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皇帝歷史故事3則
南北朝時期是兩晉以后中國歷史上一個分裂時期。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南北朝皇帝歷史故事3則,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南北朝皇帝歷史故事·蕭昭文:連一道蒸魚菜都吃不上的傀儡皇帝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那是說的掌握實權的鷹派皇帝,而對于那些有位無權的傀儡皇帝,別說朝綱獨斷、生殺予奪了,恐怕連想吃什么東西都做不了主。南齊第四任皇帝蕭昭文就是一例。
蕭昭文(480年—494年),字季尚,南齊武帝蕭賾之孫,文惠太子蕭長懋次子,母親為宮人許氏,其兄為蕭昭業。486年封臨汝公,初為輔國、濟陽太守。492年,轉持節、督南豫州諸軍事、南豫州刺史,兼輔國。493年,進號冠軍。文惠太子去世后,蕭昭文還都。同年,皇太孫蕭昭業即位,蕭昭文被封為中軍,改封新安王。隆昌元年(494年)七月,蕭昭業被蕭鸞殺死,廢掉帝號,隨即扶立蕭昭文即帝位,成為南齊第四任皇帝,改年號為延興。
蕭昭文是個名副其實的傀儡皇帝,一切政事,聽命蕭鸞。即位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封蕭鸞為驃騎大、錄尚書事、揚州刺史、宣城郡公,蕭鸞的親信黨羽也得到了重用和提拔,把持著朝中主要位置。為了加強對蕭昭文的控制,蕭鸞規定“帝起居皆諮而后行”(《南齊書·海陵王本紀》),蕭昭文的一切生活起居,必須先請示蕭鸞,得到蕭鸞的點頭允準后方可進行,否則相關工作人員就會受到嚴懲,甚至砍頭。華里的皇宮,竟然成了蕭昭文的監獄。
有一天,蕭昭文突然很想吃一道蒸魚菜,就派人通知太官令,也就是掌宮廷膳食、酒果的官員,誰知等了半天,蒸魚菜也沒端上來。蕭昭文又派人去催,結果依然。這下蕭昭文急了,他親自出馬,跑到御膳廚房,想看個究竟。到了后,發現廚房根本就沒做這道菜。蕭昭文斥責太官令,怎么回事,朕要吃個蒸魚菜,為什么沒做?太令官回答“無錄公命”,也就是他沒得到蕭鸞的指示。最后,太令官“竟不與”(《南齊書·海陵王本紀》),沒辦法,這是要人命的事,故始終沒給蕭昭文做。
當皇帝當到這個份,蕭昭文真是千古一人。蕭昭文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給蕭鸞加官進爵。九月“乙未,驃騎大鸞假黃鋮”,不久,“丁酉,……進驃騎大、揚州刺史宣城公鸞為太傅,領大、揚州牧,加殊禮,進爵為王。”當然,這一切都是蕭鸞逼迫的。與此同時,蕭鸞舉起屠刀,對高帝蕭道成、武帝蕭賾的子孫進行血腥屠殺,“(九月)癸未,誅新除司徒鄱陽王鏘、中軍大隨郡王子隆……(十月)戊戌,誅新除中軍桂陽王鑠、撫軍衡陽王鈞、侍中秘書監江夏王鋒、鎮軍建安王子真、左巴陵王子倫”(《南齊書·海陵王本紀》),以防止皇族宗室威脅到他的政治地位。
蕭昭文原本就是蕭鸞篡位的一個過渡,等一切準備好了,時機成熟了,蕭昭文也就該讓位了。十月辛亥,蕭鸞以皇太后的名義,稱蕭昭文“嗣主幼沖,庶政多昧,且早嬰尪疾,弗克負荷,所以宗正內侮,戚藩外叛,覘天視地,人各有心。雖三祖之德在民,而七廟之危行及。自非樹以長君,鎮以淵器,未允天人之望,寧息奸宄之謀”,同時大肆褒獎蕭鸞“太傅宣城王胤體宣皇,鐘慈太祖,識冠生民,功高造物,符表夙著,謳頌有在,宜入承寶命,式寧宗祏”(《南齊書·海陵王本紀》),總之一句話,蕭昭文當皇帝不稱職,應該讓位于蕭鸞。
蕭昭文被廢黜后,為海陵王。蕭鸞即位后,雖然下詔“海陵王依漢東海王強故事,給虎賁、旄頭、畫輪車,設鐘虡宮縣,供奉所須,每存隆厚”,給予蕭昭文優厚的俸祿,但也不過是笑里藏刀。一個月后,蕭鸞“稱王有疾,數遣御師占視,乃殞之”(《南齊書·海陵王本紀》)。在蕭鸞的格外“關懷”下,蕭昭文就這么不明不白地死了。當了三個月傀儡皇帝,蕭昭文沒吃上蒸魚菜,倒吃上了蕭鸞的毒藥。蕭昭文死時年僅十五歲,葬以王禮,謚號“恭王”。
南北朝皇帝歷史故事·陳后主為何被稱為“井底皇帝”?
