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人王進喜勞模事跡
或許現(xiàn)在的年輕人們已經(jīng)不再對這句話以及說出這句話的人耳熟能詳了,但這樣一個人、一句話是不容忘卻的,這個人就是“鐵人”王進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鐵人王進喜勞模事跡,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鐵人王進喜勞模事跡精選篇1
1965年7月,在石油工業(yè)部第二次政工會上,王進喜應(yīng)邀作了報告,他在發(fā)言中首次提出了:“要讓我們國家省省有油田,管線連成網(wǎng),全國每人每年平均半噸油”的奮斗目標?!癬”開始后,大慶油田生產(chǎn)受到嚴重干擾和破壞。1966年2月,王進喜在全國工業(yè)交通會議上發(fā)表講話:“大慶油田,是黨的大慶油田,全國人民的大慶油田;我們國家有一個大慶,還僅僅是不夠啊,要艱苦奮斗一輩子,要當一輩子老黃牛!”之后,王進喜毅然到北京向____匯報大慶油田生產(chǎn)的嚴峻形勢。返回大慶后,他走遍油田,貫徹總理的指示精神,大聲疾呼“大慶生產(chǎn)一天也不能停”。
“_”期間,大慶油田出現(xiàn)了地層壓力下降、原油產(chǎn)量下降,原油含水上升的“兩降一升”嚴峻形勢,王進喜焦急萬分。在油田呼吁得不到支持的情況下,就到北京向燃化部和國務(wù)院匯報。____在《當前大慶油田主要情況報告》上批示,“大慶要“恢復(fù)‘兩論’起家基本功”。油田生產(chǎn)被動局面逐步得到扭轉(zhuǎn)。為了把散落在草原上的物資器材回收回來,王進喜于1969年7月,集中30多人,成立了廢舊物資回收隊,帶領(lǐng)工人們風里雨里,為國家回收散失的廢舊物資。形成了被我們頌揚的“回收隊精神”。
王進喜是吃苦耐勞的實干家,也是科學求實的典范。在科技領(lǐng)域,他以“識字搬山”的意志克服意想不到的困難,刻苦學習,帶領(lǐng)工人們以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創(chuàng)出一個又一個優(yōu)異的成績。
1961年2月,王進喜被任命為鉆井指揮部生產(chǎn)二大隊大隊長,負責管理分布在大荒原上的12個鉆井隊。他經(jīng)常身背干糧袋,騎著摩托車或步行,深入到各井場,調(diào)查研究,檢查工作,幫助基層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當了大隊長后,他深感沒文化開展工作困難,拜機關(guān)干部為師,抓緊一切機會學文化。他說:“我認識一個字,就像搬掉一座山。我要翻山越嶺去見____?!苯?jīng)過兩年多的時間,鐵人已經(jīng)可以獨立地看報、讀文件、學“毛選”,甚至可以列出簡單的發(fā)言提綱了。王進喜學習技術(shù)知識始終堅持學以致用。他說:“干,才是馬列主義。不干,半點馬列主義也沒有!”他帶領(lǐng)工人們不斷地從實際需要出發(fā)搞技術(shù)革新。為提高鉆井速度,他和工人改革游動滑車。為打好高壓易噴井,他帶領(lǐng)工人研究改進泥漿泵。為提高鉆井質(zhì)量,他和科技人員一起研制成功控制井斜的“填滿式鉆井法”。他還在多年的鉆井工作中摸索出一套高超的“鉆井絕技”,能根據(jù)井下聲音判斷鉆頭磨損情況。他對待工作嚴細認真,一絲不茍,經(jīng)常向工人強調(diào):“干工作要為油田負責一輩子,要經(jīng)得起子孫萬代的檢查”。
大慶石油會戰(zhàn)取得的成績和王進喜的“鐵人”精神,得到了____的高度評價。1964年1月25日,《人民日報》以一版頭條通欄刊出____的號召:“工業(yè)學大慶”,并親自接見王進喜?!肮I(yè)學大慶”活動對于振奮中國人民自力更生、奮發(fā)圖強的精神,推進社會主義建設(shè)事業(yè),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王進喜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鐵人精神”,激勵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鐵人不僅是工人階級的楷模,他更是一個為國家分憂解難、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為民族爭光爭氣、頂天立地的民族英雄。
曾經(jīng)發(fā)出“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誓言的王進喜,把自己的一生毫無保留地獻給了祖國的石油事業(yè)。斯人雖逝,但他身上那股天不怕、地不怕的拼搏奉獻精神,永遠銘刻在人們心中。
