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軍隊配備的勁弩
秦朝軍隊裝備有大量先進的遠射武器。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出土情況表明,不論步兵、騎兵或車兵,都裝備有大量的弓、弩、箭。戰車上的甲士,既持子、戈,同時“亦備有弓箭”.這些情況說明,弓、弩、箭是秦軍最主要的武器之一。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秦朝軍隊配備的勁弩,希望對你有用!
勁弩圖片
秦朝軍隊裝備的勁弩簡介
秦始皇陵兵馬俑出土的弓弩分大小兩種,小者射程為150米,大者可達900米,比戰國時著名的韓弩六百步抑或過之。大等的弓干長176.1厘米,徑4.5厘米,弦長140厘米,比《考工記》中的有關規定(上、中、下三種弓的 弓干長分別合今152.5、145,5、138.6厘米)有很大突破和發展,比戰國末楚弓的弓干長(160厘米)也有提高。出土的秦弩機與戰國中期的楚弩機相比,弩臂由51.8厘米增至肋厘米,懸刀有所增長,望山與弦牙距也有所加寬。出土的數以萬計的銅鏃,除有一支雙翼鏃外,其余都是三棱鏃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演化的三出刃鏃。這是戰國末最盛行的類型,其特點是飛行中穩定,方向性和瞄準性較好。還有一種特大的鏃,長達4l厘米,重約100克,是專門用于強弩的。經過化驗分析,秦骸的含鉛量高達7.71%,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有毒“彈頭”.由此可知,秦軍所裝備的弓、管、箭都是當時最先進的遠射武器,是構成秦軍強大戰斗力的重要因素。
秦朝的歷史簡介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朝代,是由戰國時代后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帝國。秦朝的國號來自于地名。早期的秦人由于給周王室養馬有功,被周孝王封在秦地,秦成了他們的正式族稱。周幽王時期犬戎攻入鎬京,秦襄公因為保衛周王室有功,正式被封為諸侯國,秦成為國號。而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秦只是一個諸侯國的稱呼,統一以后由諸侯國名變為全中國的王朝稱呼。由于統治者姓贏,又有贏秦之稱。
秦朝的軍隊建制
維持一個大國的統一,還需要強大的軍隊。秦軍以滅六國的余威,駐守全國,南北邊塞,是屯兵的重點地區。
秦制以銅虎符發兵,虎符剖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領兵者之手,左右合符,才能調動軍隊。這是保證兵權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秦軍是一支前所未有的巨大的震懾力量。發掘的秦始皇陵側的兵馬俑坑,估計其中兩坑有武士俑七千件,戰車百乘,戰騎百匹。武士俑同真人一樣高大,所持武器都是實物而非明器。這種車、步、騎兵混合編組的大型軍陣,其規模之大,軍容之盛,是秦軍強大的表征。
秦朝的軍隊分三個部分,即京師兵、郡縣兵、邊防兵。京師兵,由于任務不同,分三個系統:郎中令管轄的侍衛官,包括貝(錢財)選、蔭任、軍功特拜而產生的傳中、中郎等,有俸祿,主要負責殿內值勤、從皇帝:衛尉管轄的皇宮警衛兵,由郡尉縣尉管轄。平時訓練,并兼管地方安全,戰時奉調出征、因所處地理環境的不同,又分為材官(步兵)、騎士(騎兵)、樓船士(水軍)三類。大體北方、西北方多騎士,山丘陵地帶多材官,江淮及沿海多樓船士。有的郡既有材官,又有騎士。
邊防兵,指邊郡騎士、材官、邊郡屯兵和邊塞皮卒。邊郡騎士或材官,是本地服兵役的正卒。屯兵是集中駐扎的機動作戰部隊,由朝廷派遣的統率,如蒙恬曾長期領兵屯于上郡。戊卒包括輪番服役的各郡正卒和嫡發的官吏、商人及農民。除分散擔任警戒、候望任務外,還構筑維修軍事工程。兵種區分,秦軍分為步兵(含弩兵)車兵騎兵和水兵種。步兵稱材官,有輕裝與重裝之分,前者無甲,持弓、弩遠射兵器;后者上體著甲,持戈、矛、戟之類長兵器。著甲持弓、弩者稱駕兵,是步兵的主力。車兵仍然裝備單轅雙輪四馬木質車,每車3人,皆著盔甲,御者居中,甲士2人分立兩側,持戈矛類長兵器。騎兵稱騎士,著短甲,執弓箭,所乘之馬有鞍,無鞍蹬。水軍稱樓船士,具有一定規模。秦始皇陵兵馬低坑的布陣表明,步兵數量較多,是主要兵種,車兵仍是重要作戰力量,騎兵尚處于從屬地位,彎兵且智較大辭容。作戰中,車、騎、步、駕大休混編列陣,配合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