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軍事秦軍簡介
秦軍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國以及統一后秦朝的軍隊。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鐵血軍事秦軍歷史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鐵血軍事秦軍歷史簡介
秦軍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國以及統一后秦朝的軍隊。秦軍是當時強大的鐵軍,橫掃六國,北擊匈奴,南攻蠻族,一統江山。為中國的統一做出巨大貢獻,其秦軍時期著名將領有:白起,王剪,蒙恬,等為秦國統一和保衛疆土立下了悍馬功勞。
鐵血軍事秦軍曾經輝煌
在今天的陜西咸陽附近,咸陽宮曾是秦帝國的心臟。然而兩千多年過去了,咸陽宮變成了黃土堆,秦軍這支曾經最強大的軍隊,卻包藏著太多令人費解的謎團,這究竟是一支什么樣的軍隊?秦軍強大的根源在哪兒?他靠什么建立了歷史奇跡?
1974年,在秦始皇兵馬俑坑中發現大量兵器,這些兵器讓人們看到了秦軍鮮為人知的一面。
在河南省西平縣,考古學家們發現了大量古人煉鐵的遺跡。2000多年前,這一帶是韓國的冶鐵中心,鐵器生產在當時已有一定規模。令人費解的是,處于同一時期的秦人,似乎沒有跟上時代,兵馬俑坑中出土的4萬件兵器,幾乎全由青銅鑄成。難道中國秦軍是一支裝備落后的軍隊嗎?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錄了一次著名的謀殺事件。在秦統一中國前一年,強悍的秦軍正準備消滅燕國時,一個叫荊軻的使者帶著燕國地圖來到秦國,
獻圖投降是假,刺殺秦始皇才是真。史記上這樣描述:刺客荊軻手持匕首,繞柱奔逃的秦始皇企圖拔劍還擊,三次拔劍而劍竟然不出。
司馬遷解釋說,秦始皇的配劍太長了,所以不能及時拔出來。青銅劍一般都是短劍,它無法做長的原因是青銅材料易折斷。春秋戰國時期,最負盛名的越王勾踐劍,全長不過55.6厘米。青銅劍普遍寬而短,60厘米似乎是青銅劍的極限。這種長度的配劍隨手就可以抽出,秦始皇怎么可能因為劍太長而拔不出來呢?對于這個解釋,歷史學家一直很困惑。
鐵血軍事秦軍歷史裝備
1974年,考古人員在兵馬俑坑中發現了一把完全不同的青銅劍。令專家吃驚的是,這把劍的長度竟然超過了91厘米!可以推測,當年秦始皇佩帶的很可能就是這種加長青銅劍。在刺客緊逼奔跑中,要拔出將近一米的長劍,確實不容易。
專家很迷惑:秦人將劍加長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19世紀英國古兵器學者理查伯頓認為,在短兵器格斗中,刺要比砍更有優勢,因為它更逼近對手。
秦軍
秦軍比對手的劍長出約30厘米的秦劍,在格斗中顯然更容易刺到對方,這很可能是秦劍加長的主要原因。但這畢竟是青銅劍,秦人用什么方法讓長劍不易折斷呢?
在青銅時代,鑄劍的關鍵是在冶煉時向銅里加入多少錫。錫少了,劍太軟;錫多了,劍硬,但容易折斷。秦劍做的化學定量分析顯示:它的銅錫配比讓青銅劍的硬度和韌性結合得恰到好處。
在消滅了中原六國之后,如何對付剽悍的匈奴騎兵就擺到了秦始皇面前。
當匈奴騎手高速沖鋒時,傳統的步兵很難抵擋。從歷史記錄來看,一種叫弩的遠射兵器很可能在當時的戰斗中發揮了主導作用。在兵馬俑坑,由于時間太過久遠,弩的木制部分已經朽爛,但完整的遺跡仍可以復原當初的秦弩。與弓不同,秦弩用一只手的力量就可以上弦。專家估計,這種秦弩的射程應該能達到300米,有效殺傷距離在150米之內。
在弩腐爛后留下的痕跡中,考古人員發現了青銅制作的小機械,這些小小的青銅構件就是弩用來發射的扳機。它的設計得非常精巧,哈佛大學的物理專家推斷,它是用來增加弓箭的準確度和減少省力,在歐洲,19世紀末才設置出類似這樣小而無比精細的機械的原始雛形,令人不解的是,秦人怎么提前2000年設計出這樣的小機械。為什么不把它做得更簡單一些呢?
