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淵為什么將國號定為漢
劉淵是匈奴人,可是為什么選擇將自己的國號定為漢?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告訴大家劉淵為什么將國號定為漢,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劉淵為什么將國號定為漢:
西晉末年,一場宗室之間自相殘殺的“八王之亂”,使日益腐朽的司馬氏政權江河日下,對國內匈奴五部的控制力也大大衰減。早就蠢蠢欲動的匈奴人劉淵借中原板蕩之機,在西晉北部版圖上獨立門戶,建漢稱帝,攻城掠地,由此揭開了“五胡亂華”的序幕。
劉淵,生年不詳,祖父為南匈奴單于於扶羅,父親為匈奴左賢王劉豹,母親為匈奴呼延氏,是個地地道道的匈奴人。史料記載,匈奴劉姓源于漢匈和親。當年,匈奴強盛時,劉邦“以宗女為公主,以妻冒頓,約為兄弟,故其子孫遂冒姓劉氏”(《晉書》),劉淵的叔祖劉宣、父親劉豹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并取了漢名。承襲父祖,劉淵也跟著姓了劉。
劉淵生得體貌偉岸,姿儀不凡,深得時人崇重。由于他文武雙全,語出驚人,司馬昭對他另眼相看。西晉時,劉豹去世,劉淵代父之職,成為南匈奴左部帥,歷任北部都尉、建威、五部大都督等職。期間,劉淵“明刑法,禁奸邪,輕財好施,推誠接物,五部俊杰無不至者”(《晉書》),幽冀一帶的名儒,也不遠千里紛紛前來拜見,個人威望與日俱升。
“八王之亂”爆發后,成都王司馬穎執鎮鄴城,封劉淵為寧朔,監五部軍事。當時,因為戰亂,中原漢人大量流徙江南,并州境內的胡漢勢力對比和人口分布發生了重大變化,匈奴貴族劉宣等人見司馬氏骨肉相殘,四海鼎沸,興邦復業有機可乘,便秘密推舉聲名顯赫的劉淵為大單于。劉淵得到消息后,歷經周折,成功擺脫司馬穎,蛟龍終歸大海。
西晉永興元年(304)十月,劉淵在左國城(今山西離石)建立政權,國號為漢,改元元熙。因晉氏猶在,四方未定,劉淵沒有貿然稱帝,而是效仿當年劉邦,權且稱漢王,依照漢制設置百官。元熙五年(308),劉淵羽翼漸豐,便正式稱帝。劉淵是匈奴人,一心想著興邦復業,可他為何要稱漢皇帝呢?筆者認為,這與劉淵的人生經歷以及當時的社會形勢有關。
劉淵自幼居于漢地,酷愛讀書,癡迷漢文化,曾拜上黨名士崔游為師,遍習中原的儒家經典和歷史、軍事著作,甚至可以“略皆誦之”,深受漢文化影響和熏陶。這一點,從劉淵七歲喪母時表現出“擗踴號叫,哀感旁鄰”(《晉書》)的孝道禮儀上不難看出。在日后與太原名儒王昶、王渾、王濟的密切交往中,劉淵逐漸成為一個漢化程度相當深的匈奴人。
崇尚漢文化,使劉淵傾心接受漢化;而劉淵在官場上受到的種種遭際和不公,也是逼使他主動向漢人、漢文化靠攏的一個重要因素。晉武帝時,王渾、王濟等人舉薦劉淵擔當消滅孫吳的重任,卻遭到了孔恂、楊珧等人的強烈反對,特別是諫辭中“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晉書》)八個字,既刺痛了劉淵的自尊心,也反映了漢匈之間難以消除的民族隔閡。
孔恂、楊珧是朝廷重臣,代表著朝野相當一部分漢人的思想和觀念,他們鄙視、仇恨胡人,更抵觸像劉淵這樣文韜武略的匈奴人,使劉淵屢不得志,甚至一度險遭不測。劉淵雖然有志向,有能力,有魄力,但在講究門閥出身的魏晉時期,卻很難得到漢人的支持和擁護。劉淵想成大業,想立足中原,想得到漢人支持,最好的辦法就是扯起漢旗,以懷人望。
劉淵深通歷史,在他看來,自秦至晉,漢人政權雖有數個,但國祚長久的只有西漢和東漢,其余皆短命而亡,就連眼前的晉朝也是搖搖欲墜。劉淵認為“漢有天下世長,恩德結于人心”,定國號為漢,可使中原民心歸附。劉淵稱漢皇帝,據他說還合情合理,“兄亡弟紹,不亦可乎”(《晉書》),漢匈既然約為兄弟,哥哥亡了,弟弟繼承,這有什么不可呢?