陳后主,即陳叔寶,陳宣帝陳頊的長子,是南北朝時期南朝陳國的最后一位皇帝,一生共在位7年,他在位期間大興土木,疏于朝政,整天縱情聲色、花天酒地,完全不顧百姓的死活,陳國的國力也逐漸走向衰落。據《南史·卷十·陳本紀下·第十》記載:后主愈驕,不虞外難,荒于酒色,不恤政事。
此外,陳后主還喜好文學,經常與才色兼備、精通詩詞的妃嬪們、宮女們以及朝中文臣們混在一起,對酒暢飲,吟詩賦詞,往往都是通宵達旦,把國事拋之腦后,不聞不問。陳后主在詩詞方面有著頗高的造詣,最具代表作有《玉樹后庭花》、《臨春樂》等。(其中《玉樹后庭花》成為著名的亡國之音)。
禎明三年(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派兒子楊廣南下攻陳,而此時的陳后主還深居高閣之內,盡情享樂,朝廷上下也沒有人在意。隨著隋朝大軍的不斷深入,陳國的州郡相續失守,陳后主依然帶著朝臣們奏樂飲酒,對外面的戰事置若罔聞。
等到隋軍兵臨城下,直搗陳國首都建康(今南京)之時,很多大臣和士兵們都紛紛逃亡,陳后主這時才驚慌起來,急忙帶著妃嬪躲到了景陽殿后院中的一口枯井里避難。
不久,有隋軍士兵們發現了景陽殿后院有一口枯井,于是向井里窺視,并大聲喊叫,陳后主沒有應答。士兵們打算向井里扔石頭,井中人嚇得呼喊起來。緊接著,士兵們向井中拋下繩索拉人,頓覺非常沉重,等到把人拉上來時,才驚奇地發現,原來是陳后主、張麗華和孔貴嬪三人同繩而上。隋文帝得知后十分驚訝。據《南史·卷十·陳本紀下·第十》記載:既而軍人窺井而呼之,后主不應。欲下石,乃聞叫聲。以繩引之,驚其太重,及出,乃與張貴妃、孔貴人三人同乘而上。隋文帝聞之大驚。
后來,陳后主投降隋朝后,隋朝的官員們還經常拿他藏匿于井的這個事情嘲笑他,稱他為“井底皇帝”。(隨著世代流傳,后人也習慣地稱陳后主為“井底皇帝”。)
陳后主降隋的16年后(也就是仁壽四年<公元604年>)在洛陽城病逝,享年52歲,隋朝追贈他為大、長城縣公,謚號為煬,葬于洛陽北邙山。
南北朝皇帝歷史故事·高祖武皇帝劉裕:文治武功堪比唐太宗
如果給中國所有的皇帝做一個排行榜,劉裕其實應該能排到前十名。后人對于這位南朝帝王知之甚少,實際上劉裕政績頗大,除了奪晉登基外,劉裕本人幾乎可以說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帝王,其能力并不比后世的唐太宗差。因此被譽為‘南朝第一帝王’
大凡開國君王往往出身貧賤,若劉邦不過亭長,朱元璋乃為和尚,劉裕的出身也不好,與劉備類似也是一個底層手工業者。據載劉裕早年曾以賣鞋為生,但卻又常賭博樗蒲,傾盡家財,遭鄉里賤視,亦因不修品行而不為當世人們所賞識。但劉裕才能出眾,且有大志,注定不是平凡人。
軍旅——劉裕的崛起
