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圍魏救趙歷史典故
圍魏救趙指用包抄敵人的后方來迫使他(她)撤兵的戰術。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圍魏救趙歷史典故,希望能幫到你。
關于圍魏救趙歷史典故
戰國時期,魏國派軍隊進攻趙國。魏國的軍隊很快包圍了趙國首都邯鄲,情況十分危急。趙國眼看抵擋不住魏的攻勢,趕緊派人向齊國求救。
齊國大將田忌受齊王派遣,準備率兵前去解救邯鄲。這時,他的軍師孫臏趕緊勸他說:“要想解開一團亂麻,不能用強扯硬拉的辦法;要想制止正打斗得難分難解的雙方,不宜用刀槍對他們一陣亂砍亂刺;要想援救被攻打的一方,只需要抓住進犯者的要害,搗毀它空虛的地方。眼下魏軍全力以赴攻趙,精兵銳將勢必已傾巢出動,國內肯定只剩下一些老弱殘兵。魏國此時顧了外頭,國內勢必空虛。如果我們此時抓住時機,直接進軍魏國,攻打魏國都城大梁,魏軍必定會回師來救,這樣,他們撤走圍趙的軍隊來顧及首都的緊急情況,我們不是就可以替趙國解圍了嗎?”
一席話說得田忌茅塞頓開,他十分贊賞地說:“先生真是英明高見,令人佩服。”
孫臏接著又補充說:“還有一點,魏軍從趙國撤回,長途往返行軍,必定疲憊不堪。而我軍則趁此時機,以逸待勞,只需在魏軍經過的險要之處布好埋伏,一舉打敗他們不在話下。”
田忌嘆服孫臏的精辟分析,立即下令按孫臏的策略行事,直奔魏國首都大梁,而且把要攻打大梁的聲勢造得很大,一邊卻在魏軍回師途中設下埋伏。
果然,魏軍得知都城被圍,慌忙撤了攻趙的軍隊回國。在匆忙跋涉的途中,人馬行至桂陵一帶,不防齊軍擂鼓鳴金,沖殺出來。魏軍始料不及,倉皇抵御,哪里戰得過有著充分準備的齊軍。魏軍被殺得丟盔棄甲,還沒來得及解救都城,便幾乎全軍覆沒。這次戰爭,齊軍大獲全勝,趙國也得到了解救。
其實,事物之間是相互制約的,看問題不能就事論事或只注意比較顯露的因素,而要抓住問題的關鍵和要害,避實就虛,這樣來解決問題可能更為見效。
圍魏救趙歷史典故現代案例
黃興運槍
1911年4月,孫中山領導的“黃花岡起義”前,黃興押運一條裝有武器彈藥的商船到了廣州碼頭,清政府盤查得很嚴。幾個稽查員上船打開了幾個箱子,里面是香蕉、衣物,如果再往下查,就是武器彈藥了!黃興不由急中生智:他讓兩名船員扛起二個箱子就往岸上跑,稽查以為是違禁物品,趕忙追上去,打開箱子一看,卻只是兩箱滿滿的外國好酒。黃興趕上,故意罵船員是“不要命的酒鬼”,又殷勤地把兩箱好酒敬獻給稽查。事后,去酒館請稽查飽餐了一頓。這頓飯吃了有幾個小時,等稽查醉熏熏地返回時,船上的武器彈藥早已搬走。黃興以“虛”化“實”的計謀,巧妙地運用了“圍魏救趙”之聲東擊西的計策,從而化險為夷。
美軍襲日
日本從1941年中開始向東南亞的發展引起了這個地區主要強國的不安,十年來這些國家對日本的發展的不滿頂多局限于遞交外交抗議書,但1941年7月美國、英國和荷蘭殖民政府對日本宣布禁止向日本運輸戰略物資,尤其是鋼和石油。這一步對日本的經濟和軍事都有威脅,其目的是迫使日本限制它在東南亞的活動,回到談判桌邊。羅斯福下令讓艦隊駐扎在珍珠港(由于它離日本比美國西海岸要近得多,因此它對日本是一個直接威脅)也是這個目的。羅斯福認為這個決定是如此重要,以至于當理查遜對這個決定提出抗議時,他將理查遜解職。但美國和其它國家的反應似乎只是加強了日本軍方的決定,占領和利用這個地區。日本的石油產量很小,而提煉的石油的儲藏更少,因此禁運對日本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日本政府決定占據亞洲,尤其是東南亞的資源作為對禁運的回答。他們不能假設,假如他們開始行動了,美國會在一旁袖手旁觀。這是山本五十六考慮事前消滅美國在太平洋的力量的原因。
他襲擊珍珠港的海軍基地的主意是實現這個戰略目的中的一個戰術步驟。日本資料顯示山本于1941年初開始考慮襲擊珍珠港。數月后,在做了一些預先考察后,他被批準開始準備這個行動。日本海軍內部有強烈的反對這樣一個行動的力量。山本威脅,假如這個行動被中止的話,他將引退。1941年夏,在一次由昭和天皇親自出席的帝國會議上,這個行動正式被批準。11月,在另一次天皇親自出席的帝國會議上,出兵太平洋的決定被批準。在11月的會議上還決定,只有在美國完全同意日本主要要求的的情況下才放棄這次行動。
同樣是因為日本后方需要大量戰略物資而不得,美國等國拖延或者不給予,表明刻意削弱日該國家力量,使得本來戰斗力空虛的日該國內,物資也短缺,達到了利用自身優勢削弱他國的目的,接著就是等待機會.
日本襲擊珍珠港,使得美國不論是不得已還是主動出擊,都具有正義的前提,師出有名,而美國在歐洲戰場上且不論,單看在太平洋戰場上的舉動,基本都是避免在中國的大面積正面戰場上和日軍糾纏,當然美軍也沒有那么多兵力,美國選擇靠近日該國土或者周圍領域和日軍激戰.最后當然是用兩顆原子彈,迫使日本最終的投降.
美國巧妙的利用圍魏救趙計策,特點是主動制造敵對國的弱點或者虛弱的地方,避開敵對國精銳的正面部隊,打擊其根本的但是最弱的地方
看了圍魏救趙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