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帝劉義隆人物生平
宋文帝劉義隆(407年-453年3月16日),小字車兒,中國南北朝時期劉宋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武帝劉裕第三子,424年即位,在位30年,年號"元嘉",謚號"文皇帝",廟號"太祖"。453年,劉義隆被太子劉劭弒殺。不久后他的第三子劉駿起兵推翻劉劭而繼位,是為宋孝武帝。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宋文帝劉義隆人物生平,希望對你有用!
宋文帝劉義隆圖片
宋文帝劉義隆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劉義隆于公元407年(義熙三年)生于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成人后身高七尺五寸(181.5厘米),博覽群書、涉略經史,擅寫隸書。
公元410年(隆安六年),劉裕命劉粹輔佐年僅四歲的劉義隆鎮守京口,防御盧循之亂。
公元415年(義熙十一年),劉義隆受封為彭城縣公。劉裕北伐,令劉義隆為冠軍留守,東晉朝廷加封其為監徐兗青冀四州諸軍事、徐州刺史。劉裕收復關中、還軍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后,又加封劉義隆為監司州豫州之淮西兗州之陳留諸軍事、前、司州刺史,并命其鎮守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還未到任,又改封為都督荊益寧雍梁秦六州豫州之河南廣平揚州之義成松滋四郡諸軍事、西中郎將、荊州刺史。
公元420年(元熙二年,永初元年),劉義隆受封為宜都王,食邑三千戶,加號鎮西。
登基為帝
宋武帝劉裕駕崩后,太子劉義符繼位(即宋少帝),因他游戲無度,被輔政的司空徐羨之、中書令傅亮、領軍謝晦于公元424年(景平二年)五月廢黜(后被殺),迎立當時任荊州刺史的劉義隆為帝,改元元嘉,同時由謝晦出任荊州刺史,掌握重兵。
劉義隆在其統治期間,采取抑制豪強的政策,努力推行繁榮經濟政策,重視農業生產,并使賦役均攤,元嘉十七年、二十一年兩次下令免除農民的"諸逋債",有元嘉之治之稱。
劉義隆深沉有謀略,但體弱多病,好猜忌。他不能容忍大臣擅行廢立,公元426年(元嘉三年)殺徐羨之、傅亮、謝晦,從此政由己出。
公元429年(元嘉六年),因病由其弟彭城王劉義康執政。劉義康任司徒、錄尚書事,后又加領揚州刺史,進位大,專總朝權,勢傾天下,曾擅殺名將檀道濟。
公元431年(元嘉八年),劉宋反攻滑臺(今河南滑縣)受挫。
公元440年(元嘉十七年),劉義隆收殺擁戴劉義康的領軍劉湛等人,罷斥劉義康,改授為江州刺史,出鎮豫章(今江西南昌)。
公元445年(元嘉二十二年),將劉義康廢為庶人。
公元446年(元嘉二十七年),魏世祖拓跋燾調動六十萬大軍進攻江南,親率大軍克懸瓠(今河南汝南)、項城(今河南沈丘),渡過淮河直趨瓜步(今江蘇六合東南),后在宋朝軍民抵抗下撤退。江北遭魏軍殺掠殆盡,宋朝國力削弱。
公元451年(元嘉二十八年),北魏大軍南下,隔江威脅建康,劉義隆怕劉義康在后方趁機作亂,遂下令將其誅殺。南朝王室的自相殘殺由此始。
去世
公元453年(元嘉三十年),劉義隆長子劉劭與次子劉浚因事遭劉義隆責罵,劉劭遂唆使女巫嚴道育刻一劉義隆的玉石雕像埋入宮中含章殿前,詛咒劉義隆早死。巫蠱事發,劉義隆大怒,欲廢劉劭太子位,并將此事告訴潘淑妃。潘淑妃將此事告訴兒子劉浚,劉浚轉報皇太子劉劭,劉劭趕緊與親信的東宮將領蕭斌研議應對之策,身為劉義隆心腹大將的蕭斌,居然建議劉劭弒父自立,劉劭因此親自帶士練兵,積極謀劃。
同年3月16日深夜,劉劭與蕭斌趁夜起兵叛變,率領東宮衛隊假稱受詔入衛皇宮,騙使門衛放行。當時劉義隆正秉燭與尚書仆射徐湛之討論廢太子之事,劉劭部將張超之闖入合殿,劉義隆本能反應舉凳子自衛,五指都被砍下,最終被張超之弒殺,享年四十七歲。徐湛之亦死于叛軍之手。4月14日,葬劉義隆于長寧陵。同月,為劉義隆上廟號"中宗"、謚號"景皇帝"。武陵王劉駿隨即起兵討伐劉劭,并于5月20日即皇帝位,6月16日攻下京城,誅殺劉劭及劉浚;劉駿即位后改劉義隆廟號"太祖"、謚號"文皇帝"。
宋文帝劉義隆的為政舉措
文化
