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穿節的客家習俗介紹
“天穿日”傳統僅在客家人中普遍留存。節日時間各地略有差異,有正月初七、十九、二十、二十三日不定。作為漢族民間紀念女媧補天拯救人類的紀念日,也是古代人們期盼風調雨順、萬物欣榮、農業豐收和安樂和平的節日。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天穿節的客家習俗介紹,歡迎大家閱讀。
天穿節的客家習俗介紹
煎餅“補天穿”,天穿射,甜粄扎針。
1、煎餅“補天穿”
“二十日天穿,二十一日地穿”。天穿日與雨水相近,漢族民間為祈禱蒼天保佑“雨水之日,屋無穿漏”,每逢天穿節便用紅絲線系上煎餅,將其擲于屋頂上方,寓意為“補天漏”或“補天穿”。有祈風調雨順之意,也是對女媧補天的一種效仿。有些地方在此日還將煎餅撕成小塊,拋向天空,意為補天,再撒些于地,意為補地。
2、天穿射
古時還有在節日那天到郊外舉行射箭活動的習俗,有人認為這也隱含著以武功繼承女媧殺黑龍、斷鰲足、拯生民于水火之偉績的意思。
明代楊慎《同品》中就因“詞不甚工而事奇”而載一詞,曰《驀山溪》,這首詞為宋人葛勝仲所作,描述了天穿節郊外射箭活動的情景:春風野外,卵色天如水。魚戲舞綃紋,似出聽、新聲北里。追風駿足,千騎卷高門,一箭過,萬人呼,雁落寒空里。天穿過了,此日名穿地。橫石俯清波,競追隨、新年樂事。誰憐老子,使得縱遨游,爭捧手,共憑肩,夾路游人醉。
3、甜粄扎針
嶺南、福建、臺灣等地的客家婦女在此日把甜粄做成大圓塊,以油煎后,上面扎針,也是“補天穿”之意。
各地天穿日
廣東
在廣東梅州、惠州等地,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這日都放下手中的農活,忙里偷閑,充分享受休閑的節日。天穿日是休假日,不管家中貧富與否,必須在天穿日休息一天。如果有不懂事的年輕人在這一天去干活,是會被長輩責罵的,說是干的活不夠補天穿,下田后會遇天旱。
天穿日這天,客家地區有許多特別的習俗,比如說煎餅“補天穿”、天穿射箭、甜粄扎針等。客家人過新年,家家戶戶都要蒸甜粄,而甜粄不能在元宵節前就吃完,必須留有一部分的甜粄到“天穿日”用。“天穿日”早上,家里的婦女、老人會早早起來煎甜粄,甜粄煎好后,家里人都不能吃,而是拿著煎好的甜粄到房屋里有墻縫、釘眼的地方抹上一點甜粄,祈求新的一年美美滿滿,風調雨順。
據古代詩歌載錄,天穿日煎粄“補天穿”的習俗早有描述。蘇軾有詩句“一枚煎粄補天穿”,正是描寫客家人過天穿日的情形。
除了煎甜粄“補天穿”外,客家地區的農村還有在甜粄或者煎丸上插針線的做法,這也是“補天穿”。雖然村民不在煎丸、甜板上插針線,但“天穿日”吃甜板、煎丸的習俗仍舊尚存。總而言之,過天穿節日是客家人對新年的美好愿望。
福建
福建龍巖、漳州等地客家人過新年,家家戶戶都要蒸糯米甜粄,并必須留下大角或小塊的甜粄,等到天穿日用。正月廿那天早上,當家的婦女、老人早早起來煎甜粄,甜粄煎好后,家里人都不能吃,而是拿著煎好的甜粄到自己的房間、廚房、浴室等地方見有墻縫、釘眼都要抹上一點甜粄,故曰“補天穿”。這一天,大家都不出門干活,說是做來不夠補天穿,不能擔尿桶。如果有不懂事的年輕人擔尿桶,叔婆伯姆就會面帶慍色罵人:今天是什么日子,你犯天條,會受老天責罰的!
臺灣
臺灣稱正月廿天穿日為“全省客家日”。
在臺灣新竹等客家人聚居地,每年都有隆重的“天穿日”慶祝活動,活動內容通常包括傳統客家男女對唱歌曲、客家小戲表演、客家流行音樂演出,或制作“千斤甜粄”等。如新竹縣曾在橫山鄉“大山背客家人文生態館”舉行過“女媧補天天穿日客家日櫻花季”活動,吸引了眾多游客參加。
海峽兩岸共慶天穿日的活動也時有舉辦,如龍巖永定客家土樓藝術團曾在此節日赴臺灣表演節目。
看了“天穿節的客家習俗介紹”還想看:
1.客家人元宵節的習俗介紹
2.客家人的除夕洗身的習俗是什么
3.中山市的春節習俗
4.客家人結婚的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