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是怎么來的
白族是中國第15大少數(shù)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貴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慶市等地也有分布。那么白族是怎么來的?
史前考古
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以蒼山頂峰馬龍遺址為代表。白族先民就在以蒼山洱海和滇池為中心的地區(qū)生息繁衍,在河旁湖濱的臺地上創(chuàng)造了早期的稻作文明,過著農(nóng)耕漁獵游牧的生活。迄今3000多年前,劍川海門口出現(xiàn)云南最早的青銅文化。考古發(fā)掘表面當時的土著已經(jīng)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shù)。
先唐時代---原始白民族的預備期
先唐時代洱海地區(qū)的史料記載十分模糊。主要史料是司馬光的《史記西南夷傳》。西漢對云南宣稱主權(quán),但屬于意淫性質(zhì),沒有實際控制權(quán)。東漢以后中原內(nèi)亂,五胡亂華,更缺乏控制。這個時期流傳下來白族的一首民謠《博南歌》。大致與戰(zhàn)國相當時期,白族產(chǎn)生第一個國家雛形---白子國(亦稱白國)。從春秋至唐初,白族先民的對外商貿(mào)交流初具規(guī)模。華夏文明、古印度文明兩大文明陸續(xù)傳播到洱海地區(qū)。白族先民不斷學習借鑒,由此具有梵/漢特色的白族文化初步形成。昆明、東(西)洱河蠻、渠斂詔、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諸部先后臣服于白子國。
唐時期--白民族穩(wěn)定共同體的形成期
白族郵票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白國勢微,白王張樂進求禪位于蒙舍詔之詔主蒙細奴邏。公元7世紀,吐蕃突然崛起于青藏高原,并四處擴張。威脅到唐帝國的安全。于是唐廷決定扶植云南的部落力量以對抗吐蕃。洱海地區(qū)當時存在6個大部落,即六詔。其中除了蒙舍詔,其他5詔都與吐蕃親密。當時的局勢是吐蕃已經(jīng)把勢力南推至洱海北岸。吐蕃在劍川羅魯城駐有大部隊,管轄著當?shù)氐耐林恿_識詔部落。
蒙舍詔地處最南端,在吐蕃勢力尚未來得及加以統(tǒng)戰(zhàn)時,唐朝搶在最后一刻拉攏蒙舍詔,出錢出物質(zhì)幫助南詔坐大。史載:“唐制,令諸州作圖。三年一造,送職方司以備稽考……故州郡作圖經(jīng),定為功令……貞元時,異牟尋已與葉蕃決裂,誠心歸唐,遣其弟入朝,愿為唐職方,故獻地圖,為唐版域之一部分。且所獻者當非一時倉促獻制,而是先已編成之圖志藏于府庫者”。
公元737年,唐派御史嚴正誨協(xié)助南詔攻下石和城(今鳳儀)、石橋城(今下關(guān)),占太和、襲大厘逐河蠻,之后又繼續(xù)兼并各詔。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皮羅閣在唐王朝支持下兼并五詔,進爵云南王,以西洱河(今洱海)地區(qū)為基地建立政權(quán),以其族姓為國號,稱大蒙。次年遷都太和城(今大理)。中原史稱南詔,吐蕃人稱之為姜域(藏文vjang yul)。
南詔的崛起作為一個政治強力將泛洱海地域的各個部落和民族融合到一起。大家在統(tǒng)一政權(quán)下的南詔國內(nèi)自由往來,逐漸消除了部落之間文化和語言的差異。在南詔中期佛教從印度傳來,南詔王大力推廣佛教。佛教作為一種信仰,給民族融合做了意識形態(tài)上的準備和鋪墊。于是一個在文化和語言上呈現(xiàn)均質(zhì)化的民族共同體終于形成。這就是白民族。
宋朝---白民族的成熟期
南詔滅亡后,經(jīng)過35年的三個迷你王朝后,大理國成立。宋朝史學家評價唐朝滅亡的時候找了南詔這個倒霉蛋兒當替罪羊。泱泱大中原嬌滴滴地說唐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南詔小弟弟搗亂。于是宋朝對大理采取疏遠政策,即no bird policy。 由于宋王朝疏遠大理國,白族有了充分獨立發(fā)展的機會。當時大理國繼承南詔前朝的疆土。疆土所及之地,都從泛洱海地區(qū)派出白族軍人和文官前去鎮(zhèn)守。白族的影響遍及大理國全境。 全大理國到處都有白族的存在。白族的種種文化特征也隨之影響到每一個角落。這就是林超民提出的【唐宋時期云南的白族化】概念。這可以從如下事實感悟出來:今天的白族分布集中在泛洱海區(qū)域。域外白族分布稀松。而與此在表面上不相稱的,是云南幾乎所有民族語言里都有對白族的稱呼,累計多達60多種。另外,馬可波羅在元代到昆明,記載當?shù)厝顺陨獾牧曀祝思窗鬃宓氖成棚L,至今保留完好。這說明元代昆明的主要居民仍然是白族。
元朝---白民族衰落的開始
公元1253年大理國被蒙古滅亡。元朝在原大理國境建立了云南省。元朝任命投降的大理國末代皇帝段興智為“大理總管”,世襲其職。終元之世,大理總管傳11代。公元1381年明朝大軍平定云南,取消了段氏在大理的世襲特權(quán)。元明清三代,白族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諸方面與中原逐步形成一體。《元史·信苴日傳》說:“乙卯(憲宗五年,1255年),段興智(大理段氏末主)與其季父信苴福入覲,詔賜金符,使歸國,丙辰(六年)獻地圖。按所獻者當是《大理圖志》,為段氏得勢時之書”。