鐵人王進喜勞模事跡精選篇2
王進喜于1923年出生在甘肅玉門縣赤金堡的貧困家庭,他父親是中年得子,對他疼愛有加。更奈何家庭太貧困,不能讀書認字。并且在他6歲時,當時的玉門縣發(fā)生罕見的災(zāi)荒,顆粒無收,有很多人都被活活地餓死。
為了不被餓死,9歲的王進喜帶著失明的父親,一路沿街乞討。生活處境艱難,為了維持生計,他去到更危險的地方給地主家放牛。他過早承受著生活的磨難,鑄就他剛鐵般的意志。
在舊中國,他敢于和地主階級作斗爭,不畏強權(quán)。有一次,玉門縣某區(qū)的區(qū)長長期霸占他家的田地,他敢于與其理論,據(jù)理力爭,換回了一些白布匹,也算是一種勝利。
為了躲兵役,王進喜淘過金、挖過油。1938年,15歲的王進喜進舊玉門油礦當童工,年齡雖小,卻干著和大人一樣的重活,還經(jīng)常挨工頭的打罵,但他不甘屈辱,奮起反抗。王進喜常因反抗而受懲罰。師傅知道后,給他講駱駝“攢勁”的故事,告訴他要講究斗爭方法,培養(yǎng)“耐力”。王進喜心中充滿了對自由生活的向往。正是這苦難的經(jīng)歷和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煉就了他剛毅堅韌、倔強不屈的性格。
鐵人王進喜,成為新中國第一批石油工人
在新中國成立后,王進喜通過考核,成為新中國第一批石油工人。在1950至1953年,王進喜一直在老君廟里當鉆井工人,他能吃苦,很勤奮,什么活都搶著干,任勞任怨。他說:新中國把人民當成主人,我們就是主人,工作時不能像長工那樣磨磨蹭蹭,要積極主動。由于他工作表現(xiàn)積極,經(jīng)人推薦在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入黨后不久,他擔任貝烏5隊隊長,帶領(lǐng)隊員在艱難環(huán)境中開鑿。他發(fā)揚艱苦奮斗的作風,取得驚人的成績。并提出了“月上千,年上萬,祁連山上立標桿”的口號,創(chuàng)出了月進尺5009.3米的全國鉆井最高紀錄。10月,王進喜到新疆克拉瑪依參加石油工業(yè)部召開的現(xiàn)場會。余秋里部長、康世恩副部長把一面“鉆井衛(wèi)星”紅旗頒發(fā)給他。貝烏5隊被命名為“鋼鐵鉆井隊”,王進喜被譽為“鉆井闖將”。
能取得這么高的榮譽,都是王進喜干出來的,并且被評為甘肅省的“勞?!保苎ケ本﹨⒓有轮袊闪⑹苣陸c典。
在北京,當他看到當公交車上還背著“煤氣包”,竟然蹲著街頭哭了起來,他知道國家現(xiàn)在缺石油,只能用煤油代替,感覺是一種莫大的恥辱。男兒有淚不輕彈,作為鐵漢子王進喜,迫切希望改變這一現(xiàn)狀,激發(fā)起他心中獻身于石油的想法。他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寧肯少活十年,也要搞出石油,這句話激勵著他不斷前進。
鐵人王進喜,用血肉之軀制服井噴
在1960年,為了改變國家缺油狀況,決定自己開采油井,打響了“石油會戰(zhàn)”。作為“鉆井闖將”的王進喜,怎能少得他?他帶領(lǐng)1205鉆井隊,馬不停蹄趕到薩爾圖車站,一下火車,直奔鉆井現(xiàn)場,投入到工作當中。
那時候條件艱苦,沒有大型工程機械(吊機、挖機),王進喜他們克服萬難,用手用撬棍將鉆井臺直立在邊遠的沙漠上,開始鉆井。
井架立起來后,沒有打井用的水,王進喜組織職工到附近的水泡子破冰取水,帶領(lǐng)大家用臉盆端、水桶挑,硬是靠人力端水50多噸,保證了按時開鉆。薩55井于4月19日勝利完鉆,進尺1200米,創(chuàng)5天零4小時打一口中深井的紀錄。1960年4月29日,1205鉆井隊準備往第二口井搬家時,王進喜右腿被砸傷,他在井場堅持工作。由于地層壓力太大,第二口井打到700米時發(fā)生了井噴。危急關(guān)頭,王進喜不顧腿傷,扔掉拐杖,帶頭跳進水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水泥漿,最終制服了井噴。
王進喜用血肉之軀制服井噴,因此被后人被賦予“鐵人”的稱號。
臨終前這一動作,讓在場的人無不動容
雖然王進喜被賦予“鐵人”稱號,但身體可不是鐵打的。由于他長期高強度工作,身體有些吃不消了,正值壯年時期,被診斷出胃癌。但他堅持帶病工作,還參加過1970年的國慶大典。
在臨終前,他用顫抖的手取出一個紙包,交給守候在床前的一位領(lǐng)導(dǎo)同志。打開紙包,里面是他住院以來組織給他的補助款和一張記賬單,一筆一筆記得清清楚楚,一分也沒有動。王進喜說:“這筆錢,請把它花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不困難?!痹趫龅娜藷o不為之動容,流下了感動的淚水。臨終前,弟弟王進邦守候在病榻邊,王進喜手拿300元錢交給他,強忍劇痛,斷斷續(xù)續(xù)地說:“看情況,我可能看不到咱媽了,媽這一輩子很苦,你就多替我盡孝道吧!
