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四大名臺的典故傳說
關中作為中華農耕文明的起源之地,華夏文明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就有四大名臺的說法,這四大名臺分別是教稼臺、造字臺、烽火臺、鳳凰臺。它們或具有歷史紀念意義,或出自歷史反面教材,或出自歷史典故傳說具有相當廣泛的影響力。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關中四大名臺的典故傳說1.教稼臺
教稼臺,也叫后稷教稼臺,為關中四大名臺之首,中國八大名臺之一。其坐落在陜西武功故城東門外漆水之濱,相傳這里是農業始祖后稷教民稼穡的地方,后人為紀念他的歷史功績而建立了此臺。
歷史傳說
后稷傳說是姜嫄圣母所生,因為姜嫄在荒野踩了大人的腳印而懷上后稷,即古語所說'偶經荒原,履巨人跡,感而有孕,'認為不吉利,就把他遺棄了,所以后稷的名字本來叫棄。但扔到道路上,馬牛不踩他;扔到河冰上,飛鳥用翅羽溫暖他,姜嫄這才知道他是神,就重新收養。
后稷從小喜愛稼穡,對種地很有研究,并且成效卓著,到舜時被提升為農官,專門教人種地,后來被尊為稷神。這個教稼臺是全國唯一的一處農業名勝古跡,用現在的話,也可以說這里是世界上最早的農業科技研究所、農業科技大學、國家農業部所在地。
據《史記·周本紀》載:后稷是帝嚳的元妃姜媛的兒子,名叫棄。兒時就有巨人之志,好種樹、麻、菽、麥,**后遂好耕作,教民稼穡。帝堯舉為農師,封于有邰(故址在今咸陽市武功縣境內),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后人為了紀念這位中國農業始祖的不朽功績,遂建立了后稷教稼臺。
關中四大名臺的典故傳說2.造字臺
造字臺,又名倉頡造書堂。在長安古城西南二十里,臺高10多米,周長60余米,方形系夯土建筑,近年來,造字臺已修葺一新,外包一層青磚砌為磚臺。南面為一寬8米的斜坡,可拾級而上,中間為3米寬的水泥抹面,上書見方2米左右"倉頡造字臺"五個隸書雕塑大字。
造字傳說
天下禮儀必歸文字,"任何民族的文字都和語言一樣,是勞動人民在生活中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多頭嘗試到約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選練發展出來的。它決不是一人一時的產物"(《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倉頡作為文字的始祖,他受鳥獸足跡的啟迪,集中了勞動人民的智慧,他改造了原始初級階段的文字符號,重新規范了新的文字符號,對中華民族的文明有劃時代的貢獻。結束了刻木結繩記事的蒙昧時代,開辟了中華民族人類進化史上的一個新的紀元。倉頡被尊為文字始祖,永遠為炎黃子孫所敬仰。
"倉頡造字"是幾千年來我們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故事,據《史記》載;倉頡,居陽武,卒,葬衙之利鄉亭南。太古未有文字,燧人氏始作結繩之政,大事結大繩,小事結小繩以記之,倉頡為軒轅氏史官,始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其字成,天雨粟,鬼神哭。倉頡造字成,天降谷粟,隨稱:谷雨,二十四節氣的谷雨節。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在這里祭祀造字圣人"倉圣"。
關中四大名臺的典故傳說3.烽火臺
位于西安市臨潼區境內的驪山烽火臺,因為三千多年前周幽王在此舉火戲諸侯,以博王后褒姒一笑,最終導致了他的國破家亡,其教訓之深為歷代帝王所警醒,即使是今人亦不難從中感悟到誠信待人乃立身之本、立業之本。
歷史傳說
相傳三千多年前,周朝幽王性情殘暴,喜怒無常, 自從絕代佳人褒姒入宮后終日被美色所迷。從此,幽王的王后申后被幽禁在冷宮,但敢怒而不敢言。
