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江畔獨步尋花鑒賞
《江畔獨步尋花》是杜甫所作的七首絕句組詩,講的是在一個春色無限、陽光明媚的日子里,杜甫獨自一人在錦江江邊散步,欣賞這春天里花枝招展、彩蝶翩翩、鶯鳥歌唱的美麗景色。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杜甫江畔獨步尋花鑒賞,歡迎大家閱讀。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鑒賞
這七首詩中,杜甫在描述了自己獨游江畔時所欣賞到的美景之余,也表達了詩人本身對于美好安寧生活的熱愛。此外,在這首詩中,也包含了詩人在久經戰亂后重得安定的愉悅心情。全詩的描述中動靜結合,盡管沒有聲色,字里行間卻栩栩如生,甚有風味。
第一首詩是從杜甫獨步尋花的起因寫起,主要講的是他惱花;第二首詩寫的是當詩人獨自一人漫步到江邊時,看到了一派繁花似錦的景象;第三首講的是某些別人家的花,紅白錯落,目不暇接;第四首表達的是詩人遙望少城中的花,在腦海中浮現出花開之盛以及大眾之樂的景象;而第五首詩寫的是黃師塔前面的桃花;第六首主要講述的是杜甫成都草堂附近的鄰里黃四娘家開滿花的春光景色;最后一首則是詩人對賞花、愛花以及惜花的總結。
杜甫這組組詩的上四首分別描述了詩人自己因為惱花、怕春、報春以及憐花因而表露出來的憂愁感傷的情緒;而后面三首詩歌則展現出了詩人在賞花時表露出的愉悅之情,飽含了一種對于春色留不住的惋惜與感嘆。詩歌全文脈絡清晰,層次有序,有如一幅江畔尋花圖一般,展現了杜甫對于花的珍惜以及身處美好生活中時對于美好事物能夠常留的希冀。
望岳 杜甫
《望岳》是杜甫的系列作品,共有三首,第一首詩描述的是泰山的雄偉與秀麗,流露出了對于祖國大好河山的的熱愛,也表現了詩人本人不畏艱險的雄心氣魄;第二首詩贊詠的是華山,講述了詩人官場失意的郁郁不得志;第三首詩感嘆的是衡山,表達了詩人濃烈的愛國忠情。
第一首詩是杜甫青年時期的詩作,將其本人的浪漫與激情展露得淋漓盡致,全詩沒有未曾一個“望”字,卻絲毫沒有脫離詩文的主題“望岳”,從前到后沒有一句不是在圍繞主題描寫的。由遠及近,由凝望至俯瞰,詩人通過對已泰山氣勢恢宏雄壯的描寫,抒發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大志,洋溢著欣欣向榮的蓬勃朝氣。
第二首詩詠華山,華山同樣雄偉,但這首詩卻顯然是一首失意之作,此時的杜甫在官場顛沛流離,人至中年依舊仕途不順,言語中盡顯彷徨之寂寥與落寞。且杜甫通過寫華山雖高,卻難以登頂的遺憾,也在側面表達了詩人心中有欲盡忠卻報國無門的苦悶。杜甫徒有一腔熱血,卻屢屢受冷,官場之路坎坷不堪,最終只得心生厭倦,于喧囂塵世中尋一處荒涼以自療。
第三首望岳,杜甫寫于晚年,頭尾論述,中間寫景敘述,其中自“渴日絕壁出”到“散風如飛霜”寫衡山景象的部分,則是全篇的中心所在。杜甫在這首詩中強烈地表達了愛國之情,于詩文的字里行間溢于言表。
春望 杜甫
《春望》是杜甫表達愛國之情的一首五言詩歌,前四句描述了長安城殘破不堪的景象,蘊含了詩人對于國家盛衰的感慨;而后四句突出了詩人惦記家人、心系國家的情感,飽含了悲哀凄涼。全詩格律工整,嚴密緊湊,頷聯承上啟下,與首、頸兩聯交相呼應,尾聯強調了憂國的思慮致使頭發花白稀疏,全詩對仗精妙,言語情感悲壯。
杜甫在創作此詩時,正逢安祿山叛變,潼關被攻占后,唐玄宗逃向四川。肅宗登基后,杜甫將家里安置好便一人投奔朝廷,結果中途被俘虜,押送長安。此時身在淪陷區的詩人親眼目睹了長安城的蕭條面貌,心中五味雜陳,于哀痛中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
全詩大意為國都長安已經被叛軍所占,唯有祖國的大好河山依然不變。此時春光無限,城中卻雜草叢生。面對這樣悲慘的時局,萬分感慨,就算看見花開也會忍不住落下熱淚。感傷離別的苦楚,就算聽到鳥鳴聲也不禁心驚膽戰。戰火不斷,已經持續了三個月之久,此時的一封家書抵得過萬金銀兩的價值。不知不覺間,撓頭會發現自己滿頭的白發更是稀疏,幾乎難以束起來,簪子都要插不住了。
這首詩的藝術特點,一方面詩人在寫作上情景相融,前四句主要寫景,后四句重在抒情,但彼此不脫離,以景抒情,情中有景。其次詩人在言語上注重強烈的反差對比,以逆轉來加深自己的深沉意境。此外,詩人善用“破”、“濺”、“驚”等字來加深語言動態,深化個人情感。
看了“杜甫江畔獨步尋花鑒賞”還想看:
1.杜甫愛情詩歌欣賞
2.杜甫的古詩文欣賞
3.六年級語文下冊必背古詩詞江畔獨步尋花
4.杜甫《江村》的原文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