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教育思想介紹
編者按:曹操倡導文武兼習,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很有現實意義。筆者有位同事,他的孩子在一所有名氣的中學。這所中學高級干部子女比較多,這位同事告訴我,學校組織學生去部隊學軍,這是多好的事情呀。
曹操的教育思想介紹
近期,隨著河南省安陽市西高穴曹操高陵當選“2009年十大考古新發現”之后,新一輪的“名實之爭”再度升溫。筆者是搞教育的,不懂考古,自然對“高陵”的真偽不敢置喙。卻因此引發了探究曹操教育思想的興趣。
曹操是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并不是教育家,那么,曹操的教育思想還有什么可以探究的嗎?
筆者以為,作為政治家,曹操深知教育的重要作用。所以,建安八年(203),他打敗了豪強勢力的代表袁紹集團,奠定了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就及時頒布《修學令》,指出:“喪亂以來,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見仁義禮讓之風,吾甚傷之。其令郡國各修文學,縣滿五百戶置校官,選其鄉之俊造者而教學之,庶幾先王之道不廢,而有以益于天下。”這表明曹操很注意運用教育手段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服務。然而,當時國家尚未統一,諸侯頻繁爭戰,曹操的主要精力不得不用于政治和軍事,難得進一步顧及教育。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裴注引《吳歷》說:“建安十八年(213),曹操攻濡須,孫權與之對壘。曹操見孫權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在緊張的戰斗中,曹操還不忘教子成才,足見他對培養接班人的重視。
曹操培養接班人確實有一套。他的長子曹昂早亡,次子曹丕、四子曹植都有文采,是建安文學的中堅,尤其是曹植,鐘嶸《詩品》稱之為“建安之杰”。曹丕的《燕歌行》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詩,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曹植的《吁嗟篇》以轉蓬為喻,形象地描繪了自己“十一年而三徙都”的生活處境和痛苦心情。詩歌末尾四句:“愿為中林草,秋隨野火燔。糜滅豈不痛,愿與根荄連。”用不惜“糜滅”,愿與根連,反襯轉蓬去根之苦,強烈地表達出詩人對“流轉無恒處”的不滿,令讀者驚心動容。前人評論說:“寫轉蓬飄蕩,淋漓生動,筆墨飛舞,千秋絕調。”(《采菽堂古詩選》卷六)曹植詩風“骨氣奇高,詞采華茂”,很能代表影響后世的“建安風骨”。曹操的三子曹彰“武藝壯猛,有將領之氣。”(《三國志·魏書·任城陳蕭王傳》)建安二十三年(218),代郡烏丸叛亂。曹彰率兵北征,身先士卒,沖鋒陷陣,不僅大破烏丸,而且讓坐山觀虎斗的鮮卑大人“請服”,北方悉平。
在教子成才,培養接班人的問題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些杰出的帝王都不成功,跟他們比,曹操可算相當成功。由此看來,我們可以從教子成才,培養接班人的角度,探究曹操的教育思想。
曹操教子的材料不算多,又零碎,但我們仍然可以從中發現一些有價值的教育思想。現將探究所得歸納成條,貢獻出來,供學者專家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一、堅信“德厚流光”的古訓,擇師重德行
曹操的用人方針是“唯才是舉”。他認為,有德行的人,未必有作為;有作為的人,未必有德行。他舉陳平、蘇秦為例,說:“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耶?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敕有司取士勿廢偏短令》)曹操自己用人,重才能,輕德行。他曾下《舉賢勿拘品行令》,要求僚屬推薦有治國用兵才能的人,即便不仁不孝,也不許遺漏。可是,曹操為諸子選擇教師卻重德行。
