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經(jīng)典故事 三國著名故事
三國是中國東漢與西晉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那么關于三國的故事大家了解嗎?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了三國經(jīng)典故事,希望你喜歡。
三國經(jīng)典故事一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戰(zhàn)中擊敗袁紹,進而統(tǒng)一了北方,占據(jù)了幽、冀、青、并、兗、豫、徐和司隸(今河南洛陽一帶)共八州的地盤,形成了獨占中原的格局。接著他又揮師平定遼東地區(qū)的烏桓勢力,基本穩(wěn)定了后方地區(qū),一時間成為當時歷史舞臺上不可一世的風云人物。
然而,對于素懷“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雄心大志的曹操來說,統(tǒng)一北方地區(qū),只能算作是萬里長征走完第一步而已。他的宏偉目標,是掃平所有的割據(jù)勢力,實現(xiàn)“天下混一”的理想。于是他便積極從事南下江南的戰(zhàn)爭準備:在鄴城修建玄武池訓練水軍,并派人到?jīng)鲋?今甘肅)授馬騰為衛(wèi)尉予以拉攏,以避免南下作戰(zhàn)時側(cè)后受到威脅。一切就緒后,曹操緊擂戰(zhàn)鼓,興起大軍,浩浩蕩蕩向南方地區(qū)殺奔而來。
當時,南方的主要割據(jù)勢力有兩個,一是立國三世的東吳孫權政權,他據(jù)有揚州六郡。這些地方土地肥沃、物產(chǎn)豐富,在當時戰(zhàn)亂較少。而北方人的南遷又給當?shù)貛砹讼冗M的生產(chǎn)技術,因此東吳的經(jīng)濟有了長足的進步。在軍事上,孫權擁有精兵數(shù)萬,有周瑜、程普、黃蓋等著名將領,內(nèi)部團結,加上據(jù)有長江天險,因而使它成為曹操吞并天下的主要障礙。南方另一個主要割據(jù)勢力是荊州的劉表。他基本上采取了維持現(xiàn)狀的政策,但他年老多病,處事懦弱,其子劉琦和劉琮又因爭奪繼承權而鬧得不可開交,所以政權并不穩(wěn)固。
至于劉備,在當時還沒有自己固定的地盤。劉備本是西漢皇族后代,但枝屬關系已非常疏遠。他父親只做過縣令和州郡屬吏之類的小宮。他小時“與母以販履(鞋)織席為業(yè)”,家境并不富裕,和那些同時崛起的軍閥相比,勢力單薄,所以,在軍閥混戰(zhàn)中屢遭挫折,輾轉(zhuǎn)投靠別人。官渡大戰(zhàn)中袁紹派他率軍擾亂曹軍后方,被曹操打敗后投靠了劉表,劉表讓他帶領一部分軍隊駐扎樊城(今湖北襄陽縣北),本想利用他來加強荊州首府外圍的防御,不料寶貝兒子不爭氣,瞞著劉備投降曹操,致使劉備連最后一小塊地盤也丟了。
劉備雖然沒有固定的地盤,但他“興復漢室”的野心一直沒有死。在荊州時他積極整訓軍隊,網(wǎng)羅人才,以備獨創(chuàng)局面時之需。當時,流亡到荊州去的和荊州本地的士大夫歸附他的很多,著名的大政治家諸葛亮,就是在那時候,經(jīng)劉備再三邀請而出山的。諸葛亮為劉備奪取天下,制定了總策略:東面聯(lián)絡孫權,西面占據(jù)荊州和益州(今四川,陜西南部一帶),南面拉攏夷、越等少數(shù)民族,北面抗拒曹操。劉備依計而行,將奪取荊州納入了宏圖大略。是曹操吞并天下的又一重要障礙。
