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葆楨開山撫蕃的計劃
編者按:沈葆楨“開山撫蕃”政策的實施,使臺灣東西海岸連成一氣,有力地鞏固了海防,同時也改變了山區交通閉塞的狀況,促進 了土著民族由原始社會向農耕社會邁進
沈葆楨開山撫蕃的計劃
沈葆楨(1820年-1879年),字翰宇,又字幼丹。福建省侯官縣(今福州市區)人,晚清重臣,謚文肅。沈葆禎是“同治中興”時洋務運動的重臣之一,日本發動侵臺戰爭后,沈葆楨赴臺辦理海防,先后曾任船政大臣及南洋通商大臣,由此,沈葆楨開始了他在臺灣的近代化倡導之路,對臺灣近代史也有重要影響。葆禎妻林普晴是清朝著名大臣林則徐的次女。
1874年春天,日本派西鄉從道為都督,率兵侵犯臺灣。臺灣居民在石門與日本侵略軍激戰,牡丹社領導人阿祿父子等16人壯烈犧牲。日本侵略軍占領牡丹社,大肆屠殺當地居民,并且建造營房,準備長久逗留。
沈葆楨
清廷發覺事態嚴重,急忙任命沈葆楨為欽差大臣,全權處理臺灣防務。沈葆楨調動一萬大軍和大批武器裝備,趕赴臺灣;日軍進退兩難。由于英、美、法等國出面“調停”,日軍勒索中國白銀50萬兩,作為退兵的條件。
日軍撤退后,沈葆楨開始籌劃經營臺灣。那時候,臺灣的土著民族大都聚居在山區;山區人煙稀少,交通閉塞,經濟落后。從大陸遷移到臺灣的漢族人民,大都居住在沿海平原地區。為防止漢族人民與土著民族發生沖突,清廷有令,不許漢族人民進山。要開發臺灣,必須開山修路,安撫土著民族。沈葆楨上奏朝廷,請求廢除漢族人民不許進山的禁令,并得到許可。沈葆楨立刻實施“開山撫蕃”的計劃。
沈葆楨調動十九個營的官兵,分三路開山。北路以蘇澳為起點,沿東海岸南下,經新城至花蓮,全長三百多里,所開的這條山路,就是今天蘇花公路的前身。南路以鳳山的赤山為起點,經昆侖坳,達卑南(臺東),與北路連接,全長兩百多里。中路由林圮埔(云林)出發,經鳳凰山,大侖溪,到璞石閣(玉里),與北路交匯,全長兩百多里。由于山地峭壁深谷縱橫,官兵們逢山開道,遇谷架橋,筑路工程十分艱難,再加上土著民族一時不理解開山修路的重大意義,經常襲擊筑路官兵,人員傷亡很多。于是,沈葆楨采取筑壘保護的辦法,步步為營,確保筑路工程的順利進展。與此同時,他極力嘉獎有功官兵,并吸收一部分土著民族的人員做工,按工作質量付給工錢,絕不失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筑路工程的進展速度越來越快,只用了一年的時間,三條山路全部竣工,使臺灣全島的交通狀況大為改觀。接著,沈葆楨親自率領大小官員進入山區,宣布“編戶口、禁仇殺、立總目、墾番地、設番塾”等一系列撫蕃政策,鼓勵土著民族開發山林,圍墾荒地,并建設學校,吸引土著民族子弟學習文化。這些措施,深受土著民族的歡迎。
沈葆楨“開山撫蕃”政策的實施,使臺灣東西海岸連成一氣,有力地鞏固了海防,同時也改變了山區交通閉塞的狀況,促進 了土著民族由原始社會向農耕社會邁進,增強了土著民族與漢族移民之間的友好交往。從此,臺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面貌,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