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大帝的生平簡介
彼得大帝是后世對彼得一世的尊稱,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彼得大帝的生平簡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彼得大帝的生平簡介:
彼得一世(1672─1725),原名彼得·阿列克謝耶維奇·羅曼諾夫,是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羅曼諾夫之子,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第四代沙皇(1682─1725)、俄羅斯帝國皇帝(1721年—1725年),著名統帥。
彼得于1672年6月9日生于莫斯科,1682年即位,1689年掌握實權,作為羅曼諾夫朝僅有的兩位“大帝”之一,彼得大帝一般被認為是俄羅斯最杰出的皇帝,他制定的西方化政策是使俄羅斯變成一個強國的主要因素,1725年2月8日去世。
彼得是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和他的第二個妻子維塔利婭·納利什基娜的獨生子,彼得不到4歲父親就去世了,因為米哈伊洛維奇的第一妻子還為他生了13個孩子,所以就王位的繼承人問題展開了一場漫長的殊死斗爭,姐姐索菲婭·阿列克謝耶夫娜做了幾年攝政王,直到1689年退位,彼得地位才真正穩固。
1682年,一個剛滿10歲的小沙皇登基了,他就是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的第四代沙皇彼得·阿列克塞耶維奇·羅曼諾夫。
彼得即位不久,他的同父異母姐姐索菲婭借助射擊軍兵變,上臺執政,彼得被迫和母親住在莫斯科郊外,但他從小就喜歡軍事游戲,把自己的小伙伴編成兩個“游戲”兵團,整天在綠蔭環繞的村莊中,建筑土堡,進行軍事演習及防戰游戲,7年以后,彼得長大了,他的游戲兵成了兩支訓練有素的近衛軍,索菲婭意識到,彼得是個危險的對手。
1689年8月,她發動兵變,企圖廢掉彼得,但是陰謀失敗,索菲婭被送進修道院。
彼得開始親自執政,這時的俄國基本上是個內陸國家,經濟也很落后,要改變這種狀況,彼得認為首先要有出海口,他宣稱“水域,這就是俄國所需要的。”有了出海口,就等于打開了通向西歐的窗口。
1695年1月,彼得親率3萬大軍進攻土耳其,企圖占領亞速海,由于沒有海軍,彼得不能從海上包圍亞速城堡,而土耳其艦隊卻可以經常提供援助,這次遠征失敗了,他并不灰心,用一年多時間建立了一支艦隊。
1696年春天,30艘俄國戰艦出現在亞速海上,俄軍水陸并進,圍攻亞速城堡,土耳其戰敗求和,亞速海落到了俄國人手中。
占領亞速后,俄國并沒有打通南方的出海口,因為土耳奇不僅占領著亞速海的門戶——刻赤,而且它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統治著黑海,彼得覺得應該向西歐學習,他決定派一個使團到西歐各國考察。
1697年,俄國考察使團出發,彼得化名為彼得·米哈依洛夫,以下士身份隨同前往,他非常重視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自稱是“一個尋師問道的學生”,他身高近兩米,強壯有力,親自在造船廠當木匠,學習造船技術。
在阿姆斯特丹,他在一家最大的造船廠當學徒,一直干了四個多月,空閑的時候,彼得總是去參觀手工工場、博物館,訪問著名的學者、科學家,聘請他們去俄國工作,在倫敦,他考察了英國的國家制度,還出席了國會的會議,參加了王宮的化裝舞會。
正當彼得在國外考察時,國內射擊軍發動兵變,要求立索菲婭為沙皇,彼得聞訊后,急忙趕回國內,殘酷地鎮壓了叛亂,處死了1000多人,他強迫索菲婭當修女,還把195名叛軍的尸體吊在她的窗前。
平息叛亂后,彼得開始在俄國進行全面改革,他大力鼓勵本國商人和外國商人投資發展工業,先后開辦了冶金、紡織、造船等工場200多家,他又征召大批農奴開鑿運河,建設通商口岸,發展商業。