公元208年7月,曹操率軍南下,他的第一個戰(zhàn)略目標是荊州。荊州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如占據(jù)了它,既能夠控制今湖北、湖南地區(qū),又可以順江東下,從側(cè)面打擊東吳;向西進軍則可以奪取富饒的益州(今四川)。就在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的緊要關頭,窩窩囊囊的劉表于8月因病一命嗚呼了。接替他的次子劉琮更不爭氣,他讓曹操的兵威嚇破了膽,未作任何抵抗,就將荊州雙手拱出。曹操兵不血刃,完成了南下戰(zhàn)略的第一步。
劉備在樊城獲悉劉琮投降的消息后,急忙率所部向江陵(今湖北江陵)退卻,并命令關羽率水軍經(jīng)漢水到江陵會合。江陵為軍事重鎮(zhèn),是兵力和物資的重要補給基地。曹操自然不甘心讓它落入劉備之手,于是便親率輕騎五千,日夜兼行150公里,追趕行動遲緩的劉備軍隊,在當陽(今湖北當陽)的長坂坡?lián)魯洌碱I了戰(zhàn)略要地江陵。劉備僅僅同諸葛亮、張飛、趙云等數(shù)十騎突圍,在與關羽、劉琦等部會合后,退守龜縮于長江南岸的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北)一線。
軍事上接二連三的勝利,使得曹操躊躇滿志,輕敵自大,企圖乘勝順流東下,占領整個長江以東的地區(qū),一舉消滅孫權勢力。盡管謀士賈詡建議他利用荊州的豐富資源,休養(yǎng)軍民,鞏固新占地,然后再以強大優(yōu)勢迫降孫權,可是曹操哪里聽得進去。
在強敵壓境、存亡未卜的危急關頭,孫權在東吳軍事主帥周瑜的建議下同意和劉備結成聯(lián)合抗曹的軍事同盟。
公元208年10月,周瑜率兵沿長江西上到樊口與劉備會師。爾后繼續(xù)挺進,在赤壁(今湖北嘉魚東北)與曹軍打了一個遭遇戰(zhàn)。曹軍受挫,退回江北,屯軍烏林(今湖北嘉魚西),與孫、劉聯(lián)軍隔江對峙。
初戰(zhàn)失利,曹操很惱火,忙把荊州的降將蔡瑁、張允叫到主帥船上責問:“我有這么多的軍隊,為什么敗在周瑜的手里!”蔡瑁低著頭回答說:“荊州的水軍好久沒有操練了,青州和徐州的將士本來不習慣于水戰(zhàn),所以戰(zhàn)斗力都不怎么樣。末將愿意加緊訓練,并且使北方的士兵也學會水戰(zhàn),請丞相放心。”曹操說:“你們兩個是水軍的將領,可一定要抓緊操練,不得有誤!”兩個將領唯唯諾諾地退了出來。
可是,北方士兵的訓練效果不佳。一碰到刮風,江上起了波浪,就有不少人暈船,嘔吐不止,睡不安,吃不下,體力大降。岸上旱寨里的士兵,雖沒受暈船之苦,可是情況也很不妙。那年正趕上冬瘟,病倒的不少。這些,急得曹操一面叫人收集草藥,一面召集謀士們商議對策。有人獻計說:“用鐵鏈把戰(zhàn)船一只一只連起來,再在上面鋪上木板,搞成‘連環(huán)船’。這樣,風浪再大,船也不會搖晃,士兵就不會暈船了。”眾人思之再三,覺得這辦法不錯,紛紛表示贊同。曹操也就同意先試試再說。一試之下,果然靈驗,戰(zhàn)般連在一起,甚是平穩(wěn),人在上面好像在平地上一般,連戰(zhàn)馬也可以上船下船,不用人來吆喝了。于是,曹操下令叫軍中鐵工連夜打造鐵鏈、鐵環(huán)、大釘,作為戰(zhàn)船連合之用。
