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二)》唐詩鑒賞
《過華清宮絕句三首》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組詩作品。這三首詩借古諷今,選取了唐玄宗不惜勞民傷財為楊貴妃供應荔枝,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二)》唐詩鑒賞,歡迎大家閱讀。
過華清宮絕句三首⑴
其二
新豐綠樹起黃埃⑹,數騎漁陽探使回⑺。
霓裳一曲千峰上⑻,舞破中原始下來⑼。
《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二)》【注釋】
⑴華清宮:《元和郡縣志》:“華清宮在驪山上,開元十一年初置溫泉宮。天寶六年改為華清宮。又造長生殿,名為集靈臺,以祀神也。”
⑹新豐:唐設新豐縣,在陜西臨潼縣東北,離華清宮不遠。黃埃:馬隊奔馳踏起的塵土。
⑺漁陽探使:《全唐詩》此句下注:“帝使中使輔璆琳探祿山反否,璆琳受祿山金,言祿山不反。”
⑻霓裳:《霓裳羽衣曲》,當時的宮廷舞曲,是唐玄宗根據西涼節度使楊敬述進獻的印度《婆羅門》舞曲十二遍親自改編而成的。千峰:指驪山的眾多山峰。
⑼舞破中原:指唐玄宗耽于享樂而誤國,導致安史之亂。
《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二)》【白話譯文】
綠樹環繞的新豐一帶不時可見黃塵四起,那是前往漁陽的探使返回。他們謊報軍情,唐玄宗和楊貴妃仍舊沉溺于歌舞,直至安祿山起兵,中原殘破。
《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二)》【賞析】
此題共三首,是杜牧經過驪山華清宮時有感而作。
唐玄宗時,安祿山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后伺機謀反,玄宗卻對他十分寵信。皇太子和宰相楊國忠屢屢啟奏,方派中使輔璆琳以賜柑為名去探聽虛實。璆琳受安祿山厚賂,回來后盛贊他的忠心。玄宗輕信謊言,自此更加高枕無憂,恣情享樂了。“新豐綠樹起黃埃,數騎漁陽探使回”,正是描寫探使從漁陽經由新豐飛馬轉回長安的情景。這探使身后揚起的滾滾黃塵,是迷人眼目的的煙幕,又象征著叛亂即將爆發的戰爭風云。
詩人從“安史之亂”的紛繁復雜的史事中,只攝取了“漁陽探使回”的一個場景,是頗具匠心的。它既揭露了安祿山的狡黠,又暴露了玄宗的糊涂,有“一石二鳥”的妙用。
如果說詩的前兩句是表現了空間的轉換,那么后兩句“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則表現了時間的變化。前后四句所表現的內容本來是互相獨立的,但經過詩人巧妙的剪接便使之具有互為因果的關系,暗示了兩件事之間的內在聯系。而從全篇來看,從“漁陽探使回”到“霓裳千峰上”,是以華清宮來聯結,銜接得很自然。這樣寫,不僅以極儉省的筆墨概括了一場重大的歷史事變,更重要的是揭示出事變發生的原因,詩人的構思是很精巧的。
將強烈的諷刺意義以含蓄出之,尤其是“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兩句,不著一字議論,便將玄宗的耽于享樂、執迷不悟刻畫得淋漓盡致。說一曲霓裳可達“千峰”之上,而且竟能“舞破中原”,顯然這是極度的夸張,是不可能的事,但這樣寫卻并非不合情理。因為輕歌曼舞縱不能直接“破中原”,中原之破卻實實在在是由統治者無盡無休的沉醉于歌舞造成。而且,非這樣寫不足以形容歌舞之盛,非如此夸張不能表現統治者醉生夢死的程度以及由此產生的國破家亡的嚴重后果。此外,這兩句詩中“千峰上”同“下來”所構成的鮮明對照,力重千鈞的“始”字的運用,都無不顯示出詩人在遣詞造句方面的深厚功力,有力地烘托了主題。正是深刻的思想內容與完美的表現手法,使之成為膾炙人口的名句。全詩到此戛然而止,更顯得余味無窮。
看了“《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二)》唐詩鑒賞”還想看:
1.寄情于景古詩經典語錄
2.關于收集古詩的手抄報
3.一到四年級古詩詞手抄報
4.以古詩配畫為主題的手抄報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