在1970年11月15日,鐵人王進喜逝世,才47歲。死后,為了彰顯他對國家的貢獻,葬入八寶山。
鐵人王進喜,幼年時期遭遇太多苦難,鑄就他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的品質(zhì)。為祖國石油事業(yè)的發(fā)展與建設(shè),無私奉獻著,他大公無私,堪稱后人楷模。
鐵人王進喜勞模事跡精選篇3
王進喜的名字并不陌生,王進喜的事跡也早就知道,作為共和國的一代楷模人物,曾經(jīng)激發(fā)過無數(shù)人建設(shè)祖國的熱情。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時代的進步,我們對于鐵人精神似乎有些淡忘。
李少紅導(dǎo)演、劉燁主演的《鐵人》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了一代鐵人王進喜帶來的熱情和力量,同時也看到了這種力量的延續(xù)。影片中的“王進喜時代”,以零下40度的白雪皚皚的遼北平原為背景,沒有高科技技術(shù),沒有現(xiàn)代化大型機械,而且正趕上新中國的大災(zāi)之年,連飯都吃不飽。正是在這樣極其惡劣的條件下,王進喜帶領(lǐng)一幫石油工人,依靠一雙雙粗糙的大手,不畏艱險不畏犧牲,為我國成功架起了一座座油井,讓中國徹底擺脫了貧油國的帽子,為中國經(jīng)濟的騰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歷史將永遠記住那一個時代的豐碑,永遠記住以王進喜為代表的一代“鐵人”。“鐵人”不是鐵做的。由于操作不慎,巨大的鉆桿從高處滑落,王進喜不顧自身安危,奮力將劉文瑞推開,自己卻被重重的砸到。為了不影響大家的情緒,王進喜拖著斷腿繼續(xù)堅守崗位。鉆井架因為井噴將要垮塌之際,王進喜帶頭跳入冰冷刺骨的水泥漿中,充當“肉體攪拌機”。雖然不是鐵人,但他的意志、他的靈魂,卻比鐵還硬比鋼還強,我們現(xiàn)代人最缺乏的就是這種鋼鐵精神。
幾十年后的沙漠戈壁中,也有一排排鉆井平臺和一群石油工人,劉文瑞的兒子劉思成也在其中。新的時代背景下,人們不再食不飽腹、衣不裹體,但人們的精神世界卻極度空虛。老一輩石油人的良好傳統(tǒng)在劉思成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延續(xù),每年都被評為工作標兵,在干好自己的工作后,還努力的幫助其他同事。但這樣的行為在其他人的眼里卻成了“傻子”,這是“鐵人”精神的悲哀,更是現(xiàn)代人的悲哀。片中趙一霖的臺詞對兩代人的精神世界做了做好的詮釋:你注重精神,我注重實惠,你看中靈魂,我看中肉體。這是趙一霖和劉思成的不同,也是兩代石油人精神境界的沖突。
老一代石油人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和犧牲,換來下一代人更好的生活,但是下一代人卻
在老一代人創(chuàng)造的生活中迷失了自我。物質(zhì)條件提高了,精神世界卻潰敗了,如何平衡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如何在豐富的物質(zhì)條件下?lián)碛蟹e極的態(tài)度和高尚的靈魂,而不是像趙一霖那樣只知道追求所謂的實惠和肉體。
不管是冰冷的東北,還是熾熱的沙漠,中華民族堅韌不屈、艱苦奮斗的精神都需要傳承和發(fā)揚,那個翱翔于天際的雄鷹也都值得每個人仰慕。
鐵人王進喜勞模事跡精選篇4
“鐵人”王進喜是新中國第一代鉆井工人。感人的是王進喜不顧一切為我們挖石油,在我們中國石油短暫的局面,他以強烈的責任感,高昂的政治熱情投入到為祖國找石油的工作之中。
1960年3月,王進喜率隊從玉們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戰(zhàn)會,到達薩爾圖車站,下了火車,他一不問吃二不問住,而是詢問鉆機到了沒有,井位在哪里,這里的鉆井記錄是多少,恨不得一拳頭砸出一口井出來,把“貧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面對極端困難和惡劣的環(huán)境,沒有吊車和拖拉機,汽車也不足,他組織全隊職工把鉆機化整為零,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運和安裝鉆機,奮戰(zhàn)3天3夜把井架豎立在荒原上。打第一口井時為解決供水不足,王進喜帶領(lǐng)大家用臉盆端水桶挑,硬是靠人力端水就50多噸,保證按時開鉆。打第二口井時突然發(fā)生井噴,當時沒有壓井用的重晶石粉,王進喜決定用水泥代替,沒有攪拌機,他不顧腿傷,帶頭跳進泥漿池里用身體攪拌,經(jīng)過全隊工人奮戰(zhàn),終于制服井噴。
我看了這一段,王進喜只是一位普通的共產(chǎn)黨員,我們祖國有多少這樣的共產(chǎn)黨員,他們?yōu)閲隽Γ慌聽奚约旱纳眢w,他不怕苦不怕累,不為名不為利一心為國為革命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在黨的陽光下,我們要像王進喜一樣掀起社會主義建設(shè)高潮。
鐵人王進喜勞模事跡精選篇5
“鐵人”頭銜的創(chuàng)始人王進喜,在我們心中留下了無數(shù)鐵人的身影,因為他的精神和品質(zhì),影響了建國初期的那一代人,影響了奮發(fā)圖強的一代,影響了改革開放的一代。
今日,我們有發(fā)達的社會,豐厚的物質(zhì)條件和優(yōu)越的工作環(huán)境,可是,我們的氣質(zhì)和精神卻總是少了鐵人,少了鐵人的堅韌和不屈,少了鐵人的開拓進取。
鐵人精神就是信念,更是勇氣!我會振作精神,迎接挑戰(zhàn),實現(xiàn)心愿。俗話說得好,人活著要有點精神,而鐵人精神正是對無悔人生的詮釋
工作、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很多困難,如果我們因為一點小挫折就輕聲放棄,自暴自棄,那我們就是失敗的人了!應(yīng)對生活的苦難,沒有一個人能堅持失敗!人們經(jīng)常說:“沒有經(jīng)歷過人生的磨難,就必須是不夠天真。”唯有經(jīng)過不斷的磨練,我們才會更加堅強,才會真正體會到生活帶給我們的豐富內(nèi)涵。所以,讓我們銘記自我的職責,銘記自我所肩負的使命,在應(yīng)對困難時,像鐵人一樣,決不畏縮不前,決不畏縮不前,敢于直面生活的苦難。使我們更加堅強,使我們不再軟弱,不再在任何困難面前“心軟”。
永遠的鐵人榜樣,永遠的標桿,是我們應(yīng)對磨難時的精神支柱,讓我們銘記鐵人,時時刻刻學習鐵人精神,向鐵人致敬!
