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陳友諒是怎么死的
陳友諒是中國元末大漢政權的建立者。湖北沔陽人。元末農民戰爭爆發后,參加徐壽輝、鄒普勝、倪文俊等人領導的天完紅巾軍,以功升元帥。下面是明朝陳友諒是怎么死的?
陳友諒在反元戰爭中竭力爭取漢族地主階級合作,收羅了不少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知名的有元兵部尚書黃昭和進士解觀等人。同時,他在天完內部制造分裂,篡權奪位。至正十九年九月,陳友諒殺害了在反元戰爭中功勞卓著的天完將領趙普勝。同年十二月,殺徐壽輝左右侍臣,挾持徐壽輝,自稱商王。次年閏五月,殺徐壽輝于采石,自立為帝。建國號大商,改元大義,以恢復商王朝的統治為號召。仍以鄒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張定邊為太尉。
漢政權建立后,一面繼續進行反大元戰爭,一面把軍事重心放在對鄰境朱元璋部的戰爭上。陳朱之間的戰爭是封建統一戰爭,前后進行了三年多,歷龍灣(至正二十年閏五月)、江州(二十一年八月)、鄱陽湖(二十三年夏)幾次重大戰役。大商將士多數是天完舊屬,對陳友諒的篡權奪位深為不滿,在戰爭中相繼倒戈降朱,使陳友諒接連敗北。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至八月陳又與朱元璋戰于鄱陽湖,史稱“鄱陽湖之戰”,朱元璋采納郭興的建議,用火攻擊敗商軍,陳友諒突圍時又起大戰,陳從船艙中探頭出來,竟中流矢(箭)而死。陳友諒不善于抓住戰機,是他失敗的很重要原因。
張定邊等護陳友諒次子陳理返武昌,立理為帝,改元德壽 是為漢末帝。24年二月,朱元璋兵臨武昌城下,末帝陳理出降,漢國滅亡。 陳理至應天,元璋封為歸德候。數年之后,朱元璋出于“安全感”,將其送往高麗定居,“平安無事”。
陳友諒陣亡之后,其部下將其葬于武漢蛇山之麓。現今諒墓凄涼,墓前三楚雄風的牌坊,字跡已顯模糊,墓冢荒蕪,周圍垃圾遍地。當年一代梟雄,今亦荒涼如斯!
遺腹子
蔡東藩所著《明史通俗演義》鄱陽水戰失利,“太子善兒被執”時,還有友諒之妃閹氏者亦遭擒。閹氏國色,為自詡“英雄惜美人”的元璋所迫納。閹氏初不肯從,尋思身懷六甲,后日生男,或得復仇,遂忍辱屈從。后果得生子名梓,居朱明八皇子之列,被元璋封長沙,為潭王。潭王梓者,乃陳友諒之遺腹子也。
梓年漸長,就封長沙,臨時辭母,閹氏告以身世,秘囑毋忘時恨,梓飲泣受命而去。無奈心余力乏,復仇無望,乃縱火焚宮,與愛妃于氏共葬火海。其母聞之,憂憤成疾,未幾亦亡。
對這段史實,據蔡東藩氏考核:“史傳謂梓由達定妃所出,達定妃又不著姓氏,想因明代檔案,諱莫如深,無從參考,所以含糊過去。”言之鑿鑿,足可補正史之所忌者。
死因
關于陳友諒之死,見諸《明史·陳友諒傳》:“陳友諒與朱元璋鄱陽水戰失利漢軍且斗且走,日暮猶不解(脫)。友諒從舟中引首出,有所指(揮),驟中流矢,貫睛及顱死。”
事隔兩百余年,明代嘉靖時武定侯郭勛在所著《英烈傳》中,卻說陳友諒是被他的先祖郭英一箭射殺的。白紙黑字印著:“友諒的船,且戰且走,未及數里,那郭英、朱亮祖又截住了來殺。兩船將近,張定邊拈弓搭箭,正射著郭英左臂。好郭英熬著疼痛,拔出了箭頭,也不顧血染素袍,便也一箭,中著陳友諒的左眼,透后顱,登時身死。對此一說,時人萬歷舉人、明文學家沈德符所撰《野獲編》里說,“郭勛卑劣,侵冒射殺陳友諒之功,為其祖百計設謀,冀達上聽,企圖封贈世襲。”沈氏仗義執言,難能可貴!
與此同時,也有人站在郭勛一邊,承認其祖上功勛。當時的郎瑛在其《七修類稿》中就是這樣寫的:“元末僭竊雖多,獨陳友諒兵力強大,與我師鄱陽湖之戰,相持晝夜,勢不兩存矣。時,郭英、子興兄弟侍上側,進火攻之策。友諒勢迫,啟窗視師。英望見異常,開弓射之,箭貫其睛及顱而死。至今人知友諒死于流矢,不知郭所發也。”
人物評價:
谷應泰:“慨自元人失馭,群雄蜂發,逐鹿之夫,所在都有。太祖崛起濠梁,而同時并興者,則有張士誠據吳,徐貞一據蘄,明玉珍據蜀,方國珍據江東,然皆闔門坐大,非有圖天下之志也。獨陳友諒以驍鷙之姿,奄有江、楚,控扼上流,地險而兵強,才剽而勢盛,實逼處此,以與我爭尺土者,非特漢之文伯、子陽,唐之世充、建德而已。”
談遷:“國史于陳友諒、張士誠輩輒書寇,夫寇非所言也。彼未我臣,何寇焉。俱田間布衣,仗尺劍起事,雖仁暴懸殊,亦自有幸不幸焉。”
張廷玉:“友諒、士誠起刀筆負販,因亂僭竊,恃其富強,而卒皆敗于其所恃。跡其始終成敗之故,太祖料之審矣。”
饒漢祥:“江漢先英、三楚雄風。”
《朱元璋系年要錄》:“至傾國六十萬嘗試江流,牧野、昆陽、赤壁、淝水、古帝王豪杰能用其眾者,未之有聞。”
《明史》:友諒性雄猜,好以權術馭下。
吳晗:“陳友諒雖然失敗了,但他畢竟是反對蒙漢地主階級統治的英雄人物,在歷史上起過作用,當時人民對他是同情的,懷念的,他的墳墓到今天還在新建的長江大橋下被保存著,供來往游人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