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夭》的作品賞析
《桃夭》,《詩經·周南》第六篇。 為先秦時代漢族民歌。全詩三章,每章四句。這是一首祝賀新娘出嫁的詩,每章首句以滿樹桃花為起興,為整首詩歌奠定了歡快的基調。《詩經》是漢族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后代詩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桃夭》的作品賞析,希望對你有用!
桃夭圖片
《桃夭》原文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桃夭》譯文
茂盛桃樹嫩枝芽,開著鮮艷粉紅花。
這位姑娘要出嫁,定使夫家和又順。
茂盛桃樹嫩枝芽,桃子結得大又肥。
這位姑娘要出嫁,定使夫家美且滿。
茂盛桃樹嫩枝芽,葉子濃密有光華。
這位姑娘要出嫁,定使夫家幸福長。
《桃夭》雅析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詩經是那片桃林。流光的霞披,如新娘的紅蓋頭,被春風輕輕掀起。果實飽滿的模樣太惹人憐愛了,她們真像一群孩子,密密匝匝地擠在枝葉間,笑鬧著,春天僅僅有了這些果子就不會冷清。當初桃花流水,不還嘆息過嗎?你擔心這季節象梭子一樣飛去了,藏著十八歲少女的心事,像春天藏著太多太多的花朵,你不說,不說也羞呵。
小姐妹出嫁前,你陪著流了一晚的淚,你想過,自己也將有這樣大哭一場的日子,離開家,離開父母,頭頂一塊紅布,騎上高高的駿馬,在吹吹打打的熱鬧聲中,不知為何,也不問為何,就要向陌生的新郎全身心地交付自我。小姐妹歸寧之時,像沾露的梨花,不勝嬌羞,你問她們"結婚好嗎",她們回答"真好",再問,卻云山霧罩,笑言,"急什么,你遲早要知道的。"你有一點點羨慕她們,暗自猜測:我做新娘,會不會很快樂?
灼灼其華桃花是火啊,是春天的火,是內心的火,燃起你莫名的相思,那少年曾在垅間走過許多回,既俊雅,又健碩,相遇時,他微微一笑,就捉住了你的靈魂。"他會不會娶我?"你這樣溫柔地等待,夏蟬唱完了,秋雁飛過了,終于在某個雪后的黃昏有了消息,他在火塘邊與父兄們說著要緊的話,每一言你都隔窗聽見了,心兒如一活蹦亂跳的小鹿,你有些擔心,它會脫腔而走。
一樁美滿的婚姻終于在那個雪夜瓜落蒂熟。又是桃花灼灼而開,明艷的少女就要出嫁。祝福吧,她帶著著美好的祝福開始新的生活。從此以后,她將成為賢妻,成為慈母。
《孟子·滕文公》中有言,"丈夫生而愿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為之有家。"三千年前的婚姻的確是一道亮麗的風景,至今看去仍舊圖畫一般,不曾絲毫腿色,不曾減弱當初馥郁的芳馨。那年的桃花自有一種奔放之美,三千年后,猶聽到那古樂之喧和新人之笑,不禁生出對遙遠春天最真切的愛慕。
《桃夭》藝術特色
各章的前兩句,是全詩的興句,分別以桃樹的枝、花、葉、實比興男女盛年,及時嫁娶。清姚際恒《詩經通論》:"桃花色最艷,故以喻女子,開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這種意象被后世的詩人反復使用。詩中運用重章迭句,反復贊詠,更與新婚時的氣氛相融合,與新婚夫婦美滿的生活相映襯,既體現了歌謠的風格,又體現了農村的物侯特征?!段男牡颀垺?"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杲杲'為日出之容,……"總之,這首詩雖然并不長,但有它獨特的個性,并且體現了先民社會特有的那些禮俗和風情,給后世的文學創作以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