三國經(jīng)典故事二
很多人一直在說,諸葛亮如果想當皇帝,可以輕而易舉地廢除劉禪并取而代之。沒必要為此推測爭執(zhí)得面紅耳赤,看看曹操父子兩代人完成代漢自立的過程,或許對了解當時歷史背景,了解取代漢室之難度有所裨益。
自董卓及其部屬李傕、郭汜之亂后,那位叫做劉協(xié)的獻帝,不僅是名存實亡,而且已命懸一線,最先劉協(xié)為董卓手中的玩偶,前邊的那個小皇帝劉辯已作出樣子,在被廢黜不久就被董卓所鴆殺,獻帝還能存活多久,全在董卓一念之間。之后為李傕綁架,成為同郭汜爭權奪利的籌碼,擔驚受怕中,漢獻帝及其百官、內(nèi)宮嬪妃宮女們從長安逃到河南,誠為當時民謠所說的那樣:“侯非侯,王非王,千騎萬乘走北邙”《獻帝春秋》。中經(jīng)楊奉、董承趕來救駕,最后為曹操迎接入許昌,自此才得以安身。
曹操迎接漢獻帝未必是忠君勤王,更多的是,他要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人生價值,以膺服天命為己任,迎接漢獻帝安居許昌,就取得“挾天子以令諸侯,蓄士馬以討不聽”的特殊資格。打著皇帝這面旗幟,不僅受到封建士大夫擁戴,受到廣大民眾的擁戴,招兵買馬、積蓄糧草容易一些;更重要的是,討伐不聽命皇室的軍閥時候(實際是不聽命于曹操),未曾出兵已占盡政治優(yōu)勢,已將對方推到不義境地,戴上了叛逆謀反的帽子。因了他挾有政治優(yōu)勢,更兼之卓越的政治和軍事才能,從公元192年——208年的17年中,曹操陸續(xù)剪滅了軍閥韓遂、馬超、陶謙、呂布、袁術、袁紹、袁譚、袁尚、袁熙、劉琮等,平定了烏桓叛亂,使黃河流域亦即全國三分之二富庶地區(qū)得以統(tǒng)一,僅留下東南六郡的孫權,益州的劉璋,漢中張魯和四處流竄的劉備四支軍閥。
當時曹操集軍政大權于一身,漢獻帝不過是一具傀儡,是圖章皇帝,然而曹操并沒有黃袍加身,代漢自立。這不是曹操對漢室心存耿耿忠貞,是政治形勢不允許取代。所謂的政治形勢不是別的,是封建士大夫和民眾的皇室情結。東漢王朝雖在黃巾大起義后已名存實亡,但依然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皇室情結是一種巨大的保守力量,始終阻止著正常的改朝換代;更加之漢獻帝雖年幼無知,卻不是暴戾專橫、作惡多端的獨夫民賊,社會方方面面對他還有著不切實際的幻想;獨當一面的異姓帶兵將領,雖然都是曹操一手培植提拔或者收服籠絡的可靠將領,但在長期征戰(zhàn)過程中,實際上已經(jīng)成為地方實力派人物,很難保證在東漢王朝和曹氏集團二選一時候站在哪面,所以曹操不輕舉妄動,不愿因取代引起內(nèi)亂,引起戰(zhàn)爭。公元210年12月,曹操曾說過:“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以此表明沒有覬覦之心。這不是曹操真心話,權臣和皇帝之間詭譎多變的微妙關系,是一種極不穩(wěn)定的危險平衡,牽動一發(fā)就可能造成宮廷地震,兩者都不會君明臣忠的泰然處之,以曹操之明,他當然看到其中的風涌雷動。之所以還要這樣說,不是掩耳盜鈴式自欺,而是在麻痹別人,增加自身的安全系數(shù)。
