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起蕭墻的歷史典故介紹
禍起蕭墻,指禍亂發生在家里;比喻內部發生禍亂;也比喻身邊的人帶來災禍,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禍起蕭墻的歷史典故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禍起蕭墻的歷史典故介紹
公元前659年季友立公子姬申為國君,即為魯僖公。同年,季友迫使莒國將魯國亂臣慶父交還魯國。由于季友對魯國王室忠心耿耿,為維護魯國的安定做出了貢獻,僖公便把汶水北面的土地及費這個地方賜給了季友,并命季氏世代為上卿。從此,費地成為季氏的私邑。從此季友的子孫被稱為季孫氏。
季孫氏以顓臾國靠近費邑,以后會給子孫造成威脅為借口,要出兵伐顓臾。顓臾在商代即是方國,故址在今平邑縣柏林鄉,至今平邑鎮東還有顓臾村。周成王時顓臾成為魯國附庸。顓臾地處魯國首都曲阜和季氏采邑費城之間,周王室曾授權其祭祀少皋和蒙山,季氏要對這樣一個處在魯國疆域之內的附庸國大動干戈,這使孔子十分反感。
他說,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季孫氏當時只是一個卿大夫,是不能擅自征伐的。季孫氏家臣子路和費邑宰冉求把這個消息告訴了老師孔子。孔子講了一番季氏不應伐顓臾的道理,最后說:“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一語點破了季氏伐顓臾的真正原因。
蕭墻,指宮室內當門的小墻或屏風。“蕭墻之內”暗指魯君。當時,季孫氏把持魯國朝政,擔心一旦魯君起兵收回主權,顓臾會憑借地利幫助魯君,便想先下手為強,消滅顓臾。所以孔子說,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魯君(蕭墻之內)。
孔子這句話,以后成為成語“禍起蕭墻”,喻指禍亂出自內部。
關于禍起蕭墻的歷史典故
注音
蕭墻:指的是古代的一種擺在室內的家具--屏風(蕭墻是古代國君宮殿大門內(或者大門外)面對大門起屏障作用的矮墻,又稱"塞門";蕭墻的作用,在于遮擋視線,防止外人向大門內窺視)。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示例
不照這么辦法,恐~,勢且波及全國,總統不如通權達變,暫歇風潮為是。(《民國演義》第八十回)
出處 《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示例 不照這么辦法,恐~,勢且波及全國,總統不如通權達變,暫歇風潮為是。(蔡東藩、許禍起蕭墻典故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八十回)
原文:
《季氏將伐顓臾》
季氏將伐顓(zhuān)臾。冉有、季路(兩人是孔子的弟子,也是季氏的臣子)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看了禍起蕭墻的歷史典故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