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作俑者成語典故簡介
始作俑者該成語出自《孟子·梁惠王》篇,"始作俑者,其無后乎"。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始作俑者成語典故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始作俑者成語典故介紹
這句成語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zhàn)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么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xiàn)在大王的廚房里有的是肥肉,馬廄里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饑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么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么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后乎這句話,后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chuàng)始人。
始作俑者成語資料
出處摘引
始作俑者一詞最早見于《孟子·梁惠王》篇:"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轉述且史無前例地記載了孔子的這句話,至于孔子確曾說過,還是孟子的托偽之辭,已不能有定論。現(xiàn)代學者給出官方注解是,"那個最早發(fā)明用陶俑替代真人殉葬的人,大概不會有后代吧"。對"無后"解釋為沒有后代,是孟子其書的另一句話的影響,即"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是否真應當這樣解釋,需要進一步考證。
該成語出自《孟子·梁惠王》篇,"始作俑者,其無后乎"。舊說:"最早開始用木或陶等制作俑人來代替真人進行殉葬的人,引申為某種惡劣風氣的開創(chuàng)者",其實是從東漢趙岐以來的誤解,溥正做了糾正,本意應該指最早開創(chuàng)好的風氣的人。
以上說法并無考證,根據現(xiàn)代漢語第6版詞典解釋"孔子反對用俑殉葬,他說,開始用俑殉葬的人,大概沒有后嗣了吧!(見于《孟子·梁惠王上》后泛指惡劣風氣的創(chuàng)始者)"
孔子思想聯(lián)系
另有一些人試圖讓原有解釋說得通,認為孔子本意連傭都不應陪葬,因為是人形的,更別提用活人了。可這種解釋未免過于牽強,只不過像人而已,孔子也不至于罵他斷子絕孫吧?若此句真的是孟子引述孔子的話,孔子又豈會如此謾罵?綜合孔子的仁愛思想和宗法觀念都可以看出,隨口說出這么一句詛咒的話,非但和他慎言篤行的思想不符,更與其仁者愛人仁愛待人的思想相悖。
看了始作俑者成語典故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