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垃圾分類歷史介紹
德國的垃圾管理走到現在,也經歷過像中國相似的過程。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德國垃圾分類歷史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德國垃圾分類歷史介紹
德國早在1904年就開始實施城市垃圾分類收集,至今已有100多年。
通常情況下,每棟住宅樓都有3至4個垃圾箱,分別存放各種包裝物、不可回收垃圾、紙制品以及玻璃瓶。垃圾公司根據住宅樓的住戶密度,決定垃圾箱的大小,確定住戶需要繳納的垃圾處理費用。
家電、電池、家具等垃圾則采取定點收集處理。德國學校的老師和父母們通過言傳身教培養孩子的垃圾分類意識。德國女孩斯特凡妮告訴記者:“基本上從懂事時開始,我就知道垃圾要分類。”
德國的垃圾管理走到現在,也經歷過像中國相似的過程。在“環境問題專家顧問委員會”(SRU), Mechthild Baron博士給我們梳理了德國的垃圾管理歷史,20世紀70年代,人們都想垃圾在外面不在自己身邊就行了,出現了很多棄置垃圾的地方,河流受污染,地下水也受污染,到了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開始為垃圾棄置場做覆膜處理,也開始建造焚燒廠,但公民抗議很厲害,尤其是在南部,公民進行投票:燒與不燒。居民的反焚燒運動使得焚燒進行不下去,只能想別的辦法。80年代,開始思考如何減少垃圾,如何進行回收,80年代中開始做垃圾分類回收,1991年1月7日垃圾分類在全國正式推開。到了90年代末21世紀初,垃圾被重新定義,它已不再被視為“垃圾”,而是再生原材料。
從專家委員會發表的一些報告中也可以看出這個歷程的發展,1974年專家委員會出版《垃圾與人的健康》,認識到填埋、焚燒只是轉移問題而已,即使焚燒最終還是需要填埋(焚燒的飛灰量就占總垃圾量的5%-20%),污染仍會存在。1990年出版了厚厚一本的《垃圾經濟評估專輯》,因為除了垃圾處理過程所帶來的健康問題之外,進一步指出我們還面臨資源減少和自然破壞的問題,報告中探討和思考如何將兩者與生活質量的保證脫鉤,即在保證我們的生活質量的同時,不會破壞我們的自然環境和消耗有限的資源。
垃圾收集與收費德國的垃圾清運基本上都是有公共公司提供服務的,而服務是需要收費的。在波茨坦,垃圾費由基本費和按量費用來組成,基本費主要用于日常公共清潔、資源回收站的運作(包括有毒、大件垃圾),按量的費用根據垃圾的種類、垃圾桶的大小以及運輸頻率來核算,每個房子根據自己需要(如果是公寓,由房東來決定),預訂合適大小和足夠的垃圾桶,并選擇垃圾收運的頻率,如一周一次,一周兩次,兩周一次等。在漢堡,如果預訂一周一次的其他垃圾運輸服務的話, 60L的收取每月11.57歐元的費用,80L的13.29歐元/月,如果兩周運一次的話分別是7.52歐元(60L)和8.64歐元(80L)。而生物垃圾便宜很多,80L的兩周一次每月1.72歐元。輕質包裝不用向市民收取垃圾收運費用,因為德國有一個綠點制度,生產廠家已經繳納了費用,用于自己產品使用后所產生垃圾的清運和處理。
因為不同垃圾種類的收費有差異,所以如果哪一戶的垃圾分類沒有做好的話,清潔公司會讓戶主或房東將分類垃圾桶換成灰色的混合垃圾桶。因為換桶會使得費用增加,房東會跟分得不好的住戶去溝通。垃圾費的計算也是一門學問。在漢堡,每兩年根據支出和戶數計算出新的垃圾費用標準,而盈余部分會用于再投資,20年來有1億歐元收益,但因為是公營企業,盈利不分紅。在波茨坦,垃圾費用也是根據支出和人口來制定的,但因為人口流動大,所以垃圾費的計算周期為一年。盈余的部分會在明年的垃圾費總額中扣除,所以波茨坦的費率是每年波動的。工作人員還特別指出,因為法律規定如果公共服務需要另外向市民收費,相關行政管理及人員費用是沒有財政經費的,所以在核定垃圾處理費用的時候還需要加入12個工作人員的薪酬和其他行政管理費用。如果市民預訂了兩周一次的垃圾清運服務,某一天垃圾突然很多,但離下一次運輸垃圾的時間很遠怎么辦呢?還有一個選擇,可以把垃圾運到資源回收站,但需要收取費用,因為這是沒包括在按量費用中的額外垃圾量,如漢堡,如果將其他垃圾運到資源回收站,需收取每120L 3歐元的費用。資源回收站的作用還不僅如此,它還接收市民自行送來的可回收物、大件垃圾、有害垃圾等。在資源回收站有一個門卡,工作人員在車子入場前需要看送來的垃圾,如果超過一定量的話需要收取費用,如果是外地車牌的話也需要收取費用,因為他們并沒有交納本地垃圾處理的費用。在資源回收站里,有不同標識的箱子,讓市民自行把相應的物品投進去。對于裝不同化學物品的包裝物,他們會先集中在一個箱子,再由受過培訓的工作人員將它們分類并打包,打上相應的易燃、有毒化學品等提示。
德國垃圾分類介紹
各種各樣的 垃圾回收裝置 也應運而生。垃圾箱按色分類。"藍色垃圾桶"收集廢紙,"黃色垃圾桶"回收各種包裝。
居民開始對垃圾進行分類。將用過的玻璃器皿送到公共玻璃收集箱或者收購飲料瓶的商店。
為了鼓勵廢物回收,還特別實行了飲料瓶押金制。送回飲料瓶可退還押金。德國"雙軌制"回收系統(DSD)的費爾(Norbert Völl)說:"公民從一開始就積極參與。"垃圾分類確實已經成為一種全民運動。
但是經濟界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居民的分類缺乏嚴謹。很多居民的垃圾桶內常常是"大雜燴",無法直接進行再加工。
酸奶盒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酸奶盒是塑料制品,但是蓋子則是由薄薄的一層錫紙制作。兩者本應進行分類,但是怎么分揀呢?
最初的方法是工人站在傳送帶旁進行手工分揀,既費時又費力。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已經用紅外線感應器和磁鐵取代人工進行垃圾分揀。如今,越來越先進的計算機程序可以迅速地分揀各種不同的塑料和金屬。
廢物變原料利潤可觀
如今,德國回收的所有 塑料垃圾中,有40%按照種類被嚴格分揀。2100萬噸塑料被重新利用加工成再生原料。用新原料生產一噸塑料的費用在1200至1400歐元之間,而用回收廢塑料生產的再生塑料,成本只要500歐元。
與原始的回收垃圾相比,再生原料增值3至4倍。德國也因此產生了一個營業額超過2000億歐元的生意興隆的行業。該行業產值每年增長14%,為大約25萬人創造了就業崗位。定于2016年6月舉行的世界最大規模的垃圾技術博覽會預計將迎來大批訪客。德國的垃圾回收再生原料是熱門的出口產品。亞洲國家進口"德國制造"的再生原料越來越多。30年前開始使用不同顏色的垃圾桶對垃圾進行分類時,人們根本沒有料到會取得今天這樣的成果。
看了德國垃圾分類歷史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