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有關的名言
歷史名言是在歷史上記錄的一些人的言論,這些言論一般和重大的歷史事件相聯(lián)系,或揭示了這些歷史事件的本質(zhì),或指明了歷史發(fā)展的方向。那么你知道哪些與歷史有關的名言呢?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歷史有關的名言資料,歡迎閱讀!
歷史有關的名言
Top.19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東漢末年,黃巾軍歌名口號。“蒼天”指漢王朝,漢代官員軍隊的衣服以蒼青色為主,“黃天”是指黃巾起義軍。
在那個以天為絕對權威,神圣崇拜的年代,能吼出“蒼天已死”這種口號。是多么的一種蔑視權威的霸氣。
Top.18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一個文官,雖不善帶兵,但死戰(zhàn)不降。再后來就是“崖山之后無中國”
Top.17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語出毛主席《沁園春 長沙》。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的大千世界,詩人思緒萬千,不禁發(fā)問:廣闊無垠的大地呀,誰才是主宰你消長興衰命運的真正主人呢?這一問道出了詩人的雄心壯志,表現(xiàn)了他的博大胸懷。
Top.16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
語出《史記·陳涉世家》。陳勝年輕的時候,曾經(jīng)同別人一起被雇傭耕地。(有一天)陳勝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嘆息了很久,說:“如果(有朝一日我們誰)富貴了, 可不要忘記老朋友啊。”雇工們笑著回答說:"你是個被雇傭耕地的人,哪來的富貴呢?" 陳勝長嘆一聲說:"唉,燕雀怎么知道鴻鵠的志向呢!"
Top.15 “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shù),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
語出《史記·秦始皇本紀》意思再明白不過。這里就不解釋了。
Top.14 “朕非亡國之君!”
崇禎皇帝,明思宗朱由檢,最后一個由漢人統(tǒng)治王朝大明的亡國之君。死前立書“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fā)覆面。任賊分裂,勿傷百姓一人!”臨終還牽掛著百姓,最后吊死煤山。
當李自成的農(nóng)民軍從陜西渡過黃河,橫掃山西時,朱由檢在一次高級官僚參加的御前會議上,面對即將到來的滅頂之災,顯得悲涼而無奈,感慨萬分地對他的大臣們道出了思慮已久的心里話:“朕非亡國之君,事事乃亡國之象。祖宗櫛風沐雨之天下,一朝失之,將何面目見于地下?”最終還是亡在了他手上。
大明276年,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壯哉我漢族最后一王朝!
Top.13 “驅(qū)逐韃虜,恢復中華!”
出自:朱元璋的《喻中原檄》(宋濂起草的),原文是“驅(qū)逐胡虜 恢復中華” “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即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國主義走狗清王朝封建統(tǒng)治,把斗爭矛頭直指清王朝,也就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的侵略勢力。
Top.12 “天下大亂,爾曹夷狄禽獸之類尤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也!”
冉閔戰(zhàn)敗被俘,慕容后斥責他:“汝奴仆下才,何得妄稱帝?”閔曰:“天下大亂,爾曹夷狄禽獸之類尤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也!”冉閔勇力堪比霸王,為階下囚仍氣勢逼人。慚怒之下,慕容俊下令把冉閔送于龍城處斬,終年二十七歲左右。有人說,冉閔是挽救漢人免遭亡族之災的千古一帝,能否信服?
Top.11 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語出漢高祖劉邦,可以說劉邦的天下就是手下的一幫能臣武將給打下來的,韓信,張良,蕭何,哪個不如雷貫耳?
Top.10 “臥榻之側(cè),豈容他人酣睡?!”
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十六 趙匡胤:“臥榻之側(cè),豈容他人鼾睡乎!”意思是自己的慶鋪邊,怎么能讓別人呼呼睡大覺?比喻自己的勢力范圍,不容許別人沾手
Top.9 “寧叫我負天下人,勿叫天下人負我!”
