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打成招的相關故事
元 無名氏《爭報恩》第三折:“如今把姐姐拖到宮中,三推六問,屈打成招。”
屈打成招的相關故事:劉擬山家失金釧,掠問小女奴,具承賣于打鼓者。又掠問打鼓者衣服、形狀,求之不獲,仍復掠問。忽承塵上微嗽曰:“我居君家四十年,不肯一露形聲,故不知有我,今則實不能忍矣。此釧非夫人不能檢點雜物,誤置漆奩中耶?”如言求之,果不謬,然小女奴已無完膚矣。擬山終生愧悔,恒自道之曰:“時時不免有此事,安能處處有此狐?”故仕宦二十余載,鞠獄未嘗以刑求。
譯文:
劉擬山家丟了一只金手鐲,就嚴刑拷打小女奴,小女奴只好承認(自己偷了)賣給了打著鼓子撿破爛的人。劉擬山又拷問小女奴那打鼓人的衣著長相,去找了半天都沒有找到,于是又拷問這個女奴。
忽然他家屋里天棚頂上有人輕聲咳嗽了一下說:“我在你家住了四十年,從來也不愿露出身形聲音來,因此你不知道有我,今天我實在是看不下去了。
那個金鐲子是不是你夫人找東西時,錯放在漆盒子里了嗎?”按照那個聲音提醒的去找,果然找到了,然而小女奴此時已經被打得體無完膚了。劉擬山(因為這件事)終生愧疚后悔,常常對自己說:“時時難免有這種事,怎么能處處有這樣的狐貍?”因此他當官二十多年,審理案子從來沒有刑訊逼供過。
相關閱讀:
1841年生于浙江杭州市余杭鎮澄清巷。其父楊樸堂以種桑養蠶為生,家道小康。家世以種桑養蠶為業。楊乃武自小聰慧過人,二十多歲考取秀才,三十三歲考中癸酉科舉人。楊乃武為人耿直,愛打抱不平,曾在縣衙照壁上書寫“大清雙王法,浙江兩撫臺”一聯,諷刺余杭知縣劉錫彤貪贓枉法,與官府結下怨仇。當時,余杭鎮上有一麗人名畢秀姑,生得白皙秀麗,平時又愛穿白色上衣綠色褲子,人稱“小白菜”。十七歲嫁與豆腐店幫工葛品連為妻。次年葛氏夫婦租住楊乃武家。楊、葛二家毗鄰相居,初時和睦融洽。
但好景不長,由于畢氏年輕俏麗,舉止大方,葛品連心胸狹窄,多疑善妒,畢氏婆母葛喻氏兇悍潑辣,蓄意尋釁;加之楊乃武喪偶鰥居,深居簡出,雖然并無半點真憑實據,卻橫生枝節,終于傳出畢氏與楊乃武關系暖昧的流言。楊乃武書生自重,急于脫嫌,便以入不敷出為名退租,大幅度提高房租。葛品連早已忿然,亦心領神會,順水推舟,于第二年夏遷出楊宅。從此,楊、葛無關無涉。同年秋,葛品連患痧癥身亡。葛喻氏無端懷疑畢氏謀殺親夫,告了刁狀。知縣劉錫彤挾私報復,又先聞風傳,成見在心,便誣指楊乃武“奪婦謀夫”,以酷刑逼供,屈打成招。冤案鑄就,葛畢氏謀殺親夫,被擬凌遲處死;楊乃武通奸殺人,判為斬首示眾,并報杭州府定罪。知府以此定罪報浙江按察使署。
浙江巡撫也草率從事,仍維持原判上報刑部。楊乃武不甘俯首就戮,在死囚牢里書寫親筆辯狀,請其胞姐楊氏代為京控。以后屢審屢覆,歷時三載有余,轟動朝野。《申報》對此案進行了連續報道并關注著事態的發展。《申報》對楊案的報道,維護法制,申張正義,不但鼓勵了楊乃武家屬反復上京呈控,也促使朝廷不得不降旨著令刑部重審楊案。最后在慈禧太后的插手下,經開棺驗尸,澄清了案情,得以翻案。涉案的300多名官員有30余人被革職、充軍或查辦,150多名六品以上的官員被革除頂戴花翎,永不續用。
楊乃武冤案平反后,回家繼承父業,以種桑養蠶為生,1914年9月患瘡疽,不治身死。此案后被人編為戲曲、評彈、電影、電視劇《楊乃武與小白菜》及長篇小說《劫后余生》,流傳甚廣。該案被稱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