在工作中,我們要學習發(fā)揚鐵人艱苦奮斗、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把業(yè)務(wù)做好、做好,嚴格按照要求和執(zhí)行標準,腳踏實地,扎扎實實地干好本職工作,秉承鐵人精神,在工作崗位上貢獻自我的一份力量。
鐵人王進喜勞模事跡精選篇6
1960年3月,王進喜率隊從玉門到大慶,組織職工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運和安裝鉆機,用“盆端桶提”的辦法運水保開鉆,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壓井噴,被稱為“鐵人”。同年4月11日、4月29日,會戰(zhàn)指揮部先后兩次號召全體會戰(zhàn)職工向鐵人王進喜學習。
王進喜(1923年10月8日-1970年11月15日),出生于中華民國甘肅省玉門縣赤金堡一個貧苦農(nóng)民家庭。1950年春,他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代鉆井工人,先后任司鉆、隊長等職,195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59年9月,王進喜被評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勞動模范。
王進喜先后任1205鉆井隊隊長、鉆井指揮部裝建大隊、鉆井二大隊大隊長、鉆井指揮部副指揮、大慶革命委員會副主任、中共大慶黨的核心小組副組長等職務(wù)。
1964年12月,出席第三屆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1969年4月,出席中國共產(chǎn)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并被選為中共中央委員。
1970年11月15日,患胃癌醫(y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
209年9月10日當選“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2019年9月25日,被評選為“最美奮斗者”。
鐵人王進喜勞模事跡精選篇7
王進喜,甘肅玉門人,是新中國第一批石油鉆探工人,全國著名的勞動模范。1938年,15歲的王進喜進入玉門石油公司當工人,新中國成立后歷任玉門石油管理局鉆井隊長、大慶油田1205鉆井隊隊長、大慶油田鉆井指揮部副指揮。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他率領(lǐng)1205鉆井隊艱苦創(chuàng)業(yè),打出了大慶第一口油井,并創(chuàng)造了年進尺10萬米的世界鉆井紀錄,展現(xiàn)了大慶石油工人的氣概,為我國石油事業(yè)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中國工業(yè)戰(zhàn)線一面火紅的旗幟。王進喜以“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頑強意志和沖天干勁,被譽為油田鐵人。
1959年,王進喜在全國“群英會”上被授予全國先進生產(chǎn)者稱號。王進喜是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1959年,他作為石油戰(zhàn)線的勞動模范到北京參加群英會,看到大街上的公共汽車,車頂上背個大氣包,他奇怪地問別人:“背那家伙干啥?”人們告訴他:“因為沒有汽油,燒的煤氣?!边@話像錐子一樣刺痛了他。王進喜后來說:“北京汽車上的煤氣包,把我壓醒了,真真切切地感到國家的壓力、民族的壓力,呼地一下子都落到了自己肩上?!彼啻蜗蚬び褌冋f:“一個人沒有血液,心臟就停止跳動。工業(yè)沒有石油,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癱瘓。沒有石油,國家有壓力,我們要自覺地替國家承擔這個壓力,這是我們石油工人的責任啊。”
1960年春,我國石油戰(zhàn)線傳來喜訊——發(fā)現(xiàn)大慶油田,一場規(guī)??涨暗氖痛髸?zhàn)隨即在大慶展開。王進喜從西北的玉門油田率領(lǐng)1205鉆井隊趕來,加入了這場石油大會戰(zhàn)。一到大慶,呈現(xiàn)在王進喜面前的是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沒有公路,車輛不足,吃和住都成問題。但王進喜和他的同事下定決心:有天大的困難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鉆機到了,吊車不夠用,幾十噸的設(shè)備怎么從車上卸下來?王進喜說:“咱們一刻也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鉆機運到井場。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彼麄冇脻L杠加撬杠,靠雙手和肩膀,奮戰(zhàn)3天3夜,38米高、22噸重的井架迎著寒風矗立荒原。這就是會戰(zhàn)史上著名的“人拉肩扛運鉆機”。要開鉆了,可水管還沒有接通。王進喜振臂一呼,帶領(lǐng)工人到附近水泡子里破冰取水,硬是用臉盆水桶,一盆盆、一桶桶地往井場端了50噸水。經(jīng)過艱苦奮戰(zhàn),僅用5天零4小時就鉆完了大慶油田的第一口生產(chǎn)井。在重重困難面前,王進喜帶領(lǐng)全隊以“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頑強意志和沖天干勁,苦干5天5夜,打出了大慶第一口噴油井。在隨后的10個月里,王進喜率領(lǐng)1205鉆井隊和1202鉆井隊,在極端困苦的情況下,克服重重困難,雙雙達到了年進尺10萬米的奇跡。在那些日子里,王進喜身患重病也顧不上去醫(yī)院;幾百斤重的鉆桿砸傷了他的腿,他拄著雙拐繼續(xù)指揮;一天,突然出現(xiàn)井噴,當時沒有壓井用的重晶粉,王進喜當即決定用水泥代替。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漿池卻攪拌不開,王進喜就甩掉拐杖,奮不顧身跳進齊腰深的泥漿池,用身體攪拌,井噴終于被制服,可是王進喜累得站不起來了。房東大娘心疼地說:“王隊長你可真是鐵人啊!”“鐵人”的名字就是這樣傳開的。王鐵人為發(fā)展祖國的石油事業(yè)日夜操勞,終致身心交瘁,積勞成疾,于1970年患胃癌病逝,年僅47歲。
王進喜干工作處處從國家利益著想,他重視調(diào)查研究,依靠群眾加速油田建設(shè),艱苦奮斗,勤儉辦企業(yè),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建立責任制,認真負責,嚴把油田質(zhì)量關(guān)。他留下的“鐵人精神”和“大慶經(jīng)驗”,成為我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shè)的寶貴財富。1964年,____向全國發(fā)出“工業(yè)學大慶”的號召。
