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學英語的趣事
毛主席晚年學英語成效顯著,甚至在飛機上也還堅持學英語,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毛澤東學英語的趣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毛澤東學英語的趣事:據毛主席的政治秘書林克的日記記載,那是1957年春,毛主席南下視察工作,3月19日晨,從徐州飛往南京途中他學英語時,由身邊攝影師拍攝的。
毛澤東是在1910年到湘鄉東山高等小學讀書時才知道世界上還有“英語”這門課程的。這一年,他17歲。從1910年秋到1918年夏,毛澤東先后換了五所學校,這些學校都開設了英語課。大概因為他當時的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國學和社會上,因此對英語重視不夠,并未真正學好。從湖南第一師范畢業后,為了能直接看懂外文書刊,并為日后出國做準備,毛澤東又開始補習英文,但收效不大。
此后,毛澤東在湖南創建黨的早期組織,投身革命洪流,更加沒有時間來補習英文了。但是,他心中一直懷有學好英語的愿望。
在延安時期,他還自學了一段時間的英語。1946年8月,毛澤東接見美國著名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第一次提出了“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這個著名論斷。當時翻譯把“紙老虎”這個詞翻譯成“Scare-crow”。
毛澤東立即打斷談話,問斯特朗:“‘Scare-crow’是什么東西?”斯特朗回答說:“那是扎成的人形,農民把它豎放在田里嚇唬烏鴉。”毛澤東聽后,立即表示這樣翻譯不夠確切。他說:“紙老虎并不是嚇唬烏鴉的死東西。它是用來嚇唬孩子的。它看起來像可怕的老虎,但實際上是硬紙板做成的,一受潮就會發軟,一陣大雨就會把它沖掉。”接著,毛澤東就自己用英語說:“紙老虎(paper-tiger)。”
可見毛澤東對英語,對外語的領悟能力。只是在嚴酷的戰爭環境里,毛澤東的英語學習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不可能接受系統訓練,達到專業水平。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又萌發了學習英語的念頭。雖然工作繁忙,但是已經年過花甲的毛澤東學習積極性極高,每天都堅持學習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的英語。外出視察或開會時,他就利用坐火車、飛機、輪船的時間來學英語。旅途很辛苦,但毛澤東一學英語就忘記了疲勞。曾為毛澤東開專機的李恩如回憶說:“毛主席每次上飛機后,首先把書放在茶幾上。他在飛機上常看外語書。有一次,毛主席視察回來,飛機已經著陸了。許多領導和群眾在機場迎接。可是,左等右等不見毛主席走出飛機。機場上的人都很著急,不知機艙里發生了什么事。原來,毛主席正在聚精會神地學外語呢!”隨行的攝影師見此情景,拿起相機按下了快門,拍下了這張珍貴的照片。
據林克(1954年秋開始擔任毛澤東的國際問題秘書,一直到1966年。在那段時間,他除了秘書工作外,大部分時間幫毛澤東學習英語)回憶,1950年代和1960年代是毛澤東學英語興致最高的時候。他在國內巡視工作期間,無論是在火車上,還是在輪船上,都隨時抓緊時間學英語。有時哪怕只有個把小時也要加以利用。1957年3月17日至20日,他先后在天津、濟南、南京和上海的干部大會上作報告,講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當時他的工作很緊張,但在旅行途中仍以學習英語為樂趣。1958年9月10日至21日,他巡視長江流域的湖北、安徽、江蘇、上海、浙江等省市,沿途參觀工廠、礦山、學校、公社,大部分行程是乘汽車,每天都要乘六七個小時,途中十分辛苦,即使如此,學起英語來仍很有精神。
幫助毛澤東學英語除了他的秘書林克,還有章士釗的女兒章含之,后來是唐聞生、王海容等人。那時毛澤東熟悉的單詞和短語還不多,于是他先從閱讀英語版的《人民日報》、《北京周報》、新華社的英語新聞和政論文章入手,再逐步學習《矛盾論》、《實踐論》、《莫斯科會議宣言》等的英譯本。毛澤東很重視工具書,學英語也是如此,身邊經常放著兩本字典,一本是《世界漢英字典》(盛谷人編,世界書局1935年出版),一本是《英漢四用辭典》(詹文滸主編,世界書局1939年出版),以備查閱。
每次到外地視察時,他都帶著字典走。遇到生疏的單詞和短語,他就翻閱英漢或漢英字典,然后在書本空白處密密麻麻地記下來。看到主席如此發奮學習英語,考慮到他工作繁忙,他的英語老師就事先把毛澤東未學的單詞抄出來,然后幫他查字典,以卡片的形式抄下來。在主席的遺物中,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英語單詞卡片。
據章含之回憶(她1964年元旦后開始教毛澤東學英語),1964年夏,毛澤東就暫停學習英語了。他對章含之說:“我的老師啊,有件事要同你商量。我的英語課恐怕要暫停了。黨內出了點大事,我最近要處理很多事,很忙,顧不得學英語了。等忙完了再接著學,好不好?”
