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喜勞動模范600字事跡
王進喜(1923年10月8日—1970年11月15日),出生于甘肅省玉門縣赤金堡,中國黑龍江省大慶市大慶油田石油工人。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王進喜勞動模范600字事跡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王進喜勞動模范600字事跡篇1
1923年10月8日,王進喜出生于玉門市赤金鎮和平村。因家境貧寒,王進喜沒有上過一天學,6歲時就用棍子拉著雙目失明的父親沿街乞討。1938年,王進喜進玉門石油公司當上了一名學徒工。在礦上干了十幾年,王進喜一直是干雜活的工人,沒有上過一次鉆臺,沒有摸過一次石油鉆機的剎把。
1950年春,解放后的新玉門油礦開始招工,王進喜報名當鉆工。第一次考試時,王進喜力氣活干得很出色,但因他沒念過書,念報紙、筆試題都卡了殼,沒考上。后來,還是他的好朋友找鉆井工程師“走后門”,讓王進喜第二次參加考試,主要考察動手能力。王進喜提卡瓦、上天車、開閥門,樣樣都做得很出色,表現出與眾不同的靈性和機敏。這次考試很順利,王進喜如愿以償地當上了一名鉆井工人。
1956年,由于工作出色,王進喜被提拔為貝烏鉆井5隊的隊長。1958年初,玉門油礦準備組織一批先進鉆井隊“大戰白楊河”。正帶領鉆井隊在山溝里打井的王進喜聽到一則消息,說新疆的張云清鉆井隊月進尺突破千米,超過了玉門最好的井隊。一向不服輸的他立即找到大隊領導,要求上白楊河。大隊領導不同意,他就找油礦管理局局長焦力人。焦力人和其他領導商量后同意貝烏5隊去白楊河,參加大會戰。
到白楊河以后,王進喜提出了“月上千,年上萬,祁連山上立標桿”的目標。后來,為迎接石油部克拉瑪依現場會,王進喜又將目標改為“月上五千,鉆透祁連山,快馬加鞭進軍吐魯番”。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王進喜一天24小時都住在井上。他還打破常規,通過優化鉆井參數、開雙泵等措施,大大提高了鉆井速度。1958年9月,貝烏5隊創造了月鉆井進尺5009.47米的紀錄,成為當時中國中型鉆機最高標桿單位,貝烏5隊由此被命名為“鋼鐵鉆井隊”。
當年10月,王進喜作為貝烏5隊代表,到新疆參加了石油部召開的克拉瑪依現場會,受到了表彰。時任國家石油部部長余秋里說:“王進喜不安于現狀,不拘于常規,奮發思變,帶動了全國鉆井事業的發展。”
1959年10月,已當選全國勞動模范的王進喜被甘肅省推舉為國慶觀禮團代表和出席“全國工交群英會”代表。在京期間,王進喜親眼看到由于缺油,連首都的公共汽車上都背著又笨又難看的煤氣包,心如刀絞,“恨不得一拳頭砸出一口井來”。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遠在東北的松基3井開始噴油。這個特大油田的發現,讓王進喜喜出望外。從北京一回到玉門,他就主動請纓,要求參加松遼石油大會戰。
王進喜勞動模范600字事跡篇2
石油,相當于現代工業化社會的血液。在舊中國,外國人給中國扣上貧油的帽子。全國解放后,雖然李四光等地質學家從理論上認定中國有較多的石油資源,但在物質條件極差的情況下要進行鉆探和開采仍是難而又難。50年代前期美國石油年產量達3億噸,中國的石油年產量不過100萬噸。身為石油工人,王進喜等英雄的中國工人,正是在這種為國爭氣的背景下,投入了如同軍事斗爭一般的石油大會戰。為改變我國石油工業落后面貌,在大慶油田創業初期,王進喜率領1205鉆井隊,到大慶參加石油會戰。在1953年到1959年7年間,共完成鉆井進尺71000米,等于舊中國1907年到1949年42年鉆井進尺的總和。那時,在茫茫大草原上,沒有房住,沒有菜吃,糧食不夠。他們就在野外露營,喝鹽水,吃野菜。缺少拖拉機、吊車,就用繩子、撬杠把60噸的鉆機一寸一寸地運到井場;沒有水罐車,他帶領工人硬是用臉盆端來了幾十噸水開
了鉆保證了大慶會戰的第一口井提前開鉆,打出了原油。王進喜為大慶油田的建設,為發展我國的石油工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帶領大家艱苦創業,群眾稱頌他為鐵人。