王進喜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鐵人精神”,激勵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鐵人不僅是工人階級的先鋒戰(zhàn)士、共產(chǎn)黨人的楷模,更是個為國家分憂解難、為民族爭光爭氣、頂天立地的民族英雄。
鐵人王進喜勞模事跡精選篇8
公司4月份組織廣大員工觀看了《鐵人》這部影片。大家看完之后很受教育,感觸頗多。這種觀影活動非常有意義,不僅增強了員工的責任心、工作態(tài)度,更提高了企業(y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F(xiàn)在回想起這部影片還是印象深刻。
電影用彩色描寫了新一代鐵人標兵的思想歷程和行動,用黑白色調(diào)描述了鐵人王進喜在大慶的事跡,人物刻畫生動感人。60年代的生活再一次展現(xiàn)在眼前,那個時代,工作環(huán)境堅持,物質(zhì)貧乏,可是我覺得他們的精神世界比起現(xiàn)在來要豐富,充實得多,他們有信念,有追求。而我們這一代,雖然物質(zhì)生活好了,但是我們?nèi)鄙僖环N信念,一種信仰,總覺得生活里缺點什么。呵~我甚至在想,我怎么沒有生活在那個年代啊。那樣的生活,有理想,有追求,沒有那么多的誘惑和干擾,生活是純粹,簡單的。不像現(xiàn)在,各種各樣的人生觀,價值觀,充斥社會,選擇多了,好像人的心靈那種寧靜反而越來越難得到。
我覺得鐵人在誓師大會上的那一番講話,非常地感人。不知道真實的情況如何,估計是編劇編出來的吧。不過我覺得寫得很好。把作為一名中國人那種真摯樸素的愛國情感,表現(xiàn)了出來;把一個共產(chǎn)黨員,敢于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境界表現(xiàn)了出來。讓人很受教育。在21世紀的今天,在經(jīng)濟發(fā)展的今天,在世界各國緊密交流的今天,金錢最大化,物質(zhì)最大化,變成了我們的追求,太多的人忘卻了國家,忘卻了民族,眼里面只有自己,只有個人。共產(chǎn)黨員,數(shù)量在增長,可是質(zhì)量卻沒有成正比。在這種時刻,真的應(yīng)該反思了。
現(xiàn)代年輕學文化,學知識,固然很重要;但是我覺得更迫切的,應(yīng)該是為他們找到一種精神的追求。以鐵人為榜樣,發(fā)揚鐵人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和無私奉獻精神。
鐵人王進喜勞模事跡精選篇9
20世紀60年代,中國的石油戰(zhàn)線上捷報首傳,大慶發(fā)現(xiàn)了大油田!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立刻飛向了神州大地,也飛進了一個人的心里,他正是石油戰(zhàn)線的杰出代表——王進喜。
王進喜,出身于甘肅玉門一個貧苦的農(nóng)民家庭,從小靠討飯為生,十五歲到玉門油礦做苦工。新中國成立后,王進喜成為新中國第一批鉆井工人。王進喜異常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機會,以巨大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鉆井工作中。他勤勞肯干、吃苦耐勞,積極改進鉆井技術(shù),由他帶領(lǐng)的鉆井隊創(chuàng)造了當時月鉆井進尺五千零九點三米的全國最高紀錄,并榮獲石油工業(yè)部頒發(fā)的“鉆井衛(wèi)星”紅旗。
1959年,作為“全國勞動模范”的王進喜到北京參加“群英會”。他看到大街上的公共汽車車頂上背著個重重的殼,覺得很奇怪,問道:“車頂上背的是啥呀?”同行的人告訴他:“因為中國缺少石油,沒有石油就沒汽油燒,汽車就只好燒煤氣了。車頂上背的就是煤氣包?!甭牭竭@兒,王進喜沉默了。他這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雖然新中國成立十年了,但我們的國家還 是那么缺乏石油!從此,王進喜經(jīng)常告誡自己,也提醒工友們:“石油關(guān)系著國家的命脈,沒有石油,工業(yè)無法發(fā)展,農(nóng)業(yè)現(xiàn)代化也很難實現(xiàn),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正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和考驗,作為國家的主人,我們理應(yīng)為國分憂,這是我們石油工人的責任!”
1960年3月15日,一列破舊的火車轟鳴而過,載著王進喜和他的一二○五鉆井隊,日夜兼程地從甘肅玉門油田趕到大慶,一場轟轟烈烈的石油大會戰(zhàn)在此拉開序幕。作為石油大會戰(zhàn)的主力軍,王進喜和他的隊伍肩負著讓新中國甩掉“貧油”帽子的重任。
一下火車,王進喜第一句話就問:“鉆機到了沒?我們的井位在哪里?”終于,鉆機運到了!大家欣喜若狂。王進喜等不及天亮,就興沖沖地帶領(lǐng)工友們到車站取鉆機。一到車站,滿頭大汗的大伙兒傻眼了——六十多噸重的鉆機,沉沉地躺在車廂里,挑釁似的冷冷對著大家。沒有吊車也沒有拖拉機,只有幾輛解放牌汽車,大家議論紛紛,焦急地想著辦法。王進喜果斷地對大伙兒說:“同志們,眼下我們的困難還 很多,但是,我們不能坐著等,我們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就算用大繩拉,用肩膀扛,我們也要把鉆機卸下來,運到井場上安裝,早開鉆!大家看行不行?”“行!”工友們異口同聲地回答道,“不能等,就是豁出命來也要上!”大家紛紛摩拳擦掌,找來能撬、能抬、能扛的工具。
在王進喜的指揮下,鉆機被拆成幾大件,用方木加撬杠,拉的拉、撬的撬,手掌被棕繩勒出了血,肩膀被壓得又腫又痛,大家都沒有吭一聲。就這樣,王進喜和他的工友們硬是把六十多噸重的鉆機一寸一寸、一尺一尺地運到十五里外的井位上,讓四十多米高的井架終于在茫?;脑洗A⑵饋?。
1960年4月,第一口油井打好之后,鉆井隊準備往第二口井搬家。在一次意外中,王進喜的右腿被滾落的鉆桿砸傷。他顧不上住院,拄著拐杖就連夜回到了井場。誰知,第二口油井正發(fā)生井噴,沒有重晶石粉,只能用水泥代替,沒有攪拌機,水泥沉到泥漿池底,起不到作用。緊急關(guān)頭,王進喜不顧腿傷,扔掉雙拐,縱身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
在他的帶動下,工友們紛紛跳進泥池。經(jīng)過三小時多的奮戰(zhàn),井噴終于被制服了。
房東趙大娘看到王進喜領(lǐng)著工人沒日沒夜地干,有時忙得連飯也顧不上吃一口,感慨地說:“你們的王隊長可真是個鐵人哪!”
