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其手的歷史典故
導語:比喻暗中勾結,隨意玩弄手法,串通作弊。
故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國出兵侵略鄭國。以當時楚國那么強大,弱小的鄭國,實在沒 有能力抵抗的,結果,鄭國遭遇到戰敗的厄運,連鄭王頡也被楚將穿封戌俘虜了。戰事結束 后,楚軍中有楚王弟公子圍,想冒認俘獲鄭頡的功勞,說鄭王頡是由他俘獲的,于是穿封戌 和公子圍二人便發生爭執,彼此都不肯讓步,一時沒有辦法解決得來。后來,他們便請伯犁 作公正人,判定這是誰的功勞。
伯州犁的解紛辦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張要知道這是誰的功勞,最好是問問被俘的鄭 王。于是命人帶了鄭王頡來,伯州犁便向他說明原委,接著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 公子圍,用下手指代表楚將穿封戌,然后問他是被誰俘獲的。鄭王頡因被穿封戌俘虜,很是 恨他,便指著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圍所俘虜。于是,伯州犁便判定這是公子圍的功勞。
出處說明
“上下其手”這句成語便是出于這個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顛倒是非的意思。 在現在的社會中,這種情形是常常會發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應 得,難逃被懲處的厄運;于是暗地里進行賄賂,或請托親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結果大事 化小,小事化無,仍得消遙法外。像這種參與其事的人,從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說是:“上 下其手”了。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記載:二十六年,楚侵鄭。五月,至于城麇。鄭皇頡戍之。出與楚師戰,敗,穿封戌囚皇頡。公子圍與之爭之。正(1)于伯州犁。伯州犁曰:“請問于囚。”乃立(2)囚。伯州犁曰:“所爭,君子(3)也,其何不知!”上(4)其手,曰:“夫子為王子圍,寡君之貴介弟也。”下其手,曰:“此子為穿封戌,方城外之縣尹也。誰獲子?”囚曰:“ 頡遇王子弱焉(5)。 ”
(1)正:求證。
(2)立:使動用法,解釋為讓囚犯立于判決現場。
(3)君子:此處指囚犯皇頡(xie讀為協,頡頏之頡)。
(4)上:大體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解釋為抬高手,下其手解釋為放下手。第二種,上其手為用上手指,下其手為用下手指,分別指示兩人,有意偏袒公子圍,以為譎詭之事。當今亦有以拇指暗中指示勾結,徇私舞弊者,大抵如古人之上下其手,則第二種較為貼切。
(5)焉:相當于“于之”,之代公子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