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的兩位絕代英雄高歡和宇文泰
高歡和宇文泰都是南北朝時期的皇帝,兩人的政治水平都已臻化境。在政治法律的建樹上,高歡有《麟趾格》,宇文有《大統式》。在膽略上,兩人五次大戰,兩勝兩負,均親嘗戰陣,涉險驚魂,出生入死。這兩位絕代英雄高歡和宇文泰相比,誰更勝一籌呢?
高歡和宇文泰第一戰:小關之戰
西魏大統三年(公元537年)正月,東魏高歡西征,占據了汾水入黃河的龍門(今山西河津縣),繼續沿黃河河套南下,抵達蒲坂(今山西蒲州)。蒲坂是自古以來兵家西進、爭奪潼關(今陜西老潼關)的運兵渡口,高歡令前軍在黃河上架設浮橋三座,直逼長安。
高歡這次伐宇文泰,兵分三路,除自率中軍之外,用先鋒竇泰攻占潼關,派大將高敖曹驅兵南下,直取洛州(今陜西商縣),然后西進,形成南北夾攻長安之勢。
宇文泰當時帶兵從廣陽南歸長安,得到高歡東侵的軍事情報,忙召集軍帥,商量對策。
宇文泰分析戰情道:“如今高歡分三路互為犄角之勢向我們逼來,又大造浮橋,顯示出不惜一切從蒲坂渡河的姿態,目的就在于引誘和牽制我軍主力與他在黃河兩岸相持。而他的先鋒竇泰則可以趁我風陵兵力不足的機會,強渡黃河,攻占潼關要塞,將我軍控制在關內,圍而殲之。 高歡自從起兵以來,總是派竇泰擔任先鋒,竇泰手下兵精卒銳,屢屢獲勝。正因為此,便生驕傲之心,以為無人敢敵。”
眾將帥提出質疑:“高歡離我們近,竇泰距我們遠,舍近而擊遠,若有差錯,讓高歡主力過了黃河,我們悔都來不及了!”
宇文泰滿有把握地說:“不必擔心!我準備用精兵突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掉竇泰,此舉萬無一失。退一步說,即便高歡真的過了黃河,我軍也不過暫退霸上(今陜西臨潼)而已,仍可拱衛長安不失。”
宇文泰怕眾將帥心中不踏實,又說:“高歡這次大軍壓境,以為我們兵力弱小,只能防守,根本沒想到我反要襲擊他的精銳前鋒,再加上他一時得逞,有輕慢之心,乘此機會攻打,何往而不勝呢?他雖搭造浮橋,那么多軍隊也不可能一下子全渡過來,至少需要五天時間,這時我早已把竇泰消滅了。”
宇文泰這一作戰方案,得到了他的從子直事郎中宇文深的全力支持。
宇文泰定下方案,軍隊也回到長安,然后故意放出風來,謊稱“東魏攻伐,軍威正旺,一時難以抵擋,不如退守隴右(今甘肅東部)暫避鋒芒,再作計較。”還故意做出引軍西退的樣子,麻痹高歡。第二天,宇文泰拜別文帝元寶炬,率領精兵悄悄折向東方,銜枚疾走,沿渭水直奔潼關左邊的禁谷,地名小關。
竇泰此時已經占了潼關,聞宇文泰軍突至,自恃驍勇,趕忙從風陵渡過黃河前進。宇文泰選擇了牧澤這一有利地形,四面埋伏,引誘竇泰進入澤中泥淖地重圍。竇泰鐵騎不得馳突,西魏軍萬弩齊發,竇泰軍死傷大半,竇泰自己身上也中數箭,料知無法脫圍,自刎而死。
高歡得到消息,如雷震耳,驚愕不已,大慟,幾乎暈倒,只好趕快拆掉浮橋,撤回軍隊,并急令高敖曹從上洛一線退兵。宇文泰以弱勝強,出奇兵一擊定大局,首戰告捷,取得了東、西魏交鋒的第一次勝利。