建安十年(205)正月,曹操攻破南皮,殺袁譚,全部占領冀州,辟冀州名士崔琰為別駕從事。曹操對崔琰說:“昨案戶籍,可得三十萬眾,故為大州也。”崔琰回答:“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親尋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聞王師仁聲先路,存問風俗,救其涂炭,而校計兵甲,唯此為先,斯豈冀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史書記載:“太祖(曹操)改容謝之。于時賓客皆伏失色。”(《三國志·魏書·崔琰傳》)足見崔琰是一位敢于仗義執言的人。第二年,曹操征并州高平,留曹丕守鄴,讓崔琰當曹丕的師傅。崔琰盡職盡責,受到曹操的賞識,曹丕的敬重。
建安十三年(208)六月,曹操任丞相,調崔琰任東曹椽。東曹椽是丞相府主管二千石以下官吏升降事宜的辦事機構。椽,是辦事機構的長官。曹操在《授崔琰東曹椽教》中說:“君有伯夷之風,史魚之直,貪夫慕名而清,壯士尚稱而厲,斯可以率時者已。故授東曹,往踐厥職。”意思是:“你有伯夷的操守,史魚的耿直,貪心者因敬慕你而變得清廉,強壯者因尊崇你而更加奮勉,你這就可以做時代的表率。所以委派你去擔任東曹椽這個職務。《谷梁傳·僖公十五年》有“德厚者流光”的說法。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影響深遠。”后人把它簡化為成語”德厚流光“。從曹操《授崔琰東曹椽教》的內容看,他堅信“德厚流光”的古訓,重視表率作用。
正是基于這種思想,建安十六年(211),曹操下《高選諸子椽屬令》,說:“侯家吏,宜淵深法度如邢顒輩。”“高選”是嚴格選拔。“椽屬”,是諸侯屬吏的正、副長官,實際上是諸侯的師傅。令文意思是:“諸侯的屬吏,應當選擇深明法理,像邢顒那樣的人。”《三國志·魏書·邢顒傳》說:“邢顒,字子昂,河間鄚人也。……時人稱之曰‘德行堂堂邢子昂’”。曹操讓邢顒為平原侯家丞,讓“名高德大“的北海名士邴原為曹丕五官府長史。長史是府內的總管。曹操指示兒子,要以師傅之禮待邴原。在《轉邴原為五官府長史令》中,曹操寫道:“子弱不才,懼其難正,貪欲相屈,以匡勵之。雖云利賢,能不恧恧!”意思是:“我兒子懦弱無才,恐怕難走正道,我有個過分的想法,委屈你去匡正勉勵他。這雖然處于我對你的信任和倚重,但不能不令我慚愧。”令文遣詞用語的謙虛和誠懇,寄托著曹操對培養接班人的殷切期望。
曹操擇師重德行的教育思想值得借鑒,如今高教界有抄襲論文的博導、學術造假的院長、提倡換妻的副教授;普教界有引導學生考試作弊的教師、校長乃至教育局長,還有大難降臨,丟下學生,只顧自己逃命的教員。師資道德素質已經嚴重地影響著革命接班人的培養。
二、倡導文武兼習,允許學有偏好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這是毛澤東詞作《浪淘沙·北戴河》中的名句。躍馬揚鞭,登山觀海,吟詩抒懷,在毛澤東筆下,東漢末年的曹操是一位文武兼備的英雄。這一形象具有真實性。
曹操能文能武。他也要求諸子兼習文武。曹操曾令工匠打造五口寶刀,取“百煉利器,以辟不祥”之意,命名為“百辟刀”。曹操作《百辟刀令》,說:“往歲作百辟刀五枚,適成,先以一與五官將,其余四,吾諸子中有不好武而好文學,將與次與之。”這個令文反映出曹操倡導文武兼習,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
曹丕在《典論自序》中回憶:“余時年五歲,上以世方擾亂,教余學射,六歲而知射,又教余騎馬,八歲而能騎射矣。”“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余是以少誦《詩》、論。及長而備歷五經、四部,《史》、《漢》、諸子百家之言,靡不畢覽。”建安二十二年(217),剛過而立之年的曹丕被立為太子。這時的曹丕已像父親一樣,文才武藝俱佳。在當太子期間,他撰寫的《典論·論文》是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的濫觴之作,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擅長擊劍,曾用甘蔗當劍,跟通曉五種兵器的奮威鄧展比武,結果擊敗對手。曹操倡導兼習文武、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在曹丕身上得到充分體現。