宋文帝劉義隆在位二十八年(公元424年-公元452年),繼續實行劉裕的治國方略,在東晉義熙土斷的基礎上清理戶籍,下令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債",又實行勸學、興農、招賢等一系列措施,使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社會生產有所發展,經濟文化日趨繁榮。公元438年(元嘉十五年)召雷次宗在京城雞籠山開設"儒學館"講學,與玄、文、史三學合為《四學》 。
陳壽死后百余年,三國史料大量出現。《三國志》內容精潔,三書很少重復,然宋文帝認太過簡略,故詔令裴松之作注。裴松之收集各家史料,"繪事以眾色成文,蜜蜂以兼采為味",彌補《三國志》記載之不足,文帝驚嘆為"不朽"之業。
范曄的史書巨作、"前四史"之一的《后漢書》亦是元嘉年間完成。
政治
政治上他提倡文化,整頓吏治,清理戶籍,重視農業生產。元嘉十七年、二十一年兩次下令減輕以至免除農民積欠政府的"諸逋債"。自東晉義熙十一年至文帝統治末年(公元415年-公元453年),"役寬務簡,氓庶繁息",三十多年中相對安定,是東晉南北朝國力最為強盛的歷史時期,史稱"元嘉之治"。但元嘉末年,北魏軍隊在江淮間一進一出,江南地區經過大規模戰亂,邑里蕭條,版籍大壞,所謂"元嘉之治"從此結束。
軍事
軍事上劉義隆在其統治期間,繼承劉裕北伐的政策,乘北魏與柔然交戰之際征討河南。宋文帝劉義隆為收復河南,先后于公元430年(元嘉七年)和公元450年(元嘉二十七年)兩度大舉北伐。每次北伐都是宋軍趁春夏雨季北進,并迅速打到黃河一線,然后沿千里黃河列戍置守,公元430年(元嘉七年)占領河南后還設立了河南四鎮:洛陽、虎牢、滑臺、碻磝,意在憑河而守。但是,等到秋高馬肥的時節,北魏鐵騎南下,劉宋在河南的防守便很快崩潰,所以兩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北伐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劉義隆戰爭指導有誤。
劉義隆北伐,其志只在收復河南,但河南四戰之地,即令能攻之,未必能守之。宋軍攻占河南后,沿千里黃河列戍置守,兵力薄弱;黃河雖險,卻并非不可渡涉,尤其是寒冬,河冰堅合,可以無船而渡。而且,早在元嘉七年,北魏就已將赫連夏逐出關中,這樣,北魏以山西為根本,左擁河北,右據關中,虎視中原。故劉義隆所面臨的問題實際上應該是如何遏止北魏咄咄逼人的南進勢頭,而不是河南的攻守。所以劉義隆北伐,每次都只圖河南,實非長遠之計。
公元452年(元嘉二十九年),劉義隆趁北魏世祖之死再謀北伐,劉興祖上表言:"愚謂宜長驅中山(今定州),據其關要。冀州以北,民入尚豐,兼麥已向熟;因資為易;向義之徒,必應向赴。若中州震動,黃河以南自當消潰。臣請發青冀七千兵,遣將領之,直入其心腹。若前驅克勝,張永及河南眾軍宜一時渡河,使聲實兼舉,并建司牧,撫柔初附。西拒太行,北塞軍都(今居庸關),因事指揮,隨宜加授,畏威欣寵,人百其懷。若能成功,清壹可待。若不克捷,不為大傷。"劉興祖吸取了前兩次爭河南而無功的教訓,建議自山東進兵河北,堵塞太行山諸隘口,將北魏遏制在山西以內。若河北底定,則河南自然落入宋軍之手。宋軍若在抵達黃河之后,進攻河北,北魏形勢就很危險,太武帝須親自率軍抗擊,刻不容緩。不過,此策非雄才大略之主不能行之,劉義隆志望、見識均不及此,故未采納。劉宋的北伐均以失敗告終,還招致北魏的大舉反擊,尤其是公元446年(元嘉二十七年)的那次北伐,北魏反攻河南之后,大舉南進,兵臨瓜步,飲馬長江。劉宋國力大損。
宋文帝劉義隆的人物評價
劉義隆在位三十年,十七歲即位,誅殺權臣,修明政治。他壓抑豪強兼并,清理戶籍,減免稅賦,勸課農桑,獎掖儒學。"元嘉文學"更是中國文學史上大書特書的時代,有謝靈運、劉義慶、鮑照、陶淵明等群星照耀;武將赫赫,如檀道濟、沈慶之、宗愨等輩,橫槊躍馬,四擊不輟。在位期間宋國境內政治、經濟、文化均得到較大的發展,是東晉南北朝國力最為強盛的歷史時期,史稱"元嘉之治"。但同時,劉義隆好大喜功,行事不切實際,幾次北伐均已慘敗告終,同時,劉義隆好猜忌,視兄弟如豺狼,視大臣如仇敵。登基之后,對擁護他的大臣徐羨之、傅亮、謝晦等毫無情義,皆殺之。后來又殺名將檀道濟、彭城王劉義康等,大失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