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取予求歷史典故
予取予求(yú qǔ yú qiú),出自先秦·左丘明《左傳·僖公七年》:“唯我知女,女專利而不厭,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用法聯合式;作謂語;不能用作貶義,示例清·錢謙益《外制一》:“鋪張藻飾,~,無復體要。”指從我這里取求,現用來表示任意求取,取索無厭。也指隨心所欲。
予取予求歷史典故:春秋初,又貧又弱的申國被楚國攻滅,國君申侯被楚文王留在楚國當大夫。申侯此人很貪,又善于諂媚,楚文王對他很寵信。凡是申侯要的東西,楚文王總是滿足他; 后來,楚文王生了重病,怕自己死后別人不能容申侯,便把他叫 來,將一塊價值連城的白壁給他,并且說道:“只有我最了解你,你貪得無厭,永遠也不會知足。
從我這里拿,從我這里要,我從不怪罪你。我死后(別人就未必會這樣了),你必須趕快離開楚國,越快越好。你不要到小國去,小國容不下你的。”在文王下葬之后,申侯就離開了楚國,前往鄭國。由于他能說會道,鄭厲公讓他當大夫,對他也很信賴。
典故原文:
申侯有寵于楚文王。文王將死,與之璧,使行,曰,“唯我知女。女專利而不厭,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我死,女必速行。無適小國,將不女容焉。”既葬,出奔鄭,又有寵于厲公。子文聞其死也,曰:“古人有言曰:‘知臣莫若君。’弗可改也已!”
延伸閱讀:
夏朝時,四岳之后被封于申,為侯爵位,世稱申侯。申部落申人以電為圖騰(呂以云,申以電,申字就是閃電形,說明兩族的雙胞關系),曾居于陜西山西之間。周武王仍封伯夷的后人為申侯(今河南南陽市。遺址在唐河縣湖洋鎮蒼臺鄉謝家莊),其子孫以封地為姓氏,稱為申氏。
夏朝時,四岳之后被封于申,為侯爵位,世稱申侯。申部落申人以電為圖騰(呂以云,申以電,申字就是閃電形,說明兩族的雙胞關系),曾居于陜西山西之間。周武王仍封伯夷的后人為申侯(今河南南陽市。遺址在唐河縣湖洋鎮蒼臺鄉謝家莊),其子孫以封地為姓氏,稱為申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