假設一種最簡單的方案,制造成本可以大大降低,但是,射手完全靠手指的力量把勒得很緊的弓弦推出勾牙,就要用很大的力氣,在擊發瞬間,弩肯定會抖動。秦軍的弩機通過一套超時代的機械傳遞,讓勾牙在放箭瞬間突然下沉,扣動扳機變得異常輕巧。這恰恰是弩對弓的優勢之一,拉弓要用很大的力氣,時間越長,越難控制瞄準的穩定。而裝上它之后,小指都足以扣動一起發射的十支弓箭的扳機,而且,弩手就算在發射弓箭時開小差,弓箭都會極其準確的落在敵人的頭上。
在兵馬俑坑,出土最多的青銅兵器是箭頭,而這些箭頭幾乎都是三棱形的。秦軍為什么單單選擇這種三棱箭頭呢?三棱箭頭擁有三個鋒利的棱角,在擊中目標的瞬間,棱的鋒刃處就會形成切割力,箭頭就能夠穿透鎧甲,直達人體。秦軍的這種三棱箭頭取消了翼面,應該使射擊更加精準。專家對這些箭頭進行了仔細分析,當檢測數據最終擺到桌面上的時候,研究人員確實感到難以置信。檢測結果發現:箭頭的三個弧面完全相同,誤差最大只有0.01厘米,這是一種超越完美的流線型箭頭。這種箭頭的輪廓線跟子彈的外形完全一樣,子彈的外形是為了減低飛行過程中的空氣阻力,我們有理由推測,秦人設計這種三棱形箭頭也是出于同樣的目的。秦人憑經驗接近了現代空氣動力學的規律,這種古老的箭頭是早期飛行器當中的范本,它和今天的子彈一脈相承。
鐵血軍事秦軍歷史軍隊編制
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二伍為什,設什長一人;五什為屯,設屯長一人;二屯為百,設百將一人;五百人,設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設二五百主一人。其中,"二五百主"也稱"千人",已屬中級軍官。騎兵的編制,以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情況看,很可能是四騎一組,三組一列,九列一百零八騎為一隊,并能屬戰車六乘。這和《六韜均兵》篇所說"五騎一長,十騎一吏,百騎一率,二百騎一將"的編制,大致相近,但有所不同。車兵的編制,從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情況看,沒有步兵配合時,每八乘為一偏(即一行),二偏十六乘為一組,四組六十四乘為一隊。這和《六韜均兵》篇所說"五車一長,十車一吏,五十車一率,百車一將"的編制,也是頗為接近的,但有所不同。當有步兵配屬時,則以兵車一乘、甲士三人,步卒八人為一個基層單位,六乘為一組,十八乘加指揮車一乘為一隊。這和春秋時每乘兵車步年多至七十二人的編制大不相同,其原因就在于兵種的發展和車、步的分離。春秋是車戰的鼎盛時代,以車為主,車、步合編,隨著戰爭的需要和兵員的擴充,車屬步卒由十人、三十人……一直增加到七十二人。進入戰國以后,步兵成為獨立的兵種,并取代車兵而居于主導地位,車、步、騎逐漸按兵種分別編制,因而車屬步兵愈來愈少。到了秦代,車、步、騎分編已成定制,作戰時的配合是兵種的協同而不是編制的混合。所以,車、步合編的現象已不多見。合編時每乘步卒減少到八人。