“鐵人”的名字從此傳開了,而蘊藏在他身上的“鐵人精神”也傳開了,一直激勵和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石油人奮勇前行。
鐵人王進喜勞模事跡精選篇10
新中國成立后,廣大工人成了國家的主人,勞動熱情倍增。振興中華,改變祖國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成了人民群眾共同的愿望和行動。被稱為“鐵人”的王進喜就是胸懷祖國、發(fā)憤圖強的一代工人的典型。
王進喜本來是玉門石油礦普通工人,可他一心為國分憂。有一次在北京街頭上,他看到汽車沒油燒,在車頂上放著大大的煤氣包,靠燒煤氣行駛。他難過得吃不好睡不著,心想:“我是石油工人,現(xiàn)在國家缺油,我有責任啊!”不久,他被調(diào)到大慶,參加開發(fā)新油田的會戰(zhàn),他興奮得像有使不完的勁,恨不得一拳頭砸出一口井來。沒有住房,他和大家住在干打壘的簡易棚子里,吃冷飯,睡地鋪。鉆井機到了,可沒有吊車下不了火車,他一聲吶喊,帶著工人用繩子拉,肩膀頂,終于把機器卸下來運到工地。第一座井架豎起來了,沒有水灌井,他和工人們用臉盆、水桶,硬是把水一盆一桶地弄來,爭分奪秒地開了鉆。發(fā)生井噴事故時,沒有攪拌機,他縱身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他為什么要這樣做:為的是盡快打出石油,改變祖國石油工業(yè)落后的面貌。
因為常年勞累,飲食沒規(guī)律,王進喜得了嚴重的胃病,經(jīng)常疼得不能入睡??伤f:“為了拿下大油田,我寧可少活20年!”正是這種鐵人精神,正是這種為國忘我的勞動,使得大慶油田很快建成了,使我國摘掉了石油工業(yè)落后的帽子。
鐵人王進喜勞模事跡精選篇11
1959年,王進喜作為石油戰(zhàn)線的勞動模范到北京參加群英會,看到大街上的公共汽車頂上背個大氣包,他感到非常奇怪,“背這個干啥?”人們告訴他:“因為沒有汽油,燒的煤氣?!边@話像錐子一樣刺痛了他 , 他向工友們說:“一個人沒有血液,心臟就停止跳動。工業(yè)沒有石油,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癱瘓。沒有石油,國家有壓力,我們要自覺地替國家承擔這個壓力,這是我們石油工人的責任啊!”
1960年春,一場規(guī)模空前的石油大會戰(zhàn)在大慶展開。王進喜和他的戰(zhàn)友們帶著要為國家承擔壓力的高度責任感來到了大慶,從此,貝烏五隊改名為1205鉆井隊。到了大慶,他一不問吃、二不問住,先問鉆機到了沒有、井位在哪里、這里的鉆井紀錄是多少,恨不得一拳頭砸出一口油井來,把貧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鉆機到了,沒有吊車和拖拉機,汽車也不足,王進喜帶領(lǐng)全隊工人“人拉肩扛”,僅用4天時間,就把40米高的井架豎立在了茫?;脑?。井架立起來后,沒有打井用的水,王進喜組織職工到附近的水泡子破冰取水,帶領(lǐng)大家用臉盆端、水桶挑,攢滿了開鉆要用的50噸水。隨著王進喜一聲“開鉆了”,這座封閉千年的大油田終于乖乖地打開了大門,噴出了烏黑發(fā)亮的原油。
鐵人王進喜勞模事跡精選篇12
為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誕辰,在市總工會的統(tǒng)一安排下,熱電公司工會組織員工觀看了《鐵人》這部具有深刻教育意義的影片。
電影《鐵人》以黑白和彩色兩種形式、兩條線索交錯進行來描述 “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老一代勞模和以劉思成為代表的新一代勞模間傳承的故事。影片既重現(xiàn)了幾十年前石油工人戰(zhàn)天斗地的艱苦場面,又展示了新時期青年人繼承前輩光榮傳統(tǒng)、愛崗敬業(yè)的風貌。
王進喜,一個普通的西北漢子。平日里,樸實無華沒有豪言壯語,餓著肚子還要詼諧幽默;然而,王進喜被稱做鐵人,主要因為他的那種無堅不摧的頑強精神。關(guān)鍵的時候,大吼一聲,揮手就跳,“舍得給你”,做人肉攪拌機,敢于犧牲,這才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北風當電扇,大雪當炒面,天南地北來會戰(zhàn),誓奪頭號大油田”,這首沒有經(jīng)過任何刻意修飾雕琢的語言體現(xiàn)出了鐵人對祖國、對民族、對工作、對同志的深厚感情,正是在鐵人這種以苦為樂,不向困難低頭精神的帶動下,大慶油田克服了常人無法想象的困難,在那種要啥沒啥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的業(yè)績。