明清朝--白民族被精神閹割
1382年,明王朝平滅云南大理,命沐英世襲鎮(zhèn)守云南,屯田戍兵,筑城積糧。經(jīng)元、明400多年治理,白族平壩地區(qū)步入封建地主經(jīng)濟社會。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直至1949年,不少白族子弟勇敢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斗爭。在中法戰(zhàn)爭、辛亥革命、護國討袁運動中英勇獻身;一批優(yōu)秀兒女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抗日民族英雄、云南滇西北武裝暴動的黨政軍領(lǐng)導人物,等等為云南的解放立下不朽功勛。
民國時期--白族幾近消失
新中國成立后,白族人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下,先后完成了土地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白族獲得官方認可的民族身份,白民族的民族意識被官方認可和強化。1956年11月,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人民經(jīng)過幾十年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社會歷史已步入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
新中國時期--白族意識的再喚醒
1956年白族獲得官方認可的民族身份。大理成立自治州。白民族的民族意識在瀕臨滅絕的條件下死而復生。得到一定程度的強化和恢復。在寬松的和平等的民族政策下,許多隱匿的白族人公開了自己的民族身份。白族人該唱歌唱歌,該跳舞跳舞。歡歡樂樂齊聲同贊共產(chǎn)黨的政策好。在當前社會大轉(zhuǎn)型的情況下,白族又面臨文化傳承后繼乏人的困境。
白族起源
白族先民自古就與西南各兄弟民族先民雜居共處,同東南亞各國交往密切,為此各兄弟民族對白族的他稱多達60多種。漢族稱白族為“茍渳苴”(實為白語Godmipzi——洱海子、昆明子的漢譯音)、“民家”、“七姓民”(貴州人呼稱);凡藏緬語族人,多數(shù)呼白族稱謂,其意義為“虎家”或“白虎人”。西雙版納稱白族為“河”(洱河之“河”)。但無論是大理代表的南部方言,或是劍川代表的中部方言,或是碧江、蘭坪代表的北部方言,白語自稱極為統(tǒng)一,叫為Baiphox(白伙)、Geilho(雞家)或BaipziBaipyvnx(白子白女)。
白族歌舞
白族究其族源,洱海周邊的土著人“昆明”、“叟”、“白蠻”、“烏蠻別種”、“三浪”、“烏蠻”、“河蠻”,以及滇東的“滇僰”、滇中的“西爨蠻”等,皆是白族先民的一部分。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由于征戰(zhàn)、拓土、商貿(mào)、屯墾、駐邊等等歷史原因,融合進了氐姜、楚蜀(包括苗瑤、百越)人,大量的南北方漢人和省內(nèi)的“三十七蠻部”中的一些兄弟民族,從而使白族族源具有多元的特點。
考古研究
考古學的證據(jù),表明洱海周圍4000年前即有人類居住。而且考古文化堆積層沒有出現(xiàn)突然更替的現(xiàn)象,這說明這里的族群沒有發(fā)生明顯的本質(zhì)上的替換和改變。有人在大理地區(qū)采集了6000多份民間傳說,沒有一份是關(guān)于大遷徙的。這也從文化人類學角度證明白族先民4000年來一直生活在這里。
4000年前生活在泛洱海地帶的“洱濱人”即是白族的先民。
秦滅蜀國的時候,引起居住在蜀國的大量僰人南遷。僰人遷入滇池一帶,成為滇國的成員之一。后來在爨氏時代變成西爨白蠻。公元748年南詔滅爨氏,武力迫使一部分西爨遷到洱海地帶,這些人后來融入白族,所以白族人中有僰人的成分,但不能認為僰人是白族的一個源頭。融入白族的外來成分不能被認為是“源頭之一”。源頭永遠只有一個。
漢武帝征西南夷,把云南劃入中國版圖。從那時候開始陸續(xù)有漢人來到云南。這些人后來大多被白族同化。所以白族人中有漢人的成分。白族在泛洱海地帶發(fā)展壯大,伴隨南詔大理的崛起,成為西南的主導民族。這個過程中,跟白族比鄰而居的其他民族也被逐漸同化,成為白族的一分子。
白族傳統(tǒng)社會是一個具有多元宗教信仰的社會,人們曾信奉原始宗教、佛教、道教和本民族的本主信仰。釋儒道“三教同源”“萬法同宗”,三教相融合,是白族宗教信仰的一大特點。其中本主信仰是白族全民信奉的宗教。本主一詞的含義是“本境最高貴的保護神”。白族的本主是“人神兼?zhèn)?rdquo;的護衛(wèi)神,是由原始的神巫崇拜發(fā)展而來的宗教。相較原始的神巫崇拜,本主信仰形成了以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圖騰崇拜為完整體系的宗教,并使祖先崇拜、英雄崇拜構(gòu)成了“本主宗教”的崇拜核心。佛教約于隋唐之際傳入洱海地區(qū),最初傳來的是“婆羅門”和瑜珈密宗,密宗僧人稱“阿阇黎”,所以又名“阿阇黎(阿叱力)”教,稱其為“白族密宗”。盛行于南詔大理時期。大理國的22代皇帝中就有10位出家為僧。國中男女都讀佛典、詩書,手不釋珠卷,因此洱海地區(qū)很早就有“古妙香國”的稱號。元明之后,大批漢族移民屯駐洱海地區(qū),漢文化開始在洱海地區(qū)廣泛傳播,漢傳佛教逐漸開始取代大理本土佛教(密宗)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