后來毛澤東并沒有因為“__”就不再學習英語了,正如他對章含之所說的,是“暫停學習”。從毛澤東保留的英語卡片上“打開了中美人民之間關系中新的一頁opened a new page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peoples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出口export”、“進口import”等內容,我們可以得知,毛澤東1970年代初期已經恢復了英語學習。
毛澤東把學習英語的重點放在閱讀政論文章和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上,因為這些文章和著作的內容,他非常熟悉,學習時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句型變化和句子的結構以及英語詞類的形式變化上。從英語卡片上“必然王國realm of necessity”、“自由王國realm of freedom”、“認識了必然就是自由To know necessity is freedom”等內容可以看出毛澤東在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視對馬列著作的學習。
在《共產黨宣言》和《矛盾論》的英譯本上,他從第一頁到最后一頁,都做了詳細批注。有些著作,他學習過多遍,如《矛盾論》的英譯本他就先后學習過三遍,并在封皮的內頁記下了三次閱讀的時間: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開始讀第一遍;一九五九年十月三十一日開始讀第二遍;一九六一年十月九日開始讀第三遍。
毛澤東反復強調說:“我學英語是為了研究語言,用英語同漢語來比較。如果有機會,我還想學點日文。”但由于工作太忙,毛澤東學日語的愿望并沒有實現。
毛澤東不僅自己歷來重視外語的學習,新中國成立后,他多次提倡干部學習外語并身體力行。
1958年1月,他建議在自愿的原則下,中央和省市的負責同志學習一種外國語,爭取五年到十年的時間內達到中等程度。1959年廬山會議期間,他又重申了這一建議。到了1970年代,他還提倡60歲以下的同志學習英語。
他曾詼諧地說:“我活一天就要學習一天,盡可能多學一點,不然,見馬克思的時候怎么辦?”毛澤東的意思是,只有學好了英語,見了不會說中文的馬克思才有可能說上話,才有可能交流思想。
了解了這些以后,再回頭思考毛主席在飛機上學英語的訣竅,其實很簡單,就是專心致志。
仔細看看毛主席學習英語過程,很多都是在外出視察的途中,都是相對零碎的時間,同時又是相對安靜的時候。
另外一點要注意的是,他從研究語言角度去學習,這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比較學習法,也就是說毛澤東在精通一門語言——母語中文的前提下,再來學習第二種語言,這樣就可以比較,比較學習法就可以實現高效率。
最根本的還是主席的勤奮精神,這是舉世公認的。就憑毛主席那么大年紀,讀《共產黨宣言》英文版,就讀了三遍,這在當代中國,都是極其罕見的。
毛澤東簡介: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沖的一 個農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卓越的領導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拓者,是近代以來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是領導中國人民徹底改變自己命運和國家面貌的一代偉人。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毛澤東被視為是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志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100個人物之一。
直至今日,毛澤東在中國及世界各國仍是一個評價不一的人物。
毛澤東是世界現代史上最重要,同時也是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中共現在認為毛澤東當然是偉大領袖,但是在其政治生涯后期也就是他的晚年犯了嚴重錯誤,鄧小平說毛澤東是“七分功三分過”。他的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國人民的愛戴。民運、自由主義者認為他是用共產主義改造中國社會的狂人,造成大量人口死亡的大獨裁者,更造成了(舊)中國(儒道)文化傳統和(官僚-地主-傭農)社會結構的斷裂,毛澤東思想的支持者認為他是偉大的共產主義者,領導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國家的基本統一,結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在執政期間新中國成立初期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完善的工業和國防科研體系,擺脫了任人宰割的局面,是開始了中國快速現代化的進程的偉大領袖。。
《毛澤東思想》作為馬列主義在中國的發展,仍然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的指導思想,被列入各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他開創的人民戰爭理論是解放軍的指導作戰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