其實,劉淵稱漢皇帝,不過是“借尸還魂”,打著漢朝的旗號發展匈奴。為了把戲演好,劉淵不但“追尊蜀漢后主劉禪為孝懷皇帝,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晉書》),假模假樣地以漢朝皇帝的后嗣來立國,而且套用劉邦問世的傳奇傳說,編造了一個自己是太陽精之子的鬼神故事,神化自己是劉邦第二,意在宣揚君權神授,為其統治制造輿論。
除了扯起漢旗,劉淵還大量啟用漢人中的名士擔任要職,如他任用崔游為御史大夫,任命東漢大儒盧植的曾孫盧志為其子劉聰的太師。其后,劉淵兵鋒直指西晉,并取得了系列軍事大捷。隨著劉淵影響的擴大,鮮卑陸逐延、氐酋單征、東萊王彌等其他反晉勢力,依附于其麾下,冀、徐、豫、兗等州的數萬戶流民也紛紛起來燒城邑,殺二千石長吏以應劉淵。
為了收攬民心,劉淵抑制濫殺燒掠,但滅晉過程中濫殺無辜、燒掠奸淫之事雖禁不止,以至于“流移四散,十不存二,……及其在者,鬻賣妻子,生相捐棄,死亡委危,白骨橫野”(《晉書》)。河瑞元年(309),劉淵集中兵力進攻洛陽。洛陽百姓雖恨透了腐朽的晉王朝,卻死也不肯接受匈奴人的統治。兩次進攻,均遭到洛陽軍民的猛烈抵抗,劉淵被迫退兵。
河瑞二年(310)七月,劉淵抱憾病逝,謚曰光文皇帝,廟號高祖。劉淵打著漢旗“借尸還魂”,表現出了非凡的政治頭腦和政治手段,也達到了一定目的;但他建立的漢政權,在本質上卻是匈奴貴族和上層社會的專政。晚年,劉淵看到漢匈之間的民族隔閡難以抹平,稱漢“以懷人望”越來越行不通,故臨終前恢復匈奴傳統舊制,實行“胡漢分治”。
劉淵簡介:
劉淵(約251年-310年),字元海,新興匈奴人(今山西忻州市北)。為五胡十六國時代中,漢國的開國君王。劉淵是西漢冒頓單于的后代,本姓攣鞮,因漢高祖劉邦嫁公主給冒頓單于和婚并約為兄弟而改姓劉。劉淵亦是東漢末年南匈奴單于于扶羅之孫,匈奴左部帥劉豹子。劉淵在父親死后接掌其部屬,直至八王之亂時諸王互相攻伐,劉淵乘朝廷內亂而在并州自立,稱漢王,建立漢國(后改為前趙),5年后稱帝,改元永鳳。310年,劉淵病死,在位六年,被謚為光文皇帝。
劉淵對部眾的暴行顯得不能容忍,如一次派遣匈奴人喬晞進攻西河郡,喬晞先殺不肯投降的介休縣令賈渾,后殺哭罵他的賈渾妻宗氏。劉淵知道后大怒,將喬晞追回并降秩四等,又為賈渾收葬。又將領劉景一次進攻黎陽,在延津擊敗晉將王堪后在黃河將三萬多人溺死,劉淵知道后大怒,更說:"劉景還有何顏面見朕!天道又怎能接受這種事!我想消滅的只是司馬氏,平民有何罪!"于是貶劉景的官位。
房玄齡:"或篡通都之鄉,或擁數州之地,雄圖內卷,師旅外并,窮兵兇于勝負,盡人命于鋒鏑,其為戰國者一百三十六載,抑元海為之禍首云。"
司馬炎:"劉元海容儀機鑒,雖由余、日磾無以加也。"
王濟:"淵有文武長才,陛下任以東南之事,吳不足平也。"
孔恂、楊珧:"臣觀元海之才,當今懼無其比,陛下若輕其眾,不足以成事;若假之威權,平吳之后,恐其不復北渡也。"
王夫之:"劉淵雖挾桀敖不逞之材,然其始志亦豈遽爾哉?觀其譏隨、陸之無武,絳、灌之無文,則亦自期于隨、陸、絳、灌之中而已矣。其既歸五部,聞司馬穎之敗,尚欲為之擊鮮卑、烏桓,則猶未必遽背晉而思滅之也。司馬穎延而挑之,劉宣等推而嗾之,始以流毒天下,而覆晉室。乃匈奴自款塞以來,蕃育于西河有年矣,淵匪茹而逞,不再世而子孫宗族及其種類駢死于靳準,無孑遺焉,則淵毒天下還以自毒,淵亦何利有穎之挑、宣之嗾,以糜爛冒頓以來數十傳之苗裔部落于崇朝也?司馬穎一潰其防,而河決魚爛,滅其宗而赤淵之族,亦憯矣哉!""故劉淵、石勒、高歡、宇文黑獺之流,其狡猾乃凌操、懿而駕其上。則禮節者,徒以長其文奸之具,因以屈中國而臣之也有余,而遑臣中國哉!"