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水利家鄭國
鄭國,戰國時期韓國卓越的水利專家,出生于韓國都城新鄭(現在河南省新鄭市)。成年后,鄭國曾任韓國管理水利事務的水工(官名),參與過治理滎澤水患以及整修鴻溝之渠等水利工程。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戰國時期水利家鄭國。
鄭國人物生平
鄭國(生卒年不詳) , 戰國時期韓國 新鄭(今 河南省新鄭市)人, 水利家, 韓國水工。 秦始皇元年(前247),受命入 秦游說,建議引涇水東注北 洛水為渠,企圖疲勞 秦人,勿使伐韓。 秦王采納其議,命他主持開鑿工程。工程進程中被秦察覺此意圖欲殺之,他說渠鑿成亦秦利,因得繼續施工,終于完成。是渠從仲山(今陜西 涇陽西北)引涇水向西到瓠口作為渠口,利用西北微高、東南略低地形,沿 北山南麓引水向東伸展,注入北洛水,全長三百多里。利用涇水含沙而有肥效的特點,用以灌溉,并沖壓、降低耕土層中的鹽咸含量,收到改良土壤的效用。灌溉土地四萬余頃,使每畝增產到一鐘(六石四斗)。“于是 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并諸侯,因命曰 鄭國渠”(《 史記·河渠書》)。
當時韓國為阻止 秦國東伐消滅各國,遣鄭國赴秦,游說 秦王政(即后來的 秦始皇),倡言鑿渠溉田,圖謀削弱秦國國力,使其無力 征伐。秦采鄭國建議,命其開鑿引涇渠道。后來秦國察覺到韓國的用意,欲殺鄭國。鄭國坦誠相告:“始,臣為間,然渠成,變秦之利也。”秦王要殺鄭國,鄭國辯解說,修此渠不過“為韓延數歲之命”,為秦卻“建萬世之功”,始皇于是讓他繼續主持這項工程。令韓國人始料不及的是,鄭國渠的修建卻使關中地區更加富饒,秦國更加強大。韓王的如意算盤落空了,他是在苦心為秦人作嫁衣。
鄭國渠工程宏偉,規模宏大,稱得上是兩千多年前之壯舉。它 用富有肥力的涇河泥水灌溉田地,淤田壓堿,變沼澤鹽堿之地為肥美良田,使關中一躍成為全國最富庶的地區。據《史記》記載,此渠修成后,"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鄭國渠的建成,使關中的干旱平原成為沃野良田,糧食產量大增,直接支持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戰爭。為紀念鄭國的功績,時人遂稱該渠為鄭國渠。鄭國渠和都江堰一北一南遙相呼應,如同張開的兩翼,東方六國都處在其陰影之下,秦滅六國到了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時候了。
遂說服了秦國,再度被委任主持修建渠堰工程。整個工程自秦王政元年(前246年)始。歷時十余年,渠首設在瓠口(今 王橋鎮上然村附近),從渠首到注入 洛河處,全長300公里,灌溉田地四萬余頃(折今110萬畝)。渠成后,畝收一鐘(合今100余公斤),關中之地成為沃野,大大增強了秦國實力,為秦統一 六國奠定了基礎。該渠被命名為 鄭國渠,以紀念鄭國的功績。
鄭國渠開歷代引涇灌溉之先河,是 中國古代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作為主持此項工程的籌劃設計者,鄭國在施工中表現出杰出的智慧和才能。他創造的“橫絕”技術,使渠道跨過冶峪河、 清河等大小河流,把常流量攔入渠中,增加了水源。他利用橫向環流,巧妙地解決了粗沙入渠,堵塞渠道的問題,表明他擁有較高的河流水文知識。據現代測量,鄭國渠平均坡降為0.64%,也反映出他具有很高的 測量技術水平,他是中國古代卓越的水利 科學家,其科學技術成就得到后世的一致公認,涇陽縣 群眾有“鄭國千秋業,百世功在農”的詩句稱頌他!
這條渠道的經行地區,經 酈道元考證,在《 水經注·沮水》中記稱:“渠首上承涇水于中 山西邸瓠口,……渠瀆東徑宜秋城北,又東徑中 山南,……又東徑舍車宮南絕冶 谷水。鄭渠故瀆又東徑?"嶭山南、池陽縣 故城北,又東絕清水,又東徑北原下,濁水注焉,自濁水以上,今無人。……又東歷原徑 曲梁城北,又東徑太上陵南原下,北屈徑原東,與沮水合。……沮循鄭渠,東徑當道城南,……又東徑蓮芍縣故城北,……又東徑 粟邑縣故城北,……其水又東北流,注于洛水也。”以今地而言,大致流經 涇陽、 三原、 高陵、 富平、 蒲城等縣。秦以后,此渠灌溉范圍雖有縮小,但歷代不絕,為 關中地區的農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鄭國渠影響
鄭國渠不但未能起到"疲秦"的初衷,反而極大增強了秦國的國力。這讓本來強大的秦國如虎添翼,更加速了它消滅六國夢想的實現。鄭國渠工程宏偉,規模宏大,稱得上是兩千多年前之壯舉。它用富有肥力的涇河泥水灌溉田地,淤田壓堿,變沼澤鹽堿之地為肥美良田,使關中一躍成為全國最富庶的地區。據《史記》記載,此渠修成后,"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這為秦始皇最終統一中國做好了物質上的準備。
鄭國渠的作用不僅僅在于它發揮灌溉效益的100余年,而且還在于首開了引涇灌溉之先河,對后世引涇灌溉發生著深遠的影響。秦以后,歷代繼續在這里完善其水利設施:先后歷經漢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豐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廣惠渠和通濟渠、清代的龍洞渠等歷代渠道。漢代有民謠:"田於何所?池陽、谷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后。舉鍤為云,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稱頌的就是引涇工程。
1929年陜西關中發生大旱,三年六料不收,餓殍遍野。引涇灌溉,急若燃眉。近代著名水利專家 李儀祉先生臨危受命,毅然決然地挑起在鄭國渠遺址上修 涇惠渠的千秋重任。在他本人的親自主持下,此渠于1930年12月破土動工,數千民工辛勞苦干,歷時近兩年,終于修成了如今的涇惠渠。1932年6月放水灌田,引水量16立方米/秒,可灌溉60萬畝土地。至此開始繼續造福百姓。
引涇工程歷經兩千多年的滄桑巨變。至今,在涇陽縣王橋鎮西部的張家山,這里不僅山清水秀,風景秀美。而且保存著歷代引涇渠首遺址,它們如同一塊塊水利的活化石,帶領我們進入這個天然的水利斷代史博物館徜徉,領略中國古代的燦爛文化。除歷代故渠外,還有大量的碑刻文獻,堪稱蘊藏豐富的中國水利斷代史博物館。現已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優美迷人的自然風光和悠久雄渾的歷史遺韻,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海內外游人觀光旅游。鄭國渠--涇惠渠,猶如一條閃閃發光的銀線,牽來了涇河流域的美麗富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