《三國演義》中魏武帝曹操所言。其實三國志中原話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背景是當時的曹操被通緝追殺,再加上曹操生性多疑,擔心別人謀害他是很正常的,羅貫中加了天下兩個字,語意一下就變了。歷史上對曹操這個奸雄評價也一直褒貶不一,譬如毛主席就十分欣賞曹操!沒有黑。
Top.8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語出《莊子·胠篋》:“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鉤:帶鉤。白話譯為:那些偷了一個帶鉤的人要受懲罰處死,而盜竊一個國家的人卻做了諸侯。諸侯之家有仁義之名,那不就是剽竊來的仁義圣知嗎?)表現(xiàn)了莊子外冷內(nèi)熱,憤世嫉俗的一面。本來,莊子這句話是批判性質(zhì)的,不過在后人看了已經(jīng)封為真理了。事實上也的確如此,所謂朝代興替與時俱進,不過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性質(zhì)都是一樣的。
Top.7 “雖千萬人吾往矣!”
“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句話,出自《孟子》。原文是:“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簡而言之“道之所存,雖千萬人,吾往矣!”
意思是,為了那風華絕代的正義,即使死了也不白活。想起張潮一句話“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間大不平,未劍不能消也。”
Top.6“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
“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 ”宋·陳亮《水調(diào)歌頭》。意思是唐堯的都于,虞舜的土地,夏禹的封疆。在這歷史悠久的國度里,總該有一個、半個恥于向金人屈辱稱臣的人啊!初看“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豪無霸氣。但是要看語境。當國土淪陷的時候,當我們被外族欺凌的時候,相信這句話是最能激發(fā)民族向心力的
Top.5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選自《史記·陳涉世家》,司馬遷記載的陳勝起事時說的話。
陳勝(?-前208),字涉,楚國陽城縣(今河南登封東南)人。秦朝末年反秦義軍的首領之一,與吳廣一同在大澤鄉(xiāng)(今安徽宿州西南)率眾起兵,成為反秦義軍的先驅(qū);不久后在陳郡稱王,建立張楚政權。
原文:“且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陳勝于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時間)在大澤鄉(xiāng)號召起義時說的,意思是有權有勢的高貴的人,難道生來就比別人高貴嗎?王侯將相的貴是靠自己打拼出來的,我們應該為改變自己的命運而敢于起義。表現(xiàn)了陳勝不甘心自己的命運,對命運不公平的不滿和對抗。
Top.4 “大丈夫生當如此。”&“彼可取而代之。”
秦始皇南巡,儀仗萬千威風凜凜,路人紛紛低頭避讓。唯項羽抬頭,直視圣駕,叔父怕他鬧事,拉他低頭,同時對他說:“大丈夫生當如此(大丈夫活著就該這樣)。”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之也。(我可取而代之)”從小就有霸王之氣是人類心理的共性,相信當時還有許多人有類似的想法或許也說過類似的話,但只有這兩句流下來了,因為他們這樣去做了,并且做到了,這就是豪言壯語和妄言的區(qū)別。
Top.3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語出戰(zhàn)國楚國屈原代表作品《離騷》,大意思就是,這些都是我內(nèi)心之所珍愛,就是讓我九死(或多死)還是不后悔。溫在2010年中外記者見面會上開場白中這句話,強調(diào)“我將以此明志,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
Top.2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
一說,“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大漢之臣妾” ---漢宣定胡碑在《后漢書。南匈奴列傳》中建武二十八年班彪(漢書作者班固,班昭,名將班超的父親)給劉秀的奏章中有“漢秉威信,總率萬國,日月所照,皆為臣妾。” 在史記《五帝本紀》中有帝嚳“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上面的話最原始應該是由這兩句合成的。多么霸氣??v觀歷史,有哪個民族能發(fā)出這樣的豪言壯語,也就是大漢了。好漢不提當年勇,把握好現(xiàn)在才是最重要的。只有綜合國力是保證民族自豪感的唯一因素。
Top.1 “犯我大漢天威者,雖遠必誅”
排在第一已經(jīng)是委屈這句話了,不過第一更為霸氣。說說這句吧:原話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出自西漢名將甘延壽和陳湯在攻滅匈奴郅支單于對漢宣帝的上書中.
原文是于是延壽、湯上疏曰:“臣聞天下之大義,當混為一,昔有康、虞,今有強漢。匈奴呼韓邪單于已稱北籓,唯郅支單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為強漢不能臣也。郅支單于慘毒行于民,大惡通于天。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并應,天氣精明,陷陳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縣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