小關之戰是宇文泰打的最精彩的戰役,當時西魏的壓力非常大,立足未穩,兵力薄弱,宇文泰的威信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眾人都看著他有什么良法,從會議決策時我們看到,眾人并不支持他的做法,這時的西魏,確實處于風雨飄搖之際,稍有不慎則滿盤皆輸,宇文泰此時顯示出了英雄氣質,他力排眾議,堅持自己的做法,承擔了很大的責任。
集中使用優勢機動部隊專攻一路的做法,管它幾路來,我只一路去!挫敵鋒芒,一戰而勝。小關之戰堪稱古代運動戰的典范。
高歡和宇文泰第二戰:沙苑之戰
同年八月吉日,宇文泰率李弼、獨孤信、梁御、趙貴、于謹、若干惠、怡峰、劉亮、王德、侯莫陳崇、李遠和達奚武等12員戰將伐東魏,兵至潼關,宇文泰誓師道:“這次出兵,奉天威,誅暴亂,全靠眾位將士,你們要整頓好武器、戰馬,作好血戰的準備,不準貪財輕敵、兇暴逞威,遵守的有賞,違令的殺頭!”旋即派于謹為東征先鋒,當天就攻下盤豆,活捉東魏守將高叔禮。
第二天,又攻破恒農城,俘獲東魏陜州刺史李徽伯、恒農守將高千及守軍8 000多人,一時威震敵膽,周圍的宜陽、邵郡,望風而靡,紛紛歸降。
高歡見來勢兇猛,心中大驚,于是調集鮮卑主力10萬朝蒲坂進發,另派大將高敖曹率3萬人在黃河以南阻截宇文泰,其實,宇文泰東征只是虛晃一槍,他是因為關中糧荒嚴重,而東魏在恒農城儲有大量積粟,這才前去武裝“就食”,等高歡兵馬趕到,他已住了50多天,滿載而歸。
高歡吃了虧,氣恨交加,干脆揮軍從蒲坂津渡過黃河,再過洛水,將10萬大軍屯扎在許原,要找宇文泰報復。
宇文泰由于當時手中只有1萬兵馬,敵我兵力懸殊,于是向眾將問計,部將宇文深說:“高歡在黃河以北甚得眾心,他雖乏智謀,而人皆聽命,若是安分守土,要打他還很不容易。如今驅兵西征,讓鮮卑人相互攻殺,實非眾愿,難以齊心。只因竇泰被斬,又失積粟,丟了面子,含憤而來。這是‘忿兵’,一戰可擒。”
宇文泰深以為然,當即率精銳輕騎從渭水南岸渡到北岸的沙苑(今陜西大荔縣南),距高歡大軍60里安營。大將李弼又向宇文泰建議:“敵眾我寡,不可平地置陣。此處東面10里有渭曲,可據以待敵。”宇文泰覺得有理,隊推進10里,背水分東、西列陣,李弼指揮西邊方陣,趙貴指揮東邊方陣,都埋伏在蘆葦叢中,以鼓聲為令,操戈待敵。
十月二日申時,東魏大軍兵進渭曲,明知西魏兵少,毫不在意,亂嚷嚷往西邊方陣闖去,宇文泰見敵軍已至,擊鼓催戰,于謹率兵迎敵,李弼、趙貴伏兵頓起,李弼的鐵騎橫擊東魏主力,將高歡大軍截為兩段,不能照應,高歡大將彭樂腸子都被挑了出來,還在力戰,結果東魏大敗,高歡連夜跨駱駝逃往黃河西岸,搶得船只渡河,其余幾乎全軍覆沒。
沙苑一戰,宇文泰虜敵7萬,獲糧草輜重無數,全勝而歸,從俘虜中選留2萬人補充軍隊,其余則全部放回,用以分化高歡。李穆見高歡已嚇得魂飛魄散,建議乘勝追擊,宇文泰怕高歡反撲,主張“窮寇勿迫”,帶兵返回渭南。為紀念這次戰役,宇文泰命令士兵每人種樹一棵,以旌戰功。
沙苑戰役的意義在于徹底斷絕了高歡吞并西魏的可能,奠定了宇文泰的權威地位,戰后他被封為柱國大,政治威望與日俱增,此后雙方以拉鋸戰成為主要作戰方式,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高歡和宇文泰第三戰:河橋之戰
