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為何殺開國元勛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為何要害死那些開國元勛?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告訴大家隋文帝為何殺開國元勛,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隋文帝為何殺開國元勛:
都說隋文帝是個好皇帝,他在位期間,的確勤政節儉,事必躬親,以民為先。但是再賢明的皇帝,一旦涉及到皇權利益,也必然地會舉起屠刀,向自己昔日的戰友,恩人砍下去。公元586年,隋朝堂之上進行了小規模的清洗。前一年,上柱國郢國公大司徒王誼已被賜死,本年5月,太傅李穆已死,當初的戰將盧賁早已不在朝堂,成為地方刺史,庾季才只是個學者,手里沒兵,鄭譯也被趕走了,不成氣候,都沒有多大傷害。但是當初的元勛名單中,還有幾個重量級的,手握重兵的家伙,梁士彥,宇文忻就在其中。
梁士彥,自小就個性分明,剛直果斷,尤其喜好經史,兵法非常了得。宇文邕開拓江山打北齊,他隨同宇文邕拿下晉州后,擔任晉綘二州刺史。北齊卷土重來,宇文邕已經回京,在形勢極端不利的情況下,梁士彥對將士振臂高呼:“死在今日,吾為爾先!”士氣高漲,以一當百,最終等到了宇文邕的救搖,北齊敗退。宇文邕和他來了個國際擁抱,他捋著宇文邕的胡須喜極而泣。雖然有點曖昧,但是梁士彥的確是個難得的人才。晉州離北周大本營非常遙遠,但是他憑著自己個人的威望,能力,最終穩住了局勢,北齊平定后,他被封為郕國公,進位上柱國。宣帝即位,擔任徐州總管,督三十二州軍事,對陳朝形成了強有力的壓制。楊堅監國,任他為毫州總管,督二十四州軍事,尉遲迥反叛,他親為前鋒,大破叛軍,收服宇文忻部,立下首功。
梁士彥是文武通才,但卻并不是心腹。對于他,楊堅是很猜忌的,于是立國后不久,就削了他的兵權,讓他呆在京中。梁士彥善用兵,卻不善于政治斗爭,也沒有那么多花腸子,他回到長安,找到從前的老朋友聊聊天喝喝酒,不久就出事了。因為和他喝酒的不是什么尋常販夫走卒,是杞國公宇文忻,上柱國劉昉。宇文忻也是隋文帝的老朋友。想當年也是北周赫赫有名的戰將,尉遲迥作亂時,官軍在鄴城遭遇不利形勢,宇文忻命令士兵射觀戰群眾,并大呼賊敗,官軍士氣大增,一舉得勝。尉遲是楊堅奪位最大的阻礙,他的覆滅讓楊堅稱帝之路順暢很多,而在此一戰中立下大功的宇文忻自然也被封為英國公,意為天下英杰,大受楊堅信任。他擁戴楊堅稱帝有功,又善于用兵,在北周舊臣中還很有威望,所以隋朝建立后,楊堅雖然封他為杞國公,卻奪了他右領軍大之職,讓他在家閑著。
至于舒國公劉昉,雖然當初他矯詔讓楊堅輔政,但是他貪財怕死,又排擠蘇威高熲等人,早被疏遠了,于是,這三個落寞的人就聚在一起,沒事發發牢騷,酒醉后就有了反心。他們準備了兩套方案,第一就是在皇帝祭祀之際,率領僮仆,尋機起事;但是這似乎有些兒戲,于是他們做了第二套方案,就是把蒲州占下來,然后以此為根據地,占黎陽關,斷河陽路,占河北之路,劫取朝廷物資,招募地方土匪。這計劃看來挺好,但是梁士彥做事不密,他外甥裴通知道后密報朝廷,他們還不知道。楊堅決定來個將計就計,任命梁士彥為晉州刺史。梁士彥枉讀史書,他根本不知道為何兵權被奪了這么久,還會被任命為晉州刺史這樣重要的官職,他還傻傻地向楊堅請求讓儀同三司薛摩兒當長史,楊堅看著他的傻樣,估計都覺得好笑,答應了他。梁士彥把機密告訴了薛摩兒,還曾對他的兩位好友說這是天要讓他們成功的節奏。
結果天意倒是天意,不過不是老天,是天子,也不是要他成功,而是要他當場現形。梁士彥去赴任前,按規定得拜別皇帝,隋文帝命左右拿下梁,宇文,劉三人。質問他們為何要造反。三人還被蒙在鼓里。當薛摩兒上殿后,一切都大白于天下,梁士彥才明白,只是明白地太晚了。梁士彥倒是條漢子,知道一切不成,也沒繼續哭求,引傳頸就戮,時年72。這件大案,三家的兄弟叔侄多人受到牽連,是一場清洗。幾天后,楊堅身穿白色服裝親臨射殿,命令百官大臣用箭射梁士彥等三家的東西,以使他們從中吸取教訓。楊堅殺雞駭猴,達到了目的。
隋文帝的簡介:
隋文帝楊堅(公元541年7月21日-公元604年8月13日),隋朝開國皇帝。漢族,弘農郡華陰(今陜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
鮮卑小字為那羅延(金剛不壞),鮮卑姓氏為普六茹,普六茹鮮卑姓氏是其父楊忠受西魏恭帝所賜的。后楊堅掌權后恢復漢姓"楊",并讓宇文泰鮮卑化政策中改姓的漢人恢復漢姓。
楊堅在位期間,軍事上攻滅陳國,成功地統一了嚴重分裂數百年的中國,擊破突厥,被尊為"圣人可汗";內政方面,開創先進的選官制度,發展文化經濟,使得中國成為盛世之國。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余萬戶,是中國農耕文明的輝煌時期。
在美國學者邁克爾·H·哈特1978年所著中《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排行第82位。
人物評價:
齊王宇文憲曾對周武帝宇文邕評價楊堅:“普六茹堅相貌非常,人頗狡詐,臣每見之不覺自失,請早除之。”
隋朝作家李德林在《天命論》中描述隋文帝說:“帝體貌多奇,其面有日月河海,赤龍自通,天角洪大,雙上權骨,彎回抱目,口如四字,聲若釧鼓,手內有王文,乃受九錫。昊天成命,于是乎在。顧盼閑雅,望之如神,氣調精靈,括囊宇宙,威范也可敬,慈愛也可親。”
《隋書·帝紀二》評:“雖未能臻于至治,亦足稱近代之良主。然天性沉猜,素無學術,好為小數,不達大體,故忠臣義士莫得盡心竭辭。其草創元勛及有功諸將,誅夷罪退,罕有存者。”又說他“唯婦言是用”、“喜怒不常,過于殺戮”。
明朝官修皇帝實錄《明太祖實錄》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八月初一日(1374年9月7日),親自前往南京歷代帝王廟祭祀三皇、五帝、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漢高祖、漢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一共十七位帝王,其中對隋文帝楊堅的祝文是:“惟隋高祖皇帝勤政不怠,賞功弗吝,節用安民,時稱奔馳。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元璋以菲德荷天佑人助,君臨天下,繼承中國帝王正統,伏念列圣去世已遠,神靈在天,萬古長存,崇報之禮,多未舉行,故于祭祀有闕。是用肇新廟宇于京師,列序圣像及歷代開基帝王,每歲祀以春、秋仲月,永為常典。今禮奠之初,謹奉牲醴、庶品致祭,伏惟神鑒。尚享!”
清朝史學家趙翼感嘆說:“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婦翁之親,安坐而登帝位。”
毛澤東閱讀魏征著《隋書》卷二《高祖本紀》后,寫下了:“蘊藏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