“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壯語,
氣沖云天;在地位和榮譽面前,鐵人擲出了“我要的是工人階級的地位,全國人民的榮譽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世界上的地位”,鏗鏘有力,擲地有聲,“鐵人精神”是前輩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需要我們發(fā)揚光大并傳承下去。王進喜在那個年代所表現(xiàn)的為國家、為民族昂揚向上、永不后退的精神,是我們所有員工都應(yīng)該銘記和學習的。
這部影片中還有一位“小知識份子”的角色,這位小知識份子當時沒有堅持住,雖然做了逃兵,然而他也付出了許多,雙腿不能行走,留下了終生的烙印。晚年還一直在懺悔他當初的決定,承受著巨大的痛苦。一直要求他的兒子“劉思成”替他完成他沒有完成的責任。
劉思成是我們新一代的代表人物,他的內(nèi)心由痛苦,空洞,矛盾,到堅定,明了,清晰,他的內(nèi)心活動是影片情節(jié)發(fā)展的中心軸,同樣是鉆井工,為什么這一代和上一代的區(qū)別這么大呢,這值得我們?nèi)ド钏肌?/p>
當看到鐵人在壓井噴的水泥散不開的危險時刻,他帶頭跳進泥漿池里充當“人體攪拌機”;當看到鐵人拖著傷腿在誓師大會上簡潔豪邁的一句 “寧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 時,只覺得感慨萬分,鐵人形象驟然清晰。那是一個物質(zhì)極其匱乏,條件極其艱苦的時代,是什么讓他們那樣充滿干勁?他們穿不暖,吃不飽,與今天的我們相比較,不可同日而語。可他們的精神世界比我們豐富多了,而且斗
志昂揚,奮發(fā)向上,這種動力就是“信仰”。 而我們這一代,雖然物質(zhì)生活好了,但是我們?nèi)鄙僖环N信念,一種信仰,總覺得生活有些空虛?,F(xiàn)在看來那時的生活,有理想,有追求,沒有那么多的誘惑和干擾,生活是純粹,簡單的。不像現(xiàn)在,各種各樣的人生觀,價值觀,充斥社會,選擇多了,好像人的心靈那種純粹反而越來越難得到。
在喧擾復(fù)雜的今天,我們更要以“鐵人”精神引領(lǐng)時代精神,引導(dǎo)職工把學習“鐵人”與學習身邊的勞模結(jié)合起來,把發(fā)揚工人階級敢于爭先的品質(zhì)與創(chuàng)建“工人先鋒號”活動結(jié)合起來,把傳承老一代勞模艱苦奮斗的精神與開展“同舟共濟保增長,建功立業(yè)促發(fā)展”活動結(jié)合起來,進一步統(tǒng)一思想、認清形勢,堅定信心、振奮精神、凝聚力量、迎接挑戰(zhàn),同心同德、共克時艱,為應(yīng)對國際金融危機,實現(xiàn)保增長、保民生、保穩(wěn)定的目標做出更大貢獻。讓我們擎起希望的火炬,劈風斬浪,走向輝煌的明天!
鐵人王進喜勞模事跡精選篇13
1958年2月,石油部對松遼平原進行石油地質(zhì)普查。同年11月24日,在松遼平原一個叫大同的小鎮(zhèn),石油部批準松基3井鉆探。1959年9月26日,松基3井首噴工業(yè)油流,這一幕改寫了中國石油工業(yè)的歷史:松遼盆地發(fā)現(xiàn)世界級特大砂巖油田!
當時,恰逢新中國成立10周年大慶前夕,時任黑龍江省委書記的歐陽欽提議,將大同鎮(zhèn)改名為大慶。中央決定抽調(diào)全國優(yōu)勢兵力,在大慶展開一場規(guī)??涨暗氖痛髸?zhàn)。僅僅兩個月,相繼有4萬人從全國各地聚集荒原。
1960年3月15日,王進喜與他的貝烏5隊在玉門登上了東去的列車,10天以后到達薩爾圖車站。王進喜一下車,就問負責接待的工作人員:“我們鉆機到了沒有,井位在哪里,這里的最高紀錄是多少?”聽說新疆的張云清也來了,王進喜說他們來了好,我要和他們好好比一比,創(chuàng)它幾個高紀錄。
來到大慶后,貝烏5隊被編為1205鉆井隊,他們的井位在離薩爾圖十幾里遠的馬家窯附近。幾天以后,鉆井設(shè)備抵達車站,可運輸工具還沒到,鉆機還是無法運到井場。在全隊職工大會上,王進喜說:“我們30多人就是吊車、就是拖拉機、就是大卡車,絕不能等!”于是,王進喜領(lǐng)著全隊人拉肩扛,用3天3夜的時間,把鉆機搬到井場,并將所有的設(shè)備都組裝起來。
當時,王進喜住在趙大娘家里,可鉆井隊進屯后,他只在趙大娘家住過一天,第二天起床走了以后,就再沒回來睡過覺。井架立起來以后,王進喜還是沒有回趙大娘家睡覺,趙大娘不放心,用柳條筐提著做好的飯到井上看王進喜。在井場的一個泥漿槽子邊,趙大娘找到了正在睡覺的王進喜。趙大娘感慨地說:“活了大半輩子,沒見過這么拼命的人。唉,你們的王隊長可真是個鐵人哪!”