西魏沙苑之捷后,士氣高昂,主動出擊,進入外線作戰,一舉攻下了河東的蒲坂和洛陽的金墉城。東魏孝靜帝元象元年,東魏大將侯景奪回金墉,燒毀了洛陽內外大量官寺民居,西魏文帝元寶炬和丞相宇文泰本來要到占領的洛陽去祭掃先帝陵園,見侯景攻打金墉,宇文泰親率大軍前往救援,前軍到谷城,擊殺了東魏前鋒莫多婁貸文,侯景見西魏大軍來援,撤圍引退。宇文泰率輕騎追至河上。
侯景北據河橋(今河南孟縣西南),南依邙山,布好陣勢,與宇文泰對仗。兩軍交鋒不久,宇文泰坐騎被侯景射中,狂奔不已。都督李穆緊緊跟護在宇文泰身旁。宇文泰被掀下馬,左右皆散,東魏兵馬追來。
李穆用馬鞭抽打宇文泰,罵道:“隴東軍士,你的主人跑到哪里去了,你還在此逗留!”東魏兵聽得此言,不懷疑是貴人,遂舍之而過。李穆以馬授與宇文泰,與宇文泰逃回營中。侯景初勝,以為西魏軍遠去,不會再來。
不料西魏大軍如潮水般涌至,侯景來不及布陣,就被西魏軍打敗,士卒潰散,侯景自己也撥馬遁逃。只有高敖曹自恃勇敢,與宇文泰鏖戰,好不容易殺出重圍,單騎投河陽南城。河陽南城守將高永樂與高敖曹有隙,閉城不納。
高敖曹躲在橋下,被西魏追兵殺死。高敖曹是東魏軍司、大都督,統七十六都督,在東魏武裝力量集團中的地位僅次于高歡,是著名的猛將。他是漢人,當時鮮卑人對漢人的態度非常傲慢,但在高敖曹面前卻不敢放肆。
高歡對部隊講話,總是用鮮卑語;如高敖曹在列,就改用漢語。此次東魏軍被殺得大敗,落水而死者多達萬人,15000兵士被俘。
高歡聞知侯景戰敗,高敖曹被殺的消息,如喪肝膽,親督大軍,前往爭洛,而在洛陽方面雙方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大戰。那天大霧彌漫,陣線很長,首尾遠隔,從早上打到下午,戰至數十合,雙方犬牙交錯,已經分辨不清對方了。
西魏左右翼獨孤信、趙貴戰斗不利,又不知主帥所在,茫無頭緒,以為打了敗仗,棄軍逃跑,后軍李虎、念賢等也跟著逃跑。西魏陣線已亂,宇文泰只好放火燒了營寨,留下長孫子彥守金墉,自奉寶炬西歸長安。在回撤的途中,宇文泰又攻下了恒農城。這一次雙方打了個平手。
高歡和宇文泰第四戰:邙山之戰
雙方經過五年的相持,東魏孝靜帝武定元年(公元543年),再燃戰火,這就是著名的邙山之戰。戰爭的起因是東魏北豫州刺史高仲密之妻為高歡之子高澄調戲,高仲密懷恨在心,投降西魏。宇文泰率諸將接應,向河橋南城進圍。高歡聞高仲密叛變及宇文泰來犯,親率十萬大軍至河北抵御。
宇文泰軍退居瀍上,令軍士駕舟,在上流縱火,想燒毀河橋,阻止高歡軍渡河。東魏將領斛律金,派行臺郎中張亮,用小船百余艘,攔截敵船,用鐵鏈橫河,系以長鎖,釘在兩岸,使敵船不能靠近,保住了河橋的安全。
高歡軍過河,占據了邙山有利地形,數日不進,以逸待勞。宇文泰將輜重留在瀍曲,乘夜色,率精銳奔四十里偷襲高歡軍,被高歡軍偵騎探到,高歡整陣迎戰。候至黎明,泰軍果到。高歡將領彭樂,不等泰軍列陣,便率數千精騎,猛沖過去。