劉裕后從軍,最初就任北府軍將領冠軍孫無終的司馬,隆安三年十一月,孫恩從會稽起兵反晉,朝野震驚,劉裕借機轉投淝水之戰名將劉牢之門下,從軍平叛。在轉戰三吳的幾年中,劉裕屢充先鋒,每戰挫敵,其軍事干略得到初步顯露。他不僅作戰勇猛,披堅執銳,沖鋒陷陣,且指揮有方,富有智謀,善于以少勝多。劉裕治軍整肅,法紀嚴明。因討亂有功,劉裕被封為建武,領下邳太守。劉裕開始在北府軍中展露其才華。
元興元年,桓溫之子桓玄舉兵東下,攻入建康,殺司馬元顯,劉裕審時度勢,暫投桓玄以行韜晦。由于劉裕屢建軍功,于北府舊部中頗有聲望,故桓玄也不敢小視他。次年十二月,桓玄篡位,更對劉裕款待備至,恩寵有加。桓玄常說:“我欲蕩平中原,非此人不行”。
元興三年,劉裕以打獵為名,聚集百余人首先在京囗發難,殺死桓修。眾人推劉裕為盟主,傳檄四方,各地紛起響應。因桓玄守軍大多是北府軍出身,面對劉裕都沒有斗志,劉裕于是與諸軍進攻,順利以火攻擊潰桓玄守軍,而桓玄亦棄城西逃。當年六月劉裕誅殺了桓玄,晉安帝在江陵復位。義熙元年,劉裕收復江陵,驅逐當地桓氏勢力,并自江陵迎晉安帝回建康。恢復東晉江山。
義熙四年,劉裕聽從劉穆之勸言入朝議繼任人選,終獲授侍中、車騎、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錄尚書事、徐兗二州刺史,入掌朝政大權。至此成為東晉朝堂之上的真正領導者。平定桓玄之亂,讓劉裕在亂世崛起,也鍛煉了他的睿智之心,劉裕心中自有韜略,一直以來他知道北方才是自己的戰場,等到其掌握東晉大權后,北伐即提上日程。
北伐——劉裕的雄心
義熙五年四月,劉裕在建康誓師北伐。進攻南燕,連戰連捷。義熙六年二月,晉軍攻入廣固內城。南燕慕容超率數十騎突圍而走,被晉軍追獲,送至建康斬首,南燕滅亡。劉裕以廣固久守不降為由,入城后,盡殺王公以下三千人以泄憤。
義熙十二年八月,劉裕以劉穆之任尚書左仆射,內總朝政,外供軍糧,自己率大軍分四路北伐。九月,劉裕抵達彭城。龍驤王鎮惡、冠軍檀道濟領兵由淮、淝轉向許、洛,后秦諸屯守皆望風降附,晉軍進展神速。十月,王鎮惡軍占領洛陽。義熙十三年正月,王鎮惡突破潼關防線,率師直進,一舉攻陷長安,姚泓率群臣投降,后秦滅亡。劉裕收復長安,這年冬天,劉裕率晉軍浩浩蕩蕩地抵達長安皇城。他想在此稍作休整,經略關中,不料傳來劉穆之病死的消息。劉裕怕朝廷有變,留其十二歲的兒子劉義真率王修、王鎮惡、沈田子等文武共守長安,自己統軍南歸。劉裕匆匆南歸后,留守長安的晉朝文武發生內訌,最終長安得而復失,良將勁兵損失頗多。但經過兩次北伐,黃河以南、淮水以北以及漢水上游的大片地區,為劉裕據有。這是北伐最高的收獲,也讓劉裕的聲望達到了頂點。
登基——無奈也是必須
巨大的軍功,使劉裕在朝廷的地位顯赫無比。義熙十四年,劉裕接受相國、總百揆、揚州牧的官職,以十郡建“宋國”,受封為宋公,并受九錫殊禮。