曹操雖然倡導文武兼習,但允許學有偏好。《三國志·魏書·任城威王彰傳》記載:“任城威王彰,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過人,手格猛獸,不避險阻。數從征伐,志意慷慨。太祖嘗抑之曰:‘汝不念讀書慕圣道,而好乘汗馬擊劍,此一夫之用,何足貴也!’課彰讀詩、書,彰謂左右曰:‘丈夫一為衛、霍,將十萬騎馳沙漠,驅戎狄,立功建號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嘗問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為將。’太祖曰:‘為將柰何?’對曰:‘被堅執銳,臨難不顧,為士卒先;賞必行,罰必信。’太祖大笑。”曹操得知三子曹彰立志為將以后,并沒有再責備他棄文好武,而“大笑”,實際上是允許曹彰學有偏好。曹操對待四子曹植也是這樣。曹植喜文而厭武。他在《與楊德祖書》中說:“仆少小好為文章,迄至于今二十有五年矣。”曹操賜他百辟刀一把,勉勵其習武。曹植作《寶刀銘》,說:“造茲寶刀,既礱既礪。匪以尚武,予身是衛。”意思是:佩戴鋒利的寶刀,并不意味著自己崇尚武功,只為防身自衛。對于曹植這種言行,曹操也沒有訓斥。允許學有偏好,按照現代教育理念說,就是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允許良好的個性發展。曹操能夠做到這點,難能可貴。
曹操倡導文武兼習,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很有現實意義。筆者有位同事,他的孩子在一所有名氣的中學。這所中學高級干部子女比較多,這位同事告訴我,學校組織學生去部隊學軍,這是多好的事情呀。一些孩子怕吃苦,不想去學軍,有些家長托關系去醫院給孩子開病假條。個別教師還把這條“經驗”向另外的學生家長推薦。這些家長、教師只知道溺愛孩子,根本不理解習武學軍對培養革命事業接班人的重要作用。
三、委以重任,在實踐中培養、鍛煉、選拔接班人
建安二十年(215)三月,曹操西征張魯,十一月張魯降,得漢中,十二月自漢中郡治所南鄭還。隨后,曹操發布《諸兒令》:“今壽春、漢中、長安,先欲使一兒各往督領之,欲擇慈孝不違吾令,亦未知用誰也。雖兒小時見愛,而長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兒子亦不欲有所私。”壽春面對孫權,漢中面對劉備,長安是西漢故都,當時都是重鎮。令文意思是:“當今壽春、漢中、長安這三個重鎮,先打算各派一個兒子去駐守治理。想選派慈善、孝順不違背我命令的,也不知道用誰好。兒子們雖然小時候都被我疼愛,但長大后德才俱好的,我一定重用他。我說話算數,不但不對我的部下有偏私,就是對兒子們也不想有偏私。”《諸兒令》反映出曹操對兒子們敢于委以重任,在實踐中培養、鍛煉、選拔接班人的教育思想。
曹操愛才,對才思敏捷的四子曹植非常寵愛,數次想立為太子。建安十六年(211)七月,曹操西征馬超、韓遂,留曹丕守鄴城,臨行前沒講一句體貼勉勵的話。這使曹丕倍感冷落凄涼。他作《感離賦》,序中說:“上西征,余居守,老母諸弟皆從,不勝思慕。”這“不勝思慕”四字含義被曹植察覺。曹植作《離思賦》,安慰兄長,“愿我君之自愛,為皇朝而寶己。”建安十九年(214)七月,曹操南征孫權,留曹植守鄴城,行前下《戒子植》:“吾昔為頓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歟!”曹操以自己青年時代的作為勉勵曹植,在嚴格要求的背后,寄托著厚望。
然而,事情的發展并不以個人的愿望為轉移。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勵”。建安二十二年(217),曹植醉酒,開司馬門私出,乘車馳御街至金門,犯禁。曹操震怒,下令說:“始者謂子建,兒子最可定大事。自臨菑侯植私出,開司馬門至金門,令吾異目視此兒矣。”不久,立曹丕為太子。
曹丕沒有辜負曹操。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遠征漢中,留曹丕守鄴城。西曹椽魏諷勾結長樂宮衛尉陳褘謀襲鄴。曹丕得訊,當機立斷,誅殺魏諷及其黨羽,平息叛亂,保證了鄴城安全,為曹操西征解除了后顧之憂。反觀曹植,他并沒有接受開司馬門私出犯禁的教訓。建安二十四年(219),曹仁被關羽圍困。曹操以曹植為南中郎將,行征虜,想派他去救曹仁,讓人去叫曹植,可曹植酩酊大醉,不能接受任務。兩相對比,證明曹操委以重任,在實踐中培養、鍛煉、選拔接班人的教育思想是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