關于秦代水軍的編制,無文獻可證。從有關情況分析,很可能和步兵相仿,例如《史記張儀列傳》所載,秦的巴、蜀水軍,用"舫船載卒,一舫載五十人",每舫即相當于步兵的一個屯。所謂"舫船",即兩船相并。因為一只船載二十五人,不是一個編制單位,所以才合并起來載五十人。再如,《華陽國志蜀志》所載,"司馬錯率巴蜀眾十萬,大舶船萬艘,米六百萬斛,浮江伐楚",每艘即相當于步兵的一個什。所謂"大舶船",實乃"太白船"的音誤,是一種較小的船,所以每船僅載十人。這兩條史料表明,當時的許多水軍,實際上即經過一定水上訓練的步兵,所以其編制與步兵相似,以適于水、陸兩用作戰。當然,水軍的編制,也有自己的特點。如《太平御覽》卷三一五引《越絕書》所載越國的水軍,"大羿一艘廣丈六尺,長十二丈,容戰士二十六人,棹五十人,舳艫三人,操長鉤矛、斧者四,吏、仆、射、長各一人,凡九十一人"。這里僅操舟水手即達五十三人,占總編制的一半以上。這種編制方法和特點統一后的秦代水軍也予以繼承和發展。不過,一旦登陸作戰,大量的水手也同樣要轉化為步兵參加戰斗。因此,古人強調"船軍(即水軍)之教,比陵軍(即陸軍)之法,乃可用之",這說明水軍的編制以及訓練等等,都是和步兵頗為相類的。
鐵血軍事秦軍歷史軍兵工廠
俑坑中的4萬多個三棱箭頭,制作極其規整,數以萬計的箭頭竟是按相同標準鑄造的?
秦軍使用的弩機,制作標準程度甚至遠遠超過了今天,它的部件完全可以互換。在戰場上,秦軍士兵可以把損壞的弩機中仍舊完好的部件重新拼裝使用。但專家推測:秦人的超高標準化應該還有更重要的目的。秦人很可能將優選兵器的技術標準固定,國家再通過法令將這些技術標準發放到所有兵工廠。
秦軍兵器制作相當精致,在青銅劍上有三條90多厘米長的棱線,將細長的劍身分成八個面,手工完成這樣的表面加工有很大難度。戈的圓弧部分加工得十分規整,箭頭上三個流線型表面也完全對稱。
讓專家迷惑的是,某些天才工匠制造出幾件這樣的兵器是可能的,但實際情況是,兵馬俑坑中的幾萬件兵器都是同樣質量。怎樣才能既保證標準,又大批量生產呢?
研究人員發現,在兵器上刻著一些文字,它們大多是人名,其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是"相邦呂不韋"。呂氏春秋是秦國最重要的一本歷史文獻,它的編撰者就是呂不韋。呂不韋是當時秦國的丞相,相當于今天的國家。呂氏春秋上說:物勒工名。意思是,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
對于歷史學家來說,這些看似普通的文字透露的是秦國軍事工業的管理機密。呂不韋作為內閣,是兵器生產的最高監管人。他的下面是工師,就是各兵工廠的廠長,監制這只戈的廠長叫"蕺"。在廠長的下邊是丞,類似車間主任,這位主任的名字叫"義"。而親手制作這只戈的工匠,叫"成"。專家由此推斷:秦國的軍工管理制度分為四級,從相幫、工師、丞到一個個工匠,層層負責,任何一個質量問題都可以通過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責任人。
秦國眾多的兵工廠能夠按照統一標準大批量制作高質量兵器,金字塔式的四級管理制度是根本保證。當世界上大部分地方仍被荒蠻和蒙昧包圍時,秦人就以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智慧,創造出了那個時代最強大的兵器制造業。
看了鐵血軍事秦軍歷史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