這件事兒傳到了指揮部黨委書記兼指揮宋振明的耳朵里,宋振明聽完匯報高興地說:“大娘叫得好,王進喜當之無愧!我們要立即向上級匯報!”余秋里部長聽了匯報后,當即對宋振明說:“好!這是一個好典型,我們就借用老百姓形象而生動的語言,叫他王‘鐵人’”。余秋里還說,王進喜代表大會戰(zhàn)的方向,鐵人就是我們的旗幟。我看可以下決心,大會戰(zhàn)的第一個英雄就樹他。
鐵人王進喜勞模事跡精選篇14
王進喜,1923年10月生于甘肅省玉門縣。他15歲時到玉門油礦當童工。新中國成立后到玉門鉆井隊工作,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歷任鉆井工、司鉆、鉆井隊長,鉆井指揮部鉆井二大隊大隊長、鉆井指揮部副指揮等職務(wù)。
1958年9月,他帶領(lǐng)1205鉆井隊創(chuàng)造了月進尺5009米的最新紀錄;1959年創(chuàng)年鉆井進尺7.1萬米的全國最新紀錄。同年王進喜作為1205鉆井隊代表,出席了全國群英會,參加了新中國成立10周年國慶觀禮。
1960年3月王進喜帶領(lǐng)1205鉆井隊從玉門來到大慶。他帶領(lǐng)全隊把60多噸重的鉆機設(shè)備化整為零,采用人拉肩扛的辦法把鉆機和設(shè)備從火車上卸下來,運到馬家窯附近的薩55井,安裝起來。由于水管線還沒接通,罐車又少,王進喜就帶領(lǐng)工人到附近水泡子破冰取水,用臉盆端了50多噸水,保證薩55井正式開鉆。餓了,啃幾口凍窩窩頭;困了,裹著老羊皮襖打個盹……通過全隊工人的共同努力,只用了5天零4個小時就打完了油田上第一口生產(chǎn)井。
第一口井完鉆后,王進喜被鉆桿堆滾下的鉆桿砸傷了腳,當時昏了過去;但他醒來后還繼續(xù)工作。領(lǐng)導(dǎo)把他送進醫(yī)院,他又從醫(yī)院跑到第二口井(2589井)的井場,拄著雙拐指揮打井;鉆到約700米時,突然發(fā)生井噴。井場沒有壓井用的重晶石粉,經(jīng)過研究,決定采取用加水泥的辦法提高泥漿密度壓井噴。水泥加進泥漿池就沉底,又沒有攪拌器,王進喜扔掉拐杖,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其他同志也紛紛跳入泥漿池,終于壓住了井噴,保住了鉆機和油井。
1960年7月,王進喜被樹為全戰(zhàn)區(qū)“五面紅旗”之一。1964年王進喜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1969年春,王進喜當選為黨的九大代表,被選為中央委員。
1970年4月,他被確診為胃癌;同年11月病逝,終年47歲?!皩幙仙倩疃辏疵惨孟麓笥吞?。”王進喜把一生獻給了祖國的石油工業(yè),時刻都在踐行著自己的誓言。
鐵人王進喜勞模事跡精選篇15
外界評價王進喜是吃苦耐勞的實干家,也是科學求實的典范。在科技領(lǐng)域,他以“識字搬山”的意志克服意想不到的困難,刻苦學習,帶領(lǐng)工人們以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創(chuàng)出一個又一個優(yōu)異的成績。
1961年2月,王進喜被任命為鉆井指揮部生產(chǎn)二大隊大隊長,負責管理分布在大荒原上的12個鉆井隊。他經(jīng)常身背干糧袋,騎著摩托車或步行,深入到各井場,調(diào)查研究,檢查工作,幫助基層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當了大隊長后,他深感沒文化開展工作困難,拜機關(guān)干部為師,抓緊一切機會學文化。他說:“我認識一個字,就像搬掉一座山。我要翻山越嶺去見____。”經(jīng)過兩年多的時間,鐵人已經(jīng)可以獨立地看報、讀文件、學“毛選”,甚至可以列出簡單的發(fā)言提綱了。王進喜學習技術(shù)知識始終堅持學以致用。
他說:“干,才是馬列主義。不干,半點馬列主義也沒有!”他帶領(lǐng)工人們不斷地從實際需要出發(fā)搞技術(shù)革新。為提高鉆井速度,他和工人改革游動滑車。為打好高壓易噴井,他帶領(lǐng)工人研究改進泥漿泵。為提高鉆井質(zhì)量,他和科技人員一起研制成功控制井斜的“填滿式鉆井法”。他還在多年的鉆井工作中摸索出一套高超的“鉆井絕技”,能根據(jù)井下聲音判斷鉆頭磨損情況。他對待工作嚴細認真,一絲不茍,經(jīng)常向工人強調(diào):“干工作要為油田負責一輩子,要經(jīng)得起子孫萬代的檢查”。(中青網(wǎng)評)
大慶石油會戰(zhàn)取得的成績和王進喜的“鐵人”精神,得到了___的高度評價。1964年1月25日,《人民日報》以一版頭條通欄刊出____的號召:“工業(yè)學大慶”,并親自接見王進喜?!肮I(yè)學大慶”活動對于振奮中國人民自力更生、奮發(fā)圖強的精神,推進社會主義建設(shè)事業(yè),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王進喜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鐵人精神”,激勵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鐵人不僅是工人階級的楷模,他更是一個為國家分憂解難、“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為民族爭光爭氣、頂天立地的民族英雄。(新華網(wǎng)評)曾經(jīng)發(fā)出“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誓言的王進喜,把自己的一生毫無保留地獻給了祖國的石油事業(yè)。斯人雖逝,但他身上那股天不怕、地不怕的拼搏奉獻精神,永遠銘刻在人們心中。
“‘鐵人’精神早已融入大慶的每一方土地中,每一個大慶人的血脈里?!?205鉆井隊黨支部書記段永堅說,王進喜用盡一生詮釋什么是“鐵人”。
“‘鐵人’離開我們已有五十載,‘鐵人’雖逝,但精神長存。”1205鉆井隊黨支部副書記李海洋說,在這50年間,大慶油田立足國內(nèi),走向世界,在世界石油大舞臺上展露中國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