一年后,褒姒生了個男孩,幽王十非喜愛;取名伯服。褒姒從此暗地安排,派自己的心腹宮人,暗中監視申后,尋機報復。
申后過著孤單的生活,心中萬分愁憂。一天,一個年齡較大的宮女,深知王后心事,便向王后獻計,讓她假裝有病,叫她的母親溫媼以看病為名,乘機將她的書信送給父親申候和太子宜臼,令太子回京再作商量。申后聽了,依計而行,并送給母親溫媼一匹綢緞,那封密書就藏在綢緞之內。誰知溫媼從申后宮中出來,卻被早已監視她的人捉住,送到褒姒面前,并當場搜出藏在綢緞中的密書。褒姒盛怒之下,將申后送給溫媼的綢緞撕成碎片,并將此稟告知幽王。幽王不分青紅皂白將溫媼一劍兩斷,廢太子宜臼為民,立褒姒為王后,立伯服為太子。褒姒做了王后,宮內大權,逐漸被她獨攬了。內自宮女,外自朝臣沒有不奉承她的。幽王對她更加寵愛,凡事百依百順。
褒姒入宮后,從來不笑,這事使幽王覺得美中不足。他曾用過不少方法,要逗褒姒一笑,但都失敗了。有天,幽王問褒姒什么最好聽。褒姒說: "那天捉住溫媼,一氣之下將申后送溫媼的綢緞撕了,這撕綢緞的聲音倒是十分好聽。"幽王一聽,當即下令,每日送一百匹綢緞進宮,叫宮女們撕給王后聽。可是褒姒還是不笑。幽王又下了一道圣旨,凡宮內宮外,如果能使王后一笑者賞黃金千兩。**臣虢石父聽了,想了一個辦法,他告訴幽王: "先王在世時,因南戎強盛,惟恐侵犯,因此在驪山設了二十多處烽火臺,又設置了數十架大鼓。一旦發現戎兵進犯,便放狼煙,煙火直上云霄,附近諸侯見了就發兵來救。我王要使王后一笑,不妨帶她去游驪山,夜點烽火,眾諸侯一定領兵趕來,上個大當,王后看了,必定發笑。"幽王聽了,依計而行,即備了車仗,同王后來驪山游玩。
當時,有個叫鄭伯友的諸侯正在京都,聽了這一消息,大吃一驚,急忙趕到驪宮奏道, "先王在世設烽火臺,是為緊急之用,今天無故點燃烽火,戲弄諸侯,一旦戎兵侵犯,再點烽火有誰信之,那時何以救急呢?幽王不聽勸阻,并令立即點燃烽火。附近諸侯看到烽火點燃,以為京都有敵進犯,個個領兵點將前往驪宮,待趕到驪山下卻不見一個敵兵,只聽宮內彈琴唱歌,便議論紛紛。這時幽王正和褒姒飲酒作樂,聽得諸侯到來,便派人去向諸侯道謝,說: "今夜無敵,有勞各位。"諸侯聽了,面面相覷,只好帶了兵卒恨恨離去。這時褒姒在樓上看見眾諸侯白忙一陣,不覺撫掌大笑。幽王一見大喜,當即賞給虢石父黃金千兩。
幽王的所作所為,觸怒了申國候。申侯便聯結南戎三面包圍了京都。虢石父得知,面奏幽王: "目前事情緊急,我王快派人去驪山點放烽火,召來諸侯,以御敵兵。"幽王立即派人點了烽火,但由于他上次失信于諸侯,諸侯認為天子又開玩笑,都按兵不動。
幽王等不到救兵,只好帶著伯服和褒姒逃走,半路上被戎兵捉住,戎主殺了幽王、伯服,但見褒姒容貌美麗沒有殺她。而褒姒料她難活,就用三尺白綾自縊而死,這便是自古留下來的一句俗話: "烽火戲諸侯,一笑失江山"。
關中四大名臺的典故傳說4.鳳凰臺
鳳凰臺位于咸陽市儀鳳西街北口,原為咸陽北城樓,明洪武四年鳳凰臺(1371年)建,臺高6.1米,占地800平方米,臺上有大殿4座,傳說秦穆公的幼女弄玉和簫史吹簫引鳳至此;另一說是其建筑形制頗似鳳凰,故名鳳凰臺。
簫史弄玉傳說
鳳凰臺相傳由簫史與弄玉吹簫引鳳的典故而來,最早見于漢劉向《列仙傳》曰:"簫史教弄玉吹簫作鳳凰聲,鳳凰來,止其屋。秦穆公作鳳臺,一旦,皆隨鳳飛去。"
據傳秦國國君秦穆公的女兒弄玉愛上了當時正在學仙的人簫史,簫史吹得一手好簫,簫聲動聽如鳳鳴,弄玉聽得如癡如醉。弄玉非常愛簫史,秦穆公便把女兒嫁給他,并在秦國的都城雍的附近建一高臺,讓弄玉簫史夫婦居住。弄玉在簫史的指導下,天天學吹簫,最后吹出的簫聲如鳳鳴,引得鳳凰落于臺上來聽簫。終有一天,優美的簫聲引來一龍一鳳,簫史乘龍,弄玉乘鳳,雙**入云霄,騰空成仙而去……雖然這是神話傳說,可鳳凰臺卻千真萬確地屹立在咸陽。而且是咸陽城區保存比較完好的高臺建筑群。
這一傳說故事,展現了鳳凰能"喻情"的神性,流傳至今,后人為紀念這個歷史的神話愛情故事,用建筑一種物體形式來表現,兼有實用、審美雙重功能的空間造型藝術。鳳凰臺這座建筑,即是具有鳳凰造型,表現鳳凰文化,蘊含鳳凰精神,并以鳳凰為名稱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