此時的晉安帝完全就是個傀儡,《晉書·帝紀第十》記載晉安帝連饑飽、冬夏的區別都認不出來。他癡呆,愚蠢得異常,口吃不能言語,甚至冷熱饑飽都沒感覺,一舉一動都得靠別人扶持。因此安帝繼位后東晉皇帝的權威大大下降,朝外許多實際上自立,不受君命。隆安元年,司馬德宗繼位,稱為安帝,王神愛被立為皇后。王皇后經歷了宮廷政變,生死憂患,惶惶不可終日,義熙八年,即崩于徽音殿。國家交付這種皇帝手中,根本無法保存,如果不是劉裕剪滅各地豪強,東晉早就亡國了,萬般無奈之下,劉裕只得將其殺死,另立司馬德文為晉恭帝。
元熙二年劉裕入輔,恭帝于是在六月禪位給劉裕,東晉滅亡,劉裕即位為帝,改國號為“宋”,改元永初。
治國——以勤儉而持重
即位之后,以司馬氏前車之鑒,劉裕削弱強藩,集權中央。有鑒于荊州屢為禍亂之源,便裁并荊州府的轄區,限制其文武將士的額員。
為防止權臣亂政,他特下詔:凡日后大臣外出征討,一律配以朝廷軍隊,軍還交回朝廷。
世族隱匿戶囗,減少官府收入。劉裕下令整頓戶籍,厲行土斷之法。規定政府所需物資派有關官員以錢購買。適當降低農民租稅,廢除苛繁法令,讓百姓在寬松的環境中休養生息,發展生產。
魏晉以來,皇室、官府崇尚奢華。由于是孤寒出身,劉裕知道稼穡艱辛。他平時清簡寡欲,對珠玉車馬、絲竹女寵十分節制。寧州進獻琥珍枕,光潔華麗,劉裕聽說琥珀可以療傷,令人搗碎分發將士。他平時穿著十分隨便,連齒木屐,普通裙帽;住處用土屏風、布燈籠、麻繩拂。頗為寒酸,如此節儉砥礪風行,西晉以來的奢華之風逐步被遏制。
劉裕即位為帝后更派大使巡行四方,舉善旌賢,訪問民間疾苦。東晉時期,中央和州、郡的大權一直掌握在王、謝、庾、桓四大家族手中,選拔官吏,主要依據門第,所謂“下品無高門,上品無賤族”。選出的官吏多是無才無識之輩。劉裕掌權后,下令改變這種狀況,要求按照九品中正制初置時的精神選拔人才。他重用出身“寒微”的人,如劉穆之、檀道濟、王鎮惡、趙倫之等,皆為大才。
劉宋初期,因劉裕在晉朝末期收復北方的青、兗、司三州,大致擁有黃河以南的廣大地區,成為東晉南朝時期疆域最大,實力最強,經濟最發達,文化最繁榮的一個王朝。自潼關以東、黃河以南直至青州已為南朝版圖,江淮流域得到保障,這是祖逖、桓溫、謝安經營百年所未能達到的。
其子劉義隆繼續劉裕的政策,終于出現“元嘉之治”這個分裂時期的大治盛世。當時北魏的大政治家崔浩曾把劉裕與曹操相提并論,他指出:“劉裕之平禍亂,司馬德宗之曹操也。”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則認為:“裕之為功于天下,烈于曹操。’’近代大師魯迅先生說他是南朝唯一值得肯定君主。
以上就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南北朝皇帝歷史故事3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