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莊王聽朝罷宴典故
楚莊王聽朝罷宴是一個出自《韓詩外傳》的一個故事,記載的是一個關于楚莊王關心朝政而罷宴的故事。所以這些事情也就能夠解釋,為什么在楚莊王在位的后半階段,楚國的國勢會日漸強盛。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資料。
楚莊王聽朝罷宴典故解密
故事說,楚莊王有一次上朝,結果朝散的很晚,于是樊姬就來迎接他,還問,為什么散朝這么晚,是餓了還是疲倦了嗎?楚莊王說,和賢人們在一起,感覺不到疲憊和饑餓。樊姬就好奇了,便問大王說的賢人是誰啊?楚莊王回答說是虞邱子。樊姬就抿嘴笑了起來,楚莊王問樊姬為什么發笑,樊姬說,虞邱子算是賢臣,但是不能算忠臣。楚王好奇于是詢問為什么。樊姬說,我伺候了大王十一年,大王身邊有很多賢女,比我賢德的有兩個,和我并列的有七個,我也想獨占大王的寵愛,但是我想大王應該多見一些人,多了解一些人的才能,不能因為自己的私情蒙蔽了國事。而虞邱子在楚國當了十年的宰相,但是推舉的人不是自己的子弟就是同族的兄弟,這樣做事堵塞了賢人進身的機會,也蒙蔽了國軍的眼睛。這樣就是不忠了,而且無法分辨賢人這就是不智了,我就笑這個。
楚莊王聽了之后很高興,就把樊姬的話轉告給了虞邱子,虞邱子無言以對,讓出了自己的房子,派人去接孫叔敖,把他推薦給了楚莊王,于是楚莊王就出任了令尹,治理楚國三年,為楚國成為春秋的霸主立下了汗馬功勞。
春秋時期楚莊王簡介
當時楚國內部處在一個混亂的狀態,公子燮和克斗兩個人臭味相投,謀反之心早已有之。二人在子孔出戰的時候戒嚴了郢都,還挾持了楚莊王準備另外建立政權,好在二人被戢梁誘殺,楚莊王才得以獲救。
楚國的內亂解除之后,楚國很快就趨于穩定,所以楚莊王勵精圖治,有了稱霸中原之心。當時晉國是中原各諸侯中最強大的,所以晉國就是楚莊王的主要目標了。公元前607年,鄭國受到楚國的命令前去攻打宋過,借此機會打擊晉國,此戰以宋國大敗告終。后來晉國的趙盾聯合衛國、陳國一起攻打鄭國,楚莊王于是出兵解救鄭國之困。趙盾悄然退去,不敢和楚國的軍隊正面交鋒,從側面來說也是楚國強大的一種體現。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發起了在他上位這些年里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楚國北鄭國團團圍住,但是鄭國已經不是楚莊王的主要目標了。楚軍進駐鄭國,在這里等待晉軍的到來。半年之后晉軍開始渡河,楚莊王親自統帥全軍北上,與晉軍對峙。這場戰役最終以晉軍進駐邲,晉軍慘敗告終。楚軍揚眉吐氣,楚莊王大展宏圖,想要與周天子比肩的野心也開始顯露。
之后楚國又圍攻宋國,雖然最后沒有取得勝利,但是這場歷時九個月的戰爭足夠讓當時諸侯國談楚色變。之后楚莊王又聯合齊國,控制晉國進一步鞏固自己霸主的地位。公元前591年的時候,楚莊王病重,不久之后就去世了,在楚莊王死后的幾十年里,出過國力急劇下降,很快就被晉國超過了。
楚莊王問鼎故事介紹
“楚王問鼎”這件事情最早出自《左傳》,之后在司馬遷的《史記·楚世家》中也有詳細的記錄,是楚莊王稱霸野心的一次體現。
想要了解這個故事首先要了解“鼎”的含義。西周的時候人所有的鼎的大小以及多少都代表著所用之人他們貴族身份的等級,在《公羊傳》中就有提到說“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從這里我們就能看出來九鼎是象征著帝王的地位和權利的。
當時楚莊王以朝拜天子的名義,向周王室詢問九鼎的大小和輕重,這明顯就是在向周天子宣戰。但是周王室的王子公孫也不是吃素的,王孫滿就說,統治天下不在意的是德行而不是鼎的大小。楚莊王就很不服氣的說,你們不要以為有九鼎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楚國有的是銅,把兵器上的刀片切下來就能夠做九鼎了。王孫滿又說,楚王你別忘了,當初夏禹時期,他們就是因為自己的德行受到了擁戴,才坐上了首領的位置,各地都貢獻了銅材,所以才鑄造成了象征權力的九鼎。后來夏桀昏庸,鼎就到了商湯的手中,紂王暴虐這個鼎才轉移給了周。所以如果天子有德的話,鼎就算小卻是重的難以轉移,但是天子如果無得,那么鼎再大也能輕易移動。周朝的國運還有結束,鼎的輕重是不可以問的。
楚莊王無話可說,但是這件事情卻被寫進了史書了,也成為了楚莊王野心外露的一次代表,后世也都用“問鼎”來象征奪取最高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