公元220年,孫權上書稱臣時,同時說天命勸曹操稱帝,曹操看罷來信后罵道:“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這不僅是曹操對孫權捧殺的警惕,也是對代漢而立政治風險的評估。當時夏侯惇、陳群、桓階等認為,曹操南征北戰(zhàn)30多年,功勛卓著,羽翼豐滿,人心歸附,時機已經(jīng)成熟了,應順從天理民心,黃袍加身,代漢自立。曹操知道自己的來日已經(jīng)不多,寧可將阻力估計得高些大些,不能將阻力估計得小些低些,不愿意天亮時尿在床上,那時會身敗名裂,遺臭萬年,上天不會給他改過自新的機會,他也沒時間改過重來,故而委婉謝辭道:“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曹操有兩次可以名正言順地代漢自立的機會。第一次,公元200年,車騎、獻帝妻舅董承懷揣衣帶詔,糾集長水校尉種輯,王子服、吳子蘭,議郎吳碩以及劉備等人,準備發(fā)動宮廷政變殺害曹操。這標志著,曹操同漢獻帝之間的矛盾沖突,已經(jīng)發(fā)展到你死我活的程度,而且已麻風出面,不可協(xié)調(diào)。陰謀破敗后,如果加以徹底追究,漢獻帝這位幕后黑手難辭其咎,乘機廢除不無不可。但是曹操并沒有追究到底,只是嚴懲了前臺的董承等人,甚或,連核心成員都未仔細清查,以至于使劉備這樣的大魚得以漏網(wǎng),漢獻帝更安然無恙地穩(wěn)坐龍椅。 第二次,公元214年,漢獻帝通過伏皇后指示父親伏完,陰謀再一次發(fā)動宮廷政變殺害曹操。照理說,一之已甚,豈可再乎?漢獻帝這次應該受到懲罰了,但依然沒有!只是伏皇后父女弟兄等人伏法被殺,漢獻帝依然坐在龍椅上免予追究。這不是曹操寬仁厚德,他沒有這種雅量。沒有廢除漢獻帝原因,依然是顧忌到當時的政治形勢,擔心搶摘了生西瓜。
東漢王朝的江山,在董卓和李傕、郭汜之亂后,葬送得一干二凈,點滴未留。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24年,南征北戰(zhàn)得來的整個北方,都是曹操打下的,同東漢王朝的江山社稷沒有瓜葛,漢獻帝不過是曹操委托的保管員而已;套一句現(xiàn)代經(jīng)濟術語,整個北方的疆域,是戴著公有制紅帽子的私人企業(yè),曹操才是企業(yè)的法人代表。曹操以家族子弟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曹休等人為為核心執(zhí)掌軍隊,異姓軍事將領臧霸、張繡、張遼、徐晃、張合、樂進、李典、于禁等,都是曹操通過多年考驗信得過的鐵桿哥兒們,已經(jīng)成為清一色的曹氏黨徒。朝廷官員。相府官員等,也是曹操通過不斷篩選,不斷清洗,不斷培養(yǎng)提拔的親信。東漢皇室早被邊沿化為一具空殼,并逐步從封建士大夫和民眾的頭腦中淡出。即令如此,曹操不敢貿(mào)然的黃袍加身,說明由臣位蕩向君位的秋千擺動,是一個極其復雜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聯(lián)想一下諸葛亮。西蜀的益州地盤,是劉備打下來的,同諸葛亮沒有多大關系;西蜀的文臣武將,是劉備多年培養(yǎng)提拔或收降,同諸葛亮沒有淵源;諸葛亮執(zhí)政時候,軍權還在涿郡籍和益州籍將領手中,諸葛亮身邊不僅沒有掌軍者,甚或,荊州籍幫派體系尚未形成;更加之諸葛亮同益州民眾沒有建立起信賴關系,憑什么取代劉禪自稱皇帝! 形式?jīng)Q定,諸葛亮取代劉禪的,只能是一個漫長過程。
三國經(jīng)典故事三