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北風是電扇,大雪當炒面,天南海北來會戰,誓奪頭好大油田。干!干!干!這些擲地有聲的錚錚誓言,表現出了鐵人王進喜是一個有血有肉、生龍活虎、全身充滿精氣神的民族英雄。
在我們的身邊,也有許許多多像鐵人這樣奮斗的工作崗位上的人和事。在去年二月會戰中,由于暴雪封路,訂單驟增,大胎班組數天工作到三更天。領導緊急開會制定措施方案,員工放棄公休齊上陣,各部門主管積極配合將人力充分調配到大胎班組。在倉庫現場,可以看到全體員工無論領導還是員工熱火朝天的奮斗在第一線的場面。大家拿出鐵人的干勁,拿出鐵人的堅韌不屈、艱苦奮斗、不肯服輸、忘我拼搏、無私奉獻的精神,與企業同舟共濟、共渡難關。鐵人精神無論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有著不朽的價值和永恒的生命力。鐵人精神是一面旗幟,凝聚著工人階級的樸素情感。鐵人精神是一種力量,凸顯了一種堅忍不拔創業的勇氣。鐵人精神是一種標志,凝縮著一個民族不畏困難的民族氣概,鐵人精神永流傳。
王進喜勞動模范600字事跡篇3
“鐵人”頭銜的創始人王進喜,在我們心中留下了無數鐵人的身影,因為他的精神和品質,影響了建國初期的那一代人,影響了奮發圖強的一代,影響了改革開放的一代。
今日,我們有發達的社會,豐厚的物質條件和優越的工作環境,可是,我們的氣質和精神卻總是少了鐵人,少了鐵人的堅韌和不屈,少了鐵人的開拓進取。
鐵人精神就是信念,更是勇氣!我會振作精神,迎接挑戰,實現心愿。俗話說得好,人活著要有點精神,而鐵人精神正是對無悔人生的詮釋
工作、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很多困難,如果我們因為一點小挫折就輕聲放棄,自暴自棄,那我們就是失敗的人了!應對生活的苦難,沒有一個人能堅持失敗!人們經常說:“沒有經歷過人生的磨難,就必須是不夠天真?!蔽ㄓ薪涍^不斷的磨練,我們才會更加堅強,才會真正體會到生活帶給我們的豐富內涵。所以,讓我們銘記自我的職責,銘記自我所肩負的使命,在應對困難時,像鐵人一樣,決不畏縮不前,決不畏縮不前,敢于直面生活的苦難。使我們更加堅強,使我們不再軟弱,不再在任何困難面前“心軟”。
永遠的鐵人榜樣,永遠的標桿,是我們應對磨難時的精神支柱,讓我們銘記鐵人,時時刻刻學習鐵人精神,向鐵人致敬!
在工作中,我們要學習發揚鐵人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的精神,把業務做好、做好,嚴格按照要求和執行標準,腳踏實地,扎扎實實地干好本職工作,秉承鐵人精神,在工作崗位上貢獻自我的一份力量。
王進喜勞動模范600字事跡篇4
1958年2月,石油部對松遼平原進行石油地質普查。同年11月24日,在松遼平原一個叫大同的小鎮,石油部批準松基3井鉆探。1959年9月26日,松基3井首噴工業油流,這一幕改寫了中國石油工業的歷史:松遼盆地發現世界級特大砂巖油田!
當時,恰逢新中國成立10周年大慶前夕,時任黑龍江省委書記的歐陽欽提議,將大同鎮改名為大慶。中央決定抽調全國優勢兵力,在大慶展開一場規??涨暗氖痛髸?。僅僅兩個月,相繼有4萬人從全國各地聚集荒原。
1960年3月15日,王進喜與他的貝烏5隊在玉門登上了東去的列車,10天以后到達薩爾圖車站。王進喜一下車,就問負責接待的工作人員:“我們鉆機到了沒有,井位在哪里,這里的最高紀錄是多少?”聽說新疆的張云清也來了,王進喜說他們來了好,我要和他們好好比一比,創它幾個高紀錄。
來到大慶后,貝烏5隊被編為1205鉆井隊,他們的井位在離薩爾圖十幾里遠的馬家窯附近。幾天以后,鉆井設備抵達車站,可運輸工具還沒到,鉆機還是無法運到井場。在全隊職工大會上,王進喜說:“我們30多人就是吊車、就是拖拉機、就是大卡車,絕不能等!”于是,王進喜領著全隊人拉肩扛,用3天3夜的時間,把鉆機搬到井場,并將所有的設備都組裝起來。
當時,王進喜住在趙大娘家里,可鉆井隊進屯后,他只在趙大娘家住過一天,第二天起床走了以后,就再沒回來睡過覺。井架立起來以后,王進喜還是沒有回趙大娘家睡覺,趙大娘不放心,用柳條筐提著做好的飯到井上看王進喜。在井場的一個泥漿槽子邊,趙大娘找到了正在睡覺的王進喜。趙大娘感慨地說:“活了大半輩子,沒見過這么拼命的人。唉,你們的王隊長可真是個鐵人哪!”
