏的年代,買什么都要排隊,張師傅所在的糖果柜臺也不例外。一次,有兩個女顧客悄悄評價他“服務態度還行,就是動作太慢”。于是,他下決心苦練售貨技術和心算法,終于練就了“一抓準”和“一口清”的過硬本領。
中國十大勞模人物事跡大全(精選篇7)
1951年,16歲的趙夢桃進入了陜西西北國棉一廠。1952年5月,在學習“郝建秀工作法”的活動中,趙夢桃以最優異的成績第一個戴上了“郝建秀紅圍腰”。在擋車時,別人巡回一次需要35分鐘,她只要用2分50秒。
進廠不到兩年,她就創造了千錠小時斷頭只有55根、皮輥花率1.89%的好成績。她還第一個響應廠黨委擴臺擴錠的號召,看車能力從200錠擴大到600錠,生產效率提高了3倍。在她的影響下,“人人當先進,個個爭勞模”蔚然成風。從1952年到1959年7年中,她創造了月月完成國家計劃的先進紀錄,還幫助12名同志成為企業的先進工作者。
1959年,她和她的趙夢桃小組雙雙出席了全國群英會,成為紡織戰線一面旗幟。1963年,趙夢桃又創造了一套先進的清潔檢查操作法,在陜西省全面推廣。同年,這位全國勞動模范因患肺癌病逝,年僅28歲。
中國十大勞模人物事跡大全(精選篇8)
陳定昌,男,1937年1月生,中共黨員,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原高級顧問,中國科學院原院士,2020年9月逝世。
他是“為國鑄盾”的功勛,國家重大專項總師,國家86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我國武器系統總體、防空反導及制導雷達技術專家,我國精準制導領域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防空體系研究和三代防空裝備的實踐者、拓新者和謀劃者,帶領團隊先后突破第一代防空導彈面臨的U2飛機干擾難題,完成第二代防空導彈制導系統和系統總體設計,攻克第三代防空導彈關鍵技術,主導我國反導體系能力建設,領導完成重大試驗,為形成新時代制衡強敵的戰略威懾能力做出歷史性貢獻,迫使美國改變國防戰略,被業內譽為“新時代的兩彈一星”。他堅守初心使命,常常一年200多天守在戈壁試驗場,77歲高齡時仍親自擔任總師,主持完成重大反導試驗,一直奮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傾心為國家培養人才,先后培養包括20余名國家重點型號總師、副總師以及一大批骨干,牽引和帶動30余家單位相關專業的發展,有力支撐了我國現代化武器裝備建設。
3次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獲“某工程重大貢獻獎”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21年被追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中國十大勞模人物事跡大全(精選篇9)
徐振超
許振超,生于1950年,山東榮成人,山東港口青島港前灣集裝箱碼頭有限責任公司工程技術部固機高級經理,是新時期產業工人的杰出代表之一。
曾榮獲“全國優秀員”“改革先鋒”“最美奮斗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道德模范”等榮譽稱號。
他立足本職工作,多次帶領團隊刷新世界集裝箱裝卸紀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振超效率”享譽世界航運界;他發揚“工匠精神”自學成才,成了響當當的“橋吊專家”;他把港口當家,發揚“主人翁精神”。
創造了“一鉤準”“一鉤清”“一鉤凈”“無聲響操作”等多項絕活,成為技術頂呱呱的“許大拿”,讓“振超精神”名揚四海,令世人贊嘆。中國能成為世界第一集裝箱裝卸大國,他功不可沒。
中國十大勞模人物事跡大全(精選篇10)
巨曉林
巨曉林,生于1962年,陜西岐山人,中國中鐵電氣化局一公司高鐵分公司技術員、工匠技師,全國創先爭優優秀員,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北京市勞動模范,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
高中學歷的巨曉林剛到工地,看著鐵路電氣化專業技術知識的圖紙猶如“天書”,心里直發怵。
他暗下決心要在這個行業闖出名堂,上班跟著師傅學,下班追著師傅問,記下70多本、130多萬字的筆記,經過30多年鍥而不舍的努力,他累計創新施工方法,給公司創造巨大經濟效益。
巨曉林還寫出了10萬字的《接觸網施工經驗和方法》書稿,填補了我國鐵路接觸網施工技能培訓教材的空白,成為鐵路施工一線技術工人的學習“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