彼得非常重視文化教育,先后開辦了工程技術學校、航海學校、造船學校、海軍學校等專門學校,派遣留學生到西歐學習,他還創建了博物館、圖書館和劇院,創辦了俄國第一份報紙《新聞報》,由他親任主編。
彼得又改革了禮儀制度,甚至采取強制性手段,迫使俄國貴族接受西方習俗,彼得1698年從國外回來接見貴族時,當場剪掉他們的長胡子,禁止他們下跪,后來又下令禁止穿俄羅斯長袍,彼得鼓勵貴族學習西方人的嗜好,要他們頭戴撒了香粉的假發,腳穿喇叭口的長統靴,帶著妻子兒女參加各種晚會、舞會、進行社交往來等等。
彼得對國家行政機構進行了全面改革,撤消了原來那些守舊無能,臃腫混亂的政權機構,把地方政權完全集中到中央,也就是彼得一人手中,這些改革使俄國皇帝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俄國也變成了絕對君主專制的國家。
彼得花了很大力氣進行軍隊的改革,興辦兵工廠,造船、鑄炮,改善軍隊的武器裝備,同時,擴大征兵,建立了一支擁有130個兵團、20萬士兵的強大陸軍和一支擁有48艘戰艦的海軍。
在改革過程中,彼得深深感到,過去按門第選用官吏這種制度的腐敗,決定打破舊傳統,按能力和才干任用各級官吏,這一改革,使一些出身低微的人在政府中升任要職,彼得的第一位總檢察長雅古任斯基小時候放過豬,他的親信大臣、陸軍元帥緬西科夫曾經在莫斯科街頭賣過肉包子。
改革之后,俄國富強了,彼得又開始為俄國尋取出海口,南方不行,就把眼光投向北方,首要的進攻目標就是瑞典,瑞典是北歐最強大的國家,也是歐洲強國之一,它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彼得要和瑞典爭奪波羅地海是一個非常大膽的決定,是對俄國的一次嚴重考驗。
1700年秋天,彼得率3萬大軍包圍了瑞典的城堡納爾瓦,18歲的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先擊敗了俄國的盟友丹麥,接著帶領1萬多精兵向俄軍發動猛攻,俄軍全線崩潰,幾乎全軍覆沒,彼得只身逃回了莫斯科。
慘重的失敗沒使彼得喪失信心,他利用查理十二世進攻波蘭的有利時機,以最大的努力重建軍隊。
彼得從全國各地征集新兵,加緊訓練,沒有大炮,他命令每三個教堂交出一口銅鐘來鑄炮,一年之后,俄國鑄出了300門大炮。
1703年,俄軍再次進攻瑞典在波羅的海沿岸的要塞,占領了尼恩尚茨·納爾瓦,然后在涅瓦河口附近的科特林島上修建要塞卡朗施塔特,在葉尼薩利島上建立彼得——保羅要塞,彼得——保羅要塞地處大涅瓦河、小涅瓦河的匯合點,控制著通向波羅的海的水路,彼得選中這塊地方作為未來的首都,使它成為真正的通向歐洲的商口。
1712年,彼得在涅瓦河兩岸的荒島上建立了一座新城市,取名為彼得堡,把首都從莫斯科遷到這里。
1709年6月27日,俄國和瑞典的波爾塔瓦展開了規模空前的激戰,彼得親臨前線指揮,他的帽子和馬鞍都中了槍彈,最后,瑞典潰敗,查理十二世逃到土耳奇,后來俄軍又多次在波羅地海打敗瑞典。
1721年,雙方簽訂和約,俄國從瑞典手中奪得了芬蘭灣、里加灣沿岸的土地,從而解決了北方出海口問題。
1721年10月,俄國樞密院尊稱彼得為“彼得大帝”和“祖國之父”,俄國也正式改稱“俄羅斯帝國。”
彼得一生共結過兩次婚,他17歲時與歐多克亞結婚,他倆只在一起生活了一周的時間,他26歲時把她送進了一所修道院。
1712年他與歐多克亞離婚,并同另一位女子結婚,彼得與他的原配夫人有一個兒子叫阿歷克謝,終日不學無術,但是父子倆的關系也相當惡化,他曾出逃外國,1718年阿歷克謝因反對彼得和通敵被捕入獄,遭受嚴刑拷打,終于死在獄中。
他第二個妻子葉卡捷琳娜是一位出身寒微的立陶宛女子(在大北方戰爭中被俄國俘虜才到了俄國),彼得大帝熱心于俄國的福祉,也為俄羅斯的發展付出一生,于1725年初在圣彼得堡死去,終年52歲,他的繼位人是他的第二任妻子葉卡捷琳娜一世,接下來是彼得二世。
相關資料介紹:
彼得大帝,是后世對彼得一世的尊稱。彼得一世(1672─1725),原名彼得·阿列克謝耶維奇·羅曼諾夫,是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羅曼諾夫之子,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第四代沙皇(1682─1725)。俄國沙皇(1682年-1725年)、俄羅斯帝國皇帝(1721年-1725年),著名統帥,1682年即位,1689年掌握實權。作為羅曼諾夫朝僅有的兩位"大帝"之一,彼得大帝一般被認為是俄羅斯最杰出的皇帝。在位期間對俄國推行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改革,他制定的西方化政策是使俄羅斯變成一個強國的主要因素。
彼得大帝是俄羅斯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他繼位后積極興辦工場,發展貿易,發展文化、教育和科研事業,同時改革軍事,建立正規的陸海軍,加強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制。繼而發動了戰爭,奪得波羅的海出海口,給俄羅斯帝國打下堅實基礎。可以說,近代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發展史無不源于彼得大帝時代。1689年彼得一世掌握實權發動改革。
彼得大帝是俄羅斯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他繼位后積極興辦工場,發展貿易,發展文化、教育和科研事業,同時改革軍事,建立正規的陸海軍,加強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制。繼而發動了戰爭,奪得波羅的海出海口。可以說,近代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發展史無不源于彼得大帝時代。
彼得大帝的健康狀況本來相當好,但他那超出常人的活動,夜以繼日的工作,過度的貪杯,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晚年的彼得,心力交瘁,變得不愛與人來往而且容易動怒。他常常一個人幾個小時凝然不動地呆坐,也許是在考慮自己為之奮斗終生的事業該交給誰吧。
1724年3月,彼得大帝為皇后葉卡捷琳娜在莫斯科彼得一世穿過的衣服[4]舉行了隆重而莊嚴的女皇加冕儀式。此后,他回到圣彼得堡,忍住病痛,強打精神,起草和審定各種敕令和指示。就在他逝世的前3個星期還擬定了任命維圖斯·白令為堪察加考察隊隊長的命令。這支考察隊在他病逝后啟程并最終發現了亞洲與美洲的界線。
在彼得逝世前幾天,病痛折磨得他不停地叫喊,老遠都能聽見。后來他連喊的力氣都沒有了,只能重重地呻吟。1月27日早上,彼得忍住劇痛,虔誠地祈禱說:“我希望上帝寬恕我的諸多罪孽,因為我是在力圖為我的人民做好事。”此后他便沉沉地昏睡過去,并于次日早晨6時去世。葉卡捷琳娜在這天正式宣布即女皇位,并下旨將彼得的遺體停放40天,自己每天為他哭靈兩次,以示哀悼。當時的宮廷侍從都感到奇怪:女皇從哪里來的這么多眼淚?
彼得大帝雕像3女皇在圣彼得堡保羅大教堂為彼得舉行了葬禮。下葬時,費奧凡·普羅科波維奇發表了那篇著名的悼詞:“啊,俄羅斯人啊!這是怎么啦?我們遭逢到什么?我們眼下看到的是什么?我們眼下干的是什么?我們正在殯葬彼得大帝!”費奧凡·普羅科波維奇用簡練的語言對彼得的政績作了總結。他說:“他離開了我們,但我們已不再是乞丐和貧兒,我們有了無盡的力量和光榮。他把我們俄國改造成了什么樣子,它便永遠是什么樣子;他為善良的人們把俄國變成了可愛的國家,它便永遠是可愛的國家;他使敵人對俄國膽戰心驚,敵人便永遠對它膽戰心驚;他在全世界贏得了光榮,光榮便永放光輝。他留給我們的是精神、民政和軍事方面的變革。”
彼得大帝將國家發展重心西移,鄰近歐洲各國,便于接受歐洲的開化文明,并建立起圣彼得堡的領導勢力,結束俄國由莫斯科政權統治以來的黑暗時期,帶領俄國進入文明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