這件事兒傳到了指揮部黨委書記兼指揮宋振明的耳朵里,宋振明聽完匯報高興地說:“大娘叫得好,王進喜當之無愧!我們要立即向上級匯報!”余秋里部長聽了匯報后,當即對宋振明說:“好!這是一個好典型,我們就借用老百姓形象而生動的語言,叫他王‘鐵人’”。余秋里還說,王進喜代表大會戰的方向,鐵人就是我們的旗幟。我看可以下決心,大會戰的第一個英雄就樹他。
王進喜勞動模范600字事跡篇5
“鐵人”王進喜,全國著名勞動模范,大慶會戰時期的“五面紅旗”之一,他是新中國第一代鉆井工人,中國石油工人的光輝典范、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楷模、中華民族的英雄。
王進喜干工作一貫積極努力,有一種爭上游的精神。1958年7月,王進喜首先提出“(鉆井進尺)月上千(米),年上萬,玉門關上立標桿”的奮斗目標,1959年創年鉆井進尺7.1萬米的全國最新紀錄,一年的進尺相當于舊中國42年鉆井進尺的總和。同年,王進喜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出席了全國群英會,參加了建國10周年大慶的國慶觀禮。
在參加群英會期間,他看見北京街頭因缺油而背上煤氣包行駛的汽車,從內心里感到歉疚。聽說我國東北發現了大慶油田,他 “恨不得一拳頭砸出一口井來”,提出申請參加大慶石油會戰。
1960年3月,王進喜率領1205鉆井隊從玉門日夜兼程趕奔大慶。到薩爾圖以后,王進喜下了火車,一不問吃,二不問住,找到調度室首先問:“我們的鉆機到了沒有?我們的井位在哪里?這里的鉆井最高紀錄是多少?”
1960年4月2日,從玉門發出的鉆機運抵薩爾圖。可當時吊車、汽車、拖拉機非常少,60多噸重的鉆機設備無法卸車、搬運和安裝。面對重重困難,王進喜對大家說:“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只能上,不能等;只準干,不準拖!”他帶領全隊把鉆機化整為零,采用“人拉肩扛”的辦法把鉆機和設備從火車上卸下來,運到馬家窯附近的薩55井,安裝起來。連續苦干三天三夜,王進喜沒離開車站和井場。行李放在老鄉家,一次都沒去睡過。房東趙大娘看見王進喜這樣拼命地干,對工人們說:“你們的王隊長可真是個鐵人哪!”會戰領導小組做出決定號召全油田職工“學習鐵人王進喜,人人做鐵人”。
王進喜文化不高,但愛讀書。他說:“學會一個字就搬掉一座山,我要翻山越嶺去見____?!蓖ㄟ^認真學“兩論”,他認識到:“這困難,那困那,國家缺油是最大困難;這矛盾,那矛盾,國家沒油是最主要矛盾?!币_鉆了,但因當時水管線沒接通,罐車又少,供水不足。王進喜就帶領工人到附近水泡子破冰取水,用臉盆端了50多噸水,保證薩55井開鉆。
“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這是王進喜說過不止一次的話。他時時刻刻都在實踐著自己的誓言。第一口井完鉆后,王進喜指揮放架時,被滾堆的鉆桿砸傷了腳,當時昏了過去。醒來時一看幾個工人圍著他搶救,井架還沒放下來,就說:“我又不是泥捏的,哪能碰一下就散了!”說完站起來繼續指揮放下架子、搬家。隊友把他送進醫院,他又從醫院跑出來,回到第二口井場拄著雙拐指揮打井。鉆到約700米時,突然發生井噴,井場沒有壓井用的重晶石粉。他們用加水泥的辦法,提高泥漿比重壓井噴。水泥加進泥漿池就沉底,又沒有攪拌器,王進喜就扔掉拐杖,奮不顧身地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經全隊工人奮戰,終于壓住了井噴,保住了鉆機和油井。
1960年7月28日,會戰工委做出《關于開展學習“王、馬、段、薛、朱”運動的決定》,王進喜被樹為大慶會戰的“五面紅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