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破薛舉戰地》李世民唐詩鑒賞
《經破薛舉戰地》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詩作。這首詩是在統一中原之后,李世民重經殊死決戰大破薛舉之地,撫今追昔發出的感慨。 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經破薛舉戰地》李世民唐詩鑒賞,歡迎大家閱讀:
經破薛舉戰地
昔年懷壯氣,提戈初仗節。
心隨朗日高,志與秋霜潔。
移鋒驚電起,轉戰長河決。
營碎落星沉,陣卷橫云裂。
一揮氛沴靜,再舉鯨鯢滅。
于茲俯舊原,屬目駐華軒。
沉沙無故跡,減灶有殘痕⑴。
浪霞穿水凈,峰霧抱蓮昏⑵。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
長想眺前蹤,撫躬聊自適。
《經破薛舉戰地》【賞析】
這首詩題下原有小注:“義寧元年(617),擊舉于扶風,敗之。”可知此詩當作于陜西扶風。
隋朝末年,群雄并起。公元617年夏天,李淵與十八歲的兒子李世民從太原起兵,迅速控制了渭水流域。不久與敵對割據勢力薛舉大戰于長安西路要塞扶風。扶風一役為日后掃平各方割據勢力,統一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首詩前十句是描寫詩人當年的英姿豪氣和與薛軍激戰的情形。前四句:“昔年懷壯氣,提戈初仗節。心隨朗日高,志與秋霜潔。” 詩人回憶起自己少年時期,英氣逼人,提戈持節,英勇殺敵,心胸高如空中的朗朗晴日,志節如同秋霜一樣純潔。后六句:“移鋒驚電起,轉戰長河決。營碎落星沉,陣卷橫云裂。一揮氛沴靜,再舉鯨鯢滅。”詩人以一系列新穎的意象來作比喻:唐軍在征戰之時,其鋒芒所向,有如驚電驟起,其勢如長河的奔涌,一瀉而出。薛軍的營壘如同天外星隕,頃刻粉碎沉落,而兵陣亦如風卷橫云,頓時四分五裂,這樣,一次大戰,使得敵軍氣焰大為收斂,再次戰斗,就將兇暴的敵人(鯨鯢,古人認為是兇猛的大魚,雄者為鯨,雌者為鯢)徹底消滅。在這六句中,詩人略去了戰爭中的細節,而是用高度概括的形象,一氣直下,勢如破竹,力如千鈞。
第二大段寫重過戰地的所見所感。前兩句:“于茲俯舊原,屬目駐華軒。”詩人來到扶風戰場,停下有華蓋的帝王之車,俯視著舊日激戰的川原。“沉沙無故跡,減灶有殘痕。浪霞穿水凈,峰霧抱蓮昏。”
這四句正是他所看到的場景。當年雙方激戰的痕跡,似乎被沉沙掩埋,看不出什么跡象了,只有軍灶還依稀地殘留著一點痕跡。“減灶”,語出《史記·孫子傳》,齊將孫臏用增兵減灶的計謀,以示兵力虛弱,誘魏將龐涓進入包圍圈,將其殲滅。這里的“減灶”,實指軍灶,同時也補足了上一段對戰爭的描寫:不僅有戰場上的力的明爭,而且有帷幄中的智的暗斗。然而這一切,似乎都成為歷史的陳跡了。那中原上的水波在晚霞的照射下,多么明凈;遠處的峰巒有如蓮花,在薄霧的籠罩中,顯得朦朦朧朧。“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長想眺前蹤,撫躬聊自適。”斗轉星移,世界轉眼之間千變萬化,人間萬物,今昔非比。想想多年來的沙場浴血奮戰,看著眼前的太平天下,才深感自慰。
這首詩全篇采用今昔對比,既有英姿勃發的少年豪杰的形象,又有氣概浩瀚的英年帝王的形象,既有激烈的沙場征戰描寫,又有和平時期的圖景,既有世事滄桑,萬物無常的感慨,更有氣吞長河剛健奔放的帝王氣概,既豐富了人物性格,又增加了詩歌的張力。
這首詩除開始二句和結尾二句為散句外,中間全是一對一對的聯句,排疊而下,它在語言的工整和詞性的對偶上,繼承了齊梁詩的特點,為唐詩逐步向排律發展,首開風氣,是一種創造中的探索。
看了“《經破薛舉戰地》李世民唐詩鑒賞”還想看:
1.有關戰爭的詩詞
2.滕王閣詩 王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