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微笑的歷史典故介紹
"拈花微笑"也作"拈花一笑",佛教語,禪宗以心傳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對禪理有了透徹的理解,二是彼此默契、心神領會、心意相通、心心相印。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拈花微笑的歷史典故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拈花微笑的歷史典故介紹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靈鷲山上請佛祖釋迦牟尼說法。大梵天王率眾人把一朵金婆羅花獻給佛祖,隆重行禮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羅花,意態安詳,卻一句話也不說。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覷,唯有摩訶迦葉破顏輕輕一笑。佛祖當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萬有的精深佛法,熄滅生死、超脫輪回的奧妙心法,能夠擺脫一切虛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處難以言說。我以觀察智,以心傳心,于教外別傳一宗,現在傳給摩訶迦葉。"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縷袈裟和缽盂授與迦葉。這就是禪宗"拈花一笑"和"衣缽真傳"的典故。中國禪宗把摩訶迦葉列為'西天第一代祖師'。
佛祖所傳的其實是一種至為詳和、寧靜、安閑、美妙的心境,這種心境純凈無染、淡然豁達、無欲無貪、無拘無束、坦然自得、超脫一切、不可動搖、與世長存,是一種"傳法"、"涅盤"過程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領會,不需要用言語表達。而迦葉的微微一笑,正是因為他顯現出法喜,這種傳法,佛祖傳衣缽境界,被禪宗推崇。
拈花微笑的歷史典故出處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
爾時大梵天王①即引若干眷屬來奉獻世尊②于金婆羅華③,各各頂禮佛足④,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即拈奉獻金色婆羅華,瞬目揚眉,示諸大眾,默然毋措。有迦葉⑤破顏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⑥,涅盤⑦妙心⑧,即付囑于汝。汝能護持,相續不斷。"時迦葉奉佛敕,頂禮佛足退。
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卷一
世尊于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⑨,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佛陀拈花微笑是2500多年之前的秘密,當時在場者只有迦葉尊者微笑會意,這是禪宗的開始。筆者不敢妄猜圣意,但可以從禪宗的不立文字,以心印心,教外別傳中受到啟發。蓮花是佛教的代表,它具有花果同時的獨特成長特性,代表了宇宙演化的實相;蓮花出淤泥而不染,代表清凈心的佛性,清凈心處理事物條理分明,人人皆有佛性,菩薩入世渡眾生,出淤泥而不染;蓮藕似空非空,代表了世界的本性。
拈花微笑作者簡介
圣嚴法師,1930年出生于中國江蘇省南通縣。十三歲出家,曾于臺灣高雄山中閉關六年,嗣后留學日本,1975年獲得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
法師歷任中國文化大學教授、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所長、美國佛教會副會長及譯經院院長,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發行佛學學報及佛學研究年刊,為輔大、政大、文大博士及碩士研究生擔任論文指導。又創辦法鼓山國內外禪修、文教、慈善體系的人文社會大學、僧伽大學、僧團道場、七個基金會、中英文四種定期刊物。他以中日英三種語文,在亞、美、歐各州出版著作近百種。
他是國際知名的禪師、教育家、學者、作家,特別重視戒行的提倡、禪修的實踐、知見的厘清,且以精湛的佛學義理,配合健康淺易的修持方法,指導修禪。
他所推動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凈土;主張以教育完成關懷的任務,以關懷達到教育的目的。
看了拈花微笑的歷史典故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