諸葛亮是三國時候的智者,尤其是小說的刻畫,把諸葛亮用兵如神、謀略出眾演繹的栩栩如生,其實諸葛亮一生也很郁悶,自從綁到了劉備的戰(zhàn)車上,就馬不停蹄的為劉備效力,可想而知,睿智的諸葛亮上的做大的當就是答應了劉備的要求,繼而為劉備父子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除了劉備之外,諸葛亮還上了另外一個人的當,此人就是劉表的大公子劉琦。
小說和正史都有這件事,事情大同小異:
劉琦雖然是劉表的嫡長子,可是因為劉表又娶了繼室蔡氏,因此對劉琦很不看好,劉琦明白自己在父親眼里形同棄嬰,而自己本來又不容于后母,因此更加郁悶。劉琦長吁短嘆無計可施。當時蔡氏已經(jīng)有了小兒劉琮,這孩子比劉琦更漂亮更聰明,劉表愛不釋手,又加上蔡氏的地位很鞏固。蔡瑁兄弟掌握兵權,蔡氏的親友張允是劉表手下大將,因此劉琦更是如坐針氈。
劉琦認識諸葛亮,諸葛亮的妻子是蔡夫人親外甥女,因此彼此雖然不常見面,也應該知道相互的名聲。諸葛亮當時已經(jīng)歸屬劉備,一日劉表請人赴宴,亮與劉備同行。劉琦曾經(jīng)求救于諸葛亮,如何才能自保。諸葛亮覺得自己怎好在劉表父子中間周旋,畢竟還是血溶于水,他不敢出任何主意。
劉琦是一個有辦法的人,他知道諸葛亮號稱臥龍,肯定有良策。于是就請諸葛亮游觀后圓。劉家的花園自然是樹木參天,奇花異草煞是好看。來到一座高樓下,劉琦和諸葛亮手挽著手一同登上高樓,此時登高遠眺,天朗氣清,別有一番洞天。劉琦讓人備好酒菜,席間談笑風生。突然讓人去掉梯子,對諸葛亮說:先生,現(xiàn)在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話從你口中出來,來到我耳中,可以說句話救救我嗎?
諸葛亮無奈,看著劉琦:想當年晉獻公有三個兒子,申生重耳夷吾。后來攻打西戎的時候,當?shù)氐膰址瞰I自己的女兒麗姬和少姬,不久,晉獻公拿這兩個美女當寶貝,對她們言聽計從。
接著麗姬有一個兒子,她想讓老家伙廢長立幼。便使勁的搬弄是非,重耳和夷吾逃跑了,后來,申生給晉獻公進貢的胙肉被麗姬下了毒,咬死了晉獻公身旁的侍衛(wèi),晉獻公大怒認定自己兒子忤逆,于是派人去抓,申生有口難辯,自殺而亡;重耳和夷吾逃往他國。
這就是說: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先要把自己的命保住,諸葛亮希望劉琦趕緊向劉表請示到江夏鎮(zhèn)守。果然劉琦謝過了諸葛亮的建議,然后乘一只小船離開了荊州。
這就是劉表的兒子劉琦,一個很懂得自保的人,可惜多病,壽命不長。不過當年這一招,確實得到了諸葛亮的錦囊妙計。也是諸葛亮一生中被人騙很少的例子,當然劉琦的這一舉動卻讓羅貫中先生不悅,于是在小說中,把劉琦寫得更加窩囊,先讓他四處哭拜于劉備,然后再由劉備點化劉琦,真的讓人以為劉景升之子猶如笨豬狗。
不過諸葛亮這種打算卻為后來劉備聯(lián)合孫權對抗曹操埋下了伏筆,劉琦的水軍后來成為火燒赤壁的精銳。這就是有心插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行。
看過三國經(jīng)典故事的人還會看:
1.中國歷史哲理小故事故事大全精選
2.古代關于讀書的故事大全精選
3.中國經(jīng)典歷史故事
4.歷史有名故事
5.中國歷史人物勵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