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旗歷史介紹
美利堅合眾國的國旗旗面由13道紅白相間的寬條構(gòu)成,左上角還有一個包含了50顆白色小五角星的藍色長方形。50顆小星代表了美國的50個州,而13條間紋則象征著美國最早建國時的13塊殖民地。紅色象征勇氣,白色象征真理,藍色則象征正義。下面是小編帶給大家的美國國旗歷史介紹。
歷史發(fā)展
美國國旗美國革命開始后,1776年1月1日在查理斯敦(今馬薩諸塞州的薩莫維爾〔Somerville〕)的普羅斯佩克特丘陵(Prospect Hill)升起了第一面非正式的國旗,稱為大陸彩色旗(或不正確地稱為大聯(lián)盟旗或劍橋旗);看起來它是在華盛頓的命令下升起的,當時華盛頓的司令部就在附近。
這面旗幟上有13道橫條(可能是紅色和白色,也可能是紅、白、藍色),旗桿一側(cè)上方是英聯(lián)邦旗(英國國旗)的第一個版本。這面旗幟被懸掛在堡壘和海軍船只上。另一種流行的早期旗幟,即“自由之子”(Sons of Liberty)的旗幟只有13道橫條。18世紀時各種標有“少惹我”(Don't Tread on Me)字體的旗幟都只具地方意義,但在20世紀中這類設(shè)計在政治抗爭者中很流行。
星條旗誕生
1777年6月14日由大陸議會正式批準的第一面正式國旗是星條旗。旗桿一側(cè)上方藍色的矩形里有13顆星,但星星的排列方式卻是不確定的,已知有若干種圖型。國旗的設(shè)計者霍普金森(Francis Hopkinson)議員可能想把這些星星安排成一個圓形,象徵(用國旗法的字眼來說)“一個新的星座”。
如今普遍把那種圖型稱為“貝齊·羅斯旗”(Betsy Ross flag),不過羅斯的后人們宣稱,說她制作了第一面星條旗并使用了圓形圖型是缺乏事實根據(jù)的。普遍采用的星星排列是4-5-4或3-2-3-2-3,但也存在其他變化樣式。新的星條旗組成了1777年9月11日在布蘭迪萬河戰(zhàn)役(Battle of the Brandywine)中攜帶的軍用彩色旗的一部分,或許這是它第一次用于這種用途。
象征意義
紅色條紋象征英國,白色條紋象征脫離它而獲得自由。更普遍的說法認為,紅色象征強大和勇氣,白色象征純潔和清白,藍色則象征警惕,堅韌不拔和正義。每年6月14日為“美國國旗制定紀念日”。
國旗象征著一個國家的尊嚴。同各國人民一樣,美國人在任何時候和任何場合都要保持對國旗的崇敬。美國許多州專門制定有關(guān)法律,規(guī)定了對國旗的禮節(jié)。
美國升國旗的慣例是,著便裝的戴帽者,用右手將帽子摘下,舉在左胸前;未戴帽者,以立正姿勢對國旗行注目禮;穿軍裝者,則行軍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