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建立君主專制歷史根源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以后就著手建立和健全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秦朝建立君主專制歷史根源及其影響,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秦朝建立君主專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以后就著手建立和健全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以鞏固其對全國的統治。
【 皇帝制】
秦王政統一全國后,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超五帝,王的稱號已不能顯示他的至高無上的權勢和地位,于是更改名號,把古代傳說中的三皇、五帝的稱號合而為一,號稱"皇帝"。從此,皇帝便成為封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號。此外,還規定皇帝自稱"朕",命稱"制",令稱"詔",印稱"璽"。廢除子議父、臣議君的"謚法",規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稱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計,以至"傳之無窮"。這些規定都表明皇帝的神圣地位和至高無上的權力。悟涵
三公九卿制 秦朝的中央機關實"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政務、軍事和監察。三公之間互不統屬,相互制約,都直接為皇帝負責,使權力集中于皇帝一身。三公之下設九卿,具體是:奉常,掌管宗廟禮儀;衛尉,掌管皇宮保衛;郎中令,掌管宮廷警衛;太仆,掌管宮廷車馬;典客,處理少數民族事務及外交;廷尉,負責司法;治粟內史,掌全國財政稅收;宗正,管理皇室親族內部事務;少府,掌管全國山河湖海稅收和手工業制造。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襲。悟涵
郡縣制 在地方行政機構上,秦始皇徹底廢除了古代的分封制度,把戰國時期已經實行的郡縣制推行到全國。郡設郡守、郡尉和監御史,分別掌管政務、軍事和監察。一郡之內轄若干縣,縣設縣令或,此外還有縣尉、縣丞。一縣之內再分為若干鄉,鄉之下有亭、里等,構成了一套嚴密的地方機構。悟涵
秦始皇所創立的上述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基本上被后代的封建統治者所繼承。
秦朝建立君主專制歷史根源:
1、經濟根源——維護封建經濟基礎的需要。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提高導致舊的生產關系解體,秦國商鞅變法確立了封建經濟的統治地位,這種經濟的特點便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封建的個體的小農經濟。這種經濟模式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國家政權,以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保證小農經濟的生產和再生產,新興的地主階級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權制度來鞏固其統治地位,維護其政治、經濟利益,保護其土地所有制度。這種封建的生產方式決定了中央集權制的建立。 悟涵
2、社會根源——鞏固、維護國家統一的需要。秦吸取周無子在諸侯割據局面下無能力的教訓,在統一全國后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據勢力,維護國家統一。 悟涵
3、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論基礎。秦自商鞅變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為統治思想。韓非子總結諸子百家學說,創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權的政治理論,為秦始皇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奠定理論基礎。悟涵
4、地理原因——由于中國屬于大河文明,以農業生產為主,土地束縛了過多的勞動力,無法更多的發展商業與手工業。而且領土面積較大,需要統一的管理。
秦朝建立君主專制·作用和影響:
(1)積極作用和影響:
①隨著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秦朝國力日益增強。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中國成為當時的世界大國
②秦統一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這些措施有利于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鞏固國家統一,以及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2)消極作用和影響:皇帝權威的加強,大大加強了統治人民的力量,使人民處境日益惡劣,嚴酷的刑法使階級矛盾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