鵬程萬里成語典故介紹
鵬程萬里比喻前程遠大。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鵬程萬里成語典故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鵬程萬里成語典故介紹
有一句話叫做“鵬程萬里,扶搖直上”,這里鵬程萬里的意思是形容贊譽之情,人們經常用這個成語故事鼓勵年輕有為與志向、目標遠大者。比如生意開張的時候人們送的匾額上就經常看到這句話。那么,這句話的出處是在哪里呢,也許就比較少人知道了,其實這句話是古代我國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子在他的名作逍遙游中講述的一個故事。
春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莊子在一篇名叫《逍遙游》的文章中講述了這樣一則寓言故事: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北海有一條長得身體龐大,長達幾千里的大魚,名字叫“鯤”。后來,它搖身變成了一只大鳥,其背部到底有幾千里無人說得清,這就是“鵬”。當大鵬展翅高飛時,兩個張開的大翅膀像兩朵云彩掛在天上,它借著大海波動時掀起的大風飛向南海。當大鵬飛到南海的時候,兩翅拍打在水面上,激起的大浪有三千里高。它借著旋風的力量,能飛到高達九萬里的天空……后人們就根據鵬程萬里的意思總結出了這句成語。而這段故事的原文就是““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鵬程萬里成語典故出處
出自《莊子.逍遙游.北冥有魚》
“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 ”
譯:大鵬展翅,飛往南冥,激起三千里的波濤,駕馭颶風“扶搖”,一躍九萬里,一閃八千千米……
但《莊子》又說,這個故事并非他的原創,而是出自《齊諧》和《湯之問棘》。
《齊諧》目前不可考,《湯之問棘》,是今本《列子》的一部分。
按今本《列子.湯問》的說法,“鵬程萬里”跟大禹治水有關。
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失涂,謬之一國……其國名曰終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翼若垂天之云……大禹行而見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堅聞而志之。
大意是說:大禹治水,身心俱疲,卻找不到有效的辦法,恍惚之間,迷路了,到了一個陌生的國度。位于北極之北,在那里他見到一種魚,幾千里長,大魚幻化為鳥,翅膀遮天蔽日……大禹把這個經歷講給伯益,伯益心領神會,將大魚大鳥命名為鯤、鵬,史官夷堅將此事寫入夏史。
很顯然,這故事講的是大禹悟道時的體驗。
按武俠小說的套路來講,打通奇經八脈的瞬間,純陽之炁沖頂,身體的感覺正如鵬程萬里,云里霧里。
然后,大禹發現,滔滔洪水,與人體經絡的流向吻合,于是據此制訂了治水的藍圖。
大禹治水,遵循的是否人體經絡的原理呢?
《山海經》說:
河水出(昆侖虛)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入渤海,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導積石山。-----《海內西經》
積石之山,其下有石門,河水冒以西流。-----《西次三經》
《尚書.禹貢》:
導河積石,至于龍門;……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
從這些記載可以發現,大禹治水的規劃是縝密而科學的。
首先是打通源頭(積石山,今青海南部阿尼瑪卿山,三江源處)
;其次是拓寬險灘、疏通河道(龍門、呂梁、孟門),然后開鑿運河(九河),形成回流緩沖機制,并據此構建全國水運(貢河)系統。水患變成了造福百姓的水運物流系統。
這個規劃中,關鍵的一步是打通積石山,扶正源頭,使洪水歸河道,不再漫流,是后面其他步驟的前提。
大禹是怎樣知道三江源的?我們國家的科考隊費勁周折,2009年才正式確定三江源,且與大禹的判斷吻合。
還有,根據《山海經》及其他古籍的記載,黃河最初發源于昆侖虛,以水下暗流的形式北流,南返,入渤海(大致今天新疆的羅布泊),又變成暗流,出海外(一個神秘的地方),再返回西北,從積石山冒出。
這個說法令不少注家,包括《水經注》的作者酈道元,頭疼不已。《水經注》對積石山沒有給出圓滿的注腳。
地下暗河的流向現在都無法考證,古人怎么知道的那么詳細?
因為,古人懂易學,道學,統稱國學。
黃河冒出地面之前的流向,跟易學和道學的方位和原理是吻合的:西北坤出,而入東北艮位,逆行坎位(北),入于西南乾宮(渤海),出乾宮(海外)再入西北坤位潛伏。
用道學的話說:陽氣從尻部萌發,入足跟南返(陰橈脈),沿督脈(黃河)沖頂,貫尾閭,通任督,融匯百脈,夾脊而行,至于頭頂泥丸宮,陽極而陰降,沿任脈下行,潛伏臍下。周而復始。
中國的堪輿(風水)學,中醫經脈學,都是這個原理。
按照國學原理,大禹治水的第一站“積石山”,正是“鵬程萬里”這個成語的起點。鯤幻化為鵬,精化為氣,大鵬展翅,一飛沖天。
看了鵬程萬里成語典故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