泰軍大敗而逃。高歡軍窮迫不舍,追于瀍上,宇文泰棄營再逃。西魏侍中大都督臨洮王元束、蜀郡王元榮宗、江夏王元升、巨鹿王元闡、譙郡王元亮、詹事趙善等俱被俘,士卒死傷近六萬余人。
東魏大將彭樂急追宇文泰,宇文泰對他說:“你非大彭樂么?癡男子,試想今日無我,明日豈有你么?何不急速回營,收取金寶?”彭樂聞言,也覺有理,遂放宇文泰逃生。彭樂回營,有人告發他縱宇文泰。高歡大怒,拔出佩劍,按住彭樂的頭,三下三舉,終未殺他,說今日饒了你,你要自知從前的錯誤,效力贖罪。
彭樂連聲遵令。因為宇文泰還活著,高歡不敢輕易殺死軍中驍將。第二天,兩軍再戰,宇文泰令西魏大將賀拔勝率三千勇士直搗高歡本陣,高歡左右盡死,狼狽逃竄,賀拔勝手持長槊縱馬緊追,鋒刃及于高歡之背,幸賴高歡部下箭射敵馬,才得以逃脫,但高歡險些氣絕.宇文泰的西魏中軍、右軍聯合擊敗東魏,俘虜高歡所有步兵,而左軍失利,東魏騎軍開始反撲,西魏不敵,最終戰敗,只得引兵退回關內。
邙山之戰雖敗,西魏耿令貴、王胡仁、王文達等三名將領仍因功受賞。宇文泰從此廣泛招募關中豪強充實軍隊,并創立府兵制,藏兵于民,一旦需要隨時可以調集。同時改革官制,使實力大大加強。
高歡和宇文泰第五戰:玉璧之戰
東魏武定四年(公元546年)十月,高歡再次率十萬大軍圍攻西魏的玉壁(今山西稷縣西),要拔除西魏在汾水下游的重要據點,高歡晝夜不息地組織攻城,一面在城南筑起土山,又挖了十條地道。西魏守將韋孝寬堅守不出,并筑起了比土山還高的樓臺,居高臨下,以防爬城。
又挖了長塹,連接東魏的地道,在塹外堆積柴火,在地道上放火,使東魏兵不敢從地道進攻。高歡用攻城豐撞城,韋孝寬就用布做成幔子。攻城車駛向何方,布幔就隨之張開,風鼓布幔,使攻城車失去效用。高歡命士兵手執竹竿,上縛松麻,灌油加火,一面焚布,一面燒樓。韋孝寬用長鉤鉤竿,鉤上有刃,割了松麻,竿仍無用。
高歡再挖二十條地道,中施梁柱,縱火燃燒,柱折城崩,韋孝寬積木以待,見有崩陷,立即豎柵,高歡軍仍不得入,苦攻了五十多天,士卒戰死及病亡者約計七萬人,尸首埋成一座小山。高歡“智力皆困,因而發疾”,只好解圍而去。西魏獲得了保衛戰的勝利。回到晉陽不久,高歡就病故了,時年五十二歲。
玉璧一戰,是南北朝歷史上最艱苦的攻城戰役。高歡用盡當時所擁有的一切攻城技術,卻始終不能破城。這一方面是西魏守將韋孝寬在防守上很有謀略,玉璧城中兵民團結一致;另方面是由于高歡選擇冬日攻城,氣候寒冷,士兵又缺衣少食,給攻城戰造成許多客觀的困難。
高歡病亡后,侯景叛降,東魏由高歡之子高澄接掌大權,雙方仍時有攻戰,西魏趁侯景之亂取得東魏的穎州等地盤,東魏武定八年,東魏高澄以10萬兵攻打穎州一年,雙方死傷無數,后以水淹此城,才得以攻下。
但東魏名將慕容紹宗于此陣亡,守城的西魏名將王思政投降東魏. 這時,侯景亂梁,南朝衰頹,東西魏兩虎這才罷戰,轉向梁朝撲食去了。
在戰爭中,宇文泰帥眾擒竇泰,復弘農,破沙苑,戰河橋,有一舉上洛之志,邙山之役雖敗,仍能賞罰有度,屢屢以小博大,以弱擊強,智略兼備,能得勇士死力,親嘗戰陣之風,堪比魏武。真英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