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抬頭的來歷
“二月二,龍抬頭”,二月二在中國民間是非常重要的節日。農歷二月初二,龍抬頭節,又被稱為“龍頭節”、“春龍節”、“青龍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二月二龍抬頭的來歷,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月二龍抬頭的來歷
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后,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龍抬頭節”。
“二月二,龍抬頭”與古代天文學有關。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并以此來判斷季節。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西方人稱之為“天蝎座”),角宿為龍的角。每當二月春風以后,黃昏時龍角星就出現在東方地平線上,故稱為“龍抬頭”。
龍抬頭是什么意思
龍抬頭,中國傳統節日,農歷二月二,又稱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傳說此日安眠了一冬的龍抬起頭來,象征著春回大地、萬物復蘇。
古代天文學家把天空里的恒星劃分成“三垣”、“四象”七大星區。在“三垣”外圍分布著“四象”:“東蒼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說,東方的星象如一條龍,西方的星象如一只虎,南方的星象如一只大鳥,北方的星象如龜和蛇。由于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天空的星相也隨著季節轉換。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蒼龍顯現;蒼龍頭部“角宿”上有兩顆星:角宿一和角宿二。它們是蒼龍頭上的犄角。“角宿”后的4顆星是“亢宿”(龍的咽喉),后面4顆星排成簸箕狀的“氐宿”(龍爪)。其后的“房心尾箕”分別是龍的心臟和尾巴。
二月二這天,角宿一、角宿二先浮出東方地平線。角宿一(龍頭)放射著藍色光芒。1小時后,“亢宿”也升至地平線以上。子夜時分,“氐宿”出現。這就是“龍抬頭”的全過程。這之后,“龍抬頭”的時間會逐日提前,每天提前4分鐘。這樣,經過一個多月的“提前”,到4月份晚上9時左右,整個“龍頭”就“抬”起來了。
龍抬頭的由來傳說
關于龍抬頭的來源,在我國北方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神話故事。武則天當上皇帝,惹惱了玉皇大帝,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龍王聽著民間人家的哭聲,看著餓死人的慘景,擔心人間生路斷絕,便違抗玉帝的旨意,為人間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龍王打下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時,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于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龍王抬頭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聲向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問興云布雨。從此,民問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吃。
龍抬頭的傳統習俗
第一,引龍。每逢二月二日,天剛蒙蒙亮,各家各戶的人就起床了。人們用灶灰撒在院落里,一左一右各撒成兩個大圈。然后再由堂門撒到大門,最后到井臺或水缸邊去繞一圈。這就是所謂引龍。也有的地方是一大早到井里去擔井水,家家戶戶爭先恐后,人稱為“挑福水”。總之,引龍的目的也就是引福避禍。
第二,照蟲。在北京等地,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沒處藏”的諺語流傳,講的就是每年二月二Et人們的照蟲活動。照蟲活動一般是在二月二日晚間進行。屆時,人們就將過年祭祀時用剩下來的蠟燭,點著后,到室內四處墻角僻靜處照一照。人們認為,這樣一照,蝎子、蜈蚣等將要隨春天而復蘇的各種毒蟲,就會因亮光的晃動和油煙的熏射而掉下來死去,從而達到驅蟲的目的。東北等地,則流行婦女用綿制成雞形,懸掛在室內,以此來達到“避蚰蜒(y6u yon,音由言)、制蟲蟻”的目的。還有的地方,在這天清掃房屋。照蟲活動,就是在新春之際進行清潔衛生,以保證身體健康。
第三,剃龍頭。北方地區,男子與兒童都要在這天剃頭剪發,稱之為剃龍頭,取龍抬頭之意而來。據說,北京的小孩子在這天都要背上書包上學堂和書房,叫做“占鰲頭”。這天,各地還流行婦女忌動針線的習俗,免得傷了龍眼。
第四,祭蟲及其他。每逢二月二日,江南地區家家戶戶把陳年的糯米、玉米、高粱、蕎麥等磨成粉,制成壽桃、卷團等各種果子狀,還有的捏成雞、狗、豬、牛、羊等動物狀,蒸熟后,插上青竹梢,黃昏時分送到田頭,或插在自家墳邊。據說,“百蟲之神”吃了之后,就不會再去吃田里的莊稼了。蘇杭等地,人們認為這天是土地公公生日,所以官府民間都要設香案、舉香火、拜祭土地神,祈求保佑一年豐收。此外,成都等地的人們,還有外出踏青的習俗。人們在野外欣賞春色,盡情玩樂。
二月二龍抬頭的風俗
龍抬頭,農歷二月二,又稱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歲仲春卯月(斗指正東)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抬頭”。
在我國,流傳著“二月二,拜村社;龍抬頭,祈豐收;八月二,祭村堂;龍收尾,送龍歸”的說法。從節氣上說,農歷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俗話說“龍不抬頭天不雨”。
古時我國北方部分地區二月二有圍糧囤、引田龍、敲房梁、理發、煎燜子、吃豬頭肉、吃面條、吃水餃、吃糖豆、吃煎餅、忌動針線的習俗。為了納吉,二月初二這天的吃食物均取與“龍”相關的名字,面條不叫“面條”,稱作“龍須面”;水餃稱作“龍耳”、“龍角”,一切均取與龍有關的象征與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