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滿族歷史介紹
滿族(滿文: 拉丁轉寫:Manju),原稱滿洲族,之前亦稱為滿民、滿人等,因為以紅纓為傳統帽飾,故而又有紅纓滿洲之稱。是中國的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惟一在中國歷史上曾兩度建立過中原王朝的少數民族。
歷史介紹
滿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歷史最早可以追述到肅慎新開流文化時期,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女真,都是現代滿族一脈近親祖先。公元前22世紀肅慎文明的中心在喜都,早期肅慎王國的第二代王室開始在此修建土坯城墻和宮殿,此時已有人口約千戶。我國考古學界認為今黑龍江省寧安市鏡泊湖南端的鶯歌嶺原始社會遺址,距今3000年左右,相當于西周時期,當是肅慎的文化遺存。
出土了許多石器和陶器,其中有陶豬、陶狗、陶熊。豬的飼養,說明古時民族部落已經過著相對穩定的以原始農業為基礎兼漁獵的原始生活。陶豬、陶狗、陶熊是作為陪葬品埋入墳墓的,是對死者靈魂崇拜的一種有力的證明。”滿族的先民肅慎自公元前22世紀的舜禹時便見諸史籍。《山海經》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肅慎氏之國。”《竹書紀年》載:“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即肅慎)來朝,貢弓矢。”禹定九州時,周武王、成王時,肅慎均派使來貢,最著名的貢品為“楛矢石砮”。
周人稱“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公元前夏商周時的肅慎王國、漢至兩晉時的挹婁、北魏時的勿吉、隋唐時的靺鞨、北宋至明時的女真。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之前清朝在東北方向上的全部領土,大致上西迄貝加爾湖、葉尼賽河、勒拿河一線,南至山海關,東臨太平洋,北抵北冰洋沿岸,囊括整個亞洲東北部海岸線,包括楚克奇半島、堪察加半島、庫頁島、千島群島的廣闊地區是滿族先民(肅慎族系)的發祥地。
民族發展
渤海郡國
渤海國7世紀末(唐代中期)粟末靺鞨(滿族先人的一部)領袖大祚榮建立了渤海國。其統轄地域北至松花江下游、南至朝鮮半島北部、東臨大海、西南達今遼寧省北部及東部。建國初期有編戶十余萬,人口數十萬,后期人口逐漸增至五百萬左右。從而獲得了“海東盛國”的稱譽。到9世紀末,渤海國被遼所滅。[
遼金時期
遼代(相當于北宋)時期,中國東北
滿族圖片
地區分別有南女真(熟女真)、北女真、生女真、黃龍府女真、順化女真、長白山女真等等,這些女真部族之間并不相互統屬。其中生女真的完顏部逐漸強大,建立金朝(1115年-1234年),或稱大金、金國。創始人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女真完顏部領袖),都城會寧府(今黑龍江哈爾濱阿城區)。1125年滅遼,次年滅北宋。后遷都中都(今北京),再遷都至汴京(今河南開封)。天興三年(1234年)時滅于蒙古與南宋的聯合進攻,共經歷9位帝王。金朝是當時占領中國華北、東北地區的一個強大政權,其全盛時代的統治范圍為:東北到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堪察加一帶,包括庫頁島、千島群島;西北到河套地區;西邊接壤西夏;南邊以秦嶺到淮河一線與南宋交界。
金朝在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不斷向外擴張的過程中,女真各部也很緊密的集合在一起,人們對一個統一的女真民族的認識更加清晰,在金朝統治中原時期,進入中原的女真人雖逐漸漢化但保持著相對的民族獨立性,直到1234年金朝被蒙古帝國所滅,除當初留在東北以及后來陸續回到東北的女真人后來發展為今天的滿族以外,留在中原的女真人大多融入漢族和回族。
明清時期
明代女真分為建州、海西(扈倫)、東海(野人)女真三部。
康熙
1616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起兵統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后金。1635年,皇太極廢除“女真”的族號,改稱“滿洲”,將居住在中國東北地區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漢族、蒙古、朝鮮、呼爾哈、索倫等多個民族納入同一族名之下,滿族自此形成。同時,也有一部分遼代女真的后人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加入滿族共同體, 建國后被劃分成錫伯族、赫哲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等,但他們是今天滿族的近親(通古斯族系,即肅慎族系)。值得一提的是,當初被編入八旗的還有當時相當數量的遼東漢人、蒙古人,少部分朝鮮人,甚至一些俄羅斯人,在八旗內部長期融合的過程中,他們已徹底融入了滿族。
建州女真人被稱為“佛滿洲”(舊滿洲),其他 人則被稱為“依徹滿洲”(新滿洲)。1636年,皇太極將國號改為 “清”,同時也改元“崇德”。1644年入關滅李自成,占領中國,建立了覆蓋明朝東北、關內領土及西北漢唐故土的清朝。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因滿洲族大部分定居在關內,間稱為“滿族”,